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学徒制的逻辑起点、运行机制与实践路径

2023-01-03 03:31王翼飞李春明
教育与职业 2022年20期
关键词:学徒职业院校岗位

王翼飞 李春明

学徒制一直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而发展,始终焕发着特有的职教魅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中国特色学徒制首次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出现在国家文件中,这是继我国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探索实践的再深化和新要求。所以,职业院校必须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在区域经济的带动下,筑牢中国特色学徒制实施的基础,深入研究中国特色学徒制的逻辑起点、运行机制和实践路径,破解职业教育工学矛盾、探索职业本科培养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进而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中国特色学徒制的逻辑起点

(一)继承传统学徒制的优良基因

职业教育在古代社会主要采取学徒制形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由工坊或企业师傅采取嫡传、秘传的学徒模式,存在明显的民间性、行业性和阶级性。现代社会的繁荣打破了这种狭隘的学徒模式,推行了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相结合的学徒制模式,呈现出政府化、法制化、生产化特征,其中德国“双元制”最为典型,成为世界学徒制模式的范本。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在中国还是国外,传统学徒制始终强调师徒契约、言传身教、技艺传承等要素,这些要素正是中国特色学徒制实践创新过程中必须沿袭的优良基因。

(二)发扬现代学徒制的实践经验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我国现代学徒制充分借鉴德国“双元制”的优长,校企通过约定招生与招工、学习与工作、教学与实践等方式构建“双元”育人体系。同时,我国现代学徒制摒弃德国“双元制”的阶级性和强制性,以一种更加民主、灵活的方式,打造校企自愿合作、师徒双向选择的社会主义学徒制模式。我国现代学徒制在“双元”主体构建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实践探索,为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融入新时代发展的崭新立意

中国特色学徒制在总结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高层次”“高质量”“适应性”的时代新内涵。“高层次”强调学徒制培养应实现岗位跃迁,针对我国数字化转型,培养产业急需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高质量”强调职教品牌塑造,从类型教育、办学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发力,构建起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高度匹配的职业教育体系。“适应性”强调职业教育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从现实路径视角看,增强中国特色学徒制适应性应抓住“职教特色、多元办学、融合发展、开放水平”四个关键路向。

二、中国特色学徒制的运行机制

(一)政府统筹,创设产教协同发展机制

近年来,在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产教融合型城市等支持性政策引导下,一些新建的产业开发区陆续出现了产教园区、产教城融合发展园区的概念,从地域的层面构建起了产教融合体系。其有别于传统的以职业院校为主体建设的大学城、职教园区,跨越了校与企、产与教、政与行的藩篱,推动了区域国民经济社会良性生态的形成。因此,培育适合中国特色学徒制有效落实的土壤,离不开地方政府的高位统筹和顶层设计,通过不断调整产业布局、教育布局、交通布局等搭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雨林”,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融合。

(二)专产对接,创建专业迭代升级机制

学徒制的起点成就了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的终点,校企从专业建设起点顶层谋划,决定了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准确度。如何通过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一批聚焦智能制造、智慧服务等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技术技能人才,已经成为我国职业院校当前的重要课题。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应紧密对接区域优势产业与重点产业发展,推动专业伴随产业技术升级而迭代,找准企业岗位与专业课程的融合点和创新点,在学徒制培养前设置好专业、遴选好岗位。为保障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职业院校要建立起产业发展研究、专业发展研究、国际交流研究的校企合作、专产对接机制,防止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滞后于产业发展、落后于国际趋势。

(三)协议契约,创新学徒培养保障机制

契约是在自由平等基础上创设的双方或多方项目实施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约定,是维护合作项目长期稳定的制度性保障。中国特色学徒制的育人主体必须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其目的是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双元”格局,为学徒提供素质和技能的双重教育资源。组成学徒制的学校、企业、学徒三方利益追求不同,学校的价值追求是人才培养质量,企业的价值追求则更多关注经济效益,作为学徒追求的价值是自我职业发展。这就需要三方结合各自的需求,在培养质量、生产效益、个人发展三个维度形成互惠共赢的解决方案,最好的方式就是以协议契约来保障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实施。协议契约应以人为本,通过协议确保学徒培养过程中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统一,引导企业把职业院校的学生当作“员工”来对待,支持职业院校把企业的员工当作“学生”来培养。

三、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实践路径

(一)标准共制,构建素质模型

标准决定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中国特色学徒制实施全过程只有在高质量的标准体系指引下,才能适应新时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职业院校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突出人的全面发展,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新时代职业院校生源特征,通过研析产业领域中的大国工匠、技能大师、行业楷模等典型代表,构建指导学徒高阶发展的素质模型。以素质模型为核心研制学徒培养方案、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实践标准等,组建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素养图谱”标准矩阵。根据行业企业升级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校企应基于素质模型、“能力—素养图谱”联合开发职业岗位层级标准体系,为学徒培养搭建人才晋升阶梯。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将学历教育标准与职业培训标准相结合,贯通职前职后发展的一体化通道。

(二)师资共育,打造工匠之师

名师出高徒,学徒制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双师型”“双师结构”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两种师资建设路径和方式,中国特色学徒制对“双师型”教师、“双师结构”队伍的要求和标准更加严格,亟待建立一支由学校教师、企业师傅为主体,具备“双师素养”的师资队伍。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应基于学徒培养目标共建企业师傅认证标准,通过培训、选拔、认证、聘任、考核,建立“企业师傅人才库”。类似于企业师傅认证,职业院校同样应该建立校内“师傅”培训认证体系,在企业建立驻企工作站引导教师企业挂职或岗位实践,促进教师职业岗位实践能力提高。推进国家职称序列校本化改革,在师资使用上打破年龄、职称限制,构建“合格教师—优秀教师—骨干教师—职教名师”四阶递进的教师职业发展层级体系。推动企业、职业院校形成学徒制师资协同发展的内生机制,探索“共育共享,互评互认”管理模式,为中国特色学徒制师徒关系的确立和稳定夯实基础。

(三)课程共享,强化资源建设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资源。适应中国特色学徒制工学交替、理实一体育人过程必须建立校内课程与企业课程、证书课程等相对独立而又灵活互换的课程资源。校内课程强化理实一体化资源构建,突出项目式、任务式、情境式的模块化课程特色。企业课程基于人才培养规格,针对“单一岗位—综合岗位—复杂岗位”逐级递进,配套企业真实生产的岗位实践课程。证书课程面向1+X证书、第三方认证、竞赛奖项证书等开发以培训、指导为主的课程资源,同时注重课证融通、课证互换的基础搭建。通过多种课程类型资源的建设,形成课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置换,为学徒制个性化培养、学分式评价提供课程基础。为保障学徒制培养的课程质量,职业院校还应建立课程资源管理路径,随传统技术、工艺、规范的不断萎缩强化课程“除旧”,随产业前沿技术、工艺、规范的不断推广强化课程“更新”。为推进学徒的高阶发展,职业院校应在开发任务驱动课程、生产项目实践课程等资源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科研项目伴随课程资源开发,为培养更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上升空间,为职教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开辟新路径。

(四)基地共建,搭建实践平台

实训基地是学徒实践能力培养的主阵地。开发一批“认识实习—岗位实习—轮岗实习—创新实践”多类型、多层次的企业学徒基地(群)是完善课程体系的重要投入点。职业院校与企业在学徒培养过程中应面向专业(群)岗位能力开展人才培养,全力打造体现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工艺设计和创新实践能力等递进发展的学徒基地(群)。基于专业(群)课程模块化建设,对应专业理论课程模块,升级建设以职业认知、岗位体验、综合应用为特点的学徒基地(群),提升理实一体人才培养匹配度。加强学生实践教学、顶岗实习整体设计,开发国际化实训基地项目、国内大中型企业实习基地、中小微企业实践基地等多类型、多层次的专业群实践实习实训基地体系,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感触产业层次分级,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国家观念。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实训设施设备的更新机制,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探索实训设施设备“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实时动态更新,解决实训设备设施淘汰太快、更新投入太大和太慢这一普遍问题,增强学校实训条件紧跟产业发展前沿的敏锐度。

(五)评价共施,推动持续改进

评价体系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职业院校作为承担学徒制项目的重要主体,应积极协调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构建起贯穿学历教育、岗位进修、企业培训全过程,符合学徒岗位层级标准的评价认证体系。基于学徒未来发展的素质模型和大数据信息平台,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自评—双元助评—三点精评”项目建设,服务学生自主定位、自主规划、自主发展。“双元助评”由学校和企业为客观评价主体,以教师、师傅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的针对性评价作为基础数据,利用发展性评价信息化系统对学生典型行为记录、身心发展监测、岗位能级认定、职业素养评价等进行数据分析,形成学生发展素质模型雷达图,为学生不断调适自我评价的精准度提供参考。“三点精评”由起点定位评价(指导自我认知)、中期定向评价(促进专业认可)、职前定岗评价(形成职业认同)三部分组成,作为学生专业选择、方向选择、岗位选择的重要依据。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应建立职业发展指导中心,系统推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辅导与教育、就业咨询服务等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强化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提升责任意识与法律意识。

中国在学徒制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很多问题与时代发展、产业需求、办学体制、运行机制息息相关。面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中国特色学徒制只有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联动下,才能为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深入推进、创新发展畅通道路。

猜你喜欢
学徒职业院校岗位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魔术师的学徒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冯鑫:一个乐视学徒的生死困局
芬兰大多数学徒是成人学习者
走进“90后”岗位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