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治理助力天津市社区垃圾分类

2023-01-07 08:30任志涛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2年2期
关键词:网格化居民垃圾

任志涛 杨 浩

(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天津 300384)

引言

城市生态环境和垃圾分类治理有着直接关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改善环境质量,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放到突出位置。随着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生活垃圾一度造成“垃圾围城”态势,给城市治理带来较重负担,垃圾分类关系到广大群众的人居环境,国家治理的根基在基层,社区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为社区居民建立和营造“绿色、共享、舒适”的生态环境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工作,发展社区环境管理和社会发展已经息息相关,并且逐渐成为社会共识。面对不断增长的垃圾产量和有限处理能力,深化网格化治理,助力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成为社区发展的重中之重,更是打造天津市美好城市新格局的必经之路。本文从天津市社区生活垃圾治理分类发展制约因素和如何利用网格化治理助力生活垃圾分类发展两个方面展开阐述。

1 天津市社区生活垃圾治理发展现状及问题

天津市常住人口为1500 余万,生活垃圾清运量已从2010 年的183.7 万吨增加至2019 年的306.9 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只有94.4%,位居全国第25 名,当前日产生活垃圾约1.2 万吨,生活垃圾治理与地理禀赋和行政级别不匹配成为天津市城市发展重大堵点。为提升垃圾处理效率,《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的全程分类管理系统。社区作为城市治理微载体,完善社区垃圾分类、加强废弃物收集和管理能力已成环保的重要组成部分[1]。推动生活垃圾精细化治理,主动履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经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更是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1.1 公众看客心理诱发生活垃圾分类破窗效应

生态环境属于公共物品,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生态环境下,市-区-街道-社区-居民自上而下式管理链条过长导致缺乏长效宣传机制和监管机制[2]。生活垃圾治理影响千家万户,公众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有着不同认知态度,垃圾分类作为居民私人空间开展的个人行为,存在个人便捷性导致垃圾分类意识淡薄,部分居民滋生寻租动机,将餐厨垃圾、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混装投放,出现垃圾乱放和随地投放,形成居民被动参与垃圾分类治理局面。在行为集聚效应下,通过群体聚合演化将造成集体行为困境,激起公众群体的“看客心态”,形成局部垃圾混合投放的破窗效应,导致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效率下降。

1.2 专业知识匮乏制约生活垃圾分类精准性

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具有广泛性和区域性,按照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分成餐厨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当前不同垃圾之间缺乏明确鉴定标准,目前老旧社区更多依托宣传栏等传统媒介定点宣传和动员,基于传播时效性弱和互动性差,在实际分类投放过程容易出现垃圾错投。社区人员需要对垃圾分类实行全方位管理,承担宣传、文化和教育等多方面工作,但是从政府职能设置和人员配置,社区缺乏专职负责垃圾分类的工作人员,造成基层管理缺位,社区居民缺乏对生活垃圾分类认知性,制约垃圾分类行动活力,使垃圾分类普及力度不足成为一大症结,导致无法真正从源头实现垃圾分类高效治理,阻碍社区垃圾分类精准性。

1.3 结构性缺陷阻碍生活垃圾资源化进程

生活垃圾治理分为前端投放分类、中端运输和末端治理,生态环境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过去长期存在着居民垃圾分类积极性不高,前端投放混合投放,形成“搭便车”行为;中端收集运输形式化造成混装运输,造成“二次污染”;末端垃圾治理处于强高压状态,形成“邻避效应”,出现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结构性缺陷,使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失去实施空间,造成垃圾资源化处理为开合状态。因此迫切需要对现行治理模式优化升级,构建“户集-社运-直运-分选总仓”的垃圾治理“高速公路”,大力推广垃圾分类治理将势在必行,以切实提升社区垃圾治理资源化进程[3]。

1.4 企业单一运营制约生活垃圾分类可持续发展

社会企业作为社会组织发展的新形态,随着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发展趋势,逐渐在当地涌现出由政府项目投资、集体资产和居民合股等形式的环保企业,不仅是社区服务市场化运营的结果,也是促进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转型升级的体现。在当前阶段,环保企业大多数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企业规模和服务范围较小,运营模式单一化,导致社会成果测量的指标、主体及程序并未有明确的标准,在环保企业介入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等环保行为尚未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在运营阶段遵循市场化运作原则,环保企业在拥有商业利益性的同时兼具社会公益性,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政府政策压力与公众环境感知下,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利益主体之间存在价值冲突,导致企业的公平效率下降,环保企业利益难以形成有效长期循环,进一步造成“政府买单”现象的增加,影响生活垃圾分类效率。

1.5 边界性导致生活垃圾分类成为政府“独角戏”

在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过程,政府、社区、民众、拾荒者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缺乏整体联动,相关主体之间存在边界性,长期以来,政府更多作为项目主导者和实施者,自上而下式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存在制约垃圾分类长效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力资本、物质资源和财政损失,进一步导致民众缺少生活垃圾分类动力,非政府组织治理效率下降,社区工作服务距离打通“最后一公里”仍将路漫漫其修远兮[4],使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逐渐成为政府“独角戏”,加强政府、社区和居民多元主体等利益相关者对生活垃圾的协同治理势在必行。

2 天津市社区生活垃圾治理发展解决措施

2.1 网格化协同治理推动全民自觉参与生活垃圾治理

基于生活垃圾日常性、闭合性和分类性,将网格化治理应用到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发挥社区网格化内在优势,将小区、单元楼、栋层、居民和拾荒者逐层细分为网格成员实现网格细化,形成覆盖全面、边界灵活和管理清晰的社区网格体系。基于社区网格化治理,政府科层力量将服务下移社区,增强社区自治权利和社区活力,将责任分层嵌合至网格成员。在法律体系保障下,将“软权力”与“硬权力”融合,营造爱护环境的正向舆论氛围,共同约束公众环保行为,社区居民在生活垃圾分类感知的驱动下形成积极参与意识,推动居民养成垃圾分类行为,降低居民机会主义和搭便车行为,使生活垃圾分类的制度规范能够在社区落地生根,推动社区居民从被动参与转变为自觉参与垃圾分类治理的新潮流。

2.2 网格化智慧治理驱动社区生活垃圾治理长效发展

以信息技术和精细化管理为支撑的网格化智慧治理是新型城市治理模式,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政府统一管理和数字化平台,推广非接触智能化垃圾回收设施,新增废弃口罩专用垃圾桶;社区管理者基于实时数据和智能监控,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巡查力度实现长效监督机制,实现生活垃圾无漏洞、无死角和无盲区的全程管控;居民可依靠手机扫码或刷卡等智能软件将生活垃圾、餐余垃圾、口罩、一次性手套以开箱计重投放、实时积分获取和现金回馈等激励与惩罚措施对垃圾分类具有直接而又显著的影响,网格化智慧治理在减少人力成本的同时,将有效增强资源共享和信息融合,大幅提升智慧城市治理服务效能,推动传统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向科学化、精准化、智能化治理模式转变,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机制的长效进行[5]。

2.3 网格化驱动治理创建社区生活垃圾治理闭环生态链

社区作为垃圾分类治理单元,公众作为垃圾分类网络节点,按照源头分类投放、垃圾回收、垃圾运输和治理处理的垃圾治理全生命周期,打造社区生活垃圾分类闭环生态链。以“零废弃”理念为指引,全生命周期制度结构为支撑,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实现内部结构和外部效能长效循环,打通居民-社区-市场-政府的多级传导机制。

政府要充分发挥社区力量和政策约束共同规制居民行为,有效激发公众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内生动力;政府积极推动市场外部力量,建立垃圾分类市场,实现产业化运营,打通从源头分类到末端处置全过程的关键环节,推动社区垃圾治理良性循环,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和减量化处理,促进生态环境与城市生活的包容发展。

2.4 网格化整合治理融合商业利益与公益价值

网格作为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将网格化整合治理运用至企业参与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将有效驱动社会企业作为社区环境服务市场主体,对促进集体行动和提供社区公共产品将发挥重要作用[6]。

面对环保企业在生活垃圾分类所遇到的价值冲突,在公平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网格化多级传输机制,建立商业与公益平等的协调沟通机制,有效融合企业的商业利益和公共价值,明晰环保企业和相关利益主体之间以及环保企业间的契约关系和产权关系,确定社区公共资源的配置权,逐步明确服务产品定价、资金监管和效益评价的制度规范和相关政策,对生活垃圾分类逐渐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实现政府和市场之间的有效互动,形成生活垃圾处理的全过程“产业链”,全面推进城市环境治理现代化进程,使相关社会企业最大化地实现社会效益。

2.5 网格化嵌合治理促进社区生活垃圾治理“大合唱”

政府解决垃圾分类治理动力不足和有限激励的内生困境,秉承“多元参与、嵌合治理”,以系统性重塑社区多元共治模式,推动社区生活垃圾高效分类,实现政府、社区、非政府组织、居民和拾荒者的良好互动,打通垃圾分类治理“最后一公里”。

政府通过职能转变,加强自身改革,服务为本,推动民间组织、社会市场和公众承担垃圾分类治理;社区组织通过“两网一通”加大生活垃圾知识宣传力度,倡导绿色环保知识和营造垃圾分类舆论监督;政府和社区工作者主动接纳拾荒者,提供制度保护和肯定自身价值;增强居民获得感,使居民从“客体”变“主体”,成为垃圾分类治理的推动者和执行者,打破政府、企业、社区、居民和拾荒者的边界障碍,共同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大合唱”,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和改善人居环境,打造天津市社区治理新格局。

结语

社区治理垃圾分类成为天津市建设美好城市良性发展的关键之匙,面对当前社区垃圾分类治理不足之处,为更好地响应环境治理的号召,积极利用社区网格化治理助力垃圾分类,以政府为倡导,推动企业、社区、非政府组织、局面和拾荒者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利用网格化化智慧治理以形成垃圾分类治理闭环生态链,推动企业有效融合商业利益与公共价值,助力政府、企业、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垃圾分类的“大合唱”,推动建设美丽宜居新城市,更好地为天津市打造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新品牌。

猜你喜欢
网格化居民垃圾
石器时代的居民
垃圾去哪了
排堵保畅良策:共享汽车+网格化智能立体停车库
智慧社区视野下网格化社会服务客体研究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倒垃圾
河北发力网格化监管信息化
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乌兰浩特市和平街为例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