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3.0 视角下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困境与突破

2023-01-06 06:17曲泽静余菲韩德春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应用型实训过程

曲泽静 余菲 韩德春

(铜陵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安徽 铜陵 244061)

应用型人才,溯源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就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型工作,即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操作流程、产品构型的过程,实现将知识应用于实践”[1]。应用型人才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功底,又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为社会创造经济收益与回报[2]。在创新3.0新的时代背景下,应深入推进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和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困境与难题,推动理论与实践教学活动深度契合,以进一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创新3.0 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一)创新3.0的内涵

创新3.0是基于科技进步、信息经济发展、创新活动组织形式、模式演进而形成的基于创新模式与经济发展内在逻辑关系的研究成果,对全球创新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创新3.0是在以新古典经济学、内生增长理论为基础的“封闭式创新”(创新1.0)和以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系统构建为核心的“三螺旋”开放式创新(创新2.0)基础上演进和发展起来的。创新3.0也被称为“开放式创新2.0”,即共生式创新,主要表现为政府、企业、高校、用户“四螺旋”的创新模式,强调用户参与创新,追求共生、共存、合作与竞争的发展目标,这种创新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创新结构,推动了生产关系的深度变革与调整。

(二)创新3.0的特征

1.用户深度参与。创新3.0 时代下,创新活动是用户深度参与的过程,通过用户高效参与,提高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通过用户深度参与提高创新活动的针对性。对高等教育活动过程而言,狭义层面上的用户是高校的学生,广义层面上指的是对高等教育有需求与期待的社会公众。因此,提高高等教育社会满意度,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深度参与。在授课过程中需进一步加强师生互动、加强教师对学生参与式指导,实现师生互动与角色转换,增强学生在授课过程中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观能动性。

2.嵌入式、共生性。创新3.0时代,包含“政府—企业—高校—用户”的“四螺旋”在创新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共生、共存的创新生态系统,打造了各类参与者生态友好、共生共享、竞争共存的商业价值新业态。在创新过程中,高校是创新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满足社会需求的供给来源之一,在新的创新轨迹过程中,与时俱进推动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丰富实践教学模式,是进一步打破教育体系的封闭性,为社会提供更多高质量人才的重要途径。

3.开放式、非线性动态化。创新3.0时代,创新生态系统是“四螺旋”创新主体在全球开放的创新环境中进行的知识、信息、能量的传导、传播和创新的过程,是知识流、信息流、创新链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形成的开放式、共生性创新生态系统。高校作为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需要积极参与到当地、全国乃至全球开放式创新链中,发挥高校在知识创新、知识转移与商业化价值链创造过程中的传导角色与功能;另一方面,打破高校的地理边界,加强与不同类型企业的接触与对接,用知识助推企业创新活动非线性增长。

二、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的现实困境

以笔者所在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例,在2018年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比例由原来的25%提升至30%,进一步强调实践在人才方案中的重要地位和角色。2021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在原有实践教学授课计划的基础上增加了“管理类模拟仿真综合实训”实训项目,拓展了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实现社会责任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通识教育相结合,实践教学学分进一步提升至人才培养方案的32.6%。但是通过笔者非正式调研与访谈,发现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制度设计与实际运行绩效差距较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专业素养扎实,实践技能强,创新思维和适应能力出众。校企合作是绝大多数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形式,但基于高校企业不同的社会主体属性,双方合作深度、广度的拓展存在一定的障碍,主要表现为高校企业合作范围、领域较为狭小和单一,集中体现在共同开展科学研究、攻关项目或者定期开展实习实训项目等内容,实习实训项目持续时间较短,浅尝辄止,无法深入企业一线内部,了解企业真实运行情况,直接影响了预期实践教学目标的达成与落实。

2.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实习实训环节确定之后,其运行模式、内容没有及时更新与创新,缺乏对新时代、新元素的植入与融合,造成实习实训内容与现实社会需求存在较大脱节。根据笔者对所任应用型本科高校实验课程内容设置的相关数据分析发现,实验课程内容中验证性实验项目占到了80%的比重,自主设计、综合性实验项目的比重不足10%,造成实验实习实训项目年年开展,但仍无法解决学生预期、社会的需求预期与实际开展状况的矛盾与差距问题。

3. 实践教学资源相对不足。(1)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场所。应用型人才培养包括理工科、文科等不同学科门类的人才,实际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实践场所无法共享、兼容,而又无法单独建设的情况,造成现有实践教学场所与实际教学需求间的矛盾,这种现象在文科类专业尤为突出。(2)实践教学师资力量配给不足。师资不足、“抢人大战”是目前各高校面临的普遍问题,很多高校缺乏专业的实践教学导师,采取由专任教师兼职的模式,繁重的授课任务、科研教学压力导致绝大部分老师很难投入精力到实践教学指导过程中。通过笔者对所任高校153名专任教师及323名学生随机调研访谈,发现有60.7%的教师认为实践教学环节不必投入过多的精力,超过2/3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的内容安排和导师实际投入绩效、预期期望存在较大差距,有12.6%的学生对实践环节教学质量的感知已经超出了感知“容忍度”的下限,直接影响了学生对高校服务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三、创新3.0 视角下实践教学多元化发展路径与突破

(一)战略层面上:提高创新人才、应用型人才培育的战略意识

在战略层面上,以创新3.0时代的基本思想为指导,以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推动企业、高校多层次、多维度互动为出发点,制定实践教学方案与实施计划。一方面,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投入,做好长期规划,制定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的中长期建设规划和专业实践导师培育成长计划,统筹校内资源,分步骤推进实践教学硬件和软环境建设,循序渐进提升应用型人才培育的基础设施和条件。另一方面,针对实践教学环节实践导师数量不足问题,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打造“双一流”教师团队的做法,盘活现有教师资源。同时,落实“引进来、走出去”计划,鼓励教师参加高水平专业建设与发展会议,赴企业、社会机构挂职锻炼,参与政府部门咨询决策等各类实践活动,通过教师队伍“多元化”,不断提升其实践水平和素养,弥补应用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短板,实现提升应用型人才教学质量的目标。

(二)战术层面上: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动态实践教学计划

1.实践教学设计要以“需求”为导向。在创新3.0的时代背景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社会需求、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契合与共生协同的培养目标。具体表现在:在实践教学设计环节,突出“需求”导向的培养方向,通过大规模访谈、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社会公众对人才的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与诉求。通过2018年7-8月对工业制造企业、工科专业的学生及学生家长、社会公众的调研与访谈发现,企业层面的受访者较多关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学生认为学以致用,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哪怕是非常细小的问题会极大提升自身的成就感和学习兴趣;家长、社会公众则认为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比赛是对参与者最好的褒奖,也会增加其对该专业的认可度。笔者所在高校基于各专业课程体系,修订完善了基于每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设计(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等),在实践教学设计过程中,增加了自主设计、综合性实验数量,课程设计环节选题必须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这样,既培育和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客观上又推动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目标的共生、契合与统一。

2.教学环节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创新型课程设计、实验项目安排,将学生引入到课程学习的主体与中心地位,切实提升与保障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主要表现为:一是,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知识转化迁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增强学生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在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开始之前教师广泛征集学生意愿,让学生从被动的接收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二是,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兴趣、意愿,分配实践教学任务,通过视频、电子资料传送、过程引导、答疑、教学App监控等手段监督指导实习过程,减少对过程的直接干预与控制,鼓励学生以小组、团队的形式完成具体的实验项目与课程设计,并进行课堂答辩。同时,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指导教师利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及时捕捉学生动态,发现问题,为以后实践教学内容持续优化奠定基础。三是,进行信息化、智慧化教学模式改革,提升智慧型、应用型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比例。例如,将受众面广、专业适用性强的公共基础课程录制成慕课,在公共资源信息平台进行资源共享与学习,同时,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学习通、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平台发布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课前、课中及课下教学指导与监管服务,实现全过程教学质量的提升与改进。

3. 实践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实践内容、课程设计主题、完成方式不可千篇一律,而是根据每届学生的特点、时事热点及行业发展状态及时进行更新、动态调整。例如,在2021年实习实训环节围绕“突发公共事件”“疫情防控”“企业社会责任”等关键词设计实习实训任务,让学生融入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过程中,融入社会现实问题解决过程中。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能提升其学习兴趣,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实用性、现实指导性,为将来更好地实现学校与社会的衔接做好准备。

(三)应用层面上:打造学生深度参与的实践教学体系

1.打造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与延伸的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学生创新参与度和创新热情。紧扣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背景,打造学生高度、深度参与的创新创业平台与体系,将创新创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育渗透到学习生活中。健全完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技能培训大赛通过各类实训平台的完善,延续、应用推广各类实践成果,有条件地进入技术转移与商业孵化阶段。具体实施过程中以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省级“互联网+比赛”等载体为依托,将项目实施、比赛过程中的优秀成果进行知识技术转化与商业化,实现知识成果转化与商业化进程的衔接。

2.鼓励学生深度参与指导教师主持的各类科研项目。学生在知识结构层次、学术水平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参与指导教师主持的各类科研项目是夯实其专业基础,拓宽知识面,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社会参与和适应能力的重要方式。笔者所在高校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指导教师主持的各层次横向、纵向科研项目,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更多地接触了一线社会生活、工业生产实际,为其开展实验设计、课程设计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同时,也是增强师生互动的重要环节。

3. 完善制度供给,鼓励教师、学生主动、高效参与多层次实践项目、赛事、教学活动。例如,从教师层面而言,将指导学生完成创新创业、课外实践项目、参加各类专业领域实践赛事作为对教师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并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内容;对学生而言,要进一步构建、完善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课外实践能力相挂钩的个人奖励与成长评价机制,调动学生创新创业、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应用型实训过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