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微更新背景下现代历史街区使用后评价研究
——以广州华侨新村为例

2022-12-30 03:27罗子哲冯鸿斌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安徽建筑 2022年12期

罗子哲,冯鸿斌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在“城市双修”理念与“存量规划”的背景下,历史街区复兴和旧城改造越来越重要。2020年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颁布《华侨新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推进了华侨新村的保护。早期岭南建筑学派对现代住区的探索给广州留下华侨新村这种具有岭南特色的现代历史文化街区,而现代历史文化街区不同于其他的历史街区形式,由于街区仍处于设计生命使用周期中,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利用存在权属复杂等问题,使得政府在华侨新村的更新之中采用“小规模、渐进式”的形式,微更新所达到的效果是否能够有效提升华侨新村居民生活品质成为更新的关键。本文对华侨新村已经改造完成并投入使用的街区进行POE研究,以期对华侨新村的微更新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对城市特色及风貌的打造,以及对城市微更新实施成效都具有参考意义。

1 研究意义

1.1 使用后评价

使用后评价(POE:Post-occupancy Evaluation)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最开始应用于环境心理学及环境行为学等学科中[1],是一种基于使用者及其需求,通过对他们的反馈意见进行收集,对设施满足使用者需求的程度进行评估,以寻求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方法对设计及其功效进行改进。当前在我国,POE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学校、公园、公共空间等理论研究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2 使用后评价与城市微更新

目前我国的城市发展已由增量土地外延扩张转向存量土地的优化更新,街区微更新将是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现今街区更新中简单的对街道建筑立面、基础设施等城市物质空间的更新已无法满足街区更新的需要,街区微更新更需要挖掘街区公共空间、居民活动需求、街区特色记忆等,尤其针对诸如华侨新村这种历史文化街区更需要活化历史建筑、延续历史文脉、回溯城市记忆等。在街区微更新研究中运用使用后评价的研究方法,对街区使用者的评估进行分析,探讨华侨新村中的微更新成效能否达到预期,并基于使用后评价的结果为街区微更新提供下一阶段的更新建议。

2 华侨新村概况

2.1 历史沿革

华侨新村建于1954年,是新中国第一个华侨住宅区,规划(图1)及建筑单体设计均体现了建国初期西方住区规划思想及西方建筑设计思潮的本土化[2],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2012年,华侨新村被《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正式列入广州市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

图1 华侨新村规划

华侨新村最初是为了安置归国的华侨及侨眷而建设的,其建筑单体设计采用低层花园式住宅(图2、3)。文革期间华侨新村众多华侨迁出,使得华侨新村一度陷入半废弃的境况。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政府对房产交易限制的放宽,华侨新村内的部分业主开始更替。现今华侨新村成为城市高收入白领、外籍人士及港澳台同胞居住的地区[3]。新业主入住的同时也使华侨新村花园式住宅、街道界面等物质空间发生了形态和功能的转变。

图2 华侨新村花园式住宅

图3 华侨新村局部

2.2 更新背景

相较于古代历史街区,华侨新村由于优良的区位及配套设施,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在华侨新村内进行商业、办公等活动,促使华侨新村居民对华侨新村进行“自主更新”。这种开发模式将华侨新村内原有的居住功能进行置换,实行小规模、渐进式的有机更新,但对原有居民生活、住区整体历史风貌具有一定负面影响[4],设计之初的岭南低层花园式住宅部分被推倒重建或改建,历史风貌的整体性受到破坏。

2016年1月1日,广州开始施行《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开始探索“微改造”模式,并将其作为与全面改造相结合的城市更新方式[5]。并于2017年城市更新计划中将广州华侨新村列入计划中,旨在全面提升华侨新村社区基本面貌。2017年9月广州华侨新村的社区微改造基本完成。

2.3 更新内容

2017年广州政府针对华侨新村的社区微更新主要聚焦在以下四方面。

①道路修复及“三线”下地——华侨新村整体形象提升。“三线”下地除了基础设施的更新外,将人行道统一更换为透水红砖以契合华侨新村的历史风貌。

②主入口区改造——华侨新村对外形象升级。具体为对旧居民楼立面进行翻新更换铝合金防盗窗,对长廊铺设大理石砖面、增设挡柱等。

③文化活动中心区改造——社区居民活动空间提升。新建娱乐长廊为长者和社区居民提供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同时将原有影响华侨新村整体风貌的围墙进行重建并增设与华侨新村历史相关的墙绘。

④次入口区改造——华侨新村市场周边环境提升。具体为对次入口的宣传栏进行移除的同时,增设与华侨新村文化历史相关的文化墙及对路面、台阶护栏等的翻新。

3 调查分析

3.1 调查方法与过程

3.1.1 调查方法

以华侨新村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了实地调查与网络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对片区的使用状况进行分析。

实地调查:根据华侨新村实际情况设计调查问卷,用现场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意见反馈征集,并选择在无雨的工作日及节假日对场地进行全天不同时间段的观察和现场记录。

网络调查:通过网络查阅与华侨新村、广州城市微更新的相关文献、规划资料、政策文件,阅读了解相关信息,并通过网络发放调查问卷以获得更广泛的数据支撑。

3.1.2 调查过程

分三个阶段在华侨新村历史街区进行调查。

第一阶段采用行为调查法,真实记录华侨新村居民在街区中活动的行为规律。第二阶段主要采用深入访谈调查法,为避免同一性,对不同年龄层的居民进行访谈,记录居民在历史街区活动的情感体验及对街区微更新项目的看法。第三阶段针对前两个阶段的实地调研与历史街区评价相关文献参考,综合确定问卷中的评价影响因子,并以实地和线上两种形式对问卷进行发放、回收,详细了解居民与游客对历史街区空间感受的差异。

3.2 评价指标建立

评价指标的建立分两步。首先通过对多篇相关类型的文献进行检索、参考,初步筛选出与华侨新村实际情况相符且学界普遍认可的评价因子。其次根据前期对不同年龄阶层的社区居民进行的访谈中,选取在访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作为居民对华侨新村微更新满意度评价的影响因子的补充(图4)。最终综合两阶段的影响因子与城乡规划学、社区营造、建筑学、相关行业从业专家、地方管理人员进行探讨,通过2~3轮的反复调整、征求其意见并进行修改、反馈,最终确定评价体系的评价因子(表1)。

图4 访谈关键词共现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华侨新村使用后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图 表1

调查表为量化评价,采用语义学级差标度法将居民对华侨新村更新设施满意度分为五个等级并进行赋值,非常不满意-2,不满意-1,一般0,满意1,非常满意2。最后对问卷收集的各评价因子取平均值,平均分越高,说明满意度越高,平均分越低则满意度越低。

4 微更新评价及分析

在问卷调查中共发出线下问卷36份,其中有效问卷32份;线上问卷72份,其中有效问卷69份。被调查者各年龄层占的比例分别为:18岁以下占17.4%;18~35岁占21.7%;35~60岁占47.8%;60岁以上占 13.1%。被调查者91.4%均为华侨新村社区居民。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各影响因子平均数(表2)。

华侨新村微更新使用后评价 表2

4.1 街区微更新整体满意度高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华侨新村居民对街区微更新的成果总体上较为满意,在十九项相关影响因子的指标中,有十项评价超过0.6,已达到较为满意的程度。在与当地居民进行的访谈中,居民肯定了华侨新村微更新中对于社区环境、公共空间的打造与整治,不仅很好的维护了华侨新村的历史氛围感,又对华侨新村整个社区的物质空间有了巨大提升。但部分居民同时也指出,华侨新村在微更新中仍存在不少不足之处,如基础设施配置、社区管理问题、街区整体文化氛围等。

4.2 公共空间使用率不高

在使用后评价的公共空间影响因子中,五项影响因子中四项达到0.6分以上,表明使用者对公共空间的微更新整体上较为满意,但在第五项蚊虫叮咬中则只有-0.82分,表明使用者对公共空间中的蚊虫叮咬问题满意度较低。在对华侨新村公共空间各时段的使用行为观察中发现,学校周边的公共空间使用率较低,除了夜晚7~10点偶有少数居民在健身、遛狗时短暂停留外,只有在工作日学校放学时间使用率较高。在对当地不同年龄阶层居民的深入访谈得知,华侨新村的公共空间使用率低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由于在公共节点周边种植了小型绿化,这些绿化在提升公共节点美观性的同时,又为公共空间的使用带来蚊虫叮咬的问题,众多居民反映由于蚊虫过多,降低了他们在公共空间停留的意愿。另一方面,在使用评价中,居民对于社区的归属感、社区交往评价均为一般。使用者在访谈中提到由于华侨新村的居民并不一定都常住在社区内,部分居民一年只回来几个月,所以当地居民的社区交往较少,众多居住单元常年闲置无人,居民对于公共空间的使用需求较少。

4.3 基础设施设置不合理

根据基础配套设施层得分结果,居民对相关配套设施设置满意度较低,四项影响因子中,停车便捷性、健身器材均小于0,垃圾投放点、基础设施可达性两项虽分值大于0,但满意度也仅为一般,远远达不到满意,可见华侨新村内相关配套设施亟待改善。通过史地调研与访谈,由于规划年份较早,设计之初并未考虑到街区后续需求变化,缺乏预留闲置空间,对诸如公共空间、停车位等基础配套设施的设置已无法满足现今城市生活的需求。但由于华侨新村被列入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再加上社区内的各种产权问题,使得华侨新村的更新之中对基础设施配套的用地较为匮乏,只能在华侨新村内的部分节点进行小规模的微改造,这也使得社区中增设的垃圾投放点、体育设施等项目可达性较低,导致居民对基础设施微更新的使用后评价满意度偏低。

4.4 历史风貌建筑保护

根据使用后评价,居民对华侨新村建筑的建筑质量、建筑特色分值较高,比较满意,但在建筑风貌整体性上分值相比其他两项较低。建成初期华侨新村花园式住宅的建筑形式与空间结合岭南气候特点与华侨生活习惯,具有较强的历史价值、建筑价值。但在2020年《华侨新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出台前许多居民对自家建筑进行增建与翻建,严重破坏了原有街区风貌。在访谈中大多数居民认为华侨新村建筑较有特色,但对华侨新村较了解的居民认为建筑随业主自由改变,失去了华侨新村原有的历史风貌,且众多历史风貌建筑由于房主常居海外等原因已年久失修。综上,华侨新村目前的微更新中仍缺乏对历史风貌建筑的整体性保护。

5 基于POE的改进策略

根据调研结果与使用后评价,居民对城市微更新背景下的华侨新村街区更新使用评价结果大体上较为满意,但仍存在部分更新评价一般,且分值较低。对此为下一阶段的城市微更新提出建议:

保护与更新遵循原真性、整体性、可持续性原则;

以公共空间活化为触媒,促进历史风貌建筑与空间更新,提升街区活力;

基础设施的设置应以“人”为主体,根据住区居民人数、活动范围按不同配比布置以满足基础设施的可达性;

优化植物景观配置,增强社区公共空间实用性。

6 结语

华侨新村作为一种现代历史街区,具有丰富的保护价值。2020年《华侨新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对新村中的建筑高度、历史风貌保护区、道路等进行了划定,进一步为华侨新村的保护提供政策支持。但保护与微更新如何与华侨新村居民的生活需求相契合,仍需要增加对导则的细化及对居民的引导,以实现居民诉求与历史街区保护形成最大的“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