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腺癌误诊为肺结核的原因分析

2023-01-03 13:11裴文杰苏景瑞
临床误诊误治 2022年4期
关键词:胸痛胸腔腺癌

裴文杰,苏景瑞

肺癌作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恶性肿瘤,具有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特点,且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环境的改变其发病率不断升高[1]。肺腺癌属于非小细胞肺癌,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多数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少数起源于大支气管黏液腺,发病率约占原发肺肿瘤的40%[2],石棉、氡、砷、镍、电离辐射、卤素烯类化合物、多环芳香化合物等为其主要诱发因素[3]。肺腺癌以中年人群发病率高,且临床表现多样,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体征,胸部影像学特征亦多变,与肺结核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有相似之处,若不仔细分辨极易造成临床误诊[4]。然而二者的治疗方法完全不同,若能及早确诊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改善患者预后大有裨益。本文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14例肺腺癌误诊为肺结核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以期减少同类误诊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4例中男6例(42.86%),女8例(57.14%);年龄49~62(57.4±6.3)岁。体质量指数19~25(23.9±4.5)kg/m2;病程6~11个月;发病侧别:右侧9例(64.29%),左侧5例(35.71%);基础疾病:高血压病6例(42.86%),高脂血症2例(14.29%),糖尿病2例(14.29%);14例均有肺结核病史,均为单发病灶,位于左上肺8例(57.14%),右上肺6例(42.86%);有吸烟史8例(57.14%),烟龄2年以上5例(35.71%)。14例均外院误诊后转我院诊治。

1.2症状体征 本组14例均有咳嗽、夜间盗汗表现,其中胸痛8例(57.14%),咳泡沫痰5例(35.71%),气短11例(78.57%),乏力13例(92.86%),发热(37.4~37.9 ℃)8例(57.14%),长期(>3个月)咯血丝痰4例(28.57%),体质量减轻(下降8~12 kg)6例(42.86%),头痛2例(14.29%),声音嘶哑1例(7.14%)。14例均睡眠正常、二便正常,查体语颤对称,呼吸运动正常,7例闻及双肺呼吸音,4例可闻及左肺散在干啰音,无明显哮鸣音及胸膜摩擦音。

1.3实验室检查 14例血白细胞正常(4~10)×109/L,红细胞沉降率增快(26~34 mm/h)8例,占57.14%;血二氧化碳分压正常(38~43 mmHg),血氧分压降低(61~72 mmHg),碳酸氢根正常(23.5~25.1 mmol/L),总二氧化碳正常(24.5~27.2 mmol/L)。14例行痰抗酸杆菌涂片和结核菌素试验均为阴性。14例均有少量胸腔积液(右侧9例,左侧5例),因胸腔积液少外院未行胸膜腔穿刺抽液检查。

1.4影像学检查 14例在既往结核钙化灶附近发现孤立结节型新病灶(右侧9例,左侧5例),结节<2 cm者4例(28.57%)、2~4 cm者9例(64.29%)、>4 cm者1例(7.14%)。病灶呈圆形及类圆形,边缘呈分叶状及毛刺状各7例(50.00%);附近支气管受压狭窄,胸膜增厚;14例见胸腔少量弧形液性影(右侧9例,左侧5例)。

1.5误诊误治情况 外院因14例在陈旧结核病灶周边出现新病灶,且有结核中毒症状,结合结核病史初步诊断为肺结核复发。本组误诊时间为2~7个月。给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及乙胺丁醇四联抗结核治疗,同时给予胸腺肽等增强免疫及对症治疗,1.5~2个月后病情未见明显好转,遂转我院。

2 结果

2.1确诊经过 患者入院后,详细分析病情,均行胸部增强CT扫描显示病灶明显强化且胸腔积液量较前增多,行胸腔穿刺,积液呈血性,病理检查见肿瘤细胞;并依据胸部CT表现,经纤维支气管镜取活组织病理检查,镜下见多核巨细胞、胞质丰富、核大深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TTF-1、CD56及NSE阳性,P40、P63、CgA及Syn阴性,Ki-67表达>60%。诊断为肺腺癌,其中腺泡细胞癌及乳头状腺癌各7例(50.00%)。

2.2治疗及预后 14例确诊后拟择期手术治疗,但由于患者经济原因拒绝手术或转上级医院治疗,后失访。

3 讨论

3.1疾病概述及临床特点 肺腺癌属于非小细胞肺癌,分为原位腺癌、微浸润腺癌、侵袭性腺癌、变异型侵袭性腺癌,多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少数起源于大气管黏液腺[5]。肺腺癌以中年人群发病高,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患病率约为1∶1.2[3]。肺腺癌早期无明显症状体征,多表现为咳嗽、胸闷、胸痛、咯血、血痰等呼吸系统常见症状,亦可出现骨关节症状、肩背痛、声音嘶哑等多种肺外症状,恶性胸腔积液发生率高[6]。肺腺癌早期症状隐匿,与肺结核在临床、影像学表现上多有相似之处,给临床诊断带来很大困难,极易误漏诊。本组中男6例,女8例;年龄49~62(57.4±6.3)岁;均有恶性胸腔积液;以咳嗽、胸痛、咳痰、气短、夜间盗汗、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符合肺腺癌临床特征。

3.2影像学表现 肺腺癌病灶以结节状为主,按影像学特点可分为孤立型、多结节型及肺炎型[7],本组均为孤立型。孤立型即为单个结节,形状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可见细小毛刺征、分叶征、磨玻璃样改变。多结节型表现为双肺野弥漫性分布的结节病灶,大部分不对称,以中下肺多见,结节中央可见空泡征,边缘模糊并伴有毛刺及分叶。肺炎型可表现为单叶或多叶,可有磨玻璃影、多发结节影、蜂窝征、支气管充气征、铺路石征等表现,其中枯树枝状支气管充气征伴肺内多发小结节影为其特征性表现[8-9]。

3.3鉴别诊断 肺腺癌与肺结核均可表现为咳嗽、咳痰、胸痛、咯血,发病年龄均以中老年人多见,好发部位亦相似,故鉴别诊断十分困难。笔者复习相关文献,总结二者鉴别要点如下:①肺结核好发于肺上叶尖后段和下叶背段,肺腺癌多发于肺上叶前段、舌叶、下叶背段[10]。②肺腺癌早期咳嗽多为刺激性呛咳,有白色泡沫痰且量少,胸痛多为钝痛并有压迫感,胸痛在病变同侧及对侧均可出现,且多为隐痛、无确切部位;肺结核咳嗽多为湿性,胸痛多数出现于病变同侧且呈持续性,部位确切且常逐渐加剧。③肺结核咯血以中等或大咯血多见,经治疗后可较快消失;而肺腺癌以反复持续少量咯血丝痰多见[11]。二者单次、非对比性胸部CT检查无法给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缺乏特异性,尤其对于有既往肺结核病史的中老年患者,极易误导接诊医生做出错误的诊断,此时应积极完善胸部增强CT、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以获得确诊证据。

3.4误诊原因分析

3.4.1临床经验及警惕性不足:本组病例均有肺结核病史,且影像学检查提示在陈旧性结核钙化灶周边发现新的结节状病灶,伴有结核中毒症状,在未多次行结核相关检查的前提下,即草率认为是肺结核复发,直到抗结核治疗无效才引起重视,加行增强CT及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方确诊。

3.4.2对肺腺癌影像学认识不足:胸部CT检查是判断肺腺癌的基本方法,但肺结核与肺腺癌影像学表现有相似之处,仅凭借常规CT平扫早期鉴别困难[12]。肺结核以空洞、卫星灶、钙化为典型表现,少数肺腺癌因局部淋巴转移,可表现为数个结节状阴影呈簇排列,亦可误认为是结核卫星灶导致误诊[13]。钙化也非结核所独有,部分肺腺癌也可有钙化表现。本组14例癌灶均类似结核卫星灶,呈圆形及类圆形,边缘呈分叶状及毛刺状,若未能多次对比CT检查结果或未行增强CT扫描及其他进一步检查,仅凭借CT平扫结果鉴别,加之接诊医生对二者影像学特点不甚熟知或阅片不仔细,出现误诊的概率较高。

3.4.3对二者鉴别诊断不仔细:肺结核咯血以中等或大咯血多见,经治疗后可较快消失;而肺腺癌以反复持续少量咯血丝痰多见[14]。本组有4例伴有长期(>3个月)咯血丝痰,但接诊医生忽视此点,未怀疑肺腺癌可能及行进一步检查,导致延误诊断。另外,肺结核未合并喉结核时极少有声音嘶哑症状,本组接诊时伴声音嘶哑1例,若接诊医生在综合分析病情时,能关注到此点,考虑到有肺腺癌的可能,进而行进一步的检查,可缩短误诊的时间。

3.4.4未及时行特异性医技检查:本组均伴有少量胸腔积液,在外院因为初始胸腔积液量较少,未引起重视,且过度相信结核病诊断,未能及时行胸腔穿刺检查鉴别积液性质及查找肿瘤细胞,癌性胸腔积液一般呈血性,结核性胸腔积液呈非血性[15]。此外,未能及时行增强CT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也是本病误诊的原因之一。

3.5防范误诊措施 加强对肺腺癌的认识,熟知肺腺癌与肺结核的鉴别诊断要点,仔细鉴别诊断,全面分析病情,并及时行必要的医技检查项目。对肺内孤立结节、持续反复咯血丝痰、持续性胸痛、与病变不相符的呼吸困难或骨关节疼痛、气短持续加重者,胸腔积液经抗结核治疗未能明显吸收者,应注意肺腺癌的可能性,可行动态CT观察或增强CT扫描、痰和胸腔积液查找肿瘤细胞、纤维支气管镜活组织病理检查等,以争取早期诊断,减少误诊[16-17]。

综上所述,对既往有肺结核病史的中老年患者,当出现类似肺结核复发症状时,切勿草率诊断为结核病复发,应考虑到肺腺癌的可能;熟知二者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仔细鉴别诊断,及时行增强CT扫描、纤维支气管镜活组织病理检查及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多可获得确诊线索,减少临床误诊误治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胸痛胸腔腺癌
胸腔巨大孤立性纤维瘤伴多发转移1例
NEAT1和miR-146a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云南地区多结节肺腺癌EGFR突变及其临床意义
十二指肠腺癌88例临床特征及相关预后因素
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的宫颈微偏腺癌2例报告
胸痛中心成立对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效率的影响
胸腔积液中CRKL的诊断价值
有些胸痛会猝死
六安市人民医院组建胸痛急救网络
胸痛未必都是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