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言”入“情”:古诗词的语言变式探析

2023-01-11 02:26陈亚娥
中学语文 2022年22期
关键词:现代汉语变式语言表达

陈亚娥

古诗词注重形式,其语言形式上的特殊性,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古诗词创作者为了让语言更好地为作品内容、情感服务,在炼字、句法结构的安排上运用了丰富的技巧、手段。因此,诗歌以最精简的语言作为载体,传递出十分复杂而又细腻的情感。这样的表达方式也使古诗词语言突破了常规语言功能的束缚,成为蕴含中国传统文化与作者个性色彩的独特存在。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古诗词中的语言表达与现在的学生产生了交流沟通上的隔阂,学生学习古诗词更多凭借着个人的主观审美和艺术经验,用感性认知进行体验,因而容易产生一些情感理解上的偏差。既然古诗词以独特的语言来传递情感,那么学习者也可以从其语言表达入手,更好地了解作者在语言表达中倾注的复杂而细腻的情感。

一、古诗词语言的“诗法”

语言的建构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为“建构”,二为“运用”。“建构”是指出于表达思想的目的,借助语言系统来建构话语;“运用”指在个人言语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属于自己的言语体系;“建构”是“运用”的前提,“运用”是“建构”的重要途径,二者构成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古诗词的创作中,作者通过已建构的言语体系,创造出极具个性化、独特性的语言作品以表达情意,作为学习者可借助语言的建构方式来分析语言运用的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

“语感”与“语理”是学习者理解古诗词语言的两个方向。在古诗词阅读中有“感悟”式体会及“诗法”语言技巧层面上的理解。类似“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感悟式体会更多地在幼年的学习者身上出现;随着学习者年岁的增长,感悟性的积累越来越多,对于感性积累品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但对于古诗词这样种看似散乱实则蕴含着极为完整和细致的语言运用系统的文学体裁,单纯的感悟式体会已满足不了学习者的需求,而且感悟式体会中太过强烈的个人色彩也会影响到诗歌情感理解的客观性,造成对作品情感的误读,成为妨碍学习者深入理解古诗词一个重要因素。

“诗法”是指对诗词创作中语言运用的方法、形式改变的技巧和诗意实现的途径等操作性技巧与手段的总结,是主要针对诗歌语言技术层面的法则。通过对诗词语言技术层面的分析,可以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对诗词语言进行深层次内涵的挖掘,从而使学习者更加准确地理解古诗词的内容。

清代诗人沈德潜在《说诗睟语》中曾说:

“诗贵性情,亦须论法。杂乱无章,非诗也。然所谓法者,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而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于其中”。

这段话说明了前人的诗词创作在语言运用技巧上、篇章结构的安排上运用了“诗法”。事实上,诗词创作中理论的系统化运用,正是古诗词进入成熟阶段的一个重要表现。因此,对于学习者,应对古诗词语言的内在规则进行充分的技术性解读,建构起语言运用与情感表达之间的桥梁,从而获得对古代诗词真实情感的体验。

二、古诗词语言中的变式

古诗词中强烈的个性色彩是影响学习者深入理解诗词情意的主要障碍。创作者以独特的方式表达自身情感,因此,学习时应该从语言的特异性切入,才能了解其语言背后蕴含的真正情意。古诗词创作者因为自身言语的独特性与不确定性,也会使古诗词的语言表达与现代汉语通用表达产生一定的矛盾。学习者可以从古诗词语言表达与现代汉语通用表达的差异性入手,找寻古诗词的独特诗性。为此,我们需要借助现代汉语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比照。

1.词性的变“性”

语言的基本表达要素是“字”。在古代汉语中,大部分都是单音节词,一个字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古诗词中的一个“字”,往往就是一个“词”。鉴于古诗词语言表达的简练、含蓄、委婉性,古诗词创作就产生了“炼字”的需要。创作者在实际创作过程中经常会通过改变某些词的词性,使物体的特征更准确、形象,诗词的画面感更强烈。这在客观上也有助于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帮助他们借用诗词的语言来还原诗词意境。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老”“肥”原来的词性都是形容词,依据现代汉语常用的表达规律,形容词后面一般不带宾语;如果在古代汉语表达中,出现形容词带宾语的情况,形容词应该活用,可活用为动词或使动、意动用法。按照这样的规律,词中的“老”“肥”都活用为动词,以便分别带上后面的宾语“莺雏”“梅子”。“老”字表现的是莺雏由幼而至成年的过程,“肥”字展现的则是梅子成熟后饱满、充盈的形象;这两个词的词性活用,把“莺雏”“梅子”在时光流逝中逐渐成长、成熟的变化具象化地表现出来,鲜活生动地展现了生命的变化。

动词的使用往往更带有动态感。基于此,古诗词创作者也更乐意在语言表达中运用词性的动态变化来达到这样的表意效果。

宋代虞似良在《横溪堂春晓》中写道:

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

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这是一首关于春耕劳作的诗作。描写农人在田间劳作,将一把青色的秧苗插入水中,秧苗瞬间变得青葱。秧苗的成长本需要一个过程,但在诗词中,可以借由字词的变化来体现。在“趁手青”的表达中,“青”原本是一个表现色彩的词,这里活用为动词,解释为“变得青葱”,从客观规律来说,秧苗瞬间变青葱是不可能的,但创作者正是借助这样的表达来达到表情达意的目的。“青”是秧苗成长的具体表现,是劳作过程中蕴含着的春意与生机。

苏轼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门前流水尚能西”,这里的“西”字原为方位名词,在现代汉语常用表达中,能愿动词后面应该带动词,故“西”在这里由名词活用为动词,刻画的是水向西流的状态。结合上一句“谁道人生无再少?”的疑问,可知词人其实是委婉地借流水向西来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的态度。写作此词时,词人正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通过诗词流水向西的动态描绘,我们可以感知词人虽身处逆境,却依然葆有乐观向上的态度。

古诗词中关于词性的变化具有多样性,动词的动态性特点刺激着创作者在选择上更多把原来的名词、形容词等活用为动词。尽管每一种活用在其特殊的情境中都体现出独特的妙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活用后能增强古诗词语言的表现张力,更准确而细腻地表达出创作者的情意。

2.句式的变式

在现代汉语常用表达中,语序是构成句子章法的重要手段。在现代汉语的表达中,很多时候我们也凭借语序来判断一个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学习语法时,“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支叶分清楚,谓前为状谓后补,定语总在主宾前。”这样的顺口溜实际上也在引导学习者注意语序问题,它让我们知道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的位置关系。

在古诗词的语言表达中,大多可依照现代汉语的语序来解释,像“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就遵循着“定语+主语+谓语+宾语”的语法顺序。这种语序贴合现代汉语常用的表达规律,也表现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完整过程,对于学习者而言,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古诗词的句法在与创作者的个性言语融合中,也表现出个性化、独特化的句法特点。诗词作者也往往在句子的表达上并不满足于常规化的表达,而是在变式表达中不断地进行突破和超越。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其八),该句诗依照现代汉语的句法规律来看,“香稻”“碧梧”都是名词,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成分,但是从日常认知逻辑的角度来看,“香稻”不能发出“啄”这样的动作,“碧梧”作为植物也不会有栖息的动作,因此我们可以基本认定这个句序存在着变式,语序应该是“鹦鹉”啄“香稻粒”,“凤凰”栖“碧梧枝”。变式句体现出明显的认知谬误,这种认知的极端谬误对于学习者来说,可辨认性较强,学习者在阅读中比较容易发现。因此传递给学习者的非但不会是错误的意思,反而是一种灵活有趣的表达,使原来平淡无奇的句子充满了诗意的灵性。

其次,从表情达意的角度来说,这种语言形式上的错乱是否也有深意呢?黑格尔曾说:“意识在它自己的癲狂错乱当中将个体性表述为颠倒的和被颠倒的东西。”按照黑格尔的说法,杜甫当时是否也有因个人年华的消逝、国家的衰败与原来理想之间所产生的矛盾冲突,从而出现理想与现实的癲狂错乱感,然后借由“香稻”句外化出来的问题呢?如果有的话,该句产生的效果就不仅仅只是形式上的灵活,还带有细腻而委婉地表情达意的作用了。

宋代文同《北斋雨后》: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新课改背景下,要真正提高教学实效,课堂提问是一个重要环节。巧妙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快速走进文本,获得知识;同时还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

野兴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尾联中的“野兴渐多公事少”,如果按照正常语序来理解,学生往往会产生“诗人因山野闲兴增多而荒疏了公务”的理解。这样一来,作者就成了一个不务正业、疏于政务的庸官。可事实上,这个句子打破了常规的句式,出现了因果关系的变式,作者要表达的是因为公事稀少,所以游赏自然风光的时间渐渐多了起来。这样既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喜爱,同时也暗含着对自己公务能力的自信与欣喜。

运用认知谬误错误的变式使语言的表现力得到增强,用得好不但不影响情意的传达,而且会增加独特的美学效果。

3.句法排列的变式

在认知谬误变式外,还有一种常见的变式表现,即诗句在句法结构排列上出现了谬误,不符合现代汉语常用的表达习惯。

如“春日繁鱼鸟,江天足芰荷”(杜甫《暮春陪李尚书、李中丞过郑监湖亭泛舟》),从形式上看,主语+谓词+宾语,是一个符合现代汉语通用表达的句子。从语法规律来看,“繁”与“足”作为形容词,后面不能够带宾语,那么有没有可能出现上文所说的词性活用的变式呢?分析后会发现,“春日”与“江天”是分别是时间、地点名词,这两类名词在现代汉语通用表达中一般作状语,并不具备有带上谓语动词的能力,因此基本可以认定这个句子也出现了变式。推究一下可以发现这个句子应该是“春日鱼鸟繁,江天芰荷足”主谓短语形式的表达,这样的变式固然有音韵、平仄的需求。“繁”“足”二字构建起春日生机勃勃的画面,把二字提前,比起常规的动宾陈述,更有一种突出事物特点的意味。作者对于春日里盎然生机的喜爱之情也得到了更具象化的体现。

在现代汉语通用表达中,除依据语境出现的句子成分省略外,一般认为,需有“主语+谓语+宾语”这样三个基本成分才能成其为句子。而在古诗词中,创作者因其表情达意的需要,在句子成分的组合排列上跳脱了语法规律对语言的限制,出现了一种更为灵活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现代汉语通用表达中,“名词+名词”的表达形式因不符合句子成立的句法规律,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句子(成分省略例外),但“名词+名词”的表达形式在古诗词中却并不罕见,比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为人熟知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还有下面这首唐代李颀的《望秦川》: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颈联“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句子组合方式与《商山早行》的表达一样,都是“名词+名词+名词”的形式,与现代汉语通用的表达习惯产生了差异。但它与《商山早行》还有不一样的地方,李诗存在着句法变式的现象,“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应为“万户竹声秋,五陵松色寒”的变式句,意思是万家万户的竹林发出了飒飒般的秋声,五陵的松树因秋的到来而著了寒色。文本把“秋声”“寒色”提前,目的在于强化二者,这样的强化从听觉与感觉上瞬间把人带入到一个秋天苍凉的环境中,既渲染了秋的悲凉氛围,也表现出作者去官途中怅惘与凄凉的心境。而在杜牧的《村行》中: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

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

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在颔联“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中,出现了“谓语+主语”的句子组合方式,属于比较明显的主谓倒装变式句。回归常态,句子应该表达为“垂柳风娉娉,回塘雨点点”,“娉娉”“点点”分别是“垂柳风”“回塘雨”的特点,变式后突出了特点,特别是“娉娉”一词,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垂柳在春风吹拂下的婀娜多姿,垂柳的形象变得形象生动,画面感十分强烈。如果从“江山入文”的写作意图角度分析,诗人笔下的形象或为眼下景,或为表情达意需要而为之,那么借着诗人笔下所描绘的美景而可见诗人此次村行的喜悦心情。

句法组合排列变式带来的诗词语言表达,很容易使阅读者出现阅读障碍,但它们往往是古诗词创作者情感的聚焦之处。学习者如果能够明白这一语言运用习惯,就可以在遇到与现代汉语通用表达有冲突的地方,产生理解上的触点,因“言”入“情”,从变式中发现创作者更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进而理解古诗词语言中蕴含的复杂而细腻的个性化情感。

三、诗以言志

诗词借着有限的文字传递着最深的情,古诗词创作者为了更好地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既要让笔下的语言能准确、细腻地传情,同时又避免直白,因此在字词的变“性”与句式的变式上要进行深入的探讨。诗词的语言为情所设,而情又带有强烈的个体性,在个体独特情感的干预下,字词的变“性”与句式的变式因此而产生,同时也因为情的微妙与含蓄,也使得创作者必须用相对更为隐晦的形式来传递,使古诗词带上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色彩。

综上所述,我们从古诗词语言表达与现代汉语通用表达的差异性入手,分析了古诗词语言的特异性,虽然“意常则造语贵新,语常则倒换须奇”,但对于古诗词中语言中出现的变“性”与变式,我们都应该以客观的态度来看待,要明白变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新”“奇”,而是为了从心理层面切入,体会古诗词语言的巨大张力,深入理解创作者的情感表达意图。

中央出台的教育文件和改革要求,不能照搬照抄、做样子。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并不是为了挣几个学分,而是构建学习的第二课堂,帮助学生发现课本之外的广阔天地,将自己所学与时代发展相连接。如果只停留于给学生布置一些空洞的实践任务,下发一些督促性的考评表,而没有系统的资源支持,那么假期实践很容易沦为走过场。久而久之,不利于学生综合发展,影响课程改革质量。但这个问题的解决,不应苛责家长和学生不走心,还要以顶层设计的思维去破解。

学校是做好顶层设计的第一责任人,这意味着学校要改变育人观念和方式,不能只盯着学生学业成绩,“放羊式”摊派实践任务。指导学生开展好假期实践,要基于教育改革的趋势和理念,有系统规划和设计。每所学校所处的地区不同,可利用的资源差异很大,学生的兴趣个性也千差万别。假期实践不同于在校期间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的灵活性、自主性更强,对实践活动的趣味性、主题性要求更高。学校要以指导学生开展假期实践为契机,以课程研发思维做好顶层设计。具体地说,就是侧重假期实践的跨学科、趣味性,帮助学生做好假期实践的前期规划设计、中期参与体验、后期总结反思。同时,学校还要有意识地凝聚家校共识,用好家长资源,让家长意识到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综合实践活动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定期向家长征求意见,开展综合实践专题调研,总结好的创意想法和实践成果,并将其转化利用,不断丰富实践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刘钰,《中国教育报》2022 年07 月22 日02 版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变式语言表达
试析大班幼儿阅读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一道拓广探索题的变式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编写剧本台词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问题引路,变式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