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问题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实践研究

2023-01-03 04:47高佳
教育界·A 2022年31期
关键词:问题链提问深度学习

【摘要】“师问生答”是当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教师的提问方式与质量对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列举了教师的课堂提问以及实践,旨在从好问题的视角去打开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一扇窗。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可以减少问题的数量,将问题整合成问题链;捕捉生成性资源,及时生成问题链;进行高认知水平提问,形成引导式问题链;提出开放性问题,形成探究式问题链。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链;提问;深度学习

一、课堂提问的现状

以我国小学数学课堂为例,研究表明,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作为主要的教学活动,贯穿课堂的始终,提问是师生普遍认可的仅次于讲解的重要教学方式[1]。提问是教师调控课堂、推进教学进程、提高学生参与度的重要手段,更是启迪学生心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有的研究者发现目前存在一些“满堂问”式的数学课堂,一些未精心设计问题、充斥着无效问题的课堂。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40分钟课堂时间,容易导致学生一直在低水平思考上徘徊,无法进行深度学习和思考,并且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知识与技能水平、数学核心素养等也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目前,小学数学教师提出的课堂问题的主要类型及分析如下。1.管理功能中的管理性问题。分析标准:和本课教学内容没有太大关系的,单纯是为了维持课堂秩序、组织课堂纪律的问题。具体案例:“眼睛看大屏幕了吗?”“他的发言你听清了吗?”2.认知层次中的记忆性问题。分析标准:用来复述概念、公式、定理、性质、解题步骤的问题(这类问题并不一定需要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具体案例:“请你说说什么是单数,什么是双数?”3.认知层次中的理解性问题。分析标准:在学生对所学知识基本理解后,需要学生解决的相对简单的问题。具体案例:“刚刚我们指出了这个正方形的周长,那你能指出这个不规则的五边形的周长吗?”4.认知层次中的创造性问题。分析标准:已学的知识无法直接用来解决,需要学生自主深入分析、寻找答案,得出的答案具有新意、突破常规的问题。具体案例:“你认为百分数和分数有怎样的关系呢?”5.认知层次中的批判性问题。分析标准:运用所学的知识无法判断或找到方法,需要有一定的依据来进行判断、得出结论的问题。具体案例:“用7厘米、8厘米、16厘米的3根小棒能围出三角形吗?”6.开放性问题。分析标准:只要满足原则性要求就可以解决,答案不唯一、有多种可能性的问题。具体案例:“你还想了解关于负数的哪些知识呢?”

笔者经过研究分析,认为课堂上问题的数量、开放程度,提问后的叫答方式,学生的认知水平,都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2]。只有设计出有利于深度学习的好问题,才是数学课堂教学和学生所需要的。与优秀数学教师的课堂提问相比,普通数学教师提问的数量往往较多,更倾向于设计一些封闭性问题,提一些记忆性问题,提问后经常会让学生齐答,或一对一地回答。而在优秀教师的课堂上,我们能听到更多开放性、探究性、批判性的问题,而且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回答的方式较多。因此,普通教师可以好问题的设计为突破口,为学生打开一扇深度学习的窗户。

二、好问题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实践策略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想要指向学生思维生长点,就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以有效的问题链为突破口[3]。精心设计的符合学生探究心理特点、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的问题链,就好比一条由一颗颗零散的珍珠串成的绝美的项链,将问题串成链后,问题的价值就完全不一样了。

(一)减少问题的数量,将问题整合成问题链

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为了让自身的教学板块式地推进,往往会设计一个大问题来引领,但在提出问题后不预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深入思考,或当学生刚刚有思路时,急于提示,不断追问,这使得原本完整的问题被碎片化,课堂变成了“满堂问”式的课堂,这样是不能促进学生有效思考的。鉴于此,笔者建议教师把细碎的问题整合成大板块的问题链,在课堂中学会认真倾听、耐心等待,让学生的思维自然发生,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如在教学“认识厘米”时,教师提问:“如果老师想要用尺子量一件物品的长度,却发现今天带的尺子是一把斷的尺子怎么办?”有的学生回答:“可以买一把新的。”教师接着问:“可如果老师没带钱怎么办?”有学生回答:“可以向其他同学借。”教师又问:“如果同学不借给老师怎么办?”眼看大部分学生摇着头表示没有办法了,教师这时才提问:“用这把断的尺子,也可以画出5厘米的线段,你知道怎么画吗?”学生纷纷开始思考,并给出了多种答案:“可以从刻度3画到刻度8。”“可以从刻度5画到刻度10。”

在上述案例中,如果教师一开始便提出“用一把断尺也可以画出5厘米的线段,你知道怎么画吗?”的问题,那么就不需要提出很多和教学无关的问题。如果教师适当减少问题的数量,把一些细碎的问题整合成问题链,学生就可以相应地节省听问题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用在对关键问题的思考上,这样才能让学习真正发生。所以,教师在设计出一个核心的大问题后,还应该接着准备一些相关的问题链,在互动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和点拨,必要时引导学生把思考的重心放到相应的问题链上,而不是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无关紧要的小问题上,影响学生对于本课重点知识的学习,干扰学生的深度思考。

(二)捕捉生成性资源,及时生成问题链

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深度和认知广度,可以反映出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而教师的提问质量会影响学生能否深入思考[4]。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过程是需要学生共同参与、与学生共同经历的。预期的教学效果与实际的教学效果相差无几,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情况。而事实上,有些学生另类的答案常常就是精彩的生成性资源。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把这些资源融合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及时巧妙地追问来推进教学,在追问中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内化知识。

以“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为例,在学生已经知道了分数是由分数线、分子、分母组成的之后,教师提问:“对于分数的意义,你们有什么问题吗?”生1说:“是什么意思呢?同学们能举个例子吗?”生2说:“把1块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教师说:“说得真好,那除了蛋糕,西瓜行不行?”接着,生3、生4、生5依次分享了自己的想法:“把1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把1个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把1个圆形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教师追问:“大家觉得这几位同学说得对吗?”此时,有学生说:“生5说得不准确,他没说‘平均分’,那么可能会一份大些一份小些,应该是‘把1个圆形平均分成2份’。”教师让大家把掌声送给他,并追问:“现在你们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表示什么意思吗?”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自由提出关于分数意义的问题,互相交流。于是,学生发现,只要把1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但前提一定是要平均分。教师及时捕捉并有效利用了学生答案中的生成性资源,并生成了相应的问题链,科学地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让学生掌握知识的运用,逐渐把知识转化成能力。

(三)进行高认知水平提问,形成引导式问题链

引导式问题链是教师在引入新知识时,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等为目的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形成这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下面以“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的教学片段1为例进行阐述。

生活问题:李师傅要造一个正十二边形的花坛,在建造的过程中,他想知道如何求正十二边形一个内角的度数。

师:李师傅是个爱动脑筋的人,他给了一个提示,即只要求出正十二边形的内角和,再除以12,就可以知道一个内角的度数了。那么正十二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华罗庚说过,复杂的问题要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从这句话中,你有什么启

发呢?

生6:可以从最简单的多边形—三角形开始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研究了三角形后再研究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师:是的,按照这样的思路,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之后,我们接下来该研究四边形了,我们都学过哪些四边形?请你们猜想一下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你们是从哪些图形中受到启发的?

生7:我们学过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我觉得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因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一个内角都是90°,所以四个内角的和就是360°。

师:我们提出了“四边形的内角和都是360°”的猜想之后,还需要进行验证。

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他们思考的过程。片段1中的教师一开始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要求学生求出一个正十二边形一个内角是多少度。对于学生来说,这个问题难度较大,有点无从下手。然后,教师引用了华罗庚的一句名言,来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即遇到复杂问题时要从简单问题入手。有的学生就想到可以从最简单的多边形开始研究。教师设计问题链,让学生主动唤起头脑中的已有知识,结合所提供的信息,做出自己的合理判断,有利于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

(四)提出开放性问题,形成探究式问题链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换句话说,学生只有自己去发现或创造才能习得知识。要想激发学生的探究、创造力,需要提出一系列可以激活思维的探究式问题。给出的問题条件是开放性的,问题的最终答案是开放性的,问题的解决过程也是开放性的,这就是开放性问题的三个特点。探究式问题链的问题需要富有发散性、挑战性。形成探究式问题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可以激发全体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的热情,又可以展现学生的个性思维,发挥每个学生独特的创造力。下面以“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的教学片段2为例进行阐述。

开放性问题:请你们对自主学习单上“四边形的内角和都是360°吗?”的问题进行探究。

生8:我采用的方法是先把四边形每个内角的度数都量出来,再将它们相加,我发现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

生9:我的方法是把四边形纸片的四个内角剪下来,我发现它们可以拼成一个周角,所以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

生10:我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我画出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四边形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因为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所以一个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乘2,就是360°。

师:为什么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相加就是这个四边形的内角和呢?请说给你的同桌听。看,这位同学画出了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四边形分成了四个三角形,他认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180° ×4=720°,你觉得对吗?为什么?

生11:我认为他这样算是错的,多算了360°。因为四边形中间正好是一个周角,它不是内角,所以要把它的度数减去。

片段2中的教师教学设计的侧重点放在了自主探究的活动上。教师围绕一个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四边形,自由选择一种方法来验证猜想。在学生们想到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每种方法,分析每种方法是否正确,并进行优化,从而为研究五边形、六边形等做好铺垫。适当提出开放性问题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也可以让学生取得良好的探究式学习效果。

结语

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学习的方式、进度和思考习惯等有所不同,这需要教师提供可以促进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学习环境,让每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可以得到发展。教师深入理解教材是关键,教师在备课时眼中要有学生,要带着如何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眼光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让好问题的设计成为打开数学课堂深度学习的一扇窗。

【参考文献】

[1] 邝孔秀,刘芳.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认知差异与实践策略:基于个案的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3,22(06):12-15.

[2] 唐少梅.用“问题”激趣 点燃思维火花[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8(08):91-92.

[3] 邱学华.学问,学问,又学又问:怎样鼓励学生提问[J].小学数学教师,2019(10):81-83.

[4] 施小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2(11):39.

作者简介:高佳(1983—),女,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问题链提问深度学习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基于微视频与问题链相融合的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问题链”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