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电影中的工农业现代性叙事

2022-12-31 04:36金哲曹颖利
大众文艺 2022年22期
关键词:工人阶级现代性农民

金哲 曹颖利

(1.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2.黑龙江东方学院人文学部,黑龙江哈尔滨 150086)

在新中国即将诞生之际,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是一个巨大而崭新的任务,即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新中国,拥有现代化的工业和农业,以及掌握工农业的主人——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完成工农业的现代化。[1]

作为最早解放的区域,东北地区率先进行了工业改造和土地改革,当时的电影工作者,拍摄了一系列的影片来反映这一运动过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影片是反映工业生产和斗争的电影《桥》,反映农业生产和斗争的电影《暴风骤雨》。

一、现代性是什么?

一个国家成为现代社会的标准是什么,是不是拥有现代的科学技术,建立起钢筋水泥的城市,繁华的商业都市,就是现代社会了呢?显然这些是现代社会的肉眼可见的外部特征,但还有更为核心的标准矗立在现代社会的土地上,这就是现代性。

现代性是什么?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的回答是“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马克思的这句名言是指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一个巨大的区别,一切都改变了,以往古代社会里那些牢固不变的东西如封建社会的皇权制度、官僚体制、法律制度等,全都被新兴的平民大众打破了,以往那些神圣的宗教、哲学、思想等都被消解了,人们不再相信这些指导自己的行为准则,缺席的神位由大写的人来顶替,理性的启蒙现代性从此得以确立。显然,在马克思的眼里,现代性是一个分水岭,它标志着启蒙理性取代宗教信仰,机器大工业取代传统农牧业,或者说先进的科学技术代替了传统的手工业,当然,剥削等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只不过由过去的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压榨,置换成了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所以现代社会的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关于人的解放问题,是打开卢梭所说的锁链问题,是如何让现代社会的主体工人阶级获得解放的问题。

作为诗人的波德莱尔的回答是:“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2]波德莱尔观察到了十九世纪以来整个社会发生的微妙变化,从艺术的角度得出的结论是现代性的变化速度大大加快了,任何门类的艺术不过是各领风骚三五年,这一点我们从西方现代艺术史中已经看得明明白白,但波德莱尔的另一句“永恒和不变”则需要人们仔细体会,在现代社会中还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吗?有的,答案是美。在波德莱尔的眼里,那些瞬间即逝的艺术只不过是形式的刹那间的变迁,一闪即逝,但艺术形式留给人们的惊叹却是永恒的、不变的,美以一种无形的感受让无数的现代人领略它的永恒和无处不在,在这一点上讲,艺术贯通了古今的每一个时代。

波德莱尔的“现代性”的思想影响深远,比如美国的文化理论加卡林内斯库认就对波德莱尔的现代性概念做了比较深入地分析和阐释,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他指出:“波德莱尔是最早不仅将审美现代性同传统对立起来,而且将它同实际的资产阶级文明的现代性对立起来的艺术家之一;他历史性地表明,古老的共通美概念收缩了地盘,在一个令人感兴趣的时刻,传统已经同与之相对的现代概念,即瞬时美,达成了微妙的平衡。”[3]在此,他指出实际上现代性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作为一个历史阶段的现代性,可以称之为社会现代性,它的核心内容就是承认社会的进步,相信科学技术的威力,崇拜康德以来的理性观念,以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来面对现代社会的一切事物,培养出支撑这一观念的庞大队伍——资本主义社会的中产阶级。另一个是与艺术和审美有关的审美现代性。它的特点是倾向于激进的反资产阶级态度,即带有一种自反性。审美现代性否定了现代社会中带有普遍意义的中产阶级的价值观,与资本社会的现实生活划清界限,并且不遗余力的批判资产阶级的平庸与腐朽,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如印象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荒诞派等,在批判的火花中闪现着独立与放逐、激进与颓废的态度与立场。

也有从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层面来看待现代性的,比如德国著名思想家哈贝马斯说:“所谓现代性就是一个尚未完成的巨大规划,它体现为启蒙思想家们的宏大设计,是从三个方面来设计的:客观科学、普遍道德和法律以及自主的艺术。”在哈贝马斯看来,到目前为止,由启蒙思想家所设计的关于现代社会的规划方案,还没有完成,还要继续深入下去,理性仍然是主导人类的核心能力,科学技术尽管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比如核武器等,但是它的积极进步的意义仍在,那些喊出用后现代性代替现代性的说法并不可取,现代性的全球化普及仍然在这个世界继续。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主要从三个方面规划来这个世界:客观科学,是指以唯物论为指导的自然科学,追求自然宇宙的真理,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从而为人类造福。普遍道德和法律,来自启蒙哲学家们的社会契约论,最终的目的是实现整个社会阶层在法律面前的自由与平等。自主的艺术本身可以加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纠正和批判。

二、作为工业现代性电影叙事的《桥》

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第一部工业题材的电影,它具有里程碑一般的意义,它第一次把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体现出来,是《讲话》精神在本土电影生产中的具体展现,同时也是人民电影的典范。

《桥》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为了支援解放战争,快速修复被炸毁的江桥,应东北解放军的要求,工厂必须在半月之内修复,但这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依照工厂总工程师的预算,需要四个月,但是工人阶级在此时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积极创新,想方设法解决了这些十分棘手的问题。比如修复江桥需要大量钢铁,工人们利用废旧钢铁回收,解决此问题;为了赶出五万个铆钉,工人们以风钻代替钻床;修复钢炉所需的白云石则用耐火砖来替代。以上种种办法都是工人师傅想出来的,这样刻画的目的就是为了突出工人阶级的高大形象,在现代化的工业中,工人阶级是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甚至比总工程师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都高明,甚至教育觉悟了总工程师,这个叙事过程是遵循当时的文艺方针而设计的,显然具有了意识形态方面的意义。

据影片编剧于敏回忆,当时的时局形势是:国共两党军队正在东北战场鏖战,胜负未分,人们一般还不敢站出来为哪一方去工作效力,因此这几位工人的挺身而出就是冒着风险,就具有革命精神。影片展示的是当时人们的真实心态。工业是现代性的主要代表,工人就是掌握工业的主人,这样,代表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的主人就具有了绝对的发言权,可以批评落后分子,可以改变原来高高在上的指导者知识分子,至少在现代性的建设中,工人取得了与拥有现代性话语权的知识分子同样的地位。

对一部电影的解读可以有多种方式,可以随时代的不同而不同,以往对《桥》这部影片的解读往往集中于它的历史作用,它的意识形态特征,它的人物表演简单化特征等,在此,本文以现代性的视角来重新阐释这部影片,试图分析其内在的现代性意义。

这里的工人阶级亦分为几个有特点的人物,各自代表一类人群。尽管工人阶级是先进阶级,是代表,但在这部影片中除了正面展现工人的革命积极性之外,还描写了一部分思想落后的工人,如工人席卜祥在工作中偷懒,本来经大家研究在修复化钢炉时用耐火砖代替稀缺的白云石,可是他却用现成的化铁砖来代替,结果酿成化钢炉“跑火”的事故,导致第一次试验失败。这个形象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电影创作者还是意识到工人阶级内部也是有先进与落后之分的,这样的人物塑造就比较真实,而不是如以后的电影全是高大上的光辉形象,全身无一丝缺陷。青年工人是最有革命积极性的,老年工人师傅也在党员的感召下打消顾虑,积极投入生产中。这部影片的工人主体一开始就具有极高的思想觉悟,这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桥》这部电影与以往民国时期叙述工人阶级故事的电影都不同,它是一个新的起点,即它建立起一个新的艺术范式,确立了一个新的艺术原则。这个新的艺术原则显然就是依照《讲话》的原则建立起来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的来源在于现实生活,文艺创作的风格是现实主义的。落实在具体的电影创作方面,则是建立新的艺术范式,具体而言,首先在电影叙事方面追求写实,把教育、宣传党的政策方针作为主要拍摄目的,因此削弱电影的故事性、戏剧性。电影所追求的审美趣味摆脱了娱乐性的要求,又因为服务的对象已经有所改变,以服务工农兵等普通大众为主,在新的审美趣味上就呈现出朴实、清新、新颖、实在的风格,在习惯了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之后,这个新事物的确令人感觉耳目一新。

回到当下,在现代性的框架之下来观察以《桥》为代表的新中国电影,则会发现这种新型叙事,其实也是现代性实验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当时那个历史性的时刻是具有创新意义的。

三、作为农业现代性电影叙事的《暴风骤雨》

现代性的一个关键性的任务是人的解放问题,确切地说是平民的解放问题,用当时的话语是无产阶级的解放问题,而工人、农民是平民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工人而言,解放首先是夺取工厂问题,对于农民而言,则是夺取土地问题,工厂与土地就是生产资料。

以今天的视角来重新回顾土地改革这场运动,它的里程碑意义是不仅铲除地主阶级的统治,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更为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农村的阶级关系和社会面貌,启迪各阶层农民的思想觉悟,一些思想先进的农民逐渐成为无产阶级的优秀战士,在党领导下迈入现代化的新中国。

这部电影的情节发展比较曲折复杂。共产党员萧祥带领一支农村工作队来到元茂屯进行土地改革工作,而此时是1946年,当时的农民们对党的土改比较消极,地主韩老六对抗工作队,但是工作队改组农会,得到了广大农民的信任。穷苦农民赵玉林组织大家帮助工作队,终于取得胜利。国民党残余武装袭击元茂屯,组织起来的农民自卫队英勇战斗,消灭了土匪,但赵玉林却不幸壮烈牺牲,元茂屯的翻身农民开始走向新的生活道路。

以现代性的视角来看,新中国成立前后所进行的土地改革运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能仅仅视为一场分田地、均贫富的运动,而是从思想上全面改造了当时的农民阶级,使得中国农民第一次产生了现代的平等意识,开始懂得阶级压迫并不是天经地义的,是可以改造过来的。“斗倒地主把身翻”一句口号的内涵不能只把重点放在“斗”字一词上,尽管在以往的解读都是如此,还要放在“翻”字一词上,“翻”意味着一个阶级取代另一个阶级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最主要的是翻身以后,以往历史上的压迫、剥削现象不存在了,这是最关键的意义所在,是建立起一个新的农民阶级,这正符合现代性所追寻的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因此,尽管本片把叙事重点放在“斗”的过程,但实际的意义却放在建立一个新的平等社会的诉求。

当我们重新阐释《暴风骤雨》这部电影时,可以把萧队长视作一位传播现代平等精神的思想者与工作者,他是怎样获得先进思想的,影片没有披露,但毫无疑问,萧队长及其所属的队伍,已经是一个用先进的现代思想所武装了的队伍,他们来到元茂屯正是要做一项反封建的现代工作,首先是在思想上改造农民,然后再带领农民去推翻代表封建传统势力的地主,这正好经历了从转变思想到诉诸行动的过程。贫困与现代的关系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会变得那样紧密,甚至会认为只有无产者才拥有现代的资格,一无所有是接受现代性思想的最好条件。

于是,我们看到。在《暴风骤雨》里的最坚定的觉悟者是穷苦农民赵玉林,他对地主的斗争是最坚决的,对工作组的拥护是最坚定的,思想改变是最快的,这一切仿佛都在说明,与资本主义现代性不同的另一种现代性——社会主义的革命现代性,是不依靠资本的多少来评价人的价值,而是依靠人的自身觉悟、主观能动性、是否关心集体利益的道德感来衡量的。

电影中刻画得比较成功的人物角色是作为新型农民形象的赵玉林,在萧队长的启蒙下,他从对地主韩老六的本能的仇恨上升到对整个剥削阶级的仇恨,认识到压迫与剥削不单单是韩老六这几个地主造成的,而是旧中国的官僚体制造成的,并主动自觉地与党领导的工作队走在一起,这样就与先进的现代启蒙思想者走到一起,一个新型的农民就这样诞生了。另一位成功的人物形象是车把式老孙头,他一直被评价为塑造得十分成功的人物形象,他的身上集各种特征于一身,但其性格缺点是十分明显的,软弱不敢抗争,逆来顺受,成为传统农民的典型。

以今天的现代性视角来看,土地改革运动对于新中国的成立乃至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所贡献出来的价值是十分巨大的,没有这个运动做基础,作为传统农业大国的中国必然会遭遇更为巨大的困难。

通过《桥》和《暴风骤雨》两部影片,我们看到龙江电影中的工农业现代性叙事,呈现出时代变迁的风貌,社会主义新人的出现是最突出的特征。在新旧社会更替的大背景之下,现代性以启蒙的姿态走进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头脑中,这场大规模的思想文化改造运动,为新中国奠定了文化根基。

猜你喜欢
工人阶级现代性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也谈现当代诗词的“入史”及所谓“现代性”的问题
也谈现当代诗词“入史” 及所谓“现代性”问题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