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齐文化博物院文物看齐国的对外交流

2023-01-05 01:40蔡亚非
东方收藏 2022年12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

摘要:齐国故城临淄地处我国东部,姜太公封齐建国。当时列国纷争不断,文化通过战争、贸易、婚嫁等方式在各诸侯国之间进行着交流。

关键词:齐文化博物院;齐国文物;文化交流;

自姜太公封齐建国到秦统一六国,临淄作为齐国故都长达800余年。作为东夷之地,临淄历来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物产丰饶,靠着经贸与外地取得联系。到战国时期,临淄更是宇内少有的富庶之处,《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的“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描绘的便是当时的盛景。悠久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存,在这些遗存中,不乏明显不具有齐国特色的文物,由此可窥见齐国的对外交流情况。

战国铭文雁足灯(图1),高36、灯盘径24、底座长16、宽11—13.7厘米。此灯于1992年出土于商王墓地M1,从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等方面分析,该墓为战国晚期墓葬。

该雁足灯由灯盘、灯柄和灯座构成。灯盘为圆形,设计成凹槽,即横切面为“U”形,内圈中空,直口,浅槽,平底,凹槽内有等距分布的三个锥形柱,灯盘外侧三分之一处有一圈弦纹。灯柄为一粗壮的雁足,与灯盘一侧相连接。雁足三趾向前,一趾在后,立于等腰梯形底座之上,三趾間有两蹼,后一趾弯曲与灯座相接构成环形。三前趾骨节分明,趾及趾甲较为粗壮,趾间阴刻“陵夫人”四字铭文。底座的底部中央有一圆孔。圆形灯盘、雁腿形灯柱和雁足形灯座构成类似“[”形,稳定而优雅。此雁足灯整体造型优美,雁腿上部粗壮,膝盖及足部骨节突出,造型逼真,体现了较高的铸造水平和审美意趣。

圆形灯盘的凹槽用来盛放燃料,三个锥形柱体可同时点燃,增加照明亮度。凹槽设计也是为了把燃料集中起来,避免浪费。此灯集设计、艺术、工艺和实用于一身,在满足生活需要的同时,也体现出当时灯具设计的科学性和美观性。

1999年,战国铸铜工匠墓的发掘,使得雁足灯座模现世。根据墓葬形式、随葬物品判断,此墓主人为战国晚期秦国人,且是“具有一定身份的铸铜工匠”。秦国因地理位置便利,“与北部和西部的边疆民族通过贸易和战争保持着密切联系”,因此能将地中海艺术中比较流行的“模仿动物身体某一部分的造型设计理念”和装饰风格引入中国,并通过馈赠、贸易等方式传至齐国,使战国时期东西两端最强盛的国家有了文化上的交流。

汉代蒜头壶(图2),出土于临淄区窝托村汉齐王刘襄墓陪葬坑。通高42、口径4.1、最大腹径21.8、足径13.3、盖径4.8厘米。

该蒜头壶为直口、方唇、细长颈、溜肩、球形腹、平底、圈足,最大径在腹中部。盖为母口,弧面,上饰凹弦纹,中央有一环钮。口沿下部凸起呈蒜头形,蒜头形纹饰上下穿插,共计18枚分瓣蒜头。颈部上、下各饰一周凸弦纹,肩部饰一对铺首衔环,腹中部饰一周凸弦纹,在外底部中央有一个半环形钮。

蒜头壶因壶口处一周似蒜瓣的纹饰而得名,其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地,为典型的秦国器物,流行于秦汉时期。考古研究表明,这种分瓣的大蒜原产地是中亚,后分别传入西方和东方。在东方国家中,印度最先引进大蒜,后又传入东南亚,但进入我国中原地区是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博物志》载:“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

小口细长颈壶的造型也“不是中国传统的酒器样式”,反而远在地中海沿岸的塞浦路斯流行这样的器型。蒜瓣形纹饰也不是中原地区传统的器物纹饰,被称为“裂瓣纹”“凸瓣纹”,不论名称如何,都公认为“西方艺术的典型纹饰”。秦国虽地处中国西部边陲,却与欧亚大陆有贸易往来,将异域风情引入中国,通过与各国贸易、婚嫁、战争等方式传入全国各地,聪慧的中国人民又根据市场需求和特定审美,使之与本土文化融合为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

该蒜头壶造型优美,纹饰简单独特,不论是器物造型还是主要纹饰都不具有中国本土特色,但是环形钮和铺首衔环却符合中国器物的审美观,因此这件蒜头壶不仅是中国东西部之间文化交流的产物,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

汉代裂瓣纹银豆(图3),高10.9、口径11.3厘米。出土于临淄区窝托村汉齐王(刘襄)墓陪葬坑。

盖呈弧形,顶置三个铜兽形钮,浅腹,平底下接铜制圈足。银铜合制,器身主体为银质,盖上三兽及圈足为铜质。盖顶三兽卧姿等距铆接在盖顶上,三兽头部皆转向身体右侧微上扬,耳朵呈圆形,眉骨较高,眼球外鼓,鼻梁较高,鼻翼较厚,鼻孔略小,口部紧闭,细长的尾巴自尾部穿过两后肢中间贴伏于后背近尾处,一副舒适闲逸的神情和姿态;三兽四肢粗壮,后肢壮于前肢,每足三趾,皆粗壮有力;盖内壁从右往左阴刻“木南”二字铭文。器身及盖各锤揲两周水滴形裂瓣纹(也称凸瓣纹)凸泡,尖端相对交错排列,盖上两周各有17枚裂瓣纹凸泡,上层一周较小,下层一周较大;器身两周各有20枚,凸泡大小与盖相反。每周的凸泡看似大小一致,细看却是各个不一。铜质圈足较矮,铆接于器身底部。银豆整体造型优美,既有豆形器的优美,又有盒形器的实用,是一件集美观与实用于一身的艺术珍品。

这件器物表面的裂瓣纹装饰极富特色,它是用锤揲法制作而成的。一般认为金银器锤揲工艺源于古代波斯地区,“通过战争、贸易等形式进行的文化交流,传播至希腊、埃及、中亚等旧大陆的广大地区”,其花瓣纹饰很可能也源于西亚的波斯等地。

它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呢?与银豆一起出土的器物中有一件银盘,上有铭文“三十三年”,据考证应为“秦始皇三十三年”。有人推断,银豆出自秦地,甚至是秦宫室,也就是说银豆虽然出自汉墓中,但是铸造年代可能“早至秦代或战国”,因此有人认为银豆或是因为战争,或是作为国礼,传至齐国。因为临淄靠近大海,齐国向来重视海上贸易,加之同样近海的广州也出土有类似的器物,因此也有人认为银豆是从海上丝绸之路历尽艰险远洋航行而来。

无论是从陆路传播而来,还是漂洋过海而来,银豆本身都能体现出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和齐国的对外文化交流。

战国郾王剑(图4),出土于齐国故城,由当地村民在淄河滩涂之地挖沙时所得。剑长约59、宽约4.7、茎长9.5厘米,重800多克。

剑身修长呈柳叶形,两从较宽,中脊呈直线状微隆,内凹,下端平。脊延长为茎,茎为扁圆形,茎两侧各有一凸起的棱伸入剑身,剑刃有砍砸的缺口,无格无首。在近茎处的剑脊上有八字铭文“郾王职作武跸旅剑”。

铭文中的“郾”是通假字,通“燕”字。燕王职(名姬职,或名平,字职)即燕哙王之子——燕昭王,是历史上一位颇有作为的君主,在位33年(前311至前279)。“作武”是指进行军事行动,“跸旅”指规模不大的卫队,铭文大意为燕昭王麾下警卫部队的作战用剑。这把剑为什么会出现在齐国呢?据史料记载,燕齐两国关系比较密切,燕国地处东北边陲,与中原各国军事交流较少,但是与齐国地理位置较近,曾经互相攻伐,也为了共同利益联合作战。燕国的国力相对于齐国来说,总体较弱,矛盾爆发于燕哙王时期。燕哙王预行禅让,燕国发生内乱,齐国趁机参与其中,借支持当时的燕太子上位之机,占领燕国都城,并在燕国境内烧杀掳掠,激起了燕国民众对齐国的巨大仇恨。燕国国君在臣子的辅佐下,从政治到经济,从内政到外交,从军事到人才,准备了整整27年。在燕昭王二十八年(前284),趁齊国外交政策失利、众叛亲离之际,燕、秦、赵、魏、韩五国联合进攻齐国,燕昭王派乐毅为将,统帅五国联军向齐国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齐将触子率军与五国联军对峙于济水之西。

而郾王剑在淄水河畔出土,结合铭文内容进一步佐证了燕齐之战的发生。通过战争使得文化融合,也是千百年来各地文化交流的一种常见方式。

战国鸟篆文剑(图5),出土于临淄区金鼎绿城三期工地,长56.2、宽4.6厘米,重820克。

剑体狭长,线条规整。剑为单脊,剑身横截面作菱形。圆管状茎部上细下粗,中空透底,剑格为菱形较薄,圆首。剑格的一面两侧各有两个错金重字,字迹清晰。剑首环列12字,皆为错金鸟虫书铭文,个别字被铜锈覆盖或是鎏金脱落,无法确认内容。中空圆管状剑茎内有装饰物,表面呈圆形,且有六枚圆形凸泡状饰物,一枚位居中央,另外五枚环列四周。

此剑铭文较特别,为典型的鸟虫书文字。从剑的形制看,此剑与《鸟虫书通考》中著录的“越王嗣旨不光剑”一至五、“越王旨翳剑二”“越王者旨不光剑”以及十六把“越王不光剑”都基本相同。铭文形态与“越王不光剑十一”尤为相似。

上述剑皆为越国第九任国君越王翳的佩剑。越王翳又称越王不光、越王授,是勾践的玄孙,在位36年,是越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见证了越国的兴衰转折。他继承国君之位时越国国力强盛,其曾趁齐国执政者田和地位尚不稳固之际,兴兵伐齐,也曾因缯国倚仗齐国势力轻视越国而发动灭缯之战,在军事上与中原强国抗衡。在他的晚年,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内部,其弟豫为了继承王位,先后谋害三位皇子;外部,吴国贵族虎视眈眈图谋复仇,临近的诸侯齐国和楚国日益强盛。此外,国都琅琊远离江南导致军队和物资运输困难。为此,越王不光将国都从琅琊回迁至吴地(今江苏苏州)。后在宫廷内乱中,越王不光被太子诸咎所弑,随后又接连发生弑君事件,越国元气大伤,显现出衰落迹象。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革,也影响了汉字形体的变化,文字逐渐演变为具有装饰作用的艺术品,而不仅仅是纯粹记录语言的符号。鸟虫书体的出现恰恰是这一现象的实证,鸟虫书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青铜时代的终结而逐渐没落,“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影响波及中原一带。”以先秦国别而言,楚国最早出现鸟虫书文字,而以越国器物中出现的鸟虫书文字为最多。从鸟虫书的构形特点来看,“饰笔的普遍线条化,把越国鸟虫书带到另一番境地,而成为越国晚期鸟虫书构形的主流。”此剑铭文内容尚在研究中,仅能从铭文结构和剑的形制来进行判断,该剑应为鸟虫书越国青铜剑,笔者猜测为“不光剑”。“目前已知的不光剑约有30把之多”,是否能为“不光剑”再添新物,有待于各位专业人士的考证和研究。

此剑出现在临淄战国墓中,充分说明了齐、越两国在历史上是有交集的,也为史料记载的齐越之间的关系往来提供了实物证明。

齐文化博物院馆藏文物中尚有兽钮铜鼎、高足铜鼎、提梁铜盉等具有典型楚国青铜特色的藏品,也有高鼻深目、头戴尖帽形象的胡人石俑。临淄的考古发现中多次出现具有西方文化色彩的蜻蜓眼玻璃珠,具有齐国特色的丝织品、铜镜等也在西方国家考古工作中有所发现。在文化交流的双向影响下,中西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融合。

参考文献:

[1]陆鹏亮,王倩.雁足灯的两千年之旅[J].美成在久,2017(06):56-67.

[2][北魏]贾思勰.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齐民要术(全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5.

[3]任雪莉,史雯.从蒜头壶看中西文化的交流[J].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19(00):323-328.

[4]李零.论西辛战国墓裂瓣纹银豆——兼谈我国出土的类似器物[J].文物,2014(09):58-70+1.

[5]赵德云.凸瓣纹银、铜盒三题[J].文物,2007(07):81-88.

[6]曹锦炎.鸟虫书通考[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

[7]曹锦炎,吴毅强.鸟虫书字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

[8]魏成敏,孟凡强,侯霞.临淄考古发现与中外文化交流[C].//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海岱丝语——“一带一路”与山东研讨会论文集,山东:齐鲁书社,2020.

作者简介:

蔡亚非(1984—),女,汉族,山东淄博人。齐文化博物院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物管理与保护。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对外文化交流之窗
——神木大剧院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栖霞山与中外文化交流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国际交换生:一封文化交流的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