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类综艺节目发展历程、破圈之道与发展建议

2022-12-31 04:36刘俊彤戴颖纪晓莹左亚男
大众文艺 2022年22期
关键词:素人真人秀综艺

刘俊彤 戴颖 纪晓莹 左亚男

(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

随着社会变迁与互联网社交的发展,民众的情感状况也有着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恋爱类综艺不再能满足当代观众的需求,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恋爱类综艺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出现了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这一新的节目形式,并迅速在综艺市场占领了一席之地。[1]在一项关于爱情观的调查中显示,在年轻人描述爱情的 30个词里,排名靠前的全部是积极正面的词,也就是说,年轻人并非不需要爱情,也不认为爱情是糟糕的,反而对爱情充满积极的想象,然而调查也发现,只有不到50%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找到真爱,超过25%的人认为自己不适合进入恋爱关系,恋爱类综艺也在此背景下慢慢发展起来。自恋爱综艺开启综艺市场的大门后,无论是明星嘉宾还是素人嘉宾,节目“发糖”与观众“磕糖”似乎成为节目的专属模式,在恋爱综艺井喷发展的背后,无一不代表着当代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对于美好爱情的憧憬与向往。而恋爱综艺爆火的原因之一便是大众能够从恋爱综艺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真正能够从中产生共鸣。一直以来,国内综艺市场中的恋爱综艺赛道十分内卷,截止到2022年第三个季度,恋爱类综艺呈现全面爆发的明显趋势,自2021年起,据不完全统计综艺市场上线超30部恋爱类综艺,仅2022年,也已有超18个恋综在各大平台陆续播出,如今已慢慢成为综艺市场中的“刚需”。

一、恋综发展历程与现状

1988年,中国经济在改革的推动下迅速崛起,思想观念也在随之悄然变化,在婚姻方面人们在择偶、生育、性观念都发生巨大变化,新旧两种思想也在这个时期产生强烈的冲击。在1989年,山西卫视推出的《电视红娘》,将“电视相亲”这一话题搬上荧屏,一贯保守内敛的中国人开始尝试将“电视相亲”,该节目开启婚恋节目的先河,从传统卫视到长短视频多媒体平台、从电视综艺道网络综艺时代,婚恋节目从单纯的电视综艺,不断接受来自观看群体、社会舆论的打磨,并且紧跟中国综艺模式创新发展的步伐,直至至今出现许多爆款恋爱观类网络综艺。这一类型综艺内容井喷式发展的背后,使得婚恋综艺也逐步走向恋爱综艺,逐渐摆脱传统婚姻的枷锁,也开始更为直白、自由地对于本人或他人之间的某种亲密关系中的幸福与烦恼进行公开探讨。

恋爱类综艺1.0时代,爱情作为人类情感的刚需,也是综艺节目源源不断的话题素材来源。2010年作为恋爱类综艺发展元年,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横空出世,恋爱类综艺1.0时代正式到来,相比恋爱类综艺的“鼻祖”《电视红娘》《相约星期六》等经典节目,《非诚勿扰》无疑突破了传统婚恋节目的局限,更加关注娱乐性和话题性的结合,通过“1男vs24女”相亲模式,由24位单身女性决定男嘉宾的去留,对于当代人的婚恋观、家庭观、人生观等方面由具有代表清性的男女嘉宾得以展现,在当年的话题度上,《非诚勿扰》也无疑是社会论坛上的焦点。恋爱综艺2.0时代,在《非诚勿扰》之后,出现三四十当恋爱类综艺同时播出,其面临这综艺同质化问题,直至2014年,湖北卫视播出的《如果爱》在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恋爱类综艺首次越过恋爱类综艺同质化的藩篱,进入在2.0时代,婚恋类综艺开始与真人秀相结合,明星们的恋爱被搬上大屏幕,打造深入人心的CP感,将明星的热度堵上素人流量的缺口。恋爱综艺3.0时代,在2018年,腾讯视频推出素人恋爱观察类综艺《心动的信号》,迈出了中国恋爱网络综艺的关键一步,收官成绩播放量达到10亿,平均每集播放量超1亿。自2021年起,面临催婚、催子压力的当代年轻人,有超过半数的人单身,因此综艺节目制作者也借助这一自然现象,将恋爱综艺推上顶峰,在2021年全网有14部恋综中5部播放量破亿,其中《心动的信号4》凭借4亿播放量稳坐榜首,被冠上素人“恋爱综艺天花板”称号,观众们也在恋爱综艺中找到了“移情”空间。同时,在延续2.0时代“真人秀+演播厅观察”的模式基础上,有逐渐引入推理模式,“恋爱+推理”的结合不仅能让恋爱综艺话题度更强。

二、恋爱类综艺的破圈之道

1.打破传统真人秀模式,实现“一二现场分区”

2018年恋爱社交推理真人秀《心动的信号》的第一集上线,作为开山鼻祖打破了传统的真人秀模式,开启了“一二现场分区”,即“户外纪实真人秀+演播厅观察”的观察类恋爱综艺新模式。大多由一组嘉宾在一个固定场景中完成节目组的指示性行为,如今常见的恋爱观察类综艺大多采用户外恋爱纪实与棚内观察推理双重推进的模式。[2]观察,就是对某种情景下的某个对象由感知到认知的过程。该模式构建了双重叙事结构以及平行蒙太奇的方式,摄像戏剧性地记录嘉宾真人秀的全过程,为演播厅内的观察官们提供观察推理素材和话题,恋爱观察类综艺从嘉宾的第一视角,到演播厅的第二视角,再到观众的第三视角,打破传统形式的同时加深话题热度和深度。“户外纪实真人秀+演播厅观察”构建“双重叙述结构”,[3]真人秀展现真实的生活,而在观察室内的嘉宾从个人角度出发讨论当下因亲密关系带来的压力,也从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回答现实问题,深度地讨论使节目更具有观看价值和意义。[4]

2.年龄分层的恋爱综艺,开辟细分新赛道

综艺市场中垂直细分的内容要以焦点定位的形式来引爆观众的注意力,为观众提供了多种选择和准确定位。在综艺市场内卷之下,恋爱综艺作为“超级垂类”的综艺节目与现实议题紧紧呼应,从不同年龄层及情感状况上来看,恋爱综艺垂直细分主要为母胎单身青年,30+单身人群、离婚人士三大类。

据《2021中国单身群体调查》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在适婚年龄(20—40岁)中有34.6%自称是“从无恋爱经验”的单身人群。针对这一现状,各大平台将目光转向仍未有过恋爱经验的群体,例如主打“母胎单身”的典型恋爱综艺《没谈过恋爱的我》通过在“牡丹村”的生活揭示了“母胎单身”的真实原因,并且该类综艺更多的是聚焦刚毕业的大学生,刚步入社会的打工人,在综艺市场竞争逐渐加剧背景之下,收获了更多细分领域的受众,嘉宾的选择更接近大众水准。据民政部网站不完全统计显示,近十年内30岁以上年龄段结婚登记人数呈稳定增长趋势,截至2020年已超47%,在城市中30+才结婚更是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30+单身人群虽做好恋爱、结婚的准备,也对此充满美好的向往,但由于现实工作的原因,社交圈子没有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交友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腾讯视频的《半熟恋人》恰逢其时打出差异牌,开启熟龄恋爱综艺的新篇章,不仅收获到了高热度,也衍生出更多热点话题,实现破圈。除此之外,还有针对未婚单身人群的《砰然再心动》《再见爱人》《春日迟迟再出发》,这三档综艺的嘉宾都是经历过失败感情或离婚或准备离婚的人群,在嘉宾的选择上推陈出新,以年龄为界限或婚姻情感状态为界限,进一步垂直细分单身人群的类别,用直接的方式击中单一群体的情感痛点,为恋爱观察提供更为垂直的视角,让大众了解不同群体在不同情感命题上的喜乐哀愁。

这些节目针对处在不同龄层、不同情感阶段的嘉宾有了深刻且细腻的刻画,也能使受众从中看自己,在“围观”别人的感情时,作为旁观者的身份用理性取代感性,从中寻找自我情感的投射与共鸣。

3.恋爱类综艺用经典模板无限开发新议题

对于大众文化领域的创作内容来说,娱乐和社会价值相平衡是个永久的话题,创作者要具有较强的“社会意识”,与观众建立起情感沟通的桥梁,而这座桥梁就是要探索出更加符合社会热点的话题,满足大众精神需求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为节目带来流量。自2018年起,恋爱类综艺为受众呈现一见钟情、日久生情、单相思、多角恋等戏剧性剧情,早年的《心动的信号》《我们恋爱吧》等节目也因此一路爆红,成为恋爱类综艺中第二批“综N代(指持续性播出的综艺)”,素人嘉宾在各种各样的爱情小屋上演偶像剧恋情,明星观察官在演播厅里为观众分析和推理他们的情感走向,这样经典的模板已经不足以刺激观众的多巴胺,意味着恋爱类综艺不能止步不前,定要发掘出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议题,节目应紧跟社会热点话题,将流量紧紧握在自己的手中,制作出一部又一部让大众喜闻乐见的好节目。

三、恋爱类综艺的现存问题及解决策略

1.恋爱综艺里的“BE美学”,应加强节目各方面的真实性

恋爱类综艺火爆的同时,也面临着关于嘉宾人设崩塌、素人嘉宾不接地气等问题的挑战。裹着“糖衣”的恋爱综艺,一次次以“BE”的结尾令观众寒心。BE(Bad Ending),网络用语,指悲剧结局,与HE(Happy Ending)想对应。所谓“BE美学”,通俗来说就是“悲剧美学”。综艺外的“BE”在观众潜意识里已经成为定局,在近年来的素人恋爱综艺里,“BE美学”从综艺外延伸至综艺内,恋爱综艺的嘉宾作为节目的主角,在选择上自始自终都是被寄予厚望的。“高收入、高颜值、高学历”成为素人嘉宾选择的隐形标配。除此之外,恋爱类综艺中的“人设”崩塌情况也比其他类型综艺常见得多,“假精英”“假单身”与“真想红”成了观众茶余饭后的话题。由于嘉宾人设崩塌导致整个节目崩塌的情况也不占少数,特别是该类型的综艺与社会话题高度关联,观众对于角色选择要求更加苛刻,很多节目制作团队急于求成,邀请自带流量和话题热度的网红、音乐人、总裁、博士,脱离了普通大众的素人恋爱,但事实上观众更像看到的是真实,能在每位“素人”嘉宾都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才是观众们真正的需求,在他们之间的交流、行为表达和情感输出中得到共鸣,虽然在节目中想要保证素人恋爱以“HB”结尾是不容易的,并且有明显的剧本痕迹或形式感大于情感交流等问题,但这也为恋爱类综艺的的创作提供了“纪实”的新思路,在保证恋爱综艺在嘉宾身份、人物关系等方面真实的同时,从更广泛的角度为观众提供情感慰藉。

2.题材内容同质化严重,应加强创新性

在各类恋爱类综艺频繁霸屏时,最严重的问题依然是综艺同质化问题。综艺同质化,顾名思义就是同类型节目之间相互模仿、借鉴,没有创新,导致节目内容、形式逐渐趋同的一种现象。长期下去容易导致文化一体化、片面化的消极趋势。自2021年起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掀起一股巨浪,自带流量和话题热度的婚恋情感题材出现扎堆现象,不少网友表示“难道只有婚恋题材才值得被观察吗?”。该类节目不仅题材同质化,节目整体结构框架、嘉宾的选择以及表现形式也出现明显的同质化现象。每个用户一天只有24小时,因此用户的选择成本变得更高,他们更趋向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不是大众流行的东西。所以恋爱综艺在如此高强度,高相似的输出下,定会使得观众审美疲劳。如今在当下恋爱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扎堆现状下,在题材上再创新的发挥空间并不大,但涉及的主题、表达形式、人物关系和情感关系等方面可以积极寻找创新点,而不仅是停留在“素人恋爱+明星观察”的模式上。另外,要时刻保持对价值走向、热点话题、观众口味变化的敏感关注,精准定位目标受众,在“超级垂直”细分领域主动向“精英主义”靠近,挖掘更多创新的可能性,向观众传递具有建设性的恋爱观、婚姻观。

3.追求流量博眼球,应向大众传递正确恋爱观与人文关怀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各大平台恋爱类综艺数量高达18余部,在众多综艺中,因追求流量打着“素人恋爱”“仅供观看”名号的不占少数,为了追求收视率甚至有些综艺会设置戏剧性的嘉宾冲突情节来刻意制造热点话题,人设与剧本痕迹十分明显,为观众打造了一场完美的爱情幻想,但嘉宾的恋爱过程实际对我们本身并无参考价值,甚至会在潜移默化中向大众传递畸形的恋爱观和婚姻观。因此恋爱类综艺不能完全作为人们情感过程的参考范本,节目中对于爱情的定义也不是唯一的标准,并且恋爱类综艺也应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要对社会起到正向引导作用。另外,爱情对于单身青年群体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恋爱类综艺为部分想要恋爱的人提供了参考,很容易将其节目内容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所以恋爱类综艺悄悄地影响着部分观众的爱情观,节目不应只局限于婚恋的话题,恋爱类综艺更应该向大众传递正确的恋爱观与人文情怀。在《春日迟迟再出发》中,部分嘉宾的前任有过出轨、因病抛弃伴侣等行为,这里的每个话题都可以成为该节目用来炒作的话题。但欣慰的是节目只在第一期中,让嘉宾用信物展览的方式与过去告别,并未过度的向大众传递悲观情绪,坚持“先治愈后恋爱”的理念,脱离了以恋爱议题为叙事主线,该节目展现了当今时代恋爱类综艺应有的人文关怀,有利于引导大众形成健康正确的恋爱观与婚姻观,展现出现多元化的社会性和观赏性,输出更具备参考意义的价值观。

结语

爱情,不管在人类哪一历史发展阶段都是热点话题。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遇到不同的情感问题。每一个观众在观看恋爱综艺时最希望得到的是符合自身的恋爱经验和情感力量,但在如今的恋爱类综艺中“造剧本”“炒CP”“传递畸形恋爱观”、观察样本不够普遍,削弱受众认同感等许多问题都亟待解决,但不可否认是恋爱类综艺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了更多关于恋爱、婚姻、两性相处等方面的深度讨论和思考。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未来的恋爱综艺也将会承担更多的社会舆论,被赋予更多的社会现实意义,更深入的探讨热点话题,恋爱类综艺赛道如今已进入红海,做出与众不同的节目才有可能弯道超车,应当多观察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人群的心理特征,或许我们可以大胆期待,在未来可能还会出现“60+”中老年人的老年恋爱综艺等新主题、新形势,为数量最多的20-30岁的受众群体提供更丰富的精神养料与更有意义的情感范本。[5]

猜你喜欢
素人真人秀综艺
厉害了!90后青年企业家从素人华丽蜕变成集团老总,只用了六年时间
升级素人广告,方太似乎渐入佳境
升级素人广告,方太似乎渐入佳境
融媒体环境下电视综艺的出路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以《这就是灌篮》探析体育综艺发展趋势
政治“素人”马克龙突围法国总统大选
真人秀节目基本元素的呈现
调查
韩国女性综艺人立足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