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水浒传》中的祭祀活动及其文学功能

2023-01-10 23:30丁涓涓
镇江高专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晁盖天大亡灵

丁涓涓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古代祭祀活动由来已久,“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1]368。祭祀被视为与战争同为重要的国家大事。古代礼制对祭祀活动有严苛的规定,等级分明,内容详细。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的《水浒传》,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作品”[2]351,也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杰出代表。小说不仅表现了“梁山好汉”敢于斗争的英雄精神,还展示了古代市民社会生活画卷,其中就有祭祀活动。祭祀活动在元明清戏曲及明清世情小说中常常出现,《水浒传》作为战争小说,其描写的祭祀活动表现了不同的特点,虽篇幅不多,甚至部分情节只有寥寥数语,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学界对《水浒传》的祭祀活动关注度不高,祭祀活动往往只作为小说其他方面研究的佐证素材呈现。笔者对《水浒传》(容与堂百回本)中出现的祭祀活动进行分类梳理,分析其特点和文学功能,以进一步发掘《水浒传》的内涵,促进《水浒传》的拓展研究。

1 《水浒传》祭祀活动概述

在古代社会,人们对自然界的奇异现象和人世间的祸福生死秉持敬畏的态度,认为一切不可解释的事件和现象都与神明有关。“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3]3“祀,祭无巳也。从示,巳声。”[3]3古代人们为表现对神明的敬意,会献上“牺牲”、果品等作为祭品,通过特定的仪式祈求神明的恩赐和护佑。除此之外,人们也会对死去的亡灵行祭祀之礼,以悼念和缅怀逝者。按照祭祀对象进行分类,《水浒传》中的祭祀活动可分为“祭祀神明”和“祭祀亡灵”两类。

1.1 祭祀神明

“神明”是天地间一切神灵的总称。人们认为通过举行特定的仪式,如供奉祭品、行礼跪拜等,能够向神明传达自己的愿望,祈求神明的照拂,得到神明的帮助。小说中祭祀神明的行为往往出现在战争过程中或战争胜利后,祭祀目的多为“祈福”“还愿”“禳灾”。

1.1.1 立主之事:上报天地神明

天地神明泛指上天和世间的神明,小说中曾多次举行祭祀天地神明的活动。晁盖被众人推为山寨之主后,将打劫得来的金银财帛赏赐众人,“当下椎牛宰马,祭祀天地神明,庆贺重新聚义。众头领饮酒至半夜方散。次日又办筵宴庆会,一连吃了数日筳席”[4]164。宋江接过晁盖的接力棒,成为“梁山泊”新的主理人后,也同样“选定吉日良时,杀牛宰马,祭献天地神明。挂上‘忠义堂’‘断金亭’牌额,立起‘替天行道’杏黄旗”[5]169,“亲捧兵符印信,颁布号令”[5]169。可见,梁山泊新寨主即位便会“杀牛宰马”祭祀天地神明,将寨内发生的重要之事上报神明,祈求赐福,同时,寨内大设筵宴,颇有一番“普天同庆”的味道。祭祀的神圣感和仪式感往往也能够增强众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1.1.2 战斗之时:祈求风神、水神

风与水是自然界中人类接触较多的自然元素,更是战争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有时直接决定战争的胜或败。因此,在战争中,人们常常祭祀风神、水神等,以期他们能保佑战事顺利。小说第79回描写了公孙胜祭风的场景。“批发仗剑、踏罡布斗”,描写了公孙胜祭风的动作,“穿林透树、走石飞砂、白浪掀天、黑云覆地、红日无光”,凸显了祭风的感应。最终,宋江顺利二败高太尉,赢得战争。在第90回中,高俅致祭水神,“高俅令有司宰乌牛白马,果品猪羊,摆列金银钱纸,致祭水神。排列已了,众将请太尉行香,……当同周昂与众节度使,一齐都上马,跟随高太尉到船边下马,随侍高俅致祭水神。焚香赞礼已毕,烧化楮帛”[5]237,贡品之丰富、仪式之齐全,体现了高俅渴盼获胜愿望的迫切。

1.1.3 起军之前:祭祀战旗神

旗神也是小说中常出现的祭祀对象。“古以为旗纛有神,故战前要祭衅军中牙旗、大纛或门旗,也称‘祃牙’‘祃旗’‘祃纛’”[6],以祭奠战旗来祈祷战事的胜利。小说第78回中,高太尉受命出军,“至日祭旗,辞驾登程”[5]222。第94回中,宋江“把颁降到赏赐,分俵众将,择日祭旗起军”[5]352。第96回中,宋江“整顿船只军马,分拨正偏将校,选日祭旗出师,水陆并进,船骑相迎”[5]368。关于祭旗的内容,作者着墨不多,往往只有“选日祭旗”或“择日祭旗”寥寥数字,但其出现的次数繁多,不论是战争中的哪一方,在出征前都要祭祀一番,体现了“祭旗”对军旅出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祭旗不仅能够祈求好运和福气,还能凝聚力量、鼓舞士气。

1.1.4 禳灾祈福:举行罗天大醮

《水浒传》共写到3次“醮礼”。《正一威仪经》称:“醮者,祈天地神灵之享也。”[7]257“醮”即延请所有神灵享用人类祭祀的各类供品,以求其能护国佑民、禳祸消灾、赐福降恩等。罗天大醮来自道教。唐代中期,《罗天科仪品位》确立了罗天大醮的国家最高道教科仪之一的地位。小说第1回写到仁宗派人请张天师修设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目的是“禳保民间瘟疫”。第71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中,梁山好汉聚齐后,宋江提议设建罗天大醮,以“报答天地神明眷佑之恩”。他提到罗天大醮功德有三:一是“祈保众弟兄身心安乐”,二是“惟愿朝廷早降恩光,赦免逆天大罪”,三是“超渡晁盖及无辜被害之人”。第99回 “便就睦州宫观净处扬起长幡,修设超度九幽拔罪好事,做三百六十分罗天大醮,追荐前亡后化列位偏正将佐已了。”[5]395可见,罗天大醮除了可以赐福护佑、禳祸消灾、祛除瘟疫外,还可以超渡冤魂,给予生者“死者得以重生”的美好期待。

1.1.5 发愿与还愿:铭感乌龙神、九天玄女

乌龙神和九天玄女是小说中有具体名称和独立庙宇,并得到百姓香火供奉的神明。宋江在第97回“梦遇龙神”后,果真找到乌龙神庙,并在龙神灵前祈求,“多蒙龙君神圣救护之恩,未能报谢。望乞灵神助威”[5]380。他向乌龙神发愿:“若平复了方腊,敬当一力申奏朝廷,重建庙宇,加封圣号。”[5]380宋江、吴用拜罢下阶,了解乌龙神的来历,随即唤人取来乌猪和白羊祭祀龙神。宋江的确说到做到,当他衣锦还乡时, “椎牛宰马,致备牲醴,与同军师吴用等众将,俱到乌龙神庙里,焚帛享祭乌龙大王,谢祈龙君护佑之恩”[5]396,十分隆重地向龙神还愿。随后,宋江想起因九天玄女娘娘赐他天书、救他于危难,他曾发愿重修庙宇、再建殿庭。于是,宋江拨五万贯,派工匠前去“重建九天玄女娘娘庙宇,两廊山门,妆饰圣像,彩画两庑,俱已完备”[5]403。小说中,这两位神明都曾指点、显灵帮助过宋江,尤其是九天玄女向宋江传授天书和破阵之法,助他获得胜利。

1.2 祭祀亡灵

“亡灵”指死者的灵魂。古人相信人死后仍有灵魂,“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故祭,求诸阴阳之义也”[8]180。可见,祭祀亡灵,目的是使亡者灵魂得到安定,以免彷徨无依。《水浒传》中祭祀亡灵的情节多带有强烈的复仇色彩。

在小说中,武松对其兄长亡灵的祭祀令人印象尤为深刻。在第26回“郓哥大闹授官厅,武松斗杀西门庆”中,武松查明兄长的死因后愤恨不已,设计为兄复仇并举行祭祀之礼。武松处理兄长的祭礼十分严谨,祭品一应俱全,丝毫不含糊。“武松道:‘礼不可缺。唤士兵先去灵床子前,明晃晃地点起两枝蜡烛,焚起一炉香,列下一陌纸钱,把祭物去灵前摆了,堆盘满宴,铺下酒食果品之类。叫一个士兵后面烫酒,两个士兵门前安排桌凳,又有两个前后把门。’”[4]230“礼不可缺”四字写出了武松对兄长的尊重和敬爱,即使斯人已逝,祭祀之礼也要尽兄弟所能为他补上。随后,武松便将潘金莲和西门庆的两颗血淋淋的头颅供在武大郎灵前,并“把那碗冷酒浇奠了,说道:‘哥哥魂灵不远,早生天界!兄弟与你报仇,杀了奸夫和淫妇,今日就行烧化”[4]234。“浇奠”即将酒酹在地上,表示与兄长再共饮最后一杯酒。此处的“献首祭”是古时的祭俗,含有强烈的复仇色彩。这场祭祀活动,不仅是武松为兄长复仇的行动,更是他悼念兄长、寄托哀思的表现。此时,在作者的刻画下,武松的人物形象丰满而立体,他不只是一个神勇刚烈的打虎好汉,更是一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兄弟。

宋江在小说中共3次祭祀晁盖亡灵。首次祭奠晁盖是在小说第60回,晁盖刚死,宋江为其操办丧事,“教把香汤沐浴了尸首,装殓衣服巾帻,停在聚义厅上。众头领都来举哀祭祀。一面合造内棺外椁,选了吉时盛放,在正厅上建起灵帏,中间设个神主,上写道:‘梁山泊主天王晁公神主’”[5]83。寨子上下都戴孝,寺院僧众被请来为亡者念佛超度,宋江则每日领众举哀。此处作者为读者留下悬念,武松祭兄尚还准备了香烛果品酒食,为何晁盖这个“梁山旧主”死后却没有这些祭礼?第2次祭奠晁盖是在小说第68回。卢俊义活捉史文恭后,大伙便返回忠义堂参拜晁盖之灵。“宋江传令,教圣手书生萧让作了祭文,令大小头领人人挂孝,个个举哀,将史文恭剖腹剜心,享祭晁盖已罢。”[5]151原来,此前的祭祀活动没有祭礼,是因为他们要用仇人的内脏来祭奠晁盖。此处祭祀时的“剖腹剜心”和武松的“献首祭”一样,同样饱含复仇的情感,以血腥的复仇方式来告慰亡灵。第3次祭奠晁盖是小说第83回。宋江接受招安准备征辽时,一行人返回梁山泊收拾行李,准备启程,并祭献晁盖。“一面叫宰杀猪羊牲口,香烛钱马,祭献晁天王;然后焚化灵牌,做个会众的筵席,管待众将。”[5]266至此,宋江对晁盖的祭祀之礼才落下帷幕。3次祭奠,一次比一次完备,次数之多、重视程度之高,都显示宋江对晁盖的“恩义”念念不忘。

《水浒传》还描写了宋江祭祀其他亡灵的场景。第91回中,宋江亲自祭奠宋万。“宋江传令,叫军士就宋万死处,搭起祭仪,列了银钱,排下乌猪白羊,宋江亲自祭祀奠酒。就押生擒到伪统制卓万里、和潼,就那里斩首沥血,享祭三位英魂。”[5]333在第92回中,宋江安排祭祀战死将士,“宋江道:‘既有仇人首级,可于白旗下,望空祭祀韩、彭二将。’”[5]338“却才说不了宋江和戴宗正在西陵桥上祭奠张顺……”[5]359这是第95回,宋江和戴宗一起祭奠张顺。如果说尽心尽力地操办晁盖的祭礼还不足以显示宋江的“高义薄云”,那么,亲力亲为地为逝世的将士们祭祀奠酒,就将宋江身上的“义”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2 《水浒传》祭祀活动的文学功能

明清家庭小说中祭礼地点相对集中和固定(多于家祠、墓地或寺庙等),祭祀时间相对固定(多为清明节、中元节、除夕、春节等),祭祀对象多为祭祀者的亲人家属,且祭祀内涵不仅包括“慎终追远”,还承载了儒家的“孝”。如小说《林兰香》第42回,耿朗立功返家后就先到家祠拜祭,《金瓶梅词话》第48回,庞春梅在清明节到永福寺给潘金莲扫墓等。

《水浒传》作为战争小说,祭祀活动的地点多于户外,祭祀地点服从于情节的发展,不具固定性。例如梁山泊寨主于梁山泊祭祀天地神明,高太尉于水边祭祀水神,公孙胜出征前于山顶祭风祭旗等。祭祀的对象除了家人亲属之外,更多的是以“义”为出发点,祭祀战亡的兄弟。在祭祀时间方面,没有确切、固定日子,往往是选择佳日或成熟的时机进行祭祀。祭祀活动在小说中独立性较低,依附于整体的叙事。

祭祀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将消灾减祸、获得成功、趋福避祸的美好愿望寄托于神秘的神灵。古代祭祀活动类型繁多,但祭祀亡灵和祭祀神明的目的不外乎就是“祈福”“避祸”“还愿”。《水浒传》中对祭祀神明、祭祀亡灵活动的描写有着独特的文学功能。

2.1 祭祀活动连缀小说情节,蕴含作者的整体构思

《水浒传》中,3场罗天大醮构建了小说情节的基本框架。第1场祛除瘟疫、禳灾祈福的罗天大醮,引得洪太尉打开“伏魔石碣”,冲出一道黑气化作百十道金光,天罡地煞由天界而来,由此开始了梁山泊好汉的故事。第2场罗天大醮由宋江建议修设,在第7日功德圆满时天降祥瑞,天书呈现,排定一众天罡地煞行星的次序,这可说是全书十分关键的情节。这场大醮强调了一众好汉的身份,他们不再是一个叛乱“流氓”群体,而是一个以“替天行道”为纲领的神圣组织。“天地之意,物理之数”[5]168,“天赋人权”的光辉使宋江的领导地位“合法化”,梁山泊的“反抗”之举也成为有“天意”的合理行为。小说第99回,宋江再次修设了一次罗天大醮,这次的描写十分简短,明确目的就是“修设超度九幽拔罪好事”[5]396,以“追荐前亡后化列位偏正将佐”[5]396,简而言之,就是超度战死的好汉殇魂,使他们能消除生前的罪孽,化解地狱之苦,完成使命后返回天界。“梁山英雄‘天界—人界—天界’的3段旅程”[2]49由3场斋醮完成,罗天大醮确起到了重要作用,蕴含作者的整体构思。此外,武松祭兄活动亦具有连缀小说情节的作用,如果不是为兄复仇,武松就不会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更不会有接下来的“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了。

2.2 祭祀活动反映人物思想,促进人物形象刻画

小说中两任梁山泊首领上任之时,纷纷杀牛宰马,祭献天地神明。牛、马作为六牲中最高级别的牺牲祭品,自汉至宋,历来被朝廷垄断。元代孔克齐在其笔记《至正直记》提到“牛、马之为畜,最有大功于世,非奉祭祀先圣及有故,则不食”[9]90。同时,祭祀“天地神明”是封建统治者的特权,“历代君王借以神化其人间的尊贵身份,展现其统治的神圣性、正统性及合法性的重要手段”[10]55。晁盖与宋江用牛和马作为祭品祭祀“天地神明”,显然,从祭祀物品与祭祀对象来看,晁盖与宋江并不认为自己是普通百姓。

晁盖被拥为山寨之主时,梁山泊正摆脱王伦的统治,进入人才济济、快速发展壮大的时期,是江湖好汉们向往的乐土,更是反抗朝廷的根据地。此时,晁盖的祭祀具有割据一方、挑战皇权的意味。晁盖死后宋江被推选为新寨主,宋江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并歃血盟誓,“但愿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5]171。“忠”字强调的是对朝廷的忠,这一“忠”字让梁山泊的性质发生了巨变。此时,宋江的祭祀体现了宋江替朝廷行王者之道、“称臣服从”的招安思想。

此外,“祭祀”作为古代人与“神”“鬼”之间联系的纽带,是人寄托内心情感和美好愿望的途径,因而即使祭祀是在严苛的礼制要求下进行,仍能体现人性中柔软一面。作者通过描写武松为兄长的祭祀,塑造了一个重情重义的柔情铁汉形象。宋江的祭祀活动描写多凸显其“忠义英雄”的形象,这份“义”,体现在他接受招安前往征辽时,回梁山泊特意安顿晁盖的灵位,体现在他对所有战殇亡灵的重视。

2.3 祭祀活动丰富小说的文化内涵,提升了小说的可读性

古代祭祀活动是内涵丰富的社会活动之一,是古代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活动在古代礼制中不可或缺,是古代维持“孝悌”伦理的重要途径。小说中,祭祀的亡灵大多是英雄好汉的父母或兄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孝悌之道,丰富了小说的文化内涵。此外,小说将“献首祭”“祭旗”“浇奠”等古代祭俗写进小说,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了解宋元时期祭祀风俗提供了参考资料。

小说中的祭祀活动既富有传奇性,又呈现鲜明的现实感,二者结合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作者通过扣人心弦的精彩故事和行云流水的文笔描写,使武松祭兄、宋江祭晁盖等情节充满画面感,引人入胜。当嫉恶如仇、铁骨铮铮的英雄好汉也与读者一样,祭祀过世亲人、悼念和缅怀逝者,就在无形中拉近了读者与英雄的距离,使读者更有代入感,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同时,祭祀活动又生动展现了小说人物的“人性”,无论是孝顺、忠义、友爱,还是憎恨、背叛、复仇,复杂而真实的人性是《水浒传》的闪光之处,至今仍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极大提升了小说的可读性。

猜你喜欢
晁盖天大亡灵
城市与亡灵
错思维
亡灵节
《水浒传》中晁盖之死新探
盛世光环下凄凉的亡灵岛
五行真经(12)
晁盖:误闯梁山的孩童
晁盖:误闯梁山的孩童
考察中国的“听天大耳”
Food F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