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玉米栽培与生产技术浅析

2023-01-05 15:39李先玉苏茹茹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1期
关键词:高产栽培玉米

李 浩 李先玉 苏茹茹 贺 辉

(江苏保丰集团公司 徐州221000)

在世界各地的粮食结构中, 玉米都占据着突出的地位。 在我国长期以来玉米一直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作物。 自2013 年以来,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跃居第一, 其种植与生产不仅关系到农民收入和社会公众的营养摄取, 更直接影响着粮食安全的根基。 进入21 世纪以来,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资源利用向工商地产领域转移等问题日益突出, 这对玉米的栽培和生产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与此同时,在农业科技的推动下,高产优质、生态安全成为了玉米生产的主流趋势。 因此,研究玉米栽培与生产技术显得十分有必要[1]。

1 玉米栽培与生产的基本情况

玉米在全球各国都备受农民重视, 分布在从南纬40°到北纬58°的广大地区。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同时也是玉米消费大国,在国际玉米贸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2]。

1.1 我国玉米栽培历史简介

根据兰茂(1397-1476)编撰的《滇南本草》[3],早在明代早期我国就开始了玉米的栽培。 由此可见,作为一种外来的农作物, 玉米传入中国已有600 多年的历史。 由于在产量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玉米对满足粮食需求、增加土地播种面积、推动农村畜牧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自建国以来, 国家对玉米的栽培与生产十分重视,玉米栽培与生产逐渐向科技化、结构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4]。

1.2 玉米种植现状

根据农业农村部于2021 年5 月12 日发布的数据,中国玉米种植面积呈现连年上升的趋势。 2021-2022 年度玉米种植面积达到6.4 亿亩, 同比增长3.4%。 受市场需求向好、玉米价格稳中见涨、各粮食主产区种植结构优化等因素的影响, 农民对玉米的种植积极性不断提高。

目前中国玉米种植结构正处于历史性的变迁中。 2015 年11 月,原农业部发布《农业部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该文件指出,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等要进行玉米种植结构的大调整。 表明中央政府高度重视玉米种植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正在推动玉米主产区向全产业链条、可持续发展、增加国际竞争力的方向进行转变。

1.3 玉米栽培与生产发展的特征

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展, 玉米栽培与生产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认识玉米栽培与生产发展的特征, 对于从整体上把握这一领域的发展方向十分必要。

1.3.1 区域化 与其他农作物相比, 玉米具有单产高、产量稳定、环境适应性强、用途广泛等特点[5]。 在中国东、西、南、北的各个地区,玉米的种植都是十分普遍的,一年四季都可以收获。 从总体上来看,玉米的种植主要集中于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黄淮海平原、西南山地所构成的弧形“中国玉米带”,这些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及产量在全国所占的比例均超过80%。这对于优良品种的推广、农用物资的流通、生产要素的整合、产业的集聚都是十分有利的[6]。

1.3.2 种植方式多元化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中国劳动人民发展总结出了玉米的间种、混种、套种、复种等多种种植方式,“一地广收、一季多熟”的现象十分普遍[7]。 这极大程度地促进了时间要素与空间要素的利用,也使土壤潜力、水分、光热资源的边际效应不断提高,与其他国家相比,这是中国在玉米栽培与生产方面的一个特色。

1.3.3 增速快 与20 世纪初期相比,玉米的种植面积与产量均有30%以上的大幅度增长。 玉米在粮食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连年提升,发展速度超过了小麦、大豆等作物。 有必要指出的是,玉米的栽培与生产仍然有较强大的发展空间,与美国相比,中国玉米在生产规模、机械化程度、生物技术运用、灌溉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目前,美国玉米的单产接近11 t/hm2,是我国玉米单产水平的1.9 倍左右。

2 玉米栽培与生产的主要问题与发展趋势

《农业部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指出,中国玉米种植存在着结构单一、种养脱节、产业融合度不高等问题。 同时,玉米栽培与生产引发了土壤板结、水土流失等问题。 要想提升玉米栽培与生产技术, 就要对这方面的问题有准确的认识。 同时,还需要对玉米栽培与生产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1 玉米栽培与生产中的主要问题

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梳理,结合笔者在玉米栽培与生产方面的实践经验,将这一领域的问题总结如下。

2.1.1 种植品种的选择不科学 在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品种多、乱、杂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在栽培与生产过程中, 农民对品种的选择主要依靠经验和邻里推荐,这就导致品种选取不够科学。 一方面影响了玉米的综合抵抗性,使病虫灾害时有发生。另一方面也从根本影响了玉米种质的择优与模式构建。 以河南新乡地区为例, 市内玉米种植品种多达90 多个,条斑病、圆斑病、黑粉病、青枯病及玉米螟、玉米灯蛾等病虫害对玉米的生产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1.2 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困难 受意识习惯、 区域经济结构失衡等因素的影响,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效果一直不理想。 从农民的角度来看,缺乏技术应用意识,具有“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我咋着”的思维惯性,习惯于沿用传统的栽培方式,这就限制了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 从推广者的角度来看,由于科普水平有限、方式固化等问题,技术推广的体系不够健全,导致玉米高产栽培技术难以有效“落地”。

2.1.3 地力与肥力受到忽视 在实践中发现, 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关注的重点在于产量, 施肥操作较为粗糙, 往往导致施肥量很大而产量提升却不明显的问题,这就降低了生产效率。

此外, 地力与肥力问题一直没有引起有关各方的足够重视。 这不仅影响着玉米内的有机质比例,更会制约玉米产量增长的可持续性。 在很多地区,种植玉米时土壤翻耕的深度没有达到20 cm 的基本标准,容易造成营养不良与植株倒伏等问题。

2.1.4 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低下 在实践中发现,对于病虫害,农民通常是等出现后才试图解决,对预防不够重视, 在病虫害的应对方面也多是治标不治本,同时农民对杂草的清理重视程度也越来越低,此外,对干旱、雨涝、冰雹等自然灾害,农民所能采取的防御措施十分有限。 从整体上来看,防治技术低下是制约玉米产量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

2.1.5 种植密度不合理 与其他农作物相比, 玉米生长所需要的空间更大, 这就对种植密度的控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实践中,玉米种植密度还需要考虑品种特性等相关因素,对于农民来说,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并提前进行准确测量的成本太高, 因此在很多地区玉米种植密度不合理,最终影响了产量。

2.2 玉米栽培与生产的发展趋势

结合全球玉米产业的整体形势, 同时考虑国内玉米产业政策及环境的变化等因素, 可以对玉米栽培与生产方面的发展趋势作如下预测。

第一,在品种方面,具有产量高、抗倒伏性好、抗病虫能力强、 适应性广的优良杂交种在研发与推广方面都会得到加强。 第二,在种植技术方面,高效复合肥、转基因与基因边际技术、滴灌技术等一系列绿色技术在玉米栽培与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将日益提高。 相应地广大农民将真正摆脱“靠天吃饭”的不利局面,玉米产业化程度也将随之不断提升。 第三,在收获技术方面,机械化是大势所趋,玉米产业的整体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会随之水涨船高。

3 提升玉米栽培与生产技术的具体途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 玉米将逐步由主粮向兼具主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的方向过渡。 考虑到玉米在产量及经济价值方面的优势, 提高玉米的栽培与生产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3.1 优化选种

根据玉米栽培与生产的经验, 品种选择是实现高产的必要前提。 因此,提高玉米栽培与生产技术首先就要注意优化选种。 具体来说,要引导农民根据地理位置、 当地土壤质地、 光热条件、 降水量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品种的选择与优化。 此外, 在选种时还需要考虑生育期、 纯度、 净度、 发芽率、含水量等指标, 充分发挥出品种的增产潜力。 总之, 要以多抗广适、 高产稳定为标准进行品种的优化选择。 在选择好品种后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精选,淘汰破碎、变质、虫蛀的种子,然后进行必要的药剂浸泡与晾晒。

3.2 深入推广高产栽培技术

积极整合政府农业管理及技术部门、玉米企业、农业组织等各方力量,加强功能、机制的建设与保障措施的落实,逐步完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体系。

具体来说,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主要涵盖以下3 个方面。一是选地整地方面的技术。要实现玉米的高产栽培,对种植地的选择非常重要。 通常情况下,应当以土层厚度、土质疏松程度、肥力水平等为指标进行选择。 为了保持墒情,还需要借助各种机械设备对地表缝隙进行平整,从而尽量减少水分蒸发。 二是施肥技术。 在时间节点上,要考虑生长期、出穗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玉米对营养成分的需求量进行针对性的施肥。 在操作方面,要根据氮肥、磷肥、钾肥各自的特点制定详细的技术操作规范,实现精准施肥。 三是信息技术。 从整体上来说,要利用各类技术手段,逐步推广智能化、信息化的栽培技术,最终实现对玉米栽培与生产的精准管控。

3.3 注意维护地力

针对目前农民对地力维护普遍不够重视的现状,以“改、培、保、控”为要点对玉米种植地的地力进行合理养护。 “改”即土壤改良,对酸化、盐渍化的土壤, 要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采取有效手段改善其理化性状。 “培”即培肥地力,具体来说,要加大生物肥、有机肥的使用量, 逐步实现土壤养分的均衡, 推动“用地”与“养地”的统一。 “保”涵盖了保水保肥 2 个方面,在玉米播种前,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深耕;在玉米种植的整个周期内,要注重土壤的维护,提升其涵养水分、维持肥力的能力。 “控”即控污修复,对于各类化肥及农药的使用,要避免不必要的投入,同时还要注意处理农膜、重金属等带来的污染问题。

3.4 加强病虫害防治

加强对玉米病虫害防治的宣传, 引导农民结合本地区具体情况做好各项预防措施。 同时,对玉米的生长发育情况要进行追踪管理, 及时发现病虫害等问题。 在实践中,要注意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的综合运用,逐步降低病虫害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3.5 科学促控

在玉米栽培与生长的过程中, 要科学分析确定种植密度。 通常情况下,分析的因素包括品种特性、土壤营养含量、施肥情况、产量水平等。 在整个周期中,还要注意科学促控,建立玉米生长发育的良性机制,降低自然灾害及不科学种植造成的管理损失。

4 玉米生产展望

进入21 世纪以来,玉米栽培与生产的研究迎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 在理论体系建设、关键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面对玉米栽培与生产的发展趋势,应当以玉米栽培与生产的需求为出发点,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不断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为玉米种植的现代化、科技化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高产栽培玉米
日光温室番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春季调饲料 蛋鸡可高产
大白菜要高产这样管理
收玉米啦!
圣女果高产栽培六步曲
夏秋栽培番茄 要防早衰
油麦菜栽培要点
我的玉米送给你
秋茬蔬菜高产有妙招
大豆要高产,该如何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