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一场文明之旅

2023-01-06 01:08源远
世界博览 2022年24期
关键词:潘多拉阿凡达杰克

源远

当杰克驯服了悬崖上的班瑟飞龙,成为纳美族真正的勇士后,他获得了久违的认同感,同时拥有了一段美妙的爱情。

近日,IMAX 发布了《阿凡达 2:水之道》的概念视觉海报和预告片,《阿凡达2》将于12月16日在全国公映。熟悉这部电影的人都知道,在2009年,第一部《阿凡达》上映的时候,创下了最高的票房纪录。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轻松实现自我超越,再次成为“世界之王”。一时之间,“阿凡达”成为了世界性的话题。

电影与梦在结构和功能上有诸多相似之处,电影银幕宛若穿越梦境的大门,借助它,观众轻而易举地告别乏味、单调、无序的现实生活进入“别样的精彩和浪漫”,它提供给观众日常经验之外的激情体验。这也是电影作为“第7门艺术”在百年间就成为大众最受欢迎的艺术的重要原因之一。

电影之于观众的作用体现在“观看”和“凝视”上。它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类关于“偷窥”禁忌的突破,且无须担负任何现实责任。观众穿越银幕体会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透过银幕,经历着无尽的悲剧与喜剧,目睹着无穷的爱神与死神,自己却毫发无伤且心满意足。

《阿凡达》在商业上的成功,使得电影的观感发生变化,观众必须坐到电影院看电影。电影的消费方式更加明晰化,电影的“解读”方式由“看电影”过渡到“体验电影”。

《阿凡达》引发了IMAX的观影体验热潮,像是踏上一条朝圣的路,心里轻声呼喊:给我一个梦境吧,给我一个催人入梦的神话吧!因此,人们走进影院更像是寻找一场“白日梦”。

主人公杰克以梦境的方式带领观众穿越电影之梦。这个梦有瑰丽的场景,有神奇的体验,有深刻的反思,有美好的愿望,有一梦到底不会半夜醒来的流畅,这个“梦”让人流连忘返。

《阿凡达》最为吸引人的地方是营造了一个异常瑰丽奇妙的“世外桃源”——潘多拉星球,其间生活着既原始又精灵般的土著民族纳美人。潘多拉源自希腊神话,意为“美丽完美女人的化身”。这个星球因为美丽而完美,也因为美丽而令人向往。漂浮在空中的山峦是存活在东方神话里的仙境、夜间会闪闪发光的森林、一碰就像含羞草般萎缩的粉红植物、会旋转飞行像烟花一样美丽的“蜥蜴”、纳美族勇士的坐骑遨游空中的班瑟飞龙、迅捷无比的猛兽毒狼,还有似马非马的怪兽……这应是一个只存在于想象中的瑰丽世界。

其实,这样的瑰丽世界对于观众而言并不是完全陌生的,之前的《指环王》《哈利波特》《第九区》等影片都可见端倪。相较于诸如此类的影片呈现给观众或奇妙,或唯美,或神秘恐怖的另类世界,《阿凡达》则是毫不犹豫地将观众带入不可思议的“潘多拉”星球。

《阿凡达》的超越就在于它让影片空间的每一个层次都立体起来,“泛焦”完成的几乎全景深影像,令人放眼望去,画面中有无尽的空间和美景令人目不暇接。全景深的美妙体验不仅体现在视觉的广度,更体现在景象的高度,将电影体验的快感提升到极致的几段莫过于电影中主人公骑着班瑟飞龙在丛林、悬崖、天空中翱翔的镜头,可谓动人心魄、美轮美奂。班瑟飞龙的出现,从时间上回溯了人类之初的生存体验,从空间上拓展了纳美人的活动空间。更重要的是,它在电影中是一个重要的影像参照物,觀众正是跟随摄影机在一次又一次飞龙翱翔、追踪、逃避的过程,一同体验了潘多拉星球瑰丽奇妙的自然景观。

潘多拉星球蕴藉着几乎每个人都曾经憧憬过的奇幻世界,那个世界之于观众,既是一个美丽的过去,更是一个理想的未来,穿越银幕,《阿凡达》带领观众进入一个期待已久的美好梦境。在这个意义上,电影成功实现了“白日梦”的功能。

2009年的电影《阿凡达》的主人公杰克,原海军陆战队队员,并不是阿凡达DNA的捐献者,只是因为他的双胞胎哥哥意外死亡,而他的DNA与哥哥的惊人相似,于是作为替代品来到潘多拉,尽管之前从未接受过相关训练。杰克对于“阿凡达计划”起初的态度是将信将疑,甚至不屑,他对每天做视频记录是相当抵触的。

登陆潘多拉更多的是满足他的好奇心。然而,当这个双腿残疾的年轻人通过转换器变成阿凡达踏上潘多拉星球的那一刻起,他便迷上了它。潘多拉对于许多征服者而言,也许是侵占对象;对于许多研究者而言,也许是一个神秘所在;然而对于杰克而言,潘多拉是个自由、祥和、充满爱和挑战的新世界。在这里,杰克与纳美人一样身材健硕、行走如飞。当杰克驯服了悬崖上的班瑟飞龙,成为纳美族真正的勇士后,他获得了久违的认同感,同时拥有了一段美妙的爱情,在所有意义上,他都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男人。

杰克的身份逐渐发生变化,由侵略者转变为保护者。潘多拉,这个对于人类而言的“他世界”,成为杰克精神和身体的双重向往,他视“潘多拉”为“家”,可以安放灵魂和身体的神奇所在。这也为后来当人类向潘多拉发起进攻时,杰克不顾一切地返回潘多拉以领袖的身份带领纳美人坚决抵抗作了铺垫。

潘多拉存在与否,它之于如同杰克一般的我们,都是一个美丽梦境。因为潘多拉能够在想象层面满足人关于个人成功的合理化设想,它让杰克成为一个英雄,它让个人奋斗永不落伍,它让救赎成为可能。

于是,“潘多拉”便脱去了神秘外衣,更赋予人性,它为人而设计,它是人类寻找已久的“精神家园”。《阿凡达》有一种魅力,它弥补了观众在现实生活中匮乏、单调的情感和心智,提供了一幅美妙精神家园的图景。在电影时间中,观众忘记了烦恼、忘记了牵绊、忘记了自己,身不由己地吟唱着动人的“归乡之歌”,踏上久违的“归乡之路”。

《阿凡达》在商业上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它仍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主流商业电影。它有着好莱坞式经典的戏剧结构、3段式情节冲突以及大团圆式的喜剧结尾。电影中有着太多的传统好莱坞式的主题元素:英雄、爱情、浪漫、正义、自由。只是在多年的审美疲劳之后,它们再度被糅合,并被顶礼膜拜。电影的高潮出现在最后1个小时,骄傲自大的人类大举进攻潘多拉星球,无坚不摧的机器看似可以在瞬间将祥和的潘多拉星球撕个粉碎,处于冷兵器时代的纳美人几乎不堪一击。然而,潘多拉星球终究在杰克的带领下,在“爱娃”的帮助下走出困境,战胜困难,重获自由与和平。

电影的结尾是大快人心的。纳美人获得最终的胜利,他们端起人类的枪把侵略者赶回地球。“那些侵略者被赶走了,他们被迫回到了行将灭绝的地球。只有一些纯洁善良的人,被纳美人接受,并永远留在了潘多拉星球……”这个结尾无疑是符合以纳美人、杰克为代表的善良的人类以及坐在影院的观众们的美好期许的。

电影中,角色是第一要素。电影《阿凡达》的角色是多样且丰富的,既包括人、纳美人,还有以人类基因和纳美人基因合成的阿凡达,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微妙的。

《阿凡达》中的人类被表现成一群不自量力的好战分子,在不断向外扩张的过程中证明自己的无所不能。试验站的迈尔斯·夸奇上校是一个典型代表,他笃信武力,正是以他为代表的人类毫不顾及后果地摧毁了纳美人美丽的家园。心理学中,人类肢体的残缺本身便具有“被阉割”的意味。换言之,人类在面对纳美人时,在身体上和信仰上都表现出与生俱来的不足和缺憾。影片安排杰克作为哥哥的替代品成为阿凡达,从影片一开始便被周围的人耻笑,这种耻笑是对人类作为一种天生有缺憾动物的彻底责难,也为杰克后来在潘多拉星球如鱼得水获得从未有过的自豪感奠定了基础。

相较而言,纳美族人,一个想象出来的异星球生物,显然一开始便赢得了观众的好感和认同。在万物有灵的潘多拉世界里,人、神甚至生物自成体系,尽管生活状态保持在狩猎、群居的社会阶段,但却是一种牧歌式的理想状态。他们勇敢、智慧、善良、敬畏自然,同时又拥有丰富的资源。正因如此,他们以及他们美丽的家园成为人类觊觎的对象。然而,事实上,纳美人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如同他们身上所具备的所有美德和能力都曾经为人类所拥有,只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些都成为人类自身扩展过程中的牺牲品。

《阿凡达》最为吸引人的地方是营造了一个异常瑰丽奇妙的“世外桃源”——潘多拉星球,其间生活着既原始又精灵般的土著民族纳美人。

从外星生命到外太空,从智能机器到时间旅行,好莱坞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电影让人们思考科技与人类、人类与宇宙的关系。

人类与纳美人的关系微妙,因为中间有一个“阿凡达”。阿凡达它不是人也不是纳美人,是人类和纳美人的DNA合成的另一种生物。它形似纳美人,却为人类的科研服务,有着成熟心智,对两者皆了如指掌。阿凡达由人类的想象创造,并完成本我的意识活动,这在拉康的镜像论中被表述为“我”的另一个影像。主人公杰克的情节走向,便是将这“另一个影像”作为自己的此在加以认同的过程。电影的高潮出现在杰克决定放弃自己的使命,捍卫潘多拉,他驾驭着班瑟飞龙以“魅影骑士”的身份率领纳美人为潘多拉而战。所以,与其说“阿凡达”是一个英雄,不如说是一个“镜”,他映照人类和纳美人彼此,使其互为镜像。潘多拉星球既是人类艳羡的对象被人类觊觎,同时也向人类提供了和谐生存的一种可能性。

在此前有关外星人的电影中,人类的身份定位非常清晰,往往是作为地球的捍卫者而存在,是正义的化身。

电影《阿凡达》在人类文化身份的定位上作了一次彻底的倒置和颠覆,一改以往被侵略、被殖民的弱势群像,变成侵略者、毁灭者的形象。作为一个群体存在的人类显然是面目狰狞的,被贴上了贪婪、好战、侵略、不劳而获的标签。少数几个有良知的人则显得相当无力。“阿凡达计划”的设计者——植物学家格蕾丝·奥古斯汀博士虽竭尽全力却无法实现对潘多拉星球的科学研究,最终回到“爱娃”的怀抱,回归自然。再如退役女飞行员楚迪·查肯虽有保护潘多拉之心,却无其力,终究不得不在拯救的路上牺牲了自己。

观众在电影《阿凡达》中难免看到一个美国关于自身扩张史的缩影,它既隐喻了某个民族不太光鲜的发展史,又描绘了这个世界走向衰败的剪影。这让人不得不佩服美国的勇气和好莱坞的智慧,这也许便是电影超越时代的智慧。

可以说,电影《阿凡达》是在多年狂轰滥炸一般的“灾难片”之后给予观众的一剂温馨“强心剂”,给予人类在想象空间实现矛盾消弭和自我救赎的幻想。

如果說,电影《2012》呈现了人类在无可挽回的世界末日面前所表现的勇气和善良,那么《阿凡达》则教会人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表现出人类面对自己的过失应有的智慧和虔诚。它以美学的方式探讨了有关现代人生存的可能性的问题,并提出人类自我救赎之途,它提供了电影审美艺术作为现代生存的依据。至于即将上映的《阿凡达 2:水之道》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能否续写前作传奇,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责编:马南迪)

猜你喜欢
潘多拉阿凡达杰克
杰克和吉尔
重返阿凡达
上海夜色714定制影院 打开潘多拉的“魔盒”
变成什么好
迪士尼版图再次扩充 米老鼠“收编”阿凡达
On Cultivation of Learners’ Pragmatic Competence in ELT
短信狂人潘多拉的小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