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3-01-05 03:02陈慧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22期
关键词:丁苯达拉进展

陈慧

脑梗死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起病急、发展快,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较大威胁,如果治疗不及时易导致患者死亡,致残率非常高。脑梗死是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组织缺血、缺氧,出现局限性坏死、软化,典型症状为头痛、头晕、意识障碍、身体偏瘫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进展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重要临床亚型,患者表现出局限性缺血,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在发病后呈明显进展情况,且日益加重,持续数日,对患者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下降[1]。为阻止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病情恶化,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改善疾病症状,需对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依达拉奉是自由基清除剂,用于脑梗死患者具有保护脑组织的作用[2]。临床中丁苯酞也广泛应用于脑梗死,主要作用是改善患者中枢神经损伤程度。研究指出[3],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单独用药可获得一定疗效,但效果有限。依达拉奉与丁苯酞联合用药治疗效果优于单独用药,对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积极作用。本研究选取50 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对照,探究依达拉奉与丁苯酞联合使用对进展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1 月~2021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50 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5 例。对照组男15 例,女10 例;年龄47~78 岁,平均 年龄(67.64±5.0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5 h,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3.02±0.24)h;合并症:高血压12 例,糖尿病8 例。试验组男14 例,女11 例;年龄47~79 岁,平均年龄(67.70±4.96)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5 h,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2.96±0.23)h;合并症:高血压11 例,糖尿病9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对研究内容及方法知情同意,并自愿加入研究并可随时退出。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②意识清楚;③无出血病史。排除标准:①对研究中所用药物过敏患者;②癌症患者;③精神疾病患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患者依达拉奉治疗。将30 mg依达拉奉注射液(扬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0007,规格:20 ml∶30 mg)加入100 ml 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治疗,30 min 内滴注完成。2 次/d,连续用药14 d。

1.3.2 试验组 给予患者依达拉奉与丁苯酞联合治疗。依达拉奉用法用量同对照组。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规格:100 ml∶25 mg∶0.9 g/瓶)静脉滴注治疗,2 次/d,25 mg/次。给药时间>50 min/次,2 次用药时间间隔>6 h,连续用药14 d。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①临床疗效: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为判定标准,与治疗前比较,疗程结束后NIHSS 评分减分率>90%为痊愈;疗程结束后NIHSS 评分减分率在50%~90%为显效;疗程结束后NIHSS 评分减分率在20%~49%为有效;疗程结束后NIHSS 评分减分率<20%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血液流变学指标:分别在治疗前后抽取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5 ml,使用血液粘度检测仪器测量患者血浆粘度、血小板聚集率、红细胞比容。③用药后相关不良反应:统计患者治疗期间肝功能异常、呼吸道感染发生情况。④生活质量:应用SF-36 评估生活质量,量表主要包括生理、情感、躯体、社会4 个方面,各100 分。分数与生活质量呈正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浆粘度、血小板聚集率及红细胞比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粘度、血小板聚集率及红细胞比容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血浆粘度为(2.03±0.11)mPa·s,血小板聚集率为(53.45±1.06)%,红细胞比容为(40.24±1.03)%,均低于对照组的(2.51±0.12)mPa·s、(60.35±1.21)%、(43.65±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表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3 两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用药后两组肝功能异常、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2.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生理、情感、躯体、社会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生理、情感、躯体、社会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生理评分为(90.45±4.35)分,情感评分为(90.64±5.15)分,躯体评分为(90.34±4.25)分,社会评分为(90.36±2.78)分,高于对照组的(85.64±3.34)、(86.35±5.34)、(85.15±4.18)、(84.05±2.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3 讨论

进展性脑梗死临床发病率高,患者发病后病情持续加重、进展,神经损伤严重,病情危重,需及时接受治疗,阻止疾病继续发展,减轻神经功能损伤。脑梗死主要是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脑组织供血不足,或出血血供障碍,导致脑水肿、坏死等。治疗时机、治疗药物的选择对提升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4 h 内进行治疗可取得理想效果,治疗时机越早,疗效越佳,对患者神经功能造成的损伤越小[4]。目前,临床对脑梗死患者以药物治疗为主,且临床可选择治疗药物种类多,主要包括改善脑血管循环药物、神经保护药物,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用药,同时积极治疗患者的原发病,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抑制血小板聚集等[5-7]。研究指出[8-11],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不同药物治疗方案,临床疗效差异大,单药治疗与联合用药对改善患者症状及神经功能的影响不同。

本研究中,试验组联合使用依达拉奉与丁苯酞两种药物治疗,临床疗效优于单独使用依达拉奉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粘度、血小板聚集率及红细胞比容改善显著,且试验组血浆粘度、血小板聚集率及红细胞比容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为:依达拉奉注射液属于脑保护剂的一种,可以清除脑组织、神经自由基,抑制脑梗死部位周围血流量的减少[12-15]。依达拉奉可以促使N-乙酰门冬氨酸含量升高,而N-乙酰门冬氨酸为存活神经细胞特异性标志物,在梗死发生后含量急剧减少,引起神经功能损伤[16,17]。同时该药物可以抑制脂质过氧化,减少脑细胞、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18]。丁苯酞注射液的结构与天然左旋芹菜甲素相同,是一种通过人工方式合成的消旋正丁基苯酞[19]。对患者静脉滴注给药后,对进展性脑梗死引起的多个神经损伤形成有效的抑制与阻断,抗脑缺血作用好,促使中枢神经功能损伤改善[20]。该药物还可以减轻患者脑水肿、缩小梗死面积,改善患者梗死区域内的微循环与血流量,加速血液流通,使脑神经细胞得到充足血供,抑制细胞凋亡[21]。依达拉奉与丁苯酞联合使用,从两种药物的药理机制入手,保护脑组织与神经系统,促使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改善脑组织梗死部位的血供与血液循环,抑制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本研究中,两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当,说明药性平和,毒副作用小。

综上所述,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使用依达拉奉与丁苯酞联合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丁苯达拉进展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晚期痴呆患者治疗及照护进展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Micro-SPECT/CT应用进展
扁平苔藓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配合
他达拉非对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临床疗效观察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评估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价值分析
十天记录达拉维佳能EOS 5DS印度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