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体特点的古诗词教学

2023-01-05 23:44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杨修宝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古诗词诗词诗人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 杨修宝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学瑰宝、文化精髓。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秉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经典的编写理念,大幅度增加了古诗词编选的数量,系统性主题式的整合编排卓有特色,教学时要紧紧把握古诗词的文体特点和编排特色,精细化研读、创新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提升。

一、古诗词文体特征

音韵——和谐的音律。古诗词有明确的声调和韵律要求,因此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音韵和谐。正如《尚书·舜典》所言,“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小学阶段的古诗词大都是格律诗,这方面的特点更为突出,合辙押韵、平仄相宜、音步错落、节奏分明。读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听来婉转悦耳,抑扬错落,形成了格律诗的音韵之美。

言简——凝练的语言。古诗词有严格的字数限制,因此古诗词言简义丰、凝练含蓄、意境优美,用最精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表达最真挚的情感,表明最深沉的思想。语言凝神精练,言尽而意无穷是古诗词的另一个突出的特征。那些古代诗人“炼字”的趣闻佳话,表明古代诗人创作诗词时,遣词炼句匠心独运、别致新奇、精准传神,打破常规,运用新奇特殊的词法、句法表意抒情。

形美——对仗的形式。古诗词中的绝句和律诗,大多是字句整齐均衡,诗句长短整齐的。统编版教科书编选的古诗词,多为绝句或律诗,尤以五言或七言的绝句为主。这些名家绝句或律诗的明显特征之一便是“对仗”,诗句字数相等,词类对应相当,语法结构相应,格律节奏相同,声调平仄相谐,字词意义相关,形成了格律诗的形式之美。

意丰——鲜明的意象。古诗词中,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完美结合,便是古诗词的“意象”。小学古诗词中描述性意象最为多见,通过对“明月”“流水”“草木”“杨柳”等常见意象的描绘与象喻,表达了情与景、心与物的统一,这是诗人的情思、愁绪,是生命之叹,是永恒之美,更是古诗词的意象之美。

情浓——强烈的情感。“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经毛传大序》)古诗词的本质是抒发情感、表达志向,因此抒情言志是古诗词的又一鲜明特征。人类的情感都可以从古诗词中找寻到,壮志情怀、思乡怀亲、闲情逸致、孤独无奈等等。寄托情感、抒怀言志是古诗词传承千年的重要因素。

二、古诗词编排特点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6个年级12册书中,编选了经典古诗词116首,其中精读课中62 首,“日积月累”中40首,课后习题或资料链接中还有14首。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占所有选篇的30%,相较于人教版教材,增幅达50%左右。纵观教材中的古诗词,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均为经典永流传典范之作。

教材中选编的古诗词单元人文主题相一致,与单元语文要素相呼应。在编排上注重循序渐进,数量和篇幅随年段递增,体裁由单一到多元,逐级提升难度。一年级多为五言绝句,简单易记;第二学段以七言绝句为主,出现了宋词;第三学段编选了篇幅较长的七言律诗、乐府诗、宋词等。

古诗词的助读系统由课后习题、背景插图、文本注释组成。其中古诗词课后习题最为重要,从“诵读积累”“想象理解”“体会情感”三个维度进行设置。古诗词的助学系统,着重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文字,品读语言特色,感受诗画意境,体会情感表达,习得学习方法,培养诗词语感。

三、古诗词的研学策略

古诗词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常用的教学策略有:古诗教学三步法,即解题、明意、品味;古诗教学三策略,即举象、造境、悟情;古诗教学五步法,即解诗题、晓诗人、释词语、理句意、悟情境;古诗教学六模块,即造境、通言、想象、悟情、品语、记诵;古诗学法七字诀,即扩、留、补、换、调、嚼、连等,笔者亦梳理总结了“十读”古诗的研读路径与教学策略,以期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效。

读题目。研读学习古诗词,要从题目开始。古诗词的题目常常提示一些关键信息,如暗示诗词体裁,送别诗、田园诗、边塞诗等,有的提示诗词内容,如人物、景物、事件等。引导学生读懂题目可以抓住“五何”提取关键信息,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景。抓住题目开宗明义,也就抓住了这首诗词的源头与主旨。

读作者。读一诗,近一人,古诗词学习要学会“知人论世”。诗词的内容大都是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诗人的审美情趣、人格理想、时代影响等等都体现在其创作的诗歌之中。了解诗人便可了解其作品的主要风格意趣、思想主张、观点看法等。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词之前有意识地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个性气质、思想渊源、时代背景等,有助于学生理解体悟蕴含于诗词之中的旨趣与情志,这是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情感的准备与基础。

读背景。传承千百年的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思与诗人的人生阅历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诗人的诗词创作,都有其特定的时代境况。彼时的社会制度、人情风俗、生活方式、语言风格等,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迥然不同。要准确理解古诗词内容,把握诗词情感主旨,仅仅品读诗词本身是不够的。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适时适度拓展延伸,阅读了解该诗词的相关背景资料,才能更好地理解、体会、感悟诗词内容与情感。但需要注意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背景资料时,要有明确的目的,与诗词紧密相关,不能贪多求全,要取舍有度,简洁适用。

读体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诗词,按照表现内容,有山水诗、田园诗、送别诗、边塞诗、寓理诗、托物言志诗、借景抒情诗、思亲思乡诗等。引导学生读懂诗词的体裁,能够更好地把握诗词内容主旨及诗人的思想情感。如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诗,主要描写美好的田园风光和悠闲的村庄生活,寄寓着诗人的情思,有的颂赞农村生活的恬静,有的表达不满现实的情绪,有的流露隐逸避世的思想。

读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古诗词有一定难度。语句精练,意思难懂,次序倒置等这些古诗词的特点,都是小学生学习诗词的障碍。因此,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首要任务就是读懂诗句的内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借助注释,运用分词连序的方法理解句意,即逐字逐词地理解字面意思,再按照现代汉语规范与习惯,梳理次序,连词成句,译成白话。需要注意的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不要拔高要求言辞精准、词句优美,不要死记硬背现成的翻译,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基本意思即可。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之上,还要引导学生读好古诗词的内容。不读何以理词通句,不读何以体验感悟,不读何以实现积淀?轻声读为吟,放声读为诵,指导学生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地诵读古诗词,是学习古诗词的最佳策略。教学古诗词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得顺畅;教给方法,读出节奏;创设情境,读出味道;把握语调,读出情感。

读语言。古诗词是语言的艺术。诗词的语言特色反映的是诗人的创作风格。统编教课书中的古诗词,语言精妙,意境优美,或简练生动,或清新自然,或明白晓畅,或笔调婉约,或委婉含蓄,或雄浑豪放……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体会诗人遣词造句的技巧特色,进而初步理解诗人的语言风格,如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凝练沉郁、白居易的通俗晓畅等。

读手法。小学高年级的古诗词学习,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适当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诗人的表现手法。统编教科书中的古诗词中,就抒情方式而言,借景抒情的有之,借物喻理的有之,托物言志的有之;就修辞手法而言,有比喻、夸张、对比、象征、互文、双关、反问、借代等,这些表达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方法手段,在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的基础上可以适度学习体会。

读意境。诗词意象的总和构成了诗的意境,意象是诗的关键,意境是诗的灵魂。古诗词的意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教学时要通过朗诵、想象、体验、品味、涵泳、感悟等方式引领学生移情入境,入境悟情。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可以抓住“诗眼”,即诗词中的关键字、核心词,展开想象,引发联想。联系诗人的时代情境、彼时心境,结合现实生活,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聚焦于像,结象成画,由画入境,引领学生移情入境,入境悟情。

读情感。“诗词茫茫,情感戚戚”,每一首经典的古诗词,都饱含着诗人丰富而浓郁的情感。“山水田园诗”,或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或表达对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赠友送别诗”,或表达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或表达对友人的勉励、劝慰、称颂之情;“怀乡思亲诗”,或表达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之情,或表达游子漂泊、孤寂之情;“边塞征战诗”,或表达热爱赞美祖国壮丽河山之情,或表达保家卫国、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这些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切忌直白灌输给学生,要引导学生通过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以读悟情,以声传情。

读主题。统编教科书的古词诗紧扣单元主题,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古诗三首》围绕“秋天”的主题,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古诗三首》呈现“观察”的主题,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古诗三首》突出“爱国”的主题,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古诗词三首》表现“自然”的主题等。教学时可以围绕主题,运用统整策略,通过求同、比异、归类、迁移等方法深入学习古诗词;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度拓展,或以内容为主题、或以诗人为主题、或以时代为主题、或以情感为主题等,引领学生在主题聚焦中深度学习古诗词,提升学生读诗品诗、悟诗赏诗的能力,实现传承文化经典、丰厚文化底蕴、培育文化自信的诗教目的。

猜你喜欢
古诗词诗词诗人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词之页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