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想政治课“人本化”教学困境与对策

2023-01-06 01:37姬君彩姬中奎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人本化政治课育人

姬君彩 ,姬中奎

(1.南京林业大学 江苏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37;2.合肥财经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3.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安徽 淮北 235000)

实施思想政治课“人本化”教学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精神重要举措,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高职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全面落实“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新时代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必然要求。针对高职思想政治课“人本化”教学的现实困境,探索引领专业课教学全方位、全过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和路径势在必行。将“人本化”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紧密结合,在于不断推动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实施与优化。

创新思想政治课向更加科学化、人性化的育人方式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打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学习氛围,保持与学生之间良好的沟通,把党史素材、建党精神等融入教学,全面增强学生的思政知识、法治精神的归属感和思想政治的认同感。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下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过程中,由于高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强调“立德树人”“以德育人”“以政化人”和“授人以技”“育人以理”为重点内容的素质要求提升,尤显重要,以帮助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思想意识,培养和造就高职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1 思想政治课实施“人本化”教学意义

“人本化”倡导“人”的主体充分施展,崇尚“人”的个性尽情发挥,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不断完善,这对当前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并产生积极影响。

首先,“人本化”教学从基本理念上来说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具体而言:教学中要以学生为先导、以学生为重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一切围绕学生,围绕学生一切,挖掘“以德育人”“以政化人”的潜能;要“以学生为核心”谋划“授人以技”“育人以理”全部教学实践,建构教学互动体系。唯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正像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科夫所强调的:“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识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2]遵循“人本化”教学的基本理念,对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进行“人本化”价值分析,充分开发学生的自身潜能,以丰富知识、健全人格为价值追求,进行教学设计。思想政治课教学便被赋予“以德育人”创新人格的意义。

其次,“人本化”教学模式,本质上是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思政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自己能力的最佳状态,使课堂成为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场所。[3]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思想政治学习环境,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互动,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思政课学习兴趣。教学中,一方面,赋予学生超越和突破的能力,培育学生宽容、合作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范。另一方面,注重培育和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思想,注重对人生目的的追寻和人生价值的发掘。

总之,以“人本化”教学助推思想政治课教学人性化、时事化,以及育人思政化为目标,进行育人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直面现实困境,探寻应对策略,对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创新,以及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政元素具有理论指导和现实启发意义。

2 思想政治课实施“人本化”教学困境

在“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人本化”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也面临着困境,具体表现为:

2.1 思想政治课教学思政元素缺乏“人本化”表征

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看,思想政治课逐步僵化了思政教师的“人本化”教学,与现代“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下,思想政治案例脱离学情,不能很好适应新时代“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使得理论学习和课程实践枯燥乏味,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而被动灌输、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容易引起学生反感,导致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整体效果弱化。为了应对这种局面,一些思政教师倾向于教学内容肤浅表面化,只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没有真正考虑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初衷,也没有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主动关心学生的内在需求,缺乏对学生的思想熏染和人文关怀。同时,也不能更好引导学生运用思想理论和政治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学习问题,导致理论学习与具体实践脱节,起不到引领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作用。

2.2 思想政治课教学思政事例缺少“人本化”互动

高职院校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是不可缺的,要建立良好的教与学和谐的师生关系,顺利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必然离不开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相对机械的理论知识讲授不能有效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也起不到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作用,还有可能拉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高职学生思政理论知识能否内化,关键在于教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效启发和感染他们。而实际上却忽视了高职学生所关心的时政焦点,缺少了“人本化”的互动,更不用说帮助高职学生消除心中的疑虑。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中,不能把难以消化的知识点转化为简单明了的道理,思想政治知识内容缺乏“亲和力”,疏远了学生与思想政治课的距离,更不用说帮助高职学生学习和理解应用,也起不到引导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效果,对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政元素不具有示范作用。

2.3 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缺失“人本化”设计

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决定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质量。在教学任务和目标的设计上,一些教师对学情了解肤浅,不能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而制定,这导致思想政治课教学缺失“人本化”设计,导致思想政治课整个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与老师“教”的互动广度和效度,削弱了高职学生吸收思想政治知识、理解思想、政治精神的深度,也影响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育人效果。同时,在思政课教学的知识传授中,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相关问题设计,不能有效整合发生的时事热点、社会焦点等相关事例,引导学生正确释疑解惑,不能有效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没有达到规范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理念和政治觉悟,以及实现全面化、个性化的发展目标,这对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政元素不具有指导价值。

3 思想政治课实施“人本化”教学对策

针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人本化”的现实困境,通过对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人本化”模式的实践探索,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其教学反思,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管理、平台搭建和育人机制方面提出对策。

3.1 科学制定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思政课教学目标体现“人本化”教学思想,它旨在使高职学生掌握基本的思政知识、思政技能和政治思维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基本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高职思政课教学目标的“人本化”,要求教师必须从学生学习现状和职业发展方向出发,科学谋划教学目标,在确保完成知识能力目标的同时,更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目标,把促进高职学生个性发展、健康发展与专业发展作为思政课教学总目标来实施。因此,教学目标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其全面发展,把思政课教学的重点从重视传授知识转变为重视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3.2 精心设计授课内容,提升思政教学实效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应加大思想政治课改革力度、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应对授课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在人力和物力方面,要给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知识习得和技能培训带来更全面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投入,从而有效推动“人本化”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开展,为高职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效果。[5]同时,为提高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应采取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增强思想政治课“人本化”教学的实效性,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下思想政治课“人本化”教学模式的优势,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引领高职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实现思政育人目标。

3.3 优化教学方法手段,整合思政教学素材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整合具有一定时代性、针对性和现实性的思政教学素材,选择与时代密切关联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培养他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简单易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讲解,将难以理解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简单易懂的道理,让学生快速理解其含义。[6]此外,以学生为教学中心,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就社会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发表见解,并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社会时事和专业实践练习,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和发表他们的见解和想法,减少笔试考核比例,增加“人本化”的思想政治实践课比重,以思想道德、政治意识为核心,培养学生积极性和自觉性,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高。

3.4 系统分析学情教情,建立相应管理制度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人本化”实践模式,是以专业相同或相近,并按照不超过100人的要求进行合班,用“思政课程”与专业相融合的“人本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思政专题学习。对思政教师而言,务必提前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学情进行调查分析,在课前进行有针对性备课和案例选择;课中重点设计安排教学任务;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评价。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前要摸清学情,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布置任务,并针对在执行教学任务时个别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影响教学效果的情况,可以建立相应的“思政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尝试对大一新生按专业宿舍为单位组建学习小组进行动态管理,既能解决沟通不畅问题,也能有效提高“人本化”教学质量。

3.5 搭建信息互动平台,促进师生沟通交流

利用信息时代的便利,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了解高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为了确保信息真实、有效、全面,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载体,搭建师生信息互动交流平台,让学生的话语得到充分尊重,教师也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思想,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师益友形象。[7]此外,还可以从侧面了解高职学生的实时动态,从而掌握思想偏离正确轨道的学生,并及时沟通和教育他们,使其思想步入正确轨道。除了在日常活动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加强“人本化”的互动,使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思想政治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他们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能及时给予答疑解惑。

3.6 加强专业团队建设,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在“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下,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人本化”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在于教师。为了使“思政课程”教学载体多样化、教学内容丰富化,思政教师有必要进行跨学科、跨专业教学研究,构建起区别于传统单一化的讲授教学模式。“人本化”教学模式要求思政教师树立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的思想意识,真正做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同向同行,在育人中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和政治觉悟。[8]在“人本化”教学模式上,加强“思政课程”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的跨专业团队建设,通过“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交互式的研究和互相听课方式,进行融合式教研、教学互动交流、形成协同育人机制,真正把“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各专业课实际教学中。

4 结语

在“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人本化”模式的实践,重在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和创新研究。以高职学生为中心、结合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人本化”教学模式。此外,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具体要求,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探索 “以生为本”,充分发挥高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人本化”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主体地位,构建以高职学生为中心的思政课教学育人体系,打造更多适用于高职学生健康成长的优质思想政治课,为他们提供更多社会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学理论、悟思想、筑信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新时代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更好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效结合,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人本化政治课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初中政治课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
以“人本化”管理模式促学校高效运行
面向人本化的高校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论国家主权维护与投资者保护的适当平衡
巧设导入,精彩课堂——浅析政治课导入的几点见解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教育人本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