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微塑料污染状况及其应对措施建议

2023-01-07 08:30尚胜美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2年2期
关键词:塑料海洋垃圾

尚胜美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 上海 201415)

引言

海洋塑料污染是工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现阶段所面临的严峻海洋环境问题。就目前来说,国内外的政府、公众都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治理表现出高度关注,以微塑料污染为代表的海洋污染问题已然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在这种现实状况下,了解海洋微塑料的分布和污染实情,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就显得尤为必要。也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海洋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力,从而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1 关于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简要分析

1.1 海洋微塑料污染概况

近年来,全球各地都检出不同程度的海洋微塑料污染,从近岸河口到海洋深处、从赤道海域至南北极海域,全球各个角落的海域都分布着微塑料污染。关于海洋微塑料的污染,其大量产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这个时期塑料生产量大幅提升,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产量逐渐增加。截至2016 年,全球塑料制品总产量已经达到了3 亿多吨,而且还保持着年均4%的增速。与此同时,全球每年向海洋排除的塑料垃圾已经达到上千万吨,由此引发的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问题日益严峻,海洋塑料污染也被列为与气候变化、臭氧耗竭同等位置的全球重大环境问题。

1.2 海洋微塑料的污染影响

大部分的塑料产品密度低于海水,所以塑料垃圾进入海洋以后,并不会迅速沉到海底,而是会在洋流、季风的作用下进入海洋环流,从而形成垃圾聚集区,正如世界知名的“大太平洋垃圾带”就是因此产生,人们甚至将这个面积六倍于英国大小的垃圾带称作“第八大陆”。大型塑料垃圾进入海洋无疑会对海洋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同时海洋生物也会因此产生疾病或死亡,当前已经在从海洋哺乳生物、鸟类、鱼类等超过一百种动物的体内发现了塑料垃圾。另外,塑料垃圾的存在会导致化学污染和生物入侵问题的发生,对于部分以旅游业、渔业为主的区域来说,塑料垃圾带来的影响极其恶劣[1]。在塑料垃圾中,直径小于5mm 的塑料颗粒被称作微塑料,其来源于人造工业产品和破碎化的塑料垃圾。海洋生物在生存活动中可能会将微塑料颗粒摄入体内,进而受到物理危害,如产生伪饱腹感、消化道与摄食辅助器官受阻塞等;微塑料还会对海洋生物复合化学污染损伤,如塑料中可能含有的有毒添加剂、有机污染物,也会随着食物链传递在生物体内富集。值得一提的是,人类饮食中普遍存在微塑料污染现象,如海洋贝类中的微塑料含量可达20 个/克、食盐中的微塑料含量为7~681 个/千克。由此可见,微塑料对海洋的污染最终可以通过食盐或者水产品向人类传播。

1.3 我国对海洋微塑料污染的应对

我国在海洋微塑料的污染应对上呈现出积极的态度,从2013 年华东师范大学的微塑料研究报道开始,我国在微塑料研究的进程持续推进,将不同海洋介质中的微塑料含量和分布、微塑料的积累和毒理效应等当作研究对象,逐步深化了对微塑料的科学研究;在组织建设方面“海洋塑料(垃圾)研究中心”的建立,“海洋微塑料污染与控制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都显示了我国在应对海洋微塑料污染上的作为;在国际合作方面,我国领导人在第十二届东亚峰会上提出了召开海洋微塑料研讨会的倡议。我国科学家踊跃地参与了IMO、PICES 等海洋科技组织和环保组织;在政策法规方面,虽然我国目前尚未制定专门的海洋塑料污染控制法规,但是近年来对塑料制品的生产规范越来越高,同时限塑令的严格实施切实的降低了塑料制品的使用量,减少了塑料产生的污染。在生态文明建设、垃圾分类等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塑料制品的处理也在走向正规化,这些举措的实施势必会对海洋微塑料污染产生缓解作用[2]。

2 我国海洋微塑料应对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海洋微生物的应对正在走向常态化、正规化,但是在优化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的阻碍。结合实际作出分析以后,可以认识到阻碍集中于科学技术和行政法规两方面。以下将对这两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以便为应对措施的提出提供现实依据。

2.1 科学技术层面

(1)微塑料分析方法学

海洋微塑料属于新型海洋污染物,这就意味国际上对海洋微塑料的研究尚处于摸索状态,既没有建立统一的监测、分析、评估标准,也没有成套的治理措施。我国在海洋微生物的监测方面编制了《海洋微塑料监测技术规程(试行)》,但是从“试行”就能解读出部分内容有待完善,如微塑料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就需要进一步探讨,否则就无法保证不同环境下的采集、分析科学性。

(2)海洋微塑料的来源和趋势

明确海洋微塑料的来源和趋势是治理应对的重要前提,但是想要获取来源和趋势的正确认知,就需要对入海塑料垃圾和微塑料实际通量进行了解,不过我国的模拟结果和国际报道有不小的出入,很多国际报道高估了塑料垃圾实际入海通量。这种问题不仅在我国存在,从全球尺度来看,海洋塑料垃圾和模型估算值存在显著差异的状况也并不鲜见。至于海洋微塑料的趋势也比较难掌握,大量的海洋塑料垃圾入海后便不知去向,所以研究中很难对不同环境下的讲解机制形成准确认知。

(3)污染管控措施

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产生的污染有目共睹,国际上已经将其定义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我国也将其列为规模性研究项目。不过规模性研究与全球性联合研究还比较少,对于微塑料的收集和清楚还未形成高效、稳定的技术。国际上的治理技术也集中表现为河流中治理,这样做可以将入海的塑料垃圾控制在比较理想的范围,但是我国在河流中治理的研究和作为却稍显不足。

2.2 行政法规层面

(1)行政法规

环境问题在国家履约谈判中出现的频次越来越高,在《巴塞尔公约》、《鹿特丹公约》等公约的履约谈判中,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问题得到了热烈的讨论。与此同时,我国在履约中面临的形式也在发生转变,相关工作者需要对谈判内容和国际公约进行应对。完成履约以后,履约内容需要被纳入国家规划当中,如此方能推动国际法规的制定。就我国的行政法规制定方面的问题来看,首先是还没有制定专门用于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管控法律;其次是现行塑料污染治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内容抽象,缺乏可供实际参考的标准;最后就是权责划分不明确,政府没有对责任作出规定,同时又没有建立可行的管理机制[3]。

(2)政府监管

应对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离不开政府的监管,对于海洋微塑料污染的问题需要有生态环境部分统筹监管。然而实际监管中的各项职能将会归属各个下级单位,如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等,这样的行政管理和监管体制在协调性和责任明确性方面都有待改善,最终也难以落实到责任部门。另外,我国对海洋、内河的塑料垃圾管控能力比较弱,难以承担各项治理工作。

(3)科教宣传

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会产生大量的塑料垃圾,这也是海洋塑料污染生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会关注塑料垃圾的处理。究其原因,可以认识到这种状况的产生是因为民众对塑料污染认知程度不足,没有接受过微塑料污染相关的知识宣讲,在日常生活中随意向河流、海洋中投放垃圾,进而导致海洋塑料垃圾、微塑料污染状况加剧。所以说,相关管理部门和治理机构在处理海洋海洋微塑料污染时,有必要关注微塑料污染产生的根源,然后再从民众角度入手,用科教宣传的手段引领民众参与,减少塑料污染排出。

3 海洋微塑料污染的应对措施探析

3.1 制定完整的微塑料采集、鉴定流程

应对海洋微塑料污染必须建立在准确认知的基础上,为了保障采集准确性,溯源、追踪有效性,应当建立完整的采集、分析和鉴定的方法。为此,要对人类活动产生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的主要河道进行采样,分析微塑料污染物的来源、程度和趋势。值得一提的是,海洋微塑料污染的来源和分布也存在不小的差异,由此也会对污染状况产生相应的影响,如河流系统、深海平地、极地等区域的水体交换速率不同,海洋微塑料污染的聚集水平也相应不同,这便会对处理微塑料污染产生影响。在分析内容层面除了要保证基本的来源、趋势分析,还要将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人类健康的风险评估纳入其中,如此方能对微塑料污染的整体状况作分析和评估,否则就无法为干预活动做有效指导。还有,关于微塑料污染的研究最终要落实到污水处理工作,研究人员应当在充分结合既有研究成果的情况下,开发出新式的拦截和降解工艺,以此适应河流、海洋盆地等不同水体的微塑料污染,为各项干预活动的展开提供技术支持,真正构建起科学、高效的微塑料污染处理体系。

3.2 关注内河沿海活动产生的塑料垃圾污染

海洋中产生的塑料污染大多来源于沿海、内河塑料垃圾排放,所以对沿海、河流的生产生活塑料垃圾进行治理,就是从根源上解决微塑料污染的问题。为此,政府应当就行政法规建立不完善的实情,在广泛调研的情况下逐步完善法律法规,出台水体塑料污染和微塑料污染相关的管控措施,为各项管控活动提供法律支持;在管控能力强化方面,既要做好管理形式的优化,如采用“河长制”、“湾长制”,将塑料垃圾的管理落实到明确岗位,又要做好惩罚处理工作,将经济手段与法律手段相结合,提高政府的环保监管能力[4]。海洋微塑料污染是一项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对内河沿海活动产生的塑料垃圾污染监管是相关治理活动的基础部分。在国内治理的基础上,还要积极的建立国际合作,将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提升到国际层面,尽快整理出一套具有适应性的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政策。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整体布局,防止少数国家不作为造成微塑料污染禁止不绝的状况;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推动污染治理力量和治理技术的交流,从而更大限度地推动治理进程。

3.3 提高公共环境意识

个人对环境保护产生的作用有限,但是在无数个人的共同努力下,塑料污染将会得到显著的改善。当下,我国社会发展呈现优化趋向,生态环境建设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和国家政府的关注。低碳生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整体呈现正面态度。因此,在应对海洋微塑料的污染过程中,要注意发挥群众的力量,积极地进行科普宣讲,让群众明白减少塑料污染与改善生活息息相关,促使垃圾分类、循环利用等工作的推进,真正的从源头上减少塑料污染。为了切实有效地提高群众参与水平,相关管理部门及治理单位可以尝试从多重方面入手,如教育方面,在中小学等不同的教育事业单位开展微塑料污染讲座;在社区宣传方面,在申明微塑料污染的同时,要尽可能将污染与大众的关系联系起来,以此激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当然,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了环境保护工作有效地支持,相关治理单位既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宣传微塑料污染的知识,也能对当地微塑料污染状况进行发布。总而言之,要尽可能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提升公众的环境意识,助力微塑料污染治理水平提升。

结语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塑料的生产和消费常年保持在极高的水平,因此衍生出来的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也对我国的环境事业、经济发展事业造成了较重的影响。可以说,对海洋微塑料污染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为了有效地应对微塑料污染,必须积极地在科学研究、制度完善、强化治理、科普宣讲等方面进行作为,如此方能有效地减少塑料排放,提高治理能力。

猜你喜欢
塑料海洋垃圾
垃圾去哪了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倒垃圾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塑料也高级
塑料的自白书
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