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运动护理在偏瘫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3-01-06 09:47黄雪兰
医药前沿 2022年27期
关键词:下肢血栓血流

黄雪兰

(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护理部 广东 佛山 528100)

脑梗死主要是因为局部脑组织缺氧缺血所引起的疾病,发病时无症状,发病较急,多在休息或睡眠中发现,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的主要因素,所以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原因。脑梗死患者在治疗后,经常会出现偏瘫,患者长期卧床下,容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1]。脑梗死恢复困难,与患者病情变化、身体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相关。脑梗死患者容易偏瘫,偏瘫患者卧床所需时间较长,双下肢锻炼不足,血流量小,易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部分研究表示,早期运动护理通过被动锻炼与主动锻炼相结合的方式,可有效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2]。本文旨在探讨早期运动护理为偏瘫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及其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 月—12月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6 例偏瘫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 例。对照组男20 例,女13 例;观察组男19 例,女1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与脑梗死诊断标准吻合;②全部患者神志均清除,体征稳定,病情2 d 内未见进展,均是首次发病;③全部患者均是初次发病,均经头颅CT检查,患者与家属签署知情协议书。排除标准:①伴有脑肿瘤、脑外伤等疾病者;②肾功能不全者;③研究期间再次脑梗死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抬高床头,保持角度30°,嘱咐患者开展简单活动,帮患者翻身、拍背,随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向医生反馈。为患者提供营养神经支持、稳定斑块,对脑循环进行改善,科学对血糖血压进行控制。每隔2 h 帮其拍背翻身1 次,指导患者进行运动训练,为患者做好健康宣传教育。

观察组给予早期运动护理:(1)创建监控体系。建立全面的监控体系,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小组成员对下肢深静脉血相关知识做好培训与考核。责任护士每日评估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后上报主管护师,主管护师汇总分析存在的问题,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接着由护士长对所制定的方案做好改进。(2)被动活动。①帮患者适度从左右翻身,翻身时将肢体运动带动。②帮患者制定下肢弯曲与伸张活动,在家属的帮助下进行下方与抬升运动,等肌力有所恢复后指导患者在床上开展上肢体活动,等患者下床实施床边活动[3-4]。③护理过程中,护士各项动作应轻缓,随时观察患者反应,调节肢体运动,给予患者精神关怀。④用枕头垫高患者脚后跟30°,将其双下肢抬高,促进双下肢血液回流。护士指导患者家属对足踝位置进行活动,被动伸屈旋转和运动,频率15 次/min,每次3 min,早晚各1 次[5-6]。⑤护士帮患者按摩下肢肌群,如:股二头肌,从远心端至近心端顺序按摩,每次15 min,早晚各1 次。⑥被动活动患者双侧膝关节,对膝关节进行伸屈,15 次/min,每次3 min,早晚各1 次。⑦患者麻醉效果消失后,护士帮其翻身,每2 h 帮患者翻1 次身[7-8]。⑧肢体按摩:入院后,指导帮助患者用揉捏等方式从近到远的顺序帮助患者按摩股四头肌腓肠肌等,放松患者全身。结合针刺疗法,放松患者肌肉,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加速肢体功能恢复。(3)主动活动。意识清晰的患者,鼓励患者主动活动,先深呼吸15 次,再对肌肉进行收缩训练,主要训练腓肠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维持肌肉收缩状态,放松5 s,反复进行,共30 次。踝关节屈曲、内外翻运动,20 次/min[9-10]。患者体征得到改善意识清醒时,医生护士应指导患者开展膝关节屈伸锻炼,频率20 次/min,重复20 ~25 次。帮助患者对髋关节、膝关节屈伸、内收外展,各项动作均进行30 次,频率是20 次/min。指导患者收缩训练臀大肌、股四头肌,确保每次收缩动脉在5 s 之上,后放松5 s,每个动作重复25 次[11-12]。所有训练全部需在经同一标准培训的护士协助下完成,运动时每日早上、上午、下午、睡前,维持患肢温暖,室内温度处在26 ℃,直到出院,持续时间2 ~3 周。指导患者科学想象肢体运动,在家属与护士的帮助下,从脚踝开始,缓慢将肌力提高,健侧肢体为患侧予以科学辅助,下肢抬高后,练习屈伸,等其患侧肌力恢复后,科学对脚踝伸展、跖屈训练。跖屈运动期间,足尖向下,胫骨前肌伸长放松,持续5 ~10 s[13-15]。开展背伸运动,脚朝头部,胫骨前肌收缩变短,伸长放松小腿三角肌,坚持5 ~10 s。实施环绕运动,每组有外翻、背伸,运动期间按摩脚踝以踝关节为中心,50 ~80 组/d。患者下床活动时,护士从旁边给予患者帮助,帮其对下肢进行锻炼,指导患者深呼吸,锻炼10 次后接着对踝关节内外翻进行锻炼,重复20 次,后锻炼股二头肌、臀大肌收缩锻炼,按患者的耐受度为宜。3 个月后,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

1.3 观察指标

①采用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对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估,总分20 分,分值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是反比。用简化Fugl-Meyer 评价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对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分值越高表示患者步行运动功能越佳。②记录所有患者下肢血管彩超检查数值,包括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③术前术后,早晨在患者空腹情况下采集其静脉血,测定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测定指标包含:纤溶指标D 二聚体(index D dimer, D-D)、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rothrombin time, 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患者上述指标,测定仪器是国产普朗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型号:PUN-2048B)④计算比较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⑤观察患者与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主要从护理技能、护患沟通、服务态度3方面评价,每项均100 分,分值越高则越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n)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NIHSS 与FMA 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NIHSS 与FM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FMA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NIHSS 与FMA 评分比较( ± s,分)

表1 两组NIHSS 与FMA 评分比较( ± s,分)

FMA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33 10.27±1.44 4.43±1.28 6.37±3.44 14.25±3.25对照组 33 9.86±1.55 5.39±1.63 6.46±3.27 10.24±3.47 t 1.113 2.661 0.109 4.845 P 0.135 0.005 0.457 <0.001组别 例数NIHSS

2.2 两组股静脉血流速度变化状况比较

护理前,两组股静脉血流速度变化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血流平均速度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股静脉血流速度变化状况比较( ± s, cm/s)

表2 两组股静脉血流速度变化状况比较( ± s, cm/s)

血流平均速度护理前 护理后14 d 护理前 护理后14 d观察组 33 20.27±3.81 24.69±5.31 15.27±3.18 17.64±3.45对照组 33 20.39±3.25 22.25±4.71 15.38±3.14 16.12±2.68 t 0.138 1.975 0.141 1.999 P 0.445 0.026 0.444 0.025组别 例数股静脉血流峰速度

2.3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护理前,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D-D 水平高于对照组,aPTT、PT 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 s)

表3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 s)

aPTT/s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33 0.18±0.09 1.07±0.05 30.18±3.95 38.13±3.65对照组 33 0.19±0.10 0.13±0.05 30.62±3.94 32.68±6.11 t 0.427 76.366 0.453 4.399 P 0.335 <0.001 0.326 <0.001组别 例数D-D/(mg•L-1)PT/s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33 13.28±1.15 17.22±1.52对照组 33 13.31±1.13 14.25±2.10 t 0.107 6.581 P 0.458 <0.001组别 例数

2.4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2.5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 s,分)

表5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 s,分)

组别 例数 护理技能 护患沟通 服务态度观察组 33 81.56±5.63 85.63±5.18 82.96±6.78对照组 33 71.89±9.63 69.87±10.03 71.89±9.68 t 4.980 8.020 5.381 P<0.001 <0.001 <0.001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血液凝结于下肢深静脉,致使静脉回流受阻的疾病。静脉回流是经肌肉收缩实现,双下肢开展膝盖伸缩运动时,会加速双下肢血液循环,肥肠肌静脉血液速度会变快,深静脉回心血量会增加,能够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16]。

早期运动护理是在患者意识不清晰的状态下被动对其运动,并对患者与家属进行指导,有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17]。垫高脚后跟后患者远心端所处位置比心脏高,依据患者血流速度,科学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通过按摩下肢肌群,可维持静脉回流的畅通,加速静脉血液回流,减少血液的瘀滞,能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出现。患者意识清晰时,嘱咐其主动运动,嘱咐家属做好督促与监督,科学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血流平均速度快于对照组,纤溶指标D 二聚体(D-D)、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高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美清[18]学者研究结果显示,给予早期运动护理的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4.16%,给予常规护理的参照组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5.00%。实验组患者静脉血流平均速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显著优于参照组患者。本文结果与之基本一致,充分说明早期运动护理的作用。早期运动干预对下肢静脉血流的改善效果显著,早期运动有助于患者血液循环的改善,能够尽快建立神经轴突突触和神经侧支循环间的关系,重新建立大脑半球功能代偿,减轻神经功能的缺损。早期为患者做好运动干预,可有效促使下肢静脉回流,使动脉血流速度迅速提高,充分排空淤血。早期康复运动的实施还可缩短患者的卧床时间,以免血液过度黏稠,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

综上所述,给予偏瘫脑梗死患者早期运动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优化凝血指标,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下肢血栓血流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BD BACTEC 9120血培养仪联合血清降钙素原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研究进展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