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学专业古筝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的探索与构建*

2022-12-31 04:36赵欣彤王成文
大众文艺 2022年22期
关键词:古筝乐曲育人

赵欣彤 王成文

(常州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江苏常州 213159)

“古筝”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古筝自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以来,迄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2500年来,古筝伴随中华历史的演变,始终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繁荣,并逐步衍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标志与符号。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古筝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逐步走进高等教育艺术专业课堂,成为我国高校音乐学专业普遍开设的重要专业技能课程。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从古筝所具有的文化独特性和历史厚重感而言,应该说,高校音乐学专业古筝课程在发挥课程思政功能上具备天然而独特的作用与优势。然而,现实却是:高校音乐学古筝课程、甚至是整个中国民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却相对迟滞,基于《纲要》要求的古筝课程教学模式及实施路径还不清晰,古筝课程思政优势及功能还远未得到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重在实践,确立有效实施路径是课程思政改革取得实效的必然途径。古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必须坚持在课程目标的引领下,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扎实推进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创设能够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新型教学情境、调整和优化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构建适应课程思政要求的全方位的教学评价体系,全面而有效地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取得实效。

一、设立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古筝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思政旨在通过将德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在目标维度上,课程思政旨在从传统的以知识习得与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一体两面”,拓展为知能养成与思想范导、情感认同、精神涵育全面贯通的“三位一体”,提出了新时代依托课程教学育人育才的目标体系,丰富了时代新人德识才学全面培养的价值意蕴。[1]高校古筝课程传统教学目标主要聚焦学生专业技能和音乐风格表现能力的达成,缺乏对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观照。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古筝课程教学目标需要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育人导向,从“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个维度准确阐述教学目标,做到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教学中技术层面的基本要求,是规范演奏方法,达成精湛的演奏技术,实现育人功能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讲,古筝课程知识与技能目标与其他音乐类技能课程知识与技能目标并无本质上的不同,表述上准确把握教学模式的选择、预期达成的知识及技能目标两个维度即可。如: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古筝演奏理论体系,熟练掌握古筝演奏常用技巧,能够完整地、富有表情地完成高级程度古筝作品的演奏。

过程与方法目标注重的是学生掌握获取相关知识、培养古筝技能的过程与方法,其本质是对学生的学习经历、体验和方式的尊重与观照。目标的制定需要打破传统简单的“一对一、口传身授”的教学模式,更加强调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沉浸式情境教学等方法的综合性运用,强调师生课堂互动、多媒体教学、网络平台等综合性教学手段的深度融合。通过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创新,实现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创新,全面激活师生课堂互动与交流,激发情感共鸣,达成育人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在精神层面对学生的关照,是课程思政教学的必然归宿。古筝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及文化传统的民族乐器,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基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定需要重点关照艺术审美价值和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要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实现课程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育人功能。

二、改革古筝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注重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体系,深入挖掘课程教学内容思政元素。在艺术学类专业课程中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华美育精神以及时代视野的艺术观和创作观等元素[2]。古筝课程传统教学内容主要聚焦专业基本功训练、乐曲风格的演奏与学习,教学内容设置单一,缺乏对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和有机融合。适应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古筝课程教学应在保持原有专业技能和音乐本体教学成功经验基础上,不断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在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实现新的整合与升华。

现阶段的古筝教材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类别:适应社会艺术普及教育的考级教材;针对技术难点的练习曲教材;名人名家的作品教材;多种类别组合起来的综合性教材。纵观以上几个类别,并没有针对古筝课程思政方向的教材,高校音乐学专业古筝课程曲目的选择以解决技术问题和音乐问题为前提,例如技能练习曲,在积累技术能力的基础上会搭配相应难度的乐曲来学习。学习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古筝技巧性的发展,注重曲目的难易程度,并没有深入关照到学生的精神层面,欠缺思想性的浸透,缺乏文化传承的教育理念。因此,是难以适应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要求的。

在新的课程思政背景下,我们要建立新的古筝课程的教学曲目体系,首先我们要转变教育教学的理念,以曲目的难易程度为基础,要兼顾技术与音乐、文化思想、审美能力等多重关系去选择和调整曲目,来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以目前古筝专业课程为例,大一学生以一些规范演奏方法,加强技术质量的小型练习曲为技术基础练习。在乐曲选择上可以学习《井冈山上太阳红》《林冲夜奔》《战台风》等乐曲,此类乐曲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技术能力,又有充分的思政元素可以深度挖掘,可以从技能和情感两个方面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大二学生可以学习一些技术较难的练习曲,例如《雪中俏》《浪花》等。在乐曲选择上可以学习《临安遗恨》《苏武思乡》《将军令》等曲目,经过大一的学习,可适当提高乐曲难度,并加入传统曲目教学,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乐曲也在选择有更加深入音乐内涵和思政元素的作品。大三学生可以选择大型练习曲来学习,例如《牧童短笛》《黑键练习曲》等。乐曲选择上可以学习音乐性与技能性较强的《秦土情》《姜女泪》等,这类曲目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技术能力,它们的情感张力大,可以培养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能力。大四学生可以选择大型协奏曲中的技术型片段作为技术基础练习,例如王中山老师版本的《汉江韵》中的快速指序段落;王丹红老师的古筝协奏曲《如是》的快板部分等等。乐曲选择上可以学习《海之波澜》《远清秋》《如是》《汉江韵》《柳青娘》等,此类作品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了解作品的审美品格,以此来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要打破过去过多重视技能传授,忽略审美教育的问题。例如在讲解古筝协奏曲《如是》时,除了对于乐曲技术特点的分析,还要带领学生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介绍主人公柳如是,让学生了解背后的故事,便于更加深入理解作品的音乐内涵。乐曲来源于王丹红老师的电影作品《柳如是》的背景音乐,取材于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皂罗袍】一段优美唱段。昆曲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作品的昆曲元素反应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文人精神。背景知识学习后,要从作品的审美特性入手,分析作品音乐形态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于旋律线条特点分析,让学生了解传统音乐线性思维的方式特点,发现作品的韵律美,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作品力求在世间万物千变万化的时代,唯有保持本心,寻找真正的“真、善、美”的人生真谛。通过对于作品传统文化的解析,深化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达到关照学生精神层面的目的。新的思政背景下,我们要不断调整新的教学内容,除了建立新的乐曲库,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调整教学内容与安排,做到以技术为基础,同时兼顾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审美品格。

三、创新古筝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以能够彰显思政元素、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好的教学组织方式、适应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来保证。古筝课程传统教学基本遵循“一对一、口传身授”的教学模式。发挥古筝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则需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创设新型教学情境,开展场景式体验教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达成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例如在教授古筝代表作品《白桐曲》时,先带领学生观看电影《焦裕禄》,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了解作品的主人公。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进一步细化讲解作品的内涵,这样会使学生更加感同身受,更加贴切的理解作品的精神内涵。

在讲解引子部分之前,教师根据电影片段内容先提出问题:白桐与我们弹筝人之间有什么关联?根据以往的理论知识加上电影内容,学生们会知道白桐就是泡桐,而泡桐就是我们制作古筝的原材料。焦裕禄书记带领人民群众大种泡桐树,改善兰考的生态环境,造福于兰考人民,他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人们学习。如今,泡桐树都已成材,成为古筝制作的原材料。“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弹筝人更应该感谢纪念他。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拉近了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带入这样的情感,有利于表现作品的音乐内涵,使演奏更有感染性。

在演奏慢板时为保证丰富的情感表达,需要学生先有感情的演唱谱子,将自身对于作品的理解与感情表达出来。陕西风格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左手苦音的韵味,也就是微升4与微降7的左手颤音,这两个音的表达充满了对于焦书记的纪念与缅怀,因此先唱再弹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唱的准确,演奏时左手才能更加精准表现音律韵味。学生间互相感受对方的演唱也可以推动学生对于情感的理解,在演奏环节可以有更好的情感体验与表达,实现在演奏过程中达到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关照。

《井冈山上太阳红》是一首具有红色精神的民族音乐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若想实现育人功能,达到精神层面的情感体验,要先解决技术的质量问题,最终实现技术服务于音乐。快速指序方法是借鉴了钢琴在钢琴在指序安排方法上的特点。这一段旋律线条由点状连成线状,指尖的颗粒感很重要,由点连成旋律线的过程中要求线条鲜明流畅。在演奏过程中,要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想象自己置身于内,面对祖国的大好江山无限的喜悦之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关注作品思政元素的育人功能外,基本的技术难点质量也要不断强化训练,技术是音乐的基础,有了良好的情感体验才会对学生的精神层面加以关照,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战台风》是由著名古筝教育家、演奏家王昌元创作于1965年,是划时代的力作。在学习这首作品时,学生可以感受到码头工人大无畏的精神以及压倒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在讲解这一乐曲时,可以带领大家观看王昌元与交响乐的合作版本,感受乐曲的磅礴气势。同学们在观看后会有一种振奋人心的体会,届时介绍曲目的创作背景,对不同段落加以讲解示范。例如快板大量的扫摇和点指的运用意在表现码头工人与台风搏斗的紧张气氛,音区越来越高意在表现工人勇猛奋战。最后进入慢板部分,台风过去来,码头工人为战胜自然灾害保护国家财产而自豪欣慰。学生通过学习这首作品体会码头工人的坚韧品格与爱国情怀,感受音乐的魅力。

古筝教学中除了独奏曲,还有很多重奏乐曲。例如重奏版本的《瑶族舞曲》,它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载歌载舞的场面。学生分声部进行排练,多元合作,培养团队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间音色的统一,呼吸律动肢体语言的协调。学生间的配合与交流,声部间的协调与稳定都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学生们集体和谐团结友爱的准则。

此外,要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要想通过课程思政的方式对学生精神层面进行关照,就必须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参与度。为此,要根据不同作品的学习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效融合到实践体验中。例如可以带领学生在兰考体验生活,追寻革命前辈的足迹。在井冈山根据地进行音乐普及教育,探寻红色经典音乐背后的故事,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学习伟大的抗战精神。通过此类文化生活的感染,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作为专业技能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特别是要协同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要协同并进,最大限度去发挥育人作用。想做到这些,除了扎实的技能基础,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也需要不断加强。加强理论武装,即使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最新讲话精神,领会时代要求。努力提高思想觉悟,向学生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同时要提高教学能力,教师间可以在理论上互相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四、构建古筝课程新型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的评价要求对学习的最终状态可判断、可定性,也要对学生成长轨迹可追溯、可衡量,把“过程—结果”“增值—综合”两个评价维度统筹起来,综合运用过程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增值评价与综合评价,实现评价体系与课程改革目标的充分契合。[3]传统古筝课程教学评价主要关注学生专业技法和音乐风格表现等学习目标,忽略课程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评价导向及评价模式较为单一。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古筝课程教学强调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并进、互为依托,教学评价需要紧扣课程思政教学特点,坚持育人与技能并重的评价原则,明晰课程思政内在逻辑,充分考虑专业评价与思政评价、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结果测评与过程描述的有机结合,构建起全方位育人为导向的新型课程评价体系。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古筝作为专业技能型的实践类课程,过程性评价必须全面考虑学生课前准备、课中表现、课后练习,以及假期持续性练习的情况,过程性考核项目可设置为假期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期中测试等。诊断性评价可以定期采用谈心谈话、问卷调查、随机测试等方法,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及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增值评价可以对学生某几个学习阶段时点的知识、技能、思想等维度的情况通过随堂考核等手段进行数据收集,定量考察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的相关性,并根据评价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案,保证教学效能的持续增进。综合评价则是基于学生阶段性、全过程的学习表现,对学生专业技能、作品风格及情感把握、思想政治素养的发展水平等进行的总结性评判,通过总结性评判整体把握学生阶段性存在的问题,对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下一阶段学生专业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能力持续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及措施。

猜你喜欢
古筝乐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父与子
第一次弹古筝
古筝协奏曲的和声技法研究
悲伤的乐曲
STORIES ABOUT FAMOUS PERS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