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毒性腹泻病的防治

2023-01-05 20:23李发明
今日畜牧兽医 2022年6期
关键词:病毒性病原体病猪

李发明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畜牧兽医局石峡湾畜牧兽医站 743023)

猪病毒性腹泻病是养猪过程中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其主要是由于感染猪流行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猪轮状病毒等引发,各年龄阶段的猪均为易感动物,暴发感染后流行时间长,治疗难度较大,不利于我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1 流行特点

1.1 病原复杂

引发该病的病原较多,在养殖业中,常见的腹泻病毒、轮状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均为该病的病原体。此外,患病猪由于抵抗力较低,易于引发混合型感染或者继发性感染,为疫病防控增加了难度。

1.2 流行时间长

细菌性腹泻病暴发疫情后通常在1个月内得到控制。但是病毒性腹泻病由于治疗难度较大,暴发后流行时间通常达到3个月。患病猪如果未及时发现并进行隔离治疗,易发生交叉感染,导致治疗难度增大,且病猪病愈后可能发生反复感染。

1.3 季节性流行特点

冬春季节阴冷潮湿的环境容易导致猪群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猪病毒性腹泻病的传播流行,因此,在12月份至第二年3月是该病的高发期,养殖户应加强对该病的防控。

1.4 规模化养殖场发病严重

病毒性腹泻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如若养殖场出现疫情,会迅速传播至整个养殖场,引发大规模疫情的发生。病猪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接触水源或器具后会继续传播,健康猪在接触被污染的饮水或器具时,会感染患病,造成大规模的传染,直接影响养殖场的健康发展。

2 临床症状

2.1 猪流行性腹泻

病猪在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后,会发生以腹泻为主的临床症状,通常伴随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发烧、呕吐等症状,粪便为黏稠状,仔猪粪便中还含有未消化的乳凝块,若未接受有效治疗,则易引发脱水死亡。对病死猪进行剖检可见小肠以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

2.2 传染性胃肠炎

传染性胃肠炎是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而导致的传染性疾病,主要临床症状为呕吐和腹泻。育肥期的猪临床症状并不明显,但是仔猪患病后危害极大,死亡率较高,发病后发生腹泻,粪便为水样稀便且存在未经消化的凝乳块。病猪死后剖检可见小肠与胃部存在病灶,小肠出血,肠系淋巴结充血肿大,胃部存在没有消化的内容物。

2.3 猪轮状病毒病

该病是由于轮状病毒感染引发的以精神不振、食欲下降、呕吐以及腹泻为主要临床症状。育肥期成年猪感染后并不出现显著症状,但仔猪患病后症状较为明显,且排出的粪便中有血且伴随腥臭味,若不及时治疗,会脱水死亡。病死猪剖检可以观察到肠壁比正常情况要薄,肠系黏膜肿大,肠腔内存在黄色液体状内容物,部分病猪可见肠内出血。

2.4 猪博卡病毒病

博卡病毒病在养猪过程中不常见,但感染后也可以引发腹泻症状。若仔猪感染猪博卡病毒后会出现采食量下降、精神不振以及腹泻症状,死亡率较高;妊娠期母猪感染该病毒后则发生流产以及死胎;而育肥期的成年猪感染后症状不显著。病死猪剖检后可见肠道病变,肠壁变薄,肠系淋巴结充血肿胀。

3 流行特点

3.1 猪流行性腹泻

该类型的病毒性腹泻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虽然无显著的季节性流行规律,但是在换季时节以及气温急剧变化的时期发病率以及传播性较高,任何品种与年龄的猪群均为易感动物,尤其是仔猪自身抗性较弱,容易感染且症状严重,若未及时隔离治疗,死亡率较高,而成年猪通常可以自然耐过。该病从感染到发病的潜伏期通常在1~7d,病猪以及隐性带毒猪均为传染源,其分泌物与排泄物中均含有大量的病原体,病原体通过污染的饲料以及饮水传播流行,健康猪群食/饮用被污染的饲料、饲水等则会感染,潜伏期后就会表现出临床症状。

3.2 猪传染性胃肠炎

该类型的病毒性腹泻病通常发生在气候寒冷的冬季前后,该时期若养殖场未提供充足的防寒保暖措施或者通风换气设施,以及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卫生消毒措施不到位,均易引发该病的传播流行。该类型病毒性腹泻病除了通过消化道传播外,还可以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病猪与隐性带毒猪均为传染源,病原体广泛存在于其排泄物以及分泌物中,在较为封闭的环境或者养殖密度较大的环境中易引发群体暴发。

3.3 猪轮状病毒病

该类型病毒性腹泻病呈现出显著的季节性流行特点,常见于冬春季节发病,且易与其他病原体发生混合感染或继发性感染,增加了治疗难度。此外该类型病原体也可以传染给人导致人际传播发病,造成严重的危害。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2~24h,一般通过直接传播与消化道传播为主,对仔猪危害严重,死亡率较高。

3.4 猪博卡病毒病

该类型疫病无显著的季节性发病规律,患病猪随着年龄的变化,症状也有所改变,总体而言,仔猪患病后病情较为严重,死亡率较高,成年猪患病后症状较轻,部分猪可自然耐过。该病毒在低温条件中也可以生存一段时间,对外界耐受性较高,因此,病毒除了通过消化道传播,还可以通过飞沫传播。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免疫接种

病毒性腹泻病传播迅速,发病率与死亡率均较高,发病时若未及时隔离治疗,易引发群体流行。目前,预防该类疫病的主要方式为疫苗接种,此外,还可以通过母猪的免疫接种,使仔猪通过母乳获得抗体,加强对该病的免疫。

4.2 加强卫生管理

养殖管理人员应禁止从疫区引进种猪且应在引进种猪的路途中避免经过疫区,对引入的种猪应隔离饲养一个月,隔离期内未发现异常情况后方可混群饲养。若隔离期内发现病情,应结合临床症状,进一步配合实验室诊断确定病情,及时对症治疗。对病死猪或者治疗意义不大的病猪进行深埋或者焚烧等无害化处理,切断病毒性腹泻病的传染途径。有条件的养殖管理者还应做好病毒抗体水平的检测工作,提升对该病的防控效果。

4.3 加强饲养管理

养殖管理者应加强换季时期的防寒保暖工作,加强通风排气设施的配制,对不同年龄段的猪进行分群饲养管理,设置合理的养殖密度,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猪群配制不同的饲料,保证营养供应,根据生长要求提供适量的维生素以及矿质元素,提升养殖效果。在疫情高发期,养殖管理者可在饲料、饮水中适量添加提升免疫力的药物,通过提高自身抗病能力抑制发病率与致死率。

4.4 药物治疗

该类疾病发病后应及时进行补水,防止腹泻引发的脱水症状,通常采用葡萄糖生理盐水以及5%的碳酸氢钠溶液进行治疗。此外,还要适当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防止继发感染的发生,通常使用庆大霉素以及诺氟沙星以及磺胺类药物进行防治。

5 小结

养殖户的养殖管理不当、卫生条件差以及营养因素均是引发该类疫病的主要因素,此外,引发该类疾病的病原体也多种多样,为该类疫病的防治带来较大的难度。该类疫病发病后传播迅速,易引发地方性暴发,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养殖户应在养殖过程中加强养殖卫生管理,防止该病流行传播暴发,一旦发现疫情,及时对症治疗,防止继发性感染。

猜你喜欢
病毒性病原体病猪
中兽医辨证治疗猪湿热黄疸
氟苯尼考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病猪喂药有办法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中药方剂治疗猪支原体肺炎的效果观察
疫苗,原来是这么回事
疫苗,原来是这么回事
脂肪有时可助免疫
治病毒性感冒
玻璃艺术中的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