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新泺公司:涅槃重生 逆势增长

2023-01-05 03:17王立林
山东国资 2022年11期

□ 王立林

聊城新泺公司是一家制造中大型机体等高端装备核心零部件的市属企业,在细分行业具备较强竞争力。近年来,由于金融风险传导及企业管理不善等多重因素,公司陷入自身债务及对外担保负担过重的困局,面临破产风险。2017 年底,聊城市国资委调整了公司领导班子,通过抓改革破困局、拓市场扩赛道、重研发提质量等一系列措施成功破局,企业涅槃重生。截至2021年底,公司资产总额3.69亿元,负债总额2.34亿元,净资产1.35 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84 亿元,上缴税费1470 万元,与2017 年相比营业收入实现翻番增长。

高位推动破困局,企业涅槃重生

新泺公司历史形成的债务及担保圈风险金额较大、涉及部门较多、经济关系复杂,涉及3 个县(市、区)、10 余个政府组成部门、26 家金融机构以及多种类型企业。2021 年3 月,聊城市委、市政府强力推动,成立工作专班,通过系统谋划、综合施策、精准发力,成功化解了公司2.87 亿元自身债务和4.6 亿元担保责任,斩断了与关联企业的担保圈,公司甩掉了沉重的债务包袱,轻装上阵,涅槃重生。2022 年1 ~10 月份,面对经济下行、疫情反复、俄乌战争等不利因素影响,公司实现收入1.88 亿元,逆势增长30%;利润1940 万元,同比增长10 倍。

推进改革激活力,业绩逆势上扬

新泺公司紧紧抓住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契机,聚焦主业,对标一流,深化改革,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提高运营效率,推进高质量发展。

推行组织架构扁平化。近三年来,公司全力开展改革攻坚,优化组织架构,从生产经营实际出发,突出营销和技术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科学设置机构编制,对部门、车间实施分层分级管理,搭建了“五部一司一中心”组织架构,由原来的22 个内设部门精简到13 个,减幅40%。同时,根据组织与流程优化的需要科学设岗,建立专业导向型的岗位管理机制。以流程定岗,全部竞争上岗,基层管理人员由原来的152 人精减至97 人,减幅36%,中层干部优化30%,在运营方面实现精干高效。

建立创造价值导向的分配机制。在研发系统,为加快开拓新市场,实施新产品项目创新激励,将技术研发人员与客户需求、产品销售、公司效益绑在一起联动考核,同时针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实施“揭榜挂帅”制度,加大奖励进行项目攻关。截至目前,公司成立了20 个新产品项目组,兑现项目奖励80 余万元,全面激发起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营销系统,实施“1+N”模式,成立营销管理中心负责对接市场和生产,根据业务性质不同成立不同的营销分公司,实行“分灶吃饭、效益排名、多劳多得”。在生产系统,推行产品工资含量机制,实行计件工资与岗位绩效工资相结合,明确职责及考核指标,对超额产量、小改小革等实施增量激励,激发了一线员工的干劲。

推进党建引领融入生产经营。坚持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完善党委会议事决策机制,规范“三重一大”决策程序,按照业务单元调整党支部组成,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党建与生产经营两手抓、两促进、两提高,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将党建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2021 年至今,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280 多项,完成课题攻关27 项,质量改进项目45 项,成本节约项目28 项,设备改造项目26 项,创造经济效益约2600 万元。

强化创新促提升,持续强筋壮骨

外引内培高层次人才。积极落实各级人才政策,坚持五湖四海、不拘一格,以科学的理念方法统筹人才的引、育、用、留,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近年来,公司引进经营人才2 名、关键技术人才8 名,培养正高级工程师2 名、工程师32 名、技师以上高技能人才72 人。

持续加大科技投入。2022 年1 ~10 月份,公司研发投入1060 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占销售收入的6.4%。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6 项、专利23 项,今年被评定为省级“专精特新”和省级技术中心,荣获西门子“最佳战略合作供应商”、卡特彼勒公司银牌认证、中国铸造特别金奖、中国铸造行业综合百强企业等称号。

高效开展工艺提升。实施绿色铸造和机加工生产线技术改造升级等项目,引进先进设备20 余台(套),产能提升30%以上。在行业内首创消失模工艺与低温球铁工艺,开发了西门子大型电机壳、合金铸铁大型机体、地铁机壳,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积极参与标准化建设。积极对接标准委员会,2021年以来参与《蠕墨铸铁金相检验》《铸铁件交货验收通用技术条件》《灰铸铁件》三项国家标准起草工作。

着力提升数字化水平。自2018 年开始实施生产系统信息化项目,通过采用用友软件优化提升,打破部门之间信息孤岛,准确核算项目,管理生产过程,掌握生产运营与财务数据,实现财务与业务处理的一体化。

化危为机拓市场,抢增量扩赛道

聚焦主业优化存量。聚焦石油开采、工业装备、风力发电、船舶、农业装备行业,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机体类业务同比增长54.15%,电机壳业务同比增长26.5%,箱体类业务同比增长35%。

深度拓展攻坚增量。立足国内国外“双循环”,做好产品链全过程的策划与跟进,深度开发需求量大、附加值高、综合经济效益好的产品。国际客户由7 户提升到16 户,海外业务占比提高10%,新开发了意大利道依茨、美国GE、意大利邦飞利、山柴、青岛高测等10多个重点客户,新的效益增长点正在凸显,明后两年将进入增长爆发期。

聚焦优势发力扩赛道。今年,公司与德国曼公司开展了战略合作,双方共同研发大型船舶机体项目,目前样品试制正在进行,开创了与国际巨头合作的新模式。同时,积极关注与俄罗斯有关的业务,正在跟进低温球铁工艺的机体制造项目,进军俄罗斯高端市场。公司着力开辟新能源设备制造行业的业务,与青岛高测合作开发的光伏新能源切割室框架项目进展顺利。

擘画战略定规划,打造一流基地

公司确定了以“调结构、优深耕、补短板”为发展方向与实现路径,以“制造创新赢得客户,管理创新提升效益”为双轮驱动,以“改革上市”为中期目标的“十四五”发展规划。到2025 年,将公司打造成一流的高端装备核心零部件制造企业,成为全球重要的中大型机体生产基地,实现收入5 亿元、利税5000 万元,进入上市辅导期,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扩规模。聚焦三大核心产品深耕市场,到2025 年,实现机体类市场占比11.74%,居行业第二名;箱体类市场占比8.86%,进入行业前三名;电机壳类市场占比10.9%,进入行业前二名。

提水平。在销售利润率、市场占有率、研发投入强度、研发人员占比、拥有关键核心技术数量等方面对标国内一流企业,全面提升企业制造能力、创新能力、数字化能力和人才层次,提高企业竞争力。

合资合作。通过拓宽与德国曼公司高端产品的合作,加快向中国铸协申报建设全国中大型机体制造产业集群项目,以建设卫星工厂等方式在引链、补链、延链上开展合资合作,打造高端核心零部件制造基地。同时,对接国务院国资委、省国资委及行业组织,优选央企、省企剥离的、符合公司发展定位的制造型企业,通过资本合作、股权运作等方式,并购并表,合作发展,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