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彩陶人物俑的艺术特征

2023-01-05 15:49艾晶
东方收藏 2022年12期
关键词:陶俑明代艺术特征

摘要:增城区博物馆收藏有一批精美的明代彩绘人物陶俑,这些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彩绘陶俑不仅反映出明代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也展现出了一幅明代社会生活的画卷。文章从陶俑的起源着手,结合增城区博物馆馆藏陶俑,探讨明代彩陶人物俑的艺术特征。从明代前期的历史发展来看,当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其文化艺术也达到了一个高潮,形成了较强的表现力和时代特征,并对后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明代;陶俑;人物俑;艺术特征

一、陶俑的起源

(一)陶俑的起源

《礼记·中庸》曰:“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这种观念自古有之,并始终反映在古代的丧礼之中。以俑随葬,正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俑作为一种明器,即古代陪葬用的偶人,一般为木制、陶制或瓷制,其中以陶制品为多。俑葬始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至隋唐时期,宋代时期,随着纸质明器的流行,俑的使用逐渐变少,特别是元明以后,俑在普通人的墓葬中已不多见[1]。

经考古发掘,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陶俑为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主要分布于山东、陕西、山西一带,其中以山东章丘女郎山战国墓出土的一组乐舞陶俑最负盛名[2]。

(二)明代之前人物俑的主要造型特征

1.春秋战国时期。从现阶段的出土实物看,春秋战国时期的陶俑,总体上看各方面的造型特征均较为原始,诸如体型较小,粗矮,大约10厘米;烧制温度较低,多直接采用手工捏塑的技法成形;人物五官刻画简单,面部特征粗糙、表情单一,主要突出的是人物的形体动作[3]。

2.秦代。这一时期人俑陪葬开始流行,进而走向了厚葬的巅峰。陶俑的题材以兵马军队为主,追求写实,其中以秦始皇陵兵马俑最具代表性,开创了大规模使用陶俑作为陪葬品的先河[4]。兵马俑数以千计,采用以塑为主、塑模结合的工艺,但却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物。每尊均按真人体型复刻,栩栩如生。面型多种,但总体面部表情严肃、呆板。

3.汉代。较秦俑而言,整体形制缩小很多,这一时期善于运用简单的线刻手法强化陶俑的神态特征。人物面部特征和造型一般表现细腻而又不失传神且有趣味性[5],达到以形传神的效果。至东汉时,俑不再为官方所独有,普通百姓烧制陶俑也多了起来。汉代陶俑出现了各种反映日常生活的内容,比如陶鸡、陶鸭、陶鹰等家畜家禽动物陶塑,这些器物在增城区博物馆也有一定数量的收藏。

4.隋唐。这一时期陶俑艺术发展达到顶峰,特别是盛唐时期。人物陶俑使用大量的色彩进行装饰,整体造型优美,其中,贵妇俑最为经典。此外,还包括了侍俑、马俑、文武官员俑等丰富的人物造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唐代釉三彩俑[6]。

5.元代。这一时期的人物俑数量较之前锐减。元代人物俑注重整体塑造,简化细节与动作,尽可能再现、还原真实生活中的人物风貌。特别是受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人物俑无论是造型风格还是服饰特征,都强调造像的民族身份差异与等级地位的不同,呈现多民族化趋势,明显反映出元代的民族文化特征[7]。

二、明代彩陶人物俑的装饰工艺及造型特点

(一)增城区博物馆馆藏陶俑概况

增城区博物馆馆藏陶俑,其内容主要有人物、花鸟等,形制各具特色,造型丰富多样。在陶塑人物俑中,包括汉代彩绘陶女俑、宋代戴纶巾帽陶立俑、宋代戴尖帽陶立俑、宋代戴狮头帽陶立俑等馆藏三级文物;还有汉代彩绘陶人物俑、汉代彩绘陶马头俑、汉代红陶人物俑、唐代三彩陶女俑、明代绿釉陶人物俑、清代酱黄釉陶人物俑、清代酱釉人物陶立俑等多件(套)。从面部特征来看,以高鼻深目的人物俑最为多见,如身着高领上衣、腰系宽腰带的人俑;双耳高鼻宽口、长须直竖并垂挂颈部的人俑;手握长刀的人俑等。在增城地区出土的这些彩陶俑,從造型到色彩都具有鲜明且独立的特征,生动传神且富有时代特色。

(二)湛若水墓葬出土彩绘人物陶俑的造型特点

正如前文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崇尚薄葬,宋代纸质明器开始流行,元明以后俑在普通人的墓葬中已不多见。

位于广州市增城区永宁街陂头村天蚕山东麓的湛若水墓,是明嘉靖南京礼部、吏部、兵部尚书湛若水的墓葬,也是广东地区现存规模最大、格局最为完整的明墓,于2002年7月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该墓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曾于1989年遭盗扰,随葬品绝大部分被追缴并存放于增城区博物馆内。墓中出土的陶罐、床、几、椅、俑及俑座等明器,均是具有明确纪年意义的明代文物。湛若水墓出土的这批明器,为明代丧葬习俗及其演变提供了实物依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三件保存完整的彩陶人物俑,在广东省内明墓中属首次出土,如今已成为增城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1.明代彩陶女立俑(图1),灰黑胎,通体施彩绘,下有底座。黑色头发,头梳双髻,左髻已脱落;粉红色脸面,眼、耳、口、鼻清晰,眉清目秀;穿窄袖圆领长袍,系腰带,下露朱砂红裙摆、裤脚,着便鞋;左手贴于腰带上,右手下垂小臂稍向前。

2.明代彩陶男立俑(图2),浅红陶胎,通体施彩绘,下有底座。头戴黑色软布帽,五官端正,眉清目秀;穿宽袖长袍,下露裤脚,着便鞋,衣履有纹饰;双手平叠于胸前,作点头哈腰状。

3.明代彩陶捧物女立俑(图3),灰陶胎,下有底座。头梳单髻,五官端正,线条清晰。穿窄长袍,袍领已毁,下露小腿,着便鞋。长袍、鞋子均施简单纹饰。双手捧物前递。整尊立像造型端庄,造工精致,形象生动。

这三件人物俑通高约15厘米,底座边长约6厘米,以腰线为界,上下比例均衡,与元代出土的大多数人物俑相比[8],整体造型更为平稳,重量分别为165.5克、211克、178.5克。从造型上看,三件人物俑当属侍从俑,这也是人物俑中最为常见一种类型。通过刻画,将人物面部五官特征、服饰特征、动作特征和神态尽显出来,整体造型端庄简朴,但细节的塑造却不失精巧细致。

三、明代彩陶人物俑的艺术特征

陪葬品往往能反映出墓主的生前地位,更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缩影,很大程度上真实再现当时社会的生活风貌和文化特征。陶俑虽多为模制,或印模加手工成形,但由于时代背景不同,历代人物俑在面部表情、动作神态和服饰样貌上都各不相同,呈现出不同的人物形象与性格特征。明代人物俑在吸收前朝制作工艺和装饰技法等的基础上,工艺和技法均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明代人物俑的形象更加丰富多样,并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人物造型更加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表情态度。这一时期人俑以男性人物形象为主,以陶制件居多,其中仪仗俑就是明代最常见的一种俑的类型,主要出土于上层阶层的墓葬中。上海博物馆于2021年底举办的“仪象万千——明代彩色釉陶俑特展”,可谓研究明代釉陶俑的代表性成果。

(一)色彩运用方面

明代人物俑在制作中采用多种颜色进行呈现,可以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立体和鲜活,彩绘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好的彩绘技巧和良好的色彩搭配能力,一般很难让每一件彩绘作品呈现出最好的状态;而如果彩陶表面没有色彩表现的话,又很难达到最好的效果。同时,为了便于研究与观赏,往往需要将其与其他陶器组合使用。湛若水墓出土的这几件明代彩陶人物俑,虽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但这些陶俑色彩仍十分鲜艳,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红色、黄色以及白色,人物神态栩栩如生,表现出了当时彩陶人物俑较高的制作水平。

(二)装饰特征方面

明代彩陶人物俑的纹饰以写实为主,刻画非常注重细节,重点包括人物的面部表情和服装纹饰。在服饰纹饰方面,明代的人物俑形象根据时代不同,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例如在明代仕女造型中,多以一头乌发为饰;而在明代文人身上,则多以青白两色发饰为饰。其次,在绘画技法方面,这一时期的人物面部轮廓多采用描金法勾勒。绘画技法从总体上看,明代较前朝更为成熟,表现更加多样化、丰富化,这为工匠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造天地。另外,这一时期开始流行堆彩装饰,堆彩又称透彩或釉上彩、釉下彩,它是在陶制品表面涂以各色颜料的一种装饰方法,使之看起来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并在一定程度上对陶体起到保护作用,防止器物因氧化而破损严重。

(三)制作工艺方面

从前述几件明代彩陶人物俑可以看出,当时的陶俑造型和纹饰较为精美,比例精确,神情肃穆,烧成温度属中偏高温。四川博物院收藏的明代朱悦燫墓出土陶俑,还采用了黏贴、镂刻等其他塑造手法。

具体而言,明代陶俑的制作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素描彩陶制作阶段,该阶段通常是在陶艺创作完成之后进行,绘制出不同的人物俑及其他造型特征等;第二个阶段为彩绘刻画阶段,主要是为了能够满足彩陶人像雕刻以及彩绘器物的造型需要而进行技法上的创新和突破。随着陶器工艺技术水平的逐渐提高和工艺手段的逐渐完善,这种技法上的创新突破在我国的陶器制作中得到了体现。

四、明代彩陶人物俑的价值研究

湛若水墓出土的几件明代人物俑为研究明代陶塑、彩绘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明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一)艺术价值

明代人物俑的发展和成熟,是当时艺术体系发展的结果。明代陶俑包含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文化艺术元素,是具有丰富文化艺术内涵的综合性艺术品。例如,明代人物俑中的乐俑,有打鼓、敲锣、吹短笛等。大多数俑以欢乐形象出现,它们以生动的艺术形式和夸张幽默的面部表情,受到了艺术爱好者和文化学者的广泛关注。一些乐俑张开嘴笑、眯着眼睛的幽默表情,体现了当地说唱艺人的独特气质,富有当地特色和民间生活气息,再现了戏剧化的场景。

(二)社会价值

明代是中国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为当时彩陶人物俑的藝术创作提供了活力。明代彩陶人物俑展示了许多平民生活娱乐场景,如跳舞、下棋等,这证实了艺术风格的变化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这些出土文物不仅有助于学者更好地了解明代的社会属性,也能让他们能够间接了解明代社会风貌、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状况。明代出土的彩陶人物俑有一个共同的属性,即改变了秦俑的端庄和收敛,呈现出多样、轻松、幽默等风格,反映了明代人的休闲生活以及对精神层面的追求。

(三)审美价值

明代彩陶人物俑是古代先民艺术创作的精华,其造型简单稳重、端庄美丽、结实厚重,耳朵、鼻子、嘴巴和眼睛均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明代陶俑的创作和设计,通过动态造型技法、雕塑技法、材质质感等营造视觉张力,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与传统文化的写意风格相呼应。

五、结语

明代彩陶人物俑的造型和工艺十分有代表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因而,总结明代彩陶人物俑设计艺术理念,进而探讨其发展规律和文化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陶器在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高义夫.明代釉陶俑研究——以上海博物馆“仪象万千——明代彩色釉陶俑特展”为例[J].文物天地,2022(07):63-73.

[2][3][6]张超.唐代人物陶俑的造型特点探析[J].戏剧之家,2019(21):137+139.

[4]张卉.中国古代陶器设计艺术发展源流[D].南京艺术学院,2017.

[5]欧泓妙.汉代陶俑的审美意蕴和价值研究[J].大观(论坛),2021(12):12-13.

[7]范孙墨一.元代人物俑造型意识探究[J].收藏与投资,2022,13(07):47-49.

[8]李嘉裕.浅析明代朱悦燫墓陶俑的艺术特征[J].明日风尚,2017(05):74.

作者简介:

艾晶(1984—),女,汉族。江西师范大学2005级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为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副馆长,馆员、讲师,从事文物保护工作。

猜你喜欢
陶俑明代艺术特征
丹阳市十墓山西汉墓出土器物
关于汉阳陵着衣式陶俑制作工艺的探讨
西汉彩绘守门陶俑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
明代延绥镇列女研究初探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