浅谈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语文命题策略

2022-12-29 16:44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实验中学刘玲
教育文汇(综合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命题考查设置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实验中学/刘玲

2014 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核心素养” 成课改热词,它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提升我国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作为一线教师,应运用研究成果,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培养任务。语文学科内涵外延丰富,笔者将从命题的角度,谈谈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命题策略。

安徽省传统的中学语文命题基本围绕三大板块:语文积累与运用(35 分左右)、阅读(55 分左右)、写作(60 分左右,含卷面),其中,阅读与写作是重中之重。这三大板块,是立足于语文学科特点的设置,既有对语文知识的考查,如诗文默写、字词音形义的识记、名著知识和文学常识的积累;也有对语文能力的考查,如书写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等。这些都是传统语文命题的精髓,在当前新课改的形势下,传统精髓不能抛弃,但新的命题趋势也要把握。

一、凸显“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考评是检测学业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评价学生发展的重要指标。命题者必须准确把握新课改的理念,熟谙课程标准,心中有尺度,命题才能有高度。

对于课改提出的“核心素养”,要准确把握其内涵,明确命题的总原则、大方向。命题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命题,对其涵盖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相关细则也要有清晰的把握。命题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理念,让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让“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检测落到实处。

命题者胸有丘壑,命题制卷才能体现新课改精神,考评才更具有参考价值和意义。

二、立足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特点,也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它是体现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是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结合学科的不同特点,“核心素养”在不同的学科中,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那么,语文学科最核心的素养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品质、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审美的鉴赏与创造。这是我们命制语文试题必须考虑和侧重的因素。笔者围绕这四个方面,做一些阐述说明。

1.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从语文学科来看,这一素养就是指学生运用或重组合乎规范的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这是语文的基本能力,也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能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了解语法规则形成语感,同时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考查这一素养可设试题类型:默写、句式转换、仿写、修改病句、口语交际等。包括试题答题过程、写作过程,都是对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的考查。

如2020 年的安徽省中考卷,第2 题小语段阅读,除了音形义的考查项,还设置了一个句式转换题,即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这就是语言的建构与应用——句式的考查。再如2021 年的安徽省中考卷,积累运用部分共三个板块:第一板块默写,共10 个名句考察,其中4 个识记默写题、6 个情境默写题;第二板块小语段阅读设置音形义的考查,也设置了对语段中人物形象的概况归纳;第三板块“呵护眼睛光明行”实践活动,既有对“与眼睛有关寓意美好的成语”的积累考查,对发言稿指定病句的修改,也有围绕“青少年视力防控”的口语交际考查:“在这里,我想对老师说_____”“在这里,我想对同学说_____”……以上题目,体现了对语言的建构与应用的考查。此外,应用文成为近年语文必考点,它的实用性强,可结合实践活动设置,如据活动写一则通知,向专家或老师发一则邀请函或当面邀请,都凸显了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

2.思维的发展与品质

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思维能力是语文学习必须具备的能力,解题的过程也离不开思考、理解、辨析、组合。因此,语文命题要注重渗透思维训练。结合语境解释词义,为活动设置环节方案,筛选整合材料信息,辨析归纳材料观点,联系文本和生活实际发表看法或提出合理建议,图文转换题等,这些题型都从考查学生思维素养的角度出发,需要学生对材料进行整合和重组。近几年,非连续性文本成为思维检测的新命题形式。

如2021 年的安徽省中考卷,“呵护眼睛光明行”实践活动中,题目设置如下:“请同学们根据四幅视力宣传图片的内容将板块对应成四个栏目,并设置栏目名称。”要完成这一任务,离不开对图片的观察、分析、理解,还要字斟句酌地用语言概括、整合信息,这一过程离不开有效的思维活动。

3.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要重视和发挥语文对中华文化的载体作用,从而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建立文化自信。考题的设置可从以下方面突破,比如综合实践活动环节,可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古诗词、拟写对联、书法艺术、文明礼仪、民风民俗、传统节日、文化名人等,都是比较好的传统文化题材,文化常识可以渗透其中。在选择阅读文本时,可以选择一些经典名家名篇,经典美文或实用类的传统文化篇,设置考题可围绕对经典文化的理解、感悟、品赏、评价等,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落到实处。

比如围绕“二十四节气”主题活动,可设置:“有人说,二十四节气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没有必要再去了解它,对此,你会怎么劝说?”这一命题形式,能考查学生对于节气与传统文化关系的思考与认识。

再如2021 年的安徽省中考卷,题目设置:“选文中提到的‘琵琶’是一种民族乐器,下列诗句中没有写到乐器的一项是_____(葡萄美酒夜光杯;谁家玉笛暗飞声;箫鼓追随春社近;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一题就考查学生对中华古诗词和传统乐器的了解,引领学生关注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4.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语文是语言文字的复合体,要激发学生体会语言文字带给人的愉悦、情趣,唤醒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在审美鉴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力。考查这一核心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命题:积累运用板块可设置赏析、拟写对联;阅读板块可设置品析字词句段,可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人物描写、写作手法等角度引导赏析。欣赏某一语段的作用,可从内容、结构作用上命题。在写人叙事类文章中,可设置品评人物形象的考题,结合语段有理有据分析人物形象。做题的过程,既是对学生审美力、创造力的检测过程,也是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

如2020 年安徽省中考卷的阅读——《儿子的一幅画》,其中第6 题,要求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文字;第8 题,“你认可文中‘我’作为父亲的表现吗?请结合全文,说说理由”。这些命题都是对学生品析、鉴赏、表达能力的考查。

三、注重时代性

课改中已明确提出“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的教育任务。语文命题要充分结合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比如近几年安徽省中考阅读类文本,材料内容紧扣时代热点,已连续几年选择说明类文章,尤其是科技类说明文,不仅因为说明文实用性强,更重要的是由于科技对时代发展有重要意义,科学态度与精神对时代有重要影响。

比如2019 年中考阅读材料二是一篇围绕“机器学习”的说明文,三个非连续性文本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机器学习的特点和未来前景。此说明文最后一题:“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机器的能力会超过人类吗?”这既是对学生理解整合能力的考查,更是对实践创新和责任担当能力的检测。与时俱进的内容,展现了当代科技成果,也激发了学生对人类生活的思考。2020年中考阅读材料二是围绕“劳动教育”的议论文,阐释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新时代如何开展劳动教育。2021年中考阅读材料二选取“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的重大时事,三则材料分别介绍了它的登陆、本领和探测意义。本试卷“呵护眼睛光明行”实践活动中,材料提到国家出台《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等,这都是涉及当前“五项管理”的热点新闻。

非连续性文本成为中考的重要考点,新时代背景下,我们不仅需要具备解读单个文本的能力,也需要具备整合和概括能力,这是思维品质的重要培养点和考查点。以上这些命题无疑都是时代生活的折射,反映了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的理念。

四、强化民族性

语文教学要把核心素养培养植根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土壤中,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语文命题制卷,更要贯彻这一原则。“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命题设置要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要考查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比如2019 年安徽省中考阅读题——《访梅》描写了西北高原雪后寻梅的场景,既有乡土气息,又阐释了美的内涵。最后一题“结合全文,说说如何才能避免‘多个美好的东西毫无意义地无知地消磨过去’”,这一题既检测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更考查学生如何认识美以及如何健康生活的人生态度。再如2020 年安徽省中考阅读题第12 题,谈谈对“人类往往在劳动中创造美的世界”的认识,这也是对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的检测。

再比如2021 年安徽省中考题,其中名著题考查的是《红星照耀中国》。这本红色书籍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史纪实,塑造了伟大的革命领导者和普通战士的形象,传达了“闪闪的红星必将照耀全中国”的必胜信念。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的光辉时刻,设置了考题:选文中“他们”(中国共产党)的____的美好品质尤为突出。这一题践行了“学党史,知党恩,跟党走”的思想教育,传承了中华民族之魂。

写作过程更是对学生人文底蕴和健康生活态度的考查。2019 年中考作文题的命题也很高明,围绕“乐”组合三则材料——你对“乐”有哪些认识与思考,或者,在学习与生活中,你有哪些关于“乐”的经历与感悟?这种材料加话题的形式,给了学生灵活选材的空间,材料内涵有引领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暗含其中。再如,2020 年中考作文题——毕淑敏说:“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请结合上述材料,选择一个角度写自己的经历或感悟。这种任务驱动的题型设计,材料内涵有引领导向作用,对健康积极生活态度的考查暗含其中。

文化常识是近年命题的新考点,也是传承传统文化、凸显中国特色之处。比如2019 年中考卷,“积累运用”部分的综合实践活动,设置了“读古诗,长知识”系列活动,这一活动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再现,比如根据提示补对联环节,需要律诗的基础知识作储备。其中一个环节:根据诗句写出古人常用的道具,如“孤帆远影碧空尽”(船),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这是对传统文化常识的考查,很多学生只是机械背诗,却缺乏对古代文化知识的关注。

再如2020 年安徽省中考卷,“积累运用” 部分的“走进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第3 题),这一活动本身也是传统文化的再现,考题中“建筑文化展厅”,要求结合名人诗句,填写相应的亭、台、楼、阁,这是建筑艺术与文化常识的交融;“戏曲文化展厅”要求根据展演的视频画面,判断戏曲角色,这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戏曲艺术的检测。

再如2021 年安徽中考卷小语段部分对中华诗词和音乐文化的考查。玉笛、箫鼓、琵琶、五十弦、素琴、羌笛、芦管……这些在诗词中屡见不鲜,都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也代表了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这些考题,具有中国特色,有中国文化的味道。因此,古代文化常识是我们解读传统文化的重要密码,也是语文命题的一个新方向。

五、力求灵活性

命题有范围,有方向,但绝不是墨守成规,也需要灵活与创新。命题有信度有效度,有广度有深度,都需有命题智慧。命题的几大板块,可以稍有交叉整合,比如在阅读板块,可以穿插词语运用、音形义考查的题目;默写板块,除了上下句的考查,提示性默写更能检测学生理解运用诗句的能力;小语段阅读与名著阅读可以整合,以名著片段作为小语段,以此为基础设置名著知识,进行修辞、仿写改写、音形义等的考查,也可将小语段阅读或名著阅读整合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有机渗透到综合活动相应环节之中。这样,考点集中,命题精炼,显得高效智慧。

以上是笔者对核心素养在语文命题中如何落实的几点思考,希望高质量的语文命题能为培养核心素养助力,为课改助力,为中国教育助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力。关注“双减”背景,立足“核心素养”,践行“立德树人”,落实“五育并举”,命题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愿艺术之花绽放!

猜你喜欢
命题考查设置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7招教你手动设置参数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