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平原高低地圩田发育及聚落形态分析
——以嘉湖平原东侧圩区为例

2022-12-30 03:27侯自忠南京大学城市与建筑规划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安徽建筑 2022年12期
关键词:水网太湖流域高地

侯自忠 (南京大学城市与建筑规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1 引言

太湖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其圩田景观近年来也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对象。20世纪以来众多学者对该区域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诸多的研究。地形上,太湖流域是在地壳运动和海洋沉积的作用下形成的中间低周边高的特殊碟形地貌。远古时期的海侵导致碟形洼地中形成泻湖,随着气温的升高,泻湖面积不断减小,大部分湖底露出成陆,中部洼地成湖,四周高地成陆。太湖流域平原区域在上述变化中形成了沼泽地貌。

图1 太湖流域地形图

图2 圩田示意图

太湖流域的人们创造性地以圩田形式对土地进行农业开发。人们在滩、湖滨浅水等地形低洼处围堤筑坝,外以挡水,内以围田。圩田与水的关系十分密切,太湖平原的碟形地貌也使得高地与低地之间产生不同的水网类型,这些不同的水网催生出多种圩田形式和差异化的聚落形态。文章选取嘉湖平原东侧圩区为研究样本,对太湖流域平原的水网、圩田和村落进行研究。

2 太湖流域平原水网与圩田发育历史

太湖流域平原的来水,自古以来变化不大,但出水历史变化颇大,太湖流域平原水系发育经历了从三江到湖泊化再到水网化的过程。伴随着水系的变迁,圩田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育时期。从春秋战国时的萌芽期到五代时期塘浦圩田的繁盛,再到南宋以后塘浦圩田崩坏的过程,这其中既有自然因素的驱使,也受社会等人文因素的影响。

“自范蠡围田,东江渐塞”,据相关史料记载,最早在太湖区域进行圩田开发的是春秋时期的吴、越两国,在开凿河浦的基础上进行围田行为。经历了汉代的发展,到了东吴时期,开始在太湖地区设置屯田都尉,官方开始利用军队等集体力量进行围田的垦殖,围田得到了大力的发展。

隋唐以前,围田的开发主要集中在高低地之间的中等高程区域,以早期江南运河为基础的水系成为此时围田开发的主要河浦。隋唐以后,江南运河的开通以及环湖河堤的修筑,使得低地地区具有较为稳定的水环境,圩田的开发开始向低洼低地进发。

隋唐到五代这个时期继续延续东吴时期的军屯制度,将治水与治田相结合,在五代时期形成了“五里七里一纵浦,七里十里一横塘”塘浦圩田系统。采用高田与低地分片治理的方式,腹里低地以高筑抒岸为主,沿海高地以深浚塘浦为主,使圩田外御洪涝和高地引水抗旱都有所依凭。隋唐至五代是圩田开发的繁盛时期。

图3 五代时期塘浦圩田示意图

两宋是太湖流域圩田发育的另一个重要时期。圩田管理方面,两宋废弃前制,以漕运为纲,为利漕运,水网遭受严重破坏,塘浦圩田系统在宋代开始崩坏。土地私有化现象严重;江南地区人口增多,土地需求量增多;官方对破坏圩岸的行为放任等因素,都加速了这个时期塘浦圩田系统的瓦解。遭受破坏的过程中水网出现浜、泾的分化,加速了水网和圩田的破碎化。

随后的明清时期,社会的稳定促使人口持续增加,人地矛盾进一步增强,土地开发的重点从这个时期开始向沿海高地转移。到了明末时期,水系和圩田分化已经基本完成,并在高地和低地形成具有不同形态特征的水网和圩田形态。

3 嘉湖平原东侧圩区自然状况

嘉湖平原位于太湖与钱塘江之间的平原地区,以太浦河、太湖南岸和东苕溪为界,主要包括嘉兴、湖州、杭州等区域,地势较低。研究区域则位于嘉湖平原的东侧,主要包括嘉善市、平湖市、吴江市的部分区域,如图4所示。从地势上处于海积平原和湖荡平原的交界处,水网、圩田和聚落空间特征在该区域内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

图4 嘉湖平原东侧圩区示意图

嘉兴市是太湖流域圩田发展最早的区域之一,早在东晋时期嘉兴已经具备相当规模的圩田。“浙西有三屯,嘉禾为大”就形容了当时嘉兴地区圩田的规模。选取该地区作为研究样本,不仅因为该区域地理空间的差异性,也因为其较为完整的开发历史。

4 嘉湖平原东侧圩区景观空间格局

太湖流域平原由于其密集的河网而衍生出独特的水乡聚落类型,其聚落营造遵循水网和圩田的发育规律。在宋代以后,嘉湖平原东侧圩区随着塘浦圩田系统的崩坏,高地与低地的水网和圩田开始出现不同的发育形态,聚落随着也产生不同的空间分布规律。

4.1 水网的分化

随着宋代塘浦圩田系统的崩坏,“五里七里一纵浦,七里十里一横塘”的塘浦系统开始被破坏。与其说浜、泾分化是在塘浦圩田系统瓦解过程中产生的,不如说浜、泾原本就是存在的。只是在塘浦圩田系统下,浜泾是圩田内人工开凿的排水、灌溉的人工河道。相关文献的记载,早期的浜和泾不能纳入到水网体系中。到了宋代以后,浜和泾的数量增多,大圩制向小圩制转变,部分圩内浜泾转化为小圩的圩外河,浜、泾才作为水网的一部分改变着原有的塘浦体系。

浜、泾的分化在高低地之间形成的水网有不同的特点。低地地区湖荡众多,随着人们对湖荡的任意围垦,加之浜泾水系的开发,水面不断破碎,破碎的小水面分布在浜泾与塘浦形成的水网中,错落有致;高地区域湖荡积水较少且由于灌溉的需求,浜泾的数量远远多于低地地区,且随着对塘浦的浚治不利,逐渐瘀滞,在高地地区就形成了河道规模偏差较小的浜泾水网体系。

图5 嘉湖平原东侧水网示意图

4.2 圩田的不同类型

圩田与水具有密切的关系,水网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田的形态。高低地形成两种不同水网格局的基础上,圩田也表现出平田和荡田两种不同的形态。

平田是太湖流域平原区域典型的农田形式之一,多出现太湖流域平原地势较高区域内。平田区域由于灌溉的需求高于排水,河网比湖荡水网更加密集,但河道更为细小,干支差别不明显,平田地块则被细碎河网分割。

积水区中由于挖掘河泥,垫高田面,沿河港筑起较高的圩埂,形成一个个四周环河的“圩头”,这种圩田就是圩荡田。圩荡田多分布在太湖流域的低洼湖荡地带。荡田区域的湖荡数量较多,水面宽阔,地下水位较高,荡田排水的需求高于灌溉。相比于平田,荡田的规模尺度被水面分割更小。

5 乡村聚落形态差异

聚落是人们聚居而形成的,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按照人口规模可以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乡村聚落一般人口规模较小,以第一产业作为主要的生产方式。由于其较为原始的特性,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和内部结构等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

“依水而居”是太湖流域乡村聚落的最大特点,形成的江南水乡与水的关系十分密切,在研究区域内两种不同水网类型背景下,形成的聚落形态具有较明显的差异。

5.1 乡村总体布局

5.1.1 与水网的关系

无论是在高地区域还是在低地区域内的村落都是围绕河道、湖塘形成的,高地的浜泾水网和低地的湖荡水网影响所形成的村落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

高地区域内浜泾水网的河道密度高,但湖荡较少,水域面积小,村落形状主要围绕线性河道分布形成线状,村落图底关系较为单一;低地区域内湖荡水网浜泾和湖荡交叉分布,河道情况复杂,形成的村落类型较多,形成较为复杂的村落图底关系。

5.1.2 与圩田的关系

为了方便进行农业生产,村落一般与农业区域距离不远,按照村落在圩田中的分布状态可以分为集村和散村。

集村的居住区域比较集中,通常以道路作为与农业区域的界限,居住区域的集中布置方便居民之间的社会生活。而散村则相反,居住区域和农业区域相互渗透在一起,为了更方便地进行农业生产,几家、十几家组成的小村落尽可能地靠近农业生产区域。散村虽然利于农业生产,但是使得居民之间联系不便。

在嘉湖平原东侧圩区内,高地区域与低地区域的散村和集村占比出现明显的差异。在高地区域内,主要以散村为主,每个居民居住点的户数规模都偏小,小而多的乡村聚落广泛均匀地围绕浜泾水网分布。在低地区域内,主要以集村为主,村落的规模一般较大,这些集村一般分布在近水地势较高的圩田边缘,以河道、湖荡的河岸线为轮廓发展村落。

图6 低地区域圩田与聚落图

图7 高地区域圩田与聚落图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村落分布差异的原因一方面在于高地区域的开发时序要晚于低地区域,村落发展时间短;另一方面在于高地区域地势较高,居民用来聚集的区域可选择性多,而低地区域地势低,选择性少。

5.1.3 村落的形态

按照村落的形态对村落进行分类,一般可以分为线形村落、散点状村落、网状村落、块状村落等。

线性村落一般受到河道河岸线影响较大,村落沿河道方向的长度要远大于垂直于河道方向的长度。散点状村落和网状村落是多个小型点状或者线状居住组团组合形成的村落,这样的村落被农田或池塘所分割,较多出现在散村多的区域内。块状村落垂直于河道方向的尺度与河道方向的尺度一般差异较小,村落规划对于此类村落内部空间的合理性尤为重要。

图8 网状村落图

图9 块状村落图

图10 散点状村落图

图11 线状村落图

高地区域内多散村,线形村落、散点状村落、网状村落居多;低地区域多集村,线形村落、块状村落或组合形村落较多。

5.2 乡村聚落空间布局

“依水而居”是江南村落重要的空间特征,以水、建筑、院落等要素组成每家每户重要的生活空间。但在高低地之间的村落空间存在着明显不同的空间特点。

高地区域内的水网多浜、泾,村落多依附于端头式的河道,散村较多,规模较小,村落建筑以一列为主,主要道路沿河道延伸,次要道路垂直于主要道路形成树状,道路成为圩田与村落的分隔要素。建筑则以山墙面面向河道,院落位于建筑的前方,成为连接河道、建筑、村级道路的空间。

低地区域内多以集村为主,规模较大,道路情况较为复杂,村落建筑以多列的形式出现,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互交织形成网状。临河建筑与水的关系较为密切,多砌筑台阶实现人们与水的密切联系,非临河建筑则与水的联系性较差,院落与其他并列人家形成较大的空旷场地。

6 结语

千百年来,太湖平原高低地之间的自然与人文环境造就了两种不同的水网类型,以水为基础形成的圩田类型和传统村落形态具有显著不同的差异性。太湖平原的圩田水利发展经过了几个时期:春秋战国至南北朝的初步发展期,隋唐至五代的繁盛时期,宋元两代崩坏期,明清以后的局部发展期,建国以后的连圩并圩时期。发展至今,高低地之间的水网、圩田、村落形态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高地区域以湖荡水网为主,水域面积大,湖荡田是主要圩田类型,围绕水网形成的村落规模较大,以集村为主,形态较多;而低地区域多生浜、泾,水网密集但水域面积小,平田是主要的圩田类型,形成的村落规模较小,以散村为主,村落形态主要以线性和散点状为主。

猜你喜欢
水网太湖流域高地
2022年“引江济太”水量调度达6.08亿立方米
酸沉降背景下太湖流域碱基离子流失特征模拟研究
水网藻生长及铀对其生长影响的模型构建
燕晗高地
高地
海南省今年启动智慧水网平台一期建设
基于水环境的污染控制研究
代表议案编织安全“水网”
高新区“三十而立”——高新区成全省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
苏格兰高地求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