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连市公众环境意识与行为水平的调查与分析

2023-01-04 23:57王旅东
环境与发展 2022年5期
关键词:受访者环境保护公众

王旅东

(大连市生态环境事务服务中心,辽宁大连116001)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同时也暴露出来一些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公众对生存的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更多的人开始追求更加优美舒适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根本方法就是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动员全社会积极行动,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环境保护不仅需要政府,也需要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集民力,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1]。唯有共建共治才能共享,环境保护落实到具体民众身上,就是要提高环境意识,并且将这种环境意识转换到对环境保护的行为上去。而在现实生活之中,这种由思想向行为的转变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一个个体的环境意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对环境的感知、环境知识以及自身的价值观等,对于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影响研究现在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意识与行为本身,更多的是要去挖掘意识与行为影响机制背后所涵盖的潜在影响,深刻洞悉环境行为的各个方向影响因素。

本文主要聚焦于公众在各个环境领域内的环境保护行为,在探究该影响机制的同时重点考虑环境知识,环境感知的作用。力图厘清环境意识、环境感知、环境知识与环境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生态环境建设提出相应的思考与建议。

1 调查的对象、方法和内容

本次调查于2020年11-12月进行,采用在线调查、电话调查、问卷调查结合的采集方式,共采集有效问卷5241 份,其中网络问卷4799份,纸质问卷285份,电话问卷157份。调查对象为大连市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其中城市受访者、农村受访者、高校学生分别为2609、827、1805人,各占比49.78%、15.78%、34.44%。

调查的评价指标体系由“受访者特征”“环境知识”“环境感知”“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五个维度组成,每一个维度包括多项评估指标,分别包含3~10 个客观问题以及一个“您对大连环保有什么想说的吗?”主观题,让市民写出想法和建议,合计6个特征20个问题。具体内容为:受访者特征包括性别、所处环境、年龄、受教育程度,高校受访者增加年级和参加社团活动积极性维度选项;环境感知维度包含空气质量评价、河流湖泊海域环境质量评价、农村污染认知等题目;环境知识维度包含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来源、世界环境日认知、环境污染成因了解程度等题目;环境意识维度包含关注生态环境的主动性、学习环保知识的主动性、个人行为对环境产生影响的认同度等题目;环境行为维度包含提工作建议促环保、监督举报促环保、正确处理垃圾、自觉关闭电器、绿色消费、垃圾分类、水资源再利用、一次性物品使用、绿色出行、环保活动参与等行为题目。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环境感知

大连市民对大连市空气质量的满意度高。受访者中对空气质量做出正面评价的受访者近达八成,其中有21.54%的受访者认为空气质量很好,57.3%的受访者认为空气质量比较好。大连市民对大连河流、湖泊、海域环境质量的满意度低于对空气质量的满意度。六成的受访者对河流、湖泊、海域环境质量持认可态度,认为非常好和比较好的受访者占比分别为18.53% 和46.33%。 农村主要环境问题是生活垃圾、养殖垃圾、农药化肥的不科学施用、农村工业污染、畜禽粪污、垃圾及秸秆焚烧,且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分别占比74.2%、69.57%、76.72%、55.52%、66.93%、66.65%。

2.2 环境意识

大连市民对周边生态环境有较强的关注。超过65%的受访者表示会经常、每天都关注大连生态环境状况,经常关注生态环境状况的受访者占总数的40.85%,每天关注生态环境状况的占比25.64%。

大连市民积极主动学习环保知识。超过65%的受访者非常主动和主动去学习环保知识,其中非常主动地学习环保知识的受访者占22.69%,主动学习环保知识占42.84%。(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学习和基本不学习环保知识的受访者不到一成,各占8.38%和1.11%,受访者主动学习环保知识普遍比较积极。)

大连市民的环境认知度高。在对自己日常行为对于环境的影响的认知上,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日常行为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受访者总体对于“自己的日常行为会对环境造成影响”的认知度很高。认为自己的日常行为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受访者占总受访者比例超过八成,其中完全同意自己的日常行为会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受访者几近达半,占44.82%,同意自己的日常行为会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受访者近达四成,占39.52%。)

2.3 环境知识

世界环境日的认知,受访者整体对于世界环境日6 月5 日的认知度比较高,表示知道世界环境日是6 月5 日的受访者占68.59%,表示不知道的占31.41%。

造成环境污染原因的了解度,调查数据显示,超七成受访者表示自己对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了解,其中表示了解一些造成环境污染原因的受访者占58.5%,表示完全了解造成环境污染原因的受访者占11.56%,整体表现出较高的环境知识水平。同时,表示自己也说不清的占19.86%,不了解和非常不了解造成环境污染原因的受访者占比持平,都是5.04%。生态环保知识来源排在第一位的是微信微博互联网。,他们取得环保知识的渠道主要集中在学校、网络、环保组织等,可以看出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跟时代、生活环境有关。这种结果为今后对不同对象开展环保宣传采取不同方式和手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4 环境行为

在节约能源方面,大连市民基本上可以做到“知行合一”。调查显示,日常生活中能做到“在无人区域或明亮的情况下,自觉关掉灯和风扇”“对于使用过的水进行二次使用”的受访者分别占比74.55%、83.4%。大连市民对于垃圾分类的践行程度比较高。大连市民倾向于绿色出行。大连市民在绿色消费方面践行度低。

2.4.1 参加环保志愿活动

公众参与环保志愿活动整体比较积极。调查数据显示,在2019年参加过环保志愿活动的受访者占七成,次数主要集中在“1到2次”,占29.69%,其次是“3 到5 次”,占22.84%;2019年参加环保志愿活动次数“超过10次”和“6到10 次”的受访者分别占9.83%、6.95%;此外有三成的受访者表示在2019 年没有参加过环保志愿活动。

2.4.2 绿色消费

对于“购物时自带环保购物袋”的践行度较好。调查数据显示,在具体实践中,经常能够做到购物时自带购物袋的受访者达半,占52.13%。

2.4.3 垃圾分类

调查数据显示,在具体实践中,近七成受访者能够经常做到在外丢垃圾时按照垃圾桶上垃圾分类的标识,占67.79%;偶尔能够做到的受访者占26.31%;同时有5.9%的受访者不会在外丢垃圾时按照垃圾桶上垃圾分类的标识。对于“垃圾分类”的践行程度相对“购物时自带环保购物袋”的践行度更好,公众普遍践行垃圾分类。

2.4.4 绿色出行

调查数据显示,日常生活采用“步行”“地铁”“公交车”做为主要出行方式的受访者比例都超过半数,分别占比69.83%、56.21% 和53.79%。同时,主要的交通工具是私家车的也不在少数,占比33.62%;有21.08%的受访者表示自行车也是其主要使用的交通工具。以出租车和快车等作为交通工具的占比较为接近,分别为14.54%和15.4%。公众普遍可以做到绿色出行,绿色出行践行度较高。

2.4.5 节约能源

在节约能源方面,首先在“一次性物品使用”上,同时表示很少使用一次性物品和从不使用一次性物品的受访者不到三成(分别占20.74%和3.55%),对于“一次性物品使用”上,公众还可以进一步养成更好的生活习惯;其次在“水的重复使用”上,八成受访者表示会或有时会对水进行二次使用,其中表示会对水进行二次使用的受访者占44.67%;表示有时会对水进行二次使用的受访者占38.73%,对于“水的二次使用”,公民的环保践行普遍表现好;最后在“自觉关掉电器”上,受访者的践行度良好,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表示习惯性的会做到,占74.55%,而没有自觉去关掉电器的受访者仅占2.88%,“自觉关掉电器”相对于“水的二次利用”的践行程度更高。

2.4.6 生态环境保护途径

“对突出环境问题的个人监督举报对环保工作”产生何种效果,受访者普遍认为是有效果的,其中认为非常重要、比较重要、有帮助的分别占比46.19%、30.64%、18.66%;认为不一定有帮助和没有任何帮助的受访者分别占比3.72%、0.78%。由此可见,在日常生活中政府拓宽公众对环境监督举报的渠道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十分必要。

“通过网络、热线等公开渠道给政府提工作建议对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近一半的受访者认为非常重要;超过九成受访者认为其是有效果的,整体效果显著,其中认为非常重要、比较重要、有作用的受访者分别占比47.28%、32.07%、14.9%。认为不一定有作用和没有任何意义的受访者分别仅占4.9%和0.84%。可见在日常生活中政府在拓宽公众对环境监督举报的渠道的同时,拓宽公开信息渠道,这将更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2.5 主观建议分析

此次调查采集有效主观回答共1557条,占有效数据的28.72%,即近有三成受访者提出了对大连市环境保护工作的建议,受访者主观建议关键词按照词频由高至低分别为“环保、垃圾、希望、加强、分类、宣传、加大、力度、意识、工作、提高、监管、努力、继续”等。展示了大连市民积极践行环保的热情和对加大环保工作力度、整治污染、改善大连环境的迫切需求。

2.6 各维度交互影响显著

本研究经过对各维度进行交互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各维度之间“环境知识”与“环境感知”、“环境感知”与“环境意识”以及“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的交互影响是显著的。一是环境感知对于环境知识的影响显著;二是环境感知、环境知识显著正向影响环境意识。环境感知与环境知识对于环境行为的影响作用一部分通过环境意识的中介作用实现;三是环境感知、环境意识、环境知识对公众环境行为均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首先,在环境感知中,环境感知状况越好的人,环境行为的表现就会越好。其次,在环境意识上,环境意识能够显著促进环境行为,这与杜平[2]、张悦楠[3]等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环境意识有助于提升环境行为。最后,在环境知识上,环境知识越丰富者,其环境友好行为越频繁,作用显著。

环境友好行为对于改善环境质量状况,进而增强公众生活满足感作用显著。本文研究发现,公众在某些领域内,如“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环保志愿活动的参与”的环境行为实施水平并不高,尚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3 政策启示

对于环境行为的整体提升,要去从环境感知、环境意识、环境知识三个方面的提高去整体把握。对于具体的环境行为可以找准点施策。促进公众节约用电行为,可重点在环境意识和环境知识上去加强;促进公众购物时自带环保袋的行为,可重点在环境意识和环境感知方面加强;改善一次性物品的使用状况可以重点在提升公民环境知识上。

环境感知上。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发展建设,在具体的政策层面,就是要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理清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改善环境质量状况,不要仅仅只关注于眼前的利益,要从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在具体实际的生活中,政府可拓宽公众对于环境状况反映的渠道,积极处理环境污染问题,攻难克艰,极力改善环境污染状况,更积极地促进环境质量水平的健康发展,形成感知-行为-感知的良性循环。

环境知识上。政府合理利用电视、微博、微信公众号、广播等途径进行的环保宣传,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广大群众利用网络主动去获取环境知识,两方面相互结合促进,提高公众环境素养,促进公众环保践行。

环境意识上。环境意识显著影响环境行为,这种源于心理认知和情感层面的心理因素,能进一步作用到实际的环境保护行为上面,公众对于环保的践行越高,环境质量越好,环境评价越好,环境感知越好,良好的环境感知水平会进一步促进环境意识的强化,形成一个良性的传导机制。因而,促进和提高环境意识对改善环境状况、提升环境治理水平至关重要。加强公众的环境意识,可以从提升环境感知水平和环境知识上入手,除此之外,需要营造高环境保护水平的氛围,畅通环境诉求渠道,并且能够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不至于公众诉求沉溺于“零反馈”的大海之中。青少年现在正处于环境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积极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环境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家庭的教育、媒体的传播、周围友好环境标识等这种良好的氛围对环境意识的形成都会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进而意识会形成一种自愿和自觉的行为习惯,对环境质量水平的提升意义重大。

本次调查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对政府管理部门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出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保持大连市民环保热情与高参与度的同时,引导和鼓励大连市民有序参与环境治理体系的建设,把环保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对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性分析,通过提高环境感知、环境知识、环境意识来促进环境行为的改善,提出的有效方案如下:

(1)切实提升和优化环境质量。严格管理,消除大气、河湖、海洋、土壤、固体废物污染,以生态环境保护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提高公众环境感知度,不断增强让公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全媒体宣传。通过传统媒体宣传和新媒体宣传等多种途径的全媒体宣传,让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举措、政策、法规、知识等渗透到公众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3)健全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强化社会监督,完善公众监督和举报反馈机制,充分发挥“12369”环保举报热线作用,畅通环保监督渠道[4],广泛听取大连市民的生态环境工作建议,及时有效地处理市民的监督举报;发挥城市环境教育基地、环保设施开放单位的作用,邀请公众走进教育基地,走进垃圾污水处理企业、环境监测单位、危险废物处置企业,加深理解消除邻避效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公众绿色消费的引导,对日常绿色消费行为采取适当鼓励措施;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进校园活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通过开展环保舞台剧展演、中小学环保知识竞赛、大学生体验环保岗位、环保主题演讲、环保征文、环保主题班会、中小学生环保DIY 创意作品征集等一系列活动,全面提升校园环境教育水平,让生态文明理念落地生根,普遍提高广大青少年、儿童的生态环境知识,进而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4)发挥环保志愿组织的社会作用。结合城市特点,开展生态环保公益志愿服务。如建立环保讲师团开展环保讲堂活动。推动环保知识环保理念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让环保志愿组织成为向公众输出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理念的重要力量。

猜你喜欢
受访者环境保护公众
今天,你休闲了吗?
环境保护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公众号3月热榜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公众号9月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