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开州区茶产业振兴的思考

2023-01-04 08:32姚朝富曾宏伟周学珍许辉霞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9期
关键词:开州开州区茶园

姚朝富 郭 进 曾宏伟 周学珍 许辉霞 李 洪

(重庆市开州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重庆 405400)

开州区地处渝东北三峡库区与秦巴山区交汇地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8.5℃,无霜期306 d,日照时数1 463 h,年降雨量1 200 mm左右,相对湿度80%。当地特有的山地、丘陵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非常适宜茶树生长,是国家优质的高山生态茶产地及重庆市茶叶主产区之一,同时又是本地经济相对落后的北部山区的骨干产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其中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只有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才能推动乡村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因此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充分发挥本地温、光、水、土等自然资源禀赋,抓好开州区茶叶产业发展,促进产业振兴,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产业后续支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产业现状及优势

1.1 生产现状及优势

1.1.1 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据1990年版《开县志》记裁:“开县(开州)种茶始于汉朝,兴于唐朝,凡山皆产茶,品质优”;又《开县志·清》记载:“唐,开州贡茶叶、苎麻、柑橘等。”开州茶久负盛名,唐朝宰相韦处厚(773-828年)任开州刺史时描写开州茶叶生产盛况所作的茶诗《茶岭》:“顾渚吴商绝,蒙山蜀使稀。千丛因此始,含露紫英肥”。至今广为流传。“秦巴古道”是古代秦巴先民为了克服秦岭大巴山的阻隔,开通的数条古道,它是以茶、盐贸易为主的商道,又称秦巴盐茶古道。开州位于秦巴古道的重要路段,占有巴夔之喉衿、襄峡之唇齿的战略要地,伴随盐、茶的繁荣,秦巴山南麓形成了以夔州为中心的产茶区,清朝《夔州府志》称:“(唐)开州城北四里‘茶岭’之茶,味绝佳,无杂卉”。开州是古代巴蜀茶产地的一部分,是巴渝产茶历史最悠久的区(县)之一,20世纪70年代是全国重要的产茶基地县,积淀了深厚的茶文化。

1.1.2 品种丰富,种植模式多样 茶叶是开州区的传统经济作物,种植区域在海拔500~1 200 m,茶叶遍布适宜种植的山区各村,品种有四川中小叶群体种、云南大叶群体种、福鼎系品种、蜀永系品种、福选9号等大叶种、中叶种、小叶种或早芽种、中芽种、迟芽种,以及黄金芽、乌牛早、紫娟、安吉白茶等特色种。茶树种植方式有条栽和丛栽,以条栽为主。种植模式有净作和旱地间套作,其中套作有“茶—粮”“茶—蔬”“茶—果”“茶—豆”“茶—药”和“茶—林”等形式。

1.1.3 生态条件优越,绿色品质突出 开州区地处大巴山南麓,四面环山、北高南低、多丘陵、中高山,立体气候差异大,境内山多林密,全区森林覆盖率58.3%,茶区森林覆盖率85%以上,溪沟纵横、土壤肥沃、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雾天数多,光照处于全国同纬度的低值区,从茶叶种植环境、生长环境上分析,开州具有其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是全国优质绿茶生产区。由于茶叶生长周期较长,茶叶内含有机物质丰富,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含量适中,适合制作多种上品茶。开州是传统的农业大区(县),工业发展滞后,茶园分布在丘陵和低山,很少有工业企业,山青水秀,无环境污染。加之茶农有不施药或少用药、不滥用药的习惯,茶园无污染,从近几年重庆市及全国茶叶产品的抽样检查结果显示,开州区茶叶农残检出率基本为零,造就了开州茶叶的绿色品质。

1.1.4 新建上规模,改建促开发2017年以来,开州区紧紧抓住脱贫攻坚产业契机,集中人、财、物,立足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态化,在大进、敦好镇大力发展以茶叶为主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产业,到目前为止,新建茶园1.3万亩,其中以大进镇红旗、年华、群和村为核心的,集中连片的重庆市最大的单体高质量生态茶园面积达万余亩。同时在雪宝山镇、大进镇改造低产茶园,结合开发林下野放茶3 000亩。目前全区茶叶种植面积为2.3万亩,年产干茶1 000余吨,产值8 000万元。

1.2 新科技应用现状及优势

1.2.1 科技支撑,茶园实现标准化生产 近年来依托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西南农业大学和开州区茶叶专家顾问的技术支撑,围绕“生态、安全、优质、高效”的发展思路,在大进镇和敦好镇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物资、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实施,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集茶树良种、合理密植、地表覆盖、配方施肥、绿色防控、智慧设施于一体的高产高效技术,新建高标准、高质量快速成园见效茶园。

1.2.2 培育新型主体,创建专业合作社 采取行政引导、市场主导、专业合作社独立运行,群众自愿参与,以“土地折价入股+现金入股+集体经济组织资金入股”的模式组建了开州区红旗、年华、群和等8个村级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了村集体合作社和脱贫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全力推行“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让全村农户都有固定分红和收入,调动了农户种茶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1.2.3 茶旅融合,增值增效 合作社依托新建万亩茶园,拓展农业观光、采摘、制茶体验、亲子体验、科普教育等功能,不断延伸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村民增收增效。同时通过“强化利益联结”“务工增收”“承包茶园管护”“免费技术培训”等方式,使农户多劳增收。

1.2.4 典型示范,辐射带动 以新品种、新技术、新耕制试验与示范为抓手,以高产模式攻关示范田块为载体,积极开展高产、高效配套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加快良种、良法、良制的应用普及,加快推进生产标准化。在茶叶生长管理的关键季节,组织开州区相关乡镇农技干部、科技示范户、种茶大户、茶叶生产企业到现场观摩学习关键技术。

1.3 加工现状及优势

1.3.1 初具规模,产品质优 开州区现有规模以上茶叶加工企业4家,其中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作坊式加工企业10余家,年加工能力500余吨。同时开州区湖山公司在大进镇依托万亩茶叶基地,投资3 000万元,新建一个占地27亩的现代标准茶叶加工厂,年加工干茶1 000余吨,同时还储备了20亩建设用地用于配套开发。现加工茶叶类型主要以绿茶为主,产品以“龙珠茶”“争鸣茶”“巴渠云雾茶”等为代表的条形、针形名优绿茶,形美、色绿、香高、味醇,品质独特;以“巴渠红”“举子红”为代表的工艺改进型工夫红茶,形美、色红、香浓、味甘醇、内质突出;以“巴渠白”为代表的传统白茶,毫心肥壮、叶张肥嫩、毫香幽长、汤亮味鲜、质量上乘。

1.3.2 提升改造,标准化加工 近年来加快对现有茶叶加工场所进行优化改造,改善了条件,完善了设施,扩大了规模,美化了环境,实现了茶叶加工安全无污染。到2021年底,全区改造初制加工厂4家,新建标准化茶厂2个,做到了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相配套,推动茶叶加工企业标准化、清洁化生产,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1.3.3 品牌给力,知名度较高 全区茶叶有部(市)名优品牌3个、区级品牌2个、企业品牌4个,其中包括有厚重历史沉淀、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龙珠茶”“争鸣茶”“巴渠云雾茶”和色香味形俱佳的“宝山飘雪”“举子红”。全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推动质量立茶、品牌兴茶,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积极支持参与各类茶事活动,举办各类茶叶节、赛茶大会,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同时通过政府制订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现招商引进1家市内现代化知名企业重庆长城茶叶公司来开州区投资兴业,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市场渠道拓展、知名品牌引领以打响本地茶叶品牌。

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基础条件薄弱,综合效益低

老茶园大多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园标准低、基础设施条件差。加工企业较小、加工技术单一、厂房陈旧、设备简陋落后,在资金、人才、技术方面均较缺乏,加工连续化、机械化程度低,同时加工相对简单,尚无精制茶厂、再加工茶厂、深加工茶厂,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茶叶生产、加工总体质量差,综合效益低,产业不强。

2.2 采摘工人短缺,鲜叶下树率低

茶叶生产周期性、季节性较强,茶叶生产的第一道工序采茶的工艺要求高,要生产名优茶、高档茶,只有人工采摘才能达到鲜叶嫩、匀、净、齐的标准,费工费时,需要大量的人力,加之新建茶园大量投产丰产,2022年春茶采摘高峰期采摘工人需求剧增,仅大进镇万亩生态茶园,为确保茶园顺利达到应采尽采就需采摘工人1 500人左右。另一方面本地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或创业,本地茶叶从业人员多以“50后”“60后”人员为主,乡村老弱病残多、劳动技能低,且外来劳动力引进困难。当前,引进各类人才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滞后,影响了农村产业的招工用工,因此每到采茶季,招工难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鲜叶下树率低。

2.3 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化经营较弱

①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效率低下。小规模企业资金、技术、人才实力不够,市场适应能力、安全生产能力、仓储加工能力、营销推介能力及抗风险能力较弱,推动茶业发展的动能不足,优势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和利用,从而导致经营综合实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低。②名茶多、名牌少,强势品牌缺失。开州区茶叶有“龙珠”“争鸣”“巴渠云雾”“宝山飘雪”“举子红”等16个品牌,宣传上单打独斗、力量分散,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低,没有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强势的名牌产品,影响力相对较弱,难以推广到区外、市外、国外茶叶市场。③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现有的生产、加工和营销企业缺乏有效协作,在经营过程中各企业经营分散,政府行政推动难度大,制约茶产业发展。同时,产地缺乏专业市场营销队伍,茶叶营销主要以区内市场为主,区外营销渠道、网络市场开拓不够,市场占有率低。

3 对策与建议

3.1 发展思路

坚持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绿色兴茶,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加快补齐技术、设施、加工、营销等短板,延伸产业链条,健全茶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规模化、科技化、品牌化、标准化,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保障。

3.2 发展建议

3.2.1 突出重点抓关键,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大进万亩生态茶园是原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的脱贫产业,也是大进镇的骨干产业,更是大进镇乡村振兴的支撑产业,在开州茶产业发展中处于重中之重的位置。为保障茶叶基地持续、稳定、健康多元化发展,①要构建新型茶产业体系,推进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各类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促进茶叶生产、加工、流通、休闲及其他服务业有机融合。坚持走内涵式发展路径,适时让布局不合理、低产低效的园地退出,主攻提质增效,向现有产业规模要效益。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设备,构建茶资源管理平台、基地大数据可视化平台等,提高智慧化茶园生产水平,融入旅游元素打造景观,进一步盘大、盘强重庆市最大的山地单体茶园,进一步加快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落实质量安全管理责任,实施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健全源头管控机制、质量安全全程追溯体系。抓紧申报国内绿色食品、生态茶园、两品一标食品、有机食品等认证,早日建成欧标茶园。②要因地制宜地探索茶园科学管护机制,实施大基地小单元管护,激发茶农内生动力,确保适时精准管护到位。抓紧推动落实茶园基地配置配套的秦巴山区一流加工厂建设,加强茶叶精、深加工建设,进一步延伸拓展以茶为主题的产、学、研、游、购、娱、艺,集休闲、健身、养老、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现代生态茶城,形成茶产业链完整、文化体验独特、茶旅文康深度融合的特色乡镇。③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狠抓企业品牌建设,提高企业创新力、需求捕捉力、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实现产销畅通、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④创新机制,加快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依托企业或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在大进镇街道及重点产茶村扶持发展一批以人工采摘、机耕、机剪、机采、机防、田间管理指导等为主的专业化服务队,开展种苗统购统供、病虫害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鲜叶统采统运、茶青统收统制、市场统管统销等服务,提高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组织化程度。

3.2.2 加快引进推广节本高效技术,进一步增产增效 加强新技术试验、示范和培训,优化组装、集成、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大力开发生态、有机绿茶、红茶、白茶,建立高标准生态旅游茶园。有条件的地方加速推广应用小型农机配套技术,推广小型农机具进村入户,建立优质、高产、高效试验示范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规模化种植。同时,强化名优茶、大宗茶加工配套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制订茶叶生产、加工标准,优化茶类结构和产品结构,组织实施茶叶标准化、清洁化、机械化、智能化生产加工技术,促进茶叶高产稳产、加工上档升级、茶产业增产增质增效。

3.2.3 强化宣传,进一步搞好市场营销 ①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宣传开州茶文化主题,挖掘茶文化丰富内涵和精髓,讲好茶文化故事,展示茶文化的独特魅力,扩大影响,让广大消费者了解茶叶的药用保健功能,引导茶产业与休闲、旅游、文化、科普教育、养生、养老餐饮深度融合,倡导消费者饮茶、购茶。②依托区、市和国内成熟茶叶市场抓好市场营销渠道建设,通过直销、代销、电商营销、农超对接、连锁营销等方式,抓好市内外、区内外、城乡营销渠道建设。③举办大型茶事活动、专题宣传推介活动、饮茶日活动,让本地茶进机关、进酒店、进社区;引导企业积极参加博览会、研讨会、展销会、旅游节等大型活动营销。④线上营销。通过官员、专家、网红等采用多种形式推荐,扩大影响,吸引粉丝消费。⑤狠抓品牌建设,突出质量立茶、品牌兴茶。依托区域茶产业联盟和三峡公用品牌“借船出海”,积极参加制订生产规程、加工工艺、品牌使用规则等,主动参与,抱团形成合力,与茶产业集群联动,全面提升自身运营能力,推动企业作为品牌经营主体,打造公用品牌下的企业品牌。支持茶叶生产经营企业加快商标注册,制订企业标准,推动技术创新、改良生产工艺、优化包装设计、提升产品档次,塑造本地企业品牌核心价值,做实做强品牌营销。

猜你喜欢
开州开州区茶园
开州:提升能级 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举手
我是小小招生员
茶园飘香
周宁生态茶园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茶园观色
开州区“五建五化”扎实推进党性教育基地建设
开州清河店重建龙泉寺记碑简考
开州区在“万开云”一体化发展中的SWOT分析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