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语文,让劳动教育融渗有声

2023-01-10 04:45王吉利
学周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劳动文本情境

王吉利

(安徽省定远县天河小学,安徽定远 233200)

在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之下,“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的历史使命,更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要求。小学语文教育也必须在该思想的引领下,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

一、厘清认识,寻觅劳动教育的栖落之所

(一)扶正认识偏差——劳动教育的重新定位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人们从对课改的外在形式的热衷开始转化为理性的内核思考。抓好劳动教育,让每个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劳动的意义,并产生积极主动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情怀,是对他们终身的人文关怀。

(二)透视课程本质——劳动教育的突出强调

我国教育体系在不断革新进步,劳动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重视。2019 年《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再一次突出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纵观当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劳动教育还处于探索的初始阶段。由此,语文教学应该在渗透劳动教育上用心着力,将“心智体验”“情感意识”和“技能经验”融为一体,这样才能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劳动精神的养育”和“劳动智慧的生长”。

二、聚焦问题,追问劳动教育的混沌之因

劳动教育从外在形式上看是一种劳动技能的训练,但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劳动教育其实是一种精神品性的凝聚与升华。但是由于对劳动教育模糊和片面的认识,很容易形成劳动教育过度化、功利化或简易化。

(一)劳动教育的渗透切口模糊化

对劳动教育的这一根本性目标认识不到位,致使语文课堂上劳动教育渗透的目的性不明确、渗透切口模糊化。机械地模仿、人云亦云或仅仅为了在公开课中“昙花一现”式的展示等,又导致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摇摆不定。于是,便出现了劳动教育渗透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现象。

(二)劳动教育的渗透方法单一化

在劳动教育渗透过程中,很多语文教师缺乏理性认识,仅仅将其理解为纯粹的技能引导,渗透方法简单粗暴,多为空洞乏力的说教,剥离劳动的人文内核,脱离学生鲜活的生活经验与情感态度,导致学生被动理解体悟,无鲜活体验。

(三)劳动教育的渗透效果低效化

透析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劳动教育的渗透具有较强的随意性,效果较为低下。课堂中教师即使渗透了相关的劳动教育理念和劳动意义,但由于学习语文知识的任务驱动或家校联动不力,大部分学生仍然没有劳动意识、劳动习惯或进行有效的劳动实践,由此,劳动教育效果呈现暂时性或低效性。

三、扣准教材,探寻劳动教育的生长之源

小学语文课本是师生教与学的主要载体与媒介,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劳动教育,首先需要教师正确把握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其次要深入钻研文本,有效地挖掘语言文字中潜藏着的劳动教育元素,并利用这些元素培养学生劳动情怀;最后要有的放矢地延伸课外实践活动,如在阅读劳动书籍中培养劳动意识,在劳动实践操作中感受劳动意义。

(一)因“文”悟劳:立足语文教材,向内情趣共生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均具有文蕴丰富、意义深邃的特质,其中包含许多蕴含劳动教育的课文,这些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劳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巧扣劳动类文本,“趣”动于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大约有45 篇劳动类文本,内容涉及珍惜劳动成果、培养良好劳动习惯、讴歌劳动人民、劳动模范、赞颂劳动人民智慧、传承劳动精神及价值观,内容非常丰富。

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对劳动教育缺乏感知,教师应关注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生活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地在语文教学中慢慢融渗劳动教育。刚开始他们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陌生感,此时就可巧扣劳动类文本中相关元素,激发他们对劳动教育产生兴趣与探究欲望,进而促进劳动情感的萌发与生长。

在教学《桂花雨》(统编版五上)时,教师可根据文本内容另辟蹊径提出疑问:“同学们,琦君为什么不喜欢其他的花,却唯独喜欢桂花呢?”教师可以通过PPT 展示“摇桂花”片断,引导学生朗读体悟,然后会渐渐明白——原来琦君是和母亲一起摇的桂花,因为和家人一起劳动、一起体验、一起收获,从而感受到了无限的乐趣,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所以作者爱上了桂花。由此处的文本内容及情感表达进行嫁接引导——培养学生在学校与教师同学一起劳动或回家与家长一起劳动的欲望与兴趣。

2.紧扣文本词句,“情”动于中。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关键词句的梳理对于理解文章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品读词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诗歌、歌词、童话、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有关劳动教育的文章,或体现劳动艰辛、或赞美劳动光荣,还有的文章没有直接赞美劳动人民,因此,教师可以紧扣文本中的相关词句进行品读,读、思、画中展现诗画的劳动场景、琅琅诵读中感受大自然与劳动之美、角色扮演中体会劳动的累并快乐、课本剧中回味劳动的意义,通过品词绘画、有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品味词句、嵌入情境、演课本剧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挖掘内涵、探索其中隐含的劳动情愫、劳动价值等,潜移默化中融入劳动教育,促使学生真正认知劳动、体悟劳动。

如许地山的《落花生》(统编版五上)第一自然段的结尾“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中“居然”一词表达了作者对于收获花生的惊异与惊喜。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上下文内容,不难发现这样的结果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因为姐弟几人跟随母亲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借此渗透: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付出自己的劳动,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进而顺势引导学生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爱上劳动,由此慢慢渗透劳动的意义和劳动的价值。

3.体悟人物形象,“行”动于中。文本中一个重要的构成因素——“人物”不容小觑,教学过程中,往往可以通过对人物的探析来感悟作者的情感和文本折射的道理。

《刷子李》中人物之一“刷子李”有一手高超的刷墙绝活,文中极力写他手艺高强:“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试问:这是在挑战自我?还是在以独特的方式表现自己?但不管怎么写,“刷子李”的一言一行却十足地吊起了我们的胃口。

及此,顺势引导学生想象:成名之前的刷子李可能刷墙手艺也是一般,在学艺的过程中也一定遇到过很多困难,他是如何克服并坚持下来的。他一如既往的劳动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们:如此踏实,做好分内的劳动,“行”于其间,我们也能向榜样靠拢,甚至成为别人的榜样。

4.巧借习作练习,“悟”动于中。语文课程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习作练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与思想表达的融合。在习作练习中我们可以从三方面入手融合劳动教育。

其一,赞颂劳动人民。比如,可以写身边熟悉的劳动者、亲人等,观察他们日常劳动的情况,体会他们劳动的辛苦、坚韧、以苦为乐或者发现他们劳动中的智慧,从而知道父母的艰辛,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自觉检视自己的行为,感悟劳动创造一切,一分汗水就会有一分收获。

其二,描写劳动场景。如:学校大扫除、夏收春种、实践基地劳作等。让学生在观察劳动场景中感受到劳动的乐趣,亲身体会劳动的感受,在汗水与笑声里感悟劳动之美,以自己的视角透视劳动者的内心体验,在窗明几净、谷物满仓中感悟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

其三,介绍劳动技能。如:发豆芽、磨豆腐、熬糖、炸油条、扎染、造纸术、敲画等传统工艺的介绍。习作前可以请劳动模范、劳动能手、传统手工艺人等做现场演示、讲解,也可以到手工作坊、校外研学实践基地等参观、操作或者举行劳动技能比赛,然后让学生记录过程,进行习作练习。通过参观、操作、比赛,让学生劳动兴趣大大提高、劳动技能更加熟练、劳动观念大大增强。也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劳动就有收获,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5.创设多种情境,“浸”动于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是教师常用且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学习成绩,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教材所表达的情感,并随之产生共鸣,激发起内心共情。创设情境法用于语文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渗透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创设。

一是巧用生活创设情境。陶行知先生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包含三个基本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其实质是使教育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新课程更加注重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生活是最好的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劳动生活情境,在和谐氛围中体悟学习知识与劳动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乐趣,变枯燥、抽象学习为主动积极全身心学习与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与态度。

二是巧用音乐创设情境。音乐是听觉艺术,能够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烘托氛围。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文本巧妙使用音乐,把音乐与劳动教学内容相联通,实现听觉与视觉的统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拔萝卜》《田家四季歌》《悯农》《慈母情深》等文本中都可以使用音乐创设情境。

三是巧用图画创设情境。图画是视觉艺术,在语文教材的文本中有很多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能够帮助学生准确阐述教学内容,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发展完善,直观的图画更便于他们理解文本内容。利用图画创设文本中劳动教育的情境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学生充分感受图画中的劳动场景与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理解其中内容与所要表达的情感。

四是巧用角色扮演创设情境。情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劳动情境扮演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让他们成为情境中人物,是情境的一部分,既是感受者,也是参与者,又是创造者。让学生站在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通过自己的体会来领悟文本的知识与情感。这样可以对于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拓”育劳:链接语文延伸,内外互联互补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和习惯养成的起步阶段,是有效培养课外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由此,引导他们阅读有关劳动的经典书籍,促使他们深入了解劳动、体悟劳动、热爱劳动,从而获取生长的力量和智慧。

1.激发阅读“劳动”书籍,汲取劳动力量。语文课标要求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阅读可以浸润学生心灵,提高其写作能力。但是单单靠课内时间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得法于课内,得意于课外。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含有劳动教育元素的教学时,可链接一些劳动类书籍,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又可以有效渗透劳动意识、巩固劳动“成果”,激发他们无限的学习动力。教师也可以建立劳动教育类书籍推荐书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能够表达劳动价值的文本读物、文学作品,积累语言的同时也能获得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如:张爱国的《劳动最美》、杨朔的《荔枝蜜》、茅盾的《春蚕》等。

2.指导交流“劳动”体会,汲取劳动智慧。引导学生阅读劳动类教育书籍时,要关注他们的交流和感悟。注意引导他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圈点勾画或摘抄批注,记录自己的点滴收获,结合自己的劳动经历还可以描述劳动情况、劳动感悟等,汲取劳动赋予的成长智慧。

四、结语

语文学科具有渗透劳动教育的独特优势,无论课文内容、文本人物,还是主题主旨等都是渗透劳动教育的源头活水。当然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其主体还是小学语文,不能将语文课上成了劳动实践课,在渗透过程中必须保持其独特的语文性。充分利用意蕴丰富的选文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通过语文的“读”和“悟”体味劳动精神,通过语文的“探”和“得”感悟劳动品质,将劳动精神的培育贯穿语文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真正理解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实践劳动,从而促进他们自由而全面的拔节生长。

猜你喜欢
劳动文本情境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热爱劳动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