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新常态下高校教育管理思考

2022-12-31 04:36史秋月
大众文艺 2022年22期
关键词:常态师生防控

史秋月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

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当前,各高校正处于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关键时期,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水平显得更加迫切。新冠肺炎疫情自2020年春爆发后延宕至今,给高校教育管理带来诸多考验。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这个特殊时期,为培养人才创造优良的环境,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是对各高校在疫情防控新常态下教育管理能力的考验。面对疫情大考,如何交出满意的答卷,是值得每个高校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疫情防控背景

自2020年春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至今,近三年来,党和国家带领人民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目前,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仍处于多点散发态势,这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2022年第3次全国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视频调度会议中,教育部指出,要毫不放松、慎始如终做好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

高校由于其特殊性,成为疫情防控的重点场所。[1]高校疫情防控面临着以下挑战。一是人口密度大,人群聚集性高。据天津中医药大学官网介绍,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2101人,研究生4019人,留学生559人。全校(含附院)现有在编教职工3967人。高校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学生一天内往返宿舍、食堂、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超市等多个场所。另外,学生社团活动、学术讲座、大型文体活动多等特点使高校成为传染病和流行病高发区域。二是人口流动性强,防控难度大。首先,高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当下,疫情蔓延至全球各个国家,加之国内每个地区疫情形势不同,学生假期流动性大,增加了疫情风险和防控难度。其次,学校教职工每日通勤、旅行出差等接触不同的人群,使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增大。再次,学校每日收发快递、外卖,日常用品采购等,与外界接触频率高,这些都无疑增加了高校疫情防控的难度。

为筑牢疫情防控屏障,守护校园安全,各高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教育部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认真研判疫情形势,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高校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维护师生员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各高校在疫情可控的形势下平稳有序开展教学活动,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疫情防控新常态下高校教育管理的各方面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

二、疫情防控新常态下高校教育管理问题

(一)疫情防控新常态下教学问题

面对反反复复的疫情,为保障正常教学秩序,稳定人才培养工作,疫情初期,各高校陆续开展线上教学。线上教学实现了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转变,保障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首先,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不足。线上教学由于缺少线下教学的环境和教师的监督,部分学生不够重视,出现一心二用的情况,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另外,线上教学缺乏参与性和互动性。线上教学中,网络作为师生联系的唯一载体,只能实现线下教学内容的机械搬迁,师生之间缺乏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与人际沟通。

为了克服线上教学的弊端,各高校根据疫情形势作出适当调整,采用线上和线下教学灵活切换的模式。在疫情严重时采取线上教学模式,疫情相对平稳时恢复线下教学。同时,加强对教师的线上教学培训,丰富线上教学形式,课下师生联动,及时沟通反馈。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线上教学的弊端。但由于疫情的不稳定性,教师时常出现被封控无法到校上课的情况,教学计划经常被打乱,从而影响教学进度。

(二)疫情防控新常态下学生心理和网络舆情问题

疫情的不确定性和反复性对学生的毅力和定力是巨大的考验,尤其是在疫情持续近三年、形势还难以预测的现在。众多高校在面临严峻的疫情形势时,为做好学校疫情防控工作,保障校园安全,采取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相对封闭和压缩节假日、延长寒暑假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了疫情的传播和扩散,但学生由于长期封闭在校园,缺少娱乐和社交活动,远离亲人和朋友,极易产生焦虑和烦躁情绪,进而引发心理问题。在这种持续紧张封闭的环境中,学生群体负面情绪持续发酵,容易对学校产生对抗情绪,学校在管理上的一点小问题都可能成为高校舆情的爆发点。

据统计,学生反映的疫情相关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点。一是质疑学校防疫政策。有些学生认为学校教职工和后勤工作人员可以自由出入校园不合理,不理解学校相对封闭期间学生每天核酸抽检为什么进入食堂还要测温扫码、食堂座位还要加隔板。同时,学生还对法定节假日安排上课表示难以接受。二是对于学校宿舍安排不满。由于疫情防控要求,学校必须留出一定数量的隔离宿舍,这就使得部分学生必须腾出宿舍配合防疫政策,引发学生的不满情绪。三是部分学生外地返校时,根据疫情防控要求,不符合返校属地政策,导致长期不能返校学习,耽误学业。

学生群体负面言论随着常态化防疫的持续开展不断升温,导致学校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被放大作为其情感宣泄的出口,在社交网络上抨击学校政策甚至抹黑学校,发表不当言论。例如,某高校由于发布的新校历压缩节假日上课引发学生不满情绪,学生进而在微博超话上发布学校住宿环境差,劝说学弟学妹不要报考等言论。有的学生为了宣泄不满情绪,在学校墙上涂鸦政治敏感性标语等。这些虽然是学生一时的抱怨与情绪宣泄,但这增加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不利于学校的正面宣传,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疫情防控新常态下学生生活问题

疫情期间由于学校封闭管理,除学校必要采购以及快递进出外,为保障学生安全,防止疫情传播扩散,校外外卖不允许进入学校,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生活造成了不便,部分学生反映学校物价贵,食堂供餐不合口味。同时,学校相对封闭期间,学生出入校需要严格审批,非必要不出校,学校也由于疫情原因尽量避免聚集性活动,这限制了学生的社交和娱乐活动。另外,疫情期间由于各省疫情防控政策不同,高校学生在离返乡和离返校时会面临一定的困难,有时不得不长时间隔离,耽误了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学生在学校经历了长时间相对封闭式生活后,如果在寒暑假不能正常返乡回家,对远离家乡亲人的学生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四)疫情防控新常态下学生毕业就业问题

疫情防控形势的不乐观也给部分学生的实习以及毕业就业问题带来了很大的困扰。疫情多点散发,中高风险区域封控,有的学生在外地由于疫情防控政策要求不能返校参加实习,有的学生由于学校所在地疫情形势严峻不能赴外省参加招聘考试等,诸如此类种种情况给学生的毕业就业之路增添了许多阻碍。如何最小化疫情对学生的影响,保障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秩序,帮助学生顺利毕业就业,是高校疫情防控工作不容忽视的一环。

三、疫情防控新常态下高校教育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保障学生学习生活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要充分认识到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长期性、严峻性和复杂性,要积极落实疫情防控长效机制,加强工作统筹和政策衔接,结合高校实际和属地疫情防控政策,科学研判疫情,指导学校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学校要在落实防疫要求前提下,加强教学管理,安排好教育教学工作。

在疫情相对稳定期间,可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尽量采取线下教学来弥补线上教学的不足,线下教学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学生按照要求佩戴口罩,做好公共区域环境消杀。为了保障教学活动有序进行,高校可研究制定任课教师A、B角制度。主讲教师如因疫情原因不能入校授课,由备用教师完成线下授课。根据疫情情况,做好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灵活切换。线上教学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进度,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效果,做好督促与指导,确保学习质量。同时,要积极开展适应疫情常态化教学需要的教研与备课,打造学生爱听的课程,让教学变得更加有吸引力。

要积极宣传防疫政策,教育引导广大师生理解支持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引导其理性认识疫情。要做好学生生活后勤服务保障工作,高效调配生活和防疫物资,保障学生正常学习生活。为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更好地服务学生,高校可在节假日期间,在学校食堂或超市举行打折促销活动,回馈学生。同时,在满足疫情防控的要求下,适当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二)加强正面引导,不断提升责任意识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要深入了解学生在封校和线上教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状态。辅导员和任课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做好思想引导。要在做好疫情防控政策宣传的同时,将课程思政和疫情防控教育相结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大思政”,从师生身边可感可触的抗疫事件中提取鲜活素材,充分发挥身边榜样作用,讲好抗疫故事,凝聚抗疫力量,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感受“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同时,充分调动专业课教师积极性,找准学生日常教育切入口,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教育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不断提升责任意识,从而营造全校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氛围。

(三)密切关注学生心理状况,健全网络舆论监督引导机制

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学校和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非常重要。要畅通学生诉求反馈渠道,学校的学生工作人员要定期走访慰问,及时了解学生诉求,对于学生的合理诉求要重视并协调各方及时解决。同时,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健全心理疏导咨询预约机制,做好重点人群危机干预,筑牢学生心理防线。学校在制定涉及师生利益的政策时,要及时征求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学校和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要及时宣传学校疫情防控政策,对于学生以及学生家长有疑问的地方给出合理解释。

高校要正确认识和看待网络舆情,健全网络舆论疏导机制,及时纾解矛盾,引导网络舆论积极正向发展。首先对于学生的负面情绪要合理引导,在疏解不良情绪的前提下解决正当诉求。其次要构筑学校网络宣传阵地,打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空间。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递主流价值观,弘扬正能量,积极引导舆论。同时,针对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管理工作出现的问题,高校应及时对照检查,积极整改,从源头解决问题。另外,要做到定期网络舆情研判,发现舆情及时干预,斩断传播链。

(四)精准施策,多措并举促就业

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千万大关。6月1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关于大学生就业和返乡工作的有关情况的发布会上表示,要统筹做好高校疫情防控,帮助毕业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2]

为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高校要将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多措并举“稳就业”“保就业”“促就业”。首先,多元主体发力,拓宽就业渠道。疫情新常态下,国家应出台相应的就业保障措施,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入挖掘校企资源,开展访企拓岗活动,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岗位,强化精准帮扶,助力毕业生就业创业;企业应适应毕业生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对线上应聘的需求,对接高校开展线上宣讲招聘,采取“互联网+校园招聘”的形势,构建智慧化就业平台。其次,高校要创新工作方式,构建“云服务”体系。疫情防控新常态下,高校要做到真正服务毕业生,创新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流程,完善就业事务线上办理,打造高效便捷的一站式就业服务平台,实现就业手续零接触办理。[3]最后,高校要做好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就业观。疫情延宕,就业形势严峻,一些学生选择考研继续深造,还有一些学生选择“慢就业”甚至“不就业”。高校要合理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做好职业规划,明确就业目标。另外,高校就业指导教育要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克服懒就业、不就业心理,鼓励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灵活就业,把握多种就业机会。

四、校园疫情应急处置

当前,高校疫情防控趋于平稳,但形势并不乐观。2022年8月底,北京语言大学疫情防控冲上微博热搜,随后混采阳性经复核为虚惊一场。在面对疫情时,该校反映迅速,处理妥当。2022年9月9日,北京市朝阳区发现1名新冠肺炎初筛阳性人员,为中国传媒大学在校学生。此前,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也出现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由于其反应及时,处理迅速,疫情未发生社会面外溢情况,总体可控。高校一旦发生新冠肺炎疫情,会严重威胁师生的生命健康,各高校应未雨绸缪,做好校园疫情应急处置工作。

为了避免校园突发疫情时手忙脚乱的局面,各高校一定要统筹安排,提前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并多次进行实战演练。学校要根据在校师生数量,储备好一定数量的应急生活物资。发现疫情后,要以最快速度封闭校园,防止疫情蔓延传播。同时,师生员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就医或者转运隔离措施,并做好流调溯源、环境消杀等工作。校园出现疫情后,还要及时通知师生以及学生家长,安抚情绪,避免恐慌。在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后,也要有序安排隔离人员生活保障、核酸检测、健康检测以及线上教学等工作。学校各部门要分工协作,全力以赴,保证各项举措有序推进,齐心防疫,共渡难关。

结语

疫情是对各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的一次大考。在疫情防控新常态下,各高校要时刻紧绷思想之弦,做好疫情预判并反思教育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持续改进提升,时刻秉承学生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做到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两手抓、两手硬,交上疫情大考的满意答卷。

猜你喜欢
常态师生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麻辣师生
适应新常态,创新促发展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以德树人 推进学雷锋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