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逻辑旨归、行动路径与现实思考

2023-01-03 03:31潘海生杨慧
教育与职业 2022年20期
关键词:院校职业高职

潘海生 杨慧

随着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不断演进,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我国始终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以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创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塑造发展新优势进而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直接、紧密的教育类型之一,唯有持续创新,提高其在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过程中的人力资源保障水平,才能有效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高职教育是培养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服务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主阵地,其创新发展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也是职业教育价值创造功能升级的迫切要求,更是引领职业教育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梳理与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逻辑与路径,对于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新时期创新发展的方位、方向及方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逻辑旨归:以质量为引线推进高职教育创新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初成立短期职业大学以来,我国高职教育经过40多年的发展,逐步从探索创建、规范调整、规模扩张、示范改革走向创新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人力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紧密围绕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以“质量发展”为基线,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开启了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一)发展基础:示范校、骨干校建设形成高职教育创新发展共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是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引领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十年,也是奠定高职教育创新发展重要基础的十年。为更好地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力,2005年国务院提出要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形成示范引领作用,逐步提升全国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与水平。2006年印发的《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重点支持100所高水平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选择500个左右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的专业进行重点支持”①,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正式进入以专业建设为载体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国家在示范校建设项目基础上于2010年又启动了骨干校建设,以扩大国家重点建设院校数量,加快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些“项目制”改革计划对“巩固高职教育地位、稳定高职院校群体、形成职教类型特色,提升职教人才培养质量、办学能力、技术实力、社会影响等”②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成为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典型,引领了全国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此外,2006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③,进一步肯定了高职教育的重要地位。同时,对高职内涵建设给予全方位指导,明确指出“高职教育发展面临职业性不突出的问题”,应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来解决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结构、培养过程、实训基地建设、监督评估等问题。该意见要求的改革内容涉及人才培养工作各环节,尤其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做出部署,对高职教育深化创新发展起到了指导与引领作用。

(二)发展指向:办好人民满意的优质高职教育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涵盖多重内涵,其中的关键之意在于要求长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求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要求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既诠释了“国之大计、教育为本”的发展理念,也指明了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路向,更明确了各级各类教育转型创新的任务。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到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党的十八大要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再到党的十九大强调“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与培训”,表明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对职业教育发展速度与质量的要求也更高。

加快发展并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既是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战略与现代化全局的高度,对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问题做出深刻阐释,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体系,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与技术技能人才,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理念,也是贯穿职业教育发展过程的生命线。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提升质量为核心,实现人民满意的教育,是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宗旨,更是新时期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

二、行动路径:强化类型特色为基点、提升服务能力为导向

高职教育长期面临追求“高等性”还是坚持“职业性”的两难境地,部分高职院校为增强竞争优势、吸引生源而过度追逐“高等性”,进而成为普通高等院校的“压缩版”,导致高职教育的类型特色不鲜明、服务能力不强。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职教育始终以强化类型特色为基点,以提升服务能力为导向,以期实现类型与层次之间的有机统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以内涵建设为驱动,强化高职教育类型特色

1.理念突破:确立“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基本定位。长期以来,尽管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并将其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职业教育的定位仍模糊不清,导致高职教育无法充分有效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1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开宗明义地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④,确立了职业教育“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基本定位。这映射出我国教育理念的重大转变,从思想上破除了“重普轻职”“职教低人一等”的传统观念与认知,并以类型理念指导实践,行动上把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区分。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再次强调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基于法律层面赋予职业教育类型发展的合法性保障,从根本上扭转了职业教育定位模糊的局面,为职业教育发展注入新动能。

2.类型坚守:以“育人为本”深化“产教融合”办学模式。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不仅关涉教育问题,也事关经济问题。高职教育领域的产教融合既要解决多元主体参与办学的实效性问题,也要将其发展核心放在育人上,打通学校人才供给与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之间的鸿沟。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的异质性与跨界性成为产教融而不合、校企合而不深的核心原因,制约了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陆续出台并实施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政策,带动高职院校探索多元办学路径,推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不断优化,如建立了一批产业学院、企业学院,组建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与试点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等。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呈现出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社会多元共治的新格局。

此外,推进高职院校“三教”改革,使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教材是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载体,教法是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路径,教师改革则通过变革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方式来实现。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教材与教学改革成效,关系到“产教深度融合工作最后一公里是否打通”这一关键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从2012年印发的《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2016年印发的《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2017年印发的《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2017—2020年)》,再到2019年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方案》,逐步完善了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工作并将其制度化。此外,《实施方案》还提出“建设一批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学创新团队,培养一批‘双师型’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助力‘三教’改革建设”⑤。在全面推进“三教”改革背景下,企业通过与高职院校联合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产业学院、技术技能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产教融合联盟、技能培训基地等多种途径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些平台作为一个有效载体,使企业作为重要主体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制定、课程内容研发、教学环境建设、工匠精神传递以及人才培养评价与选择。由企业技术人员与高职院校教师共同组成的专兼职师资队伍也逐步建立,并通过开展联合教学,为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的有效整合提供了桥梁与保障。

3.制度创新:提质路径由“试点探索”走向“综合改革”。相比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的基本能力建设薄弱,这也成为其办学质量受到诟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是,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互动紧密,人才培养主体与情境的多样化导致制度设计、资源配置与考核评价等错综复杂。为解决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问题,由示范校、骨干校建设实施项目治理所衍生的“培优”模式成为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典型的是教育部、财政部等围绕高职院校建设实施的四大建设项目,如2015年启动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9年实施的“双高计划”以及部省共建的“高地建设”行动、2020年启动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等。此外,分批实施的现代学徒制试点、1+X证书试点等工作也通过“试点探路”“重点培优”等方式产生积极影响。由此可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既延续了培优的传统发展优势,又将“提质增效”作为其创新发展主轴,实现了从“典型突破”向“整体提升”的发展思路转变,形成了在整体提质增效基础上的重点培优模式,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和创新环境。

(二)以需求为着力点,持续提升高职教育服务能力

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对教育的需求以及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高职教育逐渐从传统的以“人才培养为主”向“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兼重”转变,深化其“高等性”属性,补足其质量与创新短板。

1.提升服务学生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一,培养层次由“专科层次”上升至“本科层次”。党的十九大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新时期的奋斗目标,实质指向人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高职教育的吸引力不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上升通道狭窄,学生发展受限。职业本科教育作为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打破职业教育学历“天花板”,有效缓解了民众的升学焦虑,满足了人民对职业教育的高层次需求。事实上,广东、江苏、天津等地21世纪初便开始探索专科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联合培养“4+0”“3+2”等模式,为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积累了丰富经验。201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并在《实施方案》指导下快速发展。目前,我国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已达32所,通过高职院校升格、独立学院转设以及高职院校与独立学院合并转设三条路径盘活教育资源,拓展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主体。2021年教育部印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总体原则、基本条件、设置程序等做出相关规定。随后正式启动了职业院校设置本科专业工作,标志着经过多年探索,局部实践的职业本科教育走向科学规范的全面实践阶段。同年颁布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⑥,在规模与质量平衡的过程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教育的需求。

第二,培养目标突出“高”与“新”。伴随着高职教育的规模扩大与内涵深化,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经历了从以“技术型”为导向、“实用型”为导向、“应用型”为导向、“高技能”为导向到以“技术技能型”为导向的转变。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向进行了新定位,明确指出高职教育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和民族传统工艺振兴需要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⑦。一方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由“高技能”转向“技术技能”,突出了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也赋予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新的价值,即满足产业转型升级与技术创新的需要;另一方面,与中职教育相比,更凸显高职教育的“高等性”特性。《实施方案》提出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020年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培养大国工匠与能工巧匠、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2021年教育部提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坚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可见,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越来越强调“高”“新”,而这样的人才培养定位与规格更加注重跨知识、跨岗位、跨能力、跨职业的复合发展能力以及理实结合的融合发展能力,重视增强学生的可迁移能力,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时代产业与岗位复杂性的需要。

第三,培养素养由注重“就业导向”转向“生涯发展”。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更是推动高职教育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内在要求。然而,高质量的高职教育并不是简单化、单一化、标准化的教育,而是能够促进个性最大发展特别是对创新创业潜能进行激发与培养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独立自主、具有高度责任感和能够创造社会价值的人。正因为如此,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为了解决就业问题,核心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潜能、努力的方向、要做的基本工作,从而能够持续不断地努力,使其人生充满意义”⑧。从某种程度上讲,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终身教育、通识教育甚至科学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意义。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重要部署,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也提出明确要求。2015年出台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院校通过积极探索,逐步建立起一批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项目、创业学院、创客空间。同时,高职院校不断尝试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理念融入教学方案,针对学生实际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创新创业实验班,将思创、专创、科创、赛创进行融合,建立“产学研训创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从“具体领域”向“体系发展”,对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从就业导向走向生涯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提升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高职教育适应性。第一,国家战略层面,加强标准与理念的国际交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在坚持“请进来”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与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发展模式,不仅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我国境外企业培养了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也加强了我国与沿线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成为我国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路径。目前,全国各地高职院校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起“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中国—东盟边境职教联盟、“丝路工匠”职业院校国际合作联盟以及“鲁班工坊”等,对服务我国企业“走出去”,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教育的交流合作与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这是我国在海外独立举办的第一所开展学历教育的高职院校,是有色金属行业开展职业教育“走出去”的重要试点,也是我国高职院校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为非洲青年提供技术技能培训的重要举措。该试点学院开发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信息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金属与非金属矿开采、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五个专业教学标准通过赞比亚高等教育部审核并纳入赞比亚国民教育标准,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标准正式走出国门,为世界职业教育提供了“中国标准”和“中国方案”。

第二,产业发展层面,提升专业建设能力,服务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⑨,其布局结构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学校自身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产业的进步。提高专业与产业的配套性、专业与市场的适应性是高职专业建设的着力点。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对紧缺专业人才的需求迫切,整合、调整与完善传统专业和建立新型专业成为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2011—2013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重点围绕现代农业、制造业等发展重点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支持全国977所独立设置公办高职院校建设了1816个重点专业点”⑩,极大地提升了高职教育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能力。2014年,高职院校撤销或停招5200多种专业,同时增加了3000多个与新业态密切相关的专业如物联网、老年服务专业。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要,在促进现代农业、适应先进制造业、推进“互联网+”行动以及适应现代服务业及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方面增设诸多新专业。据统计,“在加工制造、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中,新增从业人员有70%来自高职院校,成为契合产业升级、发展实体经济的中坚力量”。2021年颁布的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在科学分析产业、职业、岗位、专业关系的基础上规划、调整与设置专业,其中,高职专科较高职(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及历年增补专业,保留414个,调整439个,调整幅度56.4%;高职本科较试点专业清单保留39个,调整208个,调整幅度260%,使其更好地对接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需要。

第三,企业转型层面,提高技术研发水平,服务企业技术创新。高职教育领域校企合作不深的根源在于合作以教育为主,忽视了企业的现实需要。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必须找到合作的利益契合点,才能有效形成资源共享、良性互动的局面。当前我国正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从依靠成本竞争优势向依靠技术迈进的步伐,高职教育也要提升技术技能创新服务水平,从被动适应向主动引领转变。201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高职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2021年印发的《关于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再次强调学校与企业要开展双边或多变的技术服务。科研经费与发明专利作为衡量高职院校创新活力与创新能力的两项重要指标,充分反映了其在对接市场需求、赋能中小微企业、助力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的贡献以及产生的经济效益。根据《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科研社会服务经费破亿元的高职院校仅有1所,科研社会服务经费超过1000万元的共有85所高职院校;2021年科研社会服务经费有较大提升,全国有206所高职院校科研社会服务经费超过1000万元,突破1亿元的共有7所。我国高职院校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产品升级改造的项目越来越多,技术研发和服务能力整体提升。此外,我国高职院校的知识产权意识显著提升,发明专利授权量快速增长。根据高职智库公布的数据统计,高职发明专利授权量连续六年保持上升态势。2020年全国452所高职院校共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数3874件,较2019年增长63.46%,达到2015年的3.5倍;2021年全国527所高职院校共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数为5562件,较2020年增长43.57%。2020年、2021年两年共获发明专利授权9436件,超过过去5年的总和。这些数据表明,我国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与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对企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现实思考:基于教育、产业与社会的视角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我国经济社会深度转型和高等教育改革,高职教育以高质量发展为切入点,不断探索改革思路和创新模式,以人民满意的标准推进创新发展,积极对接市场需求、服务产业发展、助力企业转型。进入新发展时期,教育、产业及社会的变化对高职教育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其持续不断地探索创新发展模式,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

(一)教育发展变化:解决教育供给单一性与社会多样化诉求的矛盾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据2022年5月新华社的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毛入学率已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普及化的推进,本质上是整个社会对教育的诉求发生了变化,即多样化需求成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发展的必然。对高职教育来说,进入高职教育系统的生源类型囊括中职毕业生、普高毕业生以及社会生源,生源诉求、学习基础与能力也随之多样化。然而,高职教育仍按照传统的学科、专业、班级的模式组织教学,并根据相同的学制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这种培养方式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也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要以数字化赋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以“三教”改革为突破点,根据学生需求、基础与能力,将培养方式由注重刚性保障向弹性供给转变,从而满足社会对教育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让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

(二)产业发展变化:教育及时跟上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并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了历史交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等不断涌现,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这要求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对企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提升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同时,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生产组织向全球化发展,产业布局向集群化发展,企业由制造型向制造服务型方向转变,产品向多样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创新性、实践性需求不断提高,迫切需要高职教育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根据《教育家》杂志2021年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大型问卷调查报告》显示,校企合作主要采用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企业派技术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企业委托学校进行员工培训、企业为教师提供培训岗位等方式,校企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的合作相对较少,这说明职业院校虽普遍与企业建立了一定联系但仍处于浅层次合作水平。

不断加强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能力成为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作为一种新知识生产过程,目的在于通过将新的或重新组织的抑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并引入生产系统,产生效益或解决系统内在矛盾。它涵盖的类型诸多,包括原始创新、技术转化创新以及大规模生产创新。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属性决定了其与生产领域的创新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因此,高职教育要在创新体系中不断找准定位,“一方面要聚焦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企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另一方面要主动参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课题研讨、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等,助力企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这需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依托,充分发挥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集聚效应。

(三)社会发展变化:教育积极应对与主动作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职教育紧密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基础性工程作为引领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主动与国家战略对接。通过专业目录调整,淘汰落后专业、升级补充新型专业,更新幅度超过70%,充分发挥了其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大幅度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适应以劳动生产率提升为主要特征的效率驱动型高质量经济发展。我国作为人口大国,以往依靠人口红利推动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迅猛发展,面临因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导致的青年劳动力短缺以及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存量劳动力和传统劳动力开发均面临转型压力”。因此,国家提出“就业优先”“乡村振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战略,高职教育也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遵循“服务民生、服务社会”的底层逻辑,重新确定自身的创新发展方向,主动寻找应对策略,瞄准方向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加强各类劳动技能开发,为构建技能型社会提供丰富的社会服务。

[注释]

①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Z].2006-11-03.

②林宇.21世纪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5):7.

③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④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Z].2019-01-24.

⑤教育部.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教师〔2019〕6号)[Z].2019-08-30.

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发〔2019〕4号)[Z].2021-10-12.

⑦周建松.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9.

⑧王洪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核心内涵[J].江苏高教,2021(11):22.

⑨王世斌,林宇.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政策效力评价模型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2(7):98.

⑩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稳步提升[EB/OL].(2016-06-28)[2022-08-03].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6n/xwfb_160628/160628_sfcl/201606/t20160628_269903.html.

猜你喜欢
院校职业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