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

2023-01-11 05:25邓志鹏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体制育人机制

李 静 陈 勇 赵 盼 邓志鹏

(1.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2.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在新形势下,“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对高校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三全育人”聚焦于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并融入办学治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一体化育人体制机制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 研究背景

1.1 三全育人体制机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必要性

1.1.1 国家主导 营造三全育人环境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国内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新情况、新任务、新课题亟待得到重视和解决。

针对这些,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7 年2 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几条基本性的原则,其中第3 条便是:“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三全育人”的概念从宏观上的政策背景中有了官方阐释,从对象范围、过程阶段、工作环节等视角阐明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肯定了思想引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作用,为更好、更有效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了导向作用,同时为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随着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无疑是其推进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抓手,在未来的几年中都将会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1.1.2 试点实践 摸索三全育人问题 2018 年10 月,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名单的通知》,根据试点层面划分成为3 种类型,包括综合改革试点区、试点高校、试点院系3 类,体现了从大到小、从上到下的纵向延伸试点策略。教育部办公厅在2019 年1 月公示了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遴选结果,至此,“三全育人”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基本打开局面,被选中的试点区和试点高校及相关院系单位在实际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探寻摸索,总结经验。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有关“三全育人”的学术研究成果并不多,北核或南核等高级别刊物几乎无法找到有关以“三全育人”为主题的论文或者调查报告。相关学术专著也比较有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岳修峰的《普通高等学校“三全育人”研究》可谓具有少数的代表性的学术研究著作之一。

而且在现有的研究背景和成果中,多数以传统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为主,主要集中于“三全育人”的概念、特点、过程、基本原则、实现路径等方面,缺乏创新性、可持续性的实际效果。

不可否认,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对一些方面和问题已经达成了共识。譬如,“三全育人”具有全员参与、形成共识,全程设计、综合全面,多维实施、立体推进等几方面的特征。但是就一些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规律而言,更多的是没有更好地形成专业化的研究理论,理论化程度不高,对于指导实践的作用不大,进而无法对现实中的问题进行及时把握和指导解决。

1.2 三全育人体制机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1.2.1 建立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三全育人”蕴含着丰富的时代意义。我国的人才选拔机制,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而“立德树人”中,“德”更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和地位,不是只需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和地位也不容小觑,应一同融入高等教育的培养体系中。“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则突出德育“为首”“为先”“为本”的地位,全员都要落实,一个也不能少,关注到全方位,贯穿到全过程,切实保障“三全育人”的作用发挥和实践应用,充分体现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性、科学性与全面性的内在统一和有机结合,强调的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概念。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九个坚持”,突出强调要着力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性任务贯彻执行,这是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性、规律性认识的深化,而“三全育人”的综合改革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1.2.2 建立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是高校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之路“三全育人”一方面是对当下育人资源的整合,比如项目、载体等;另一方面更是一个打破原有并重新建构[1]的活动,包括长远育人格局、体系、标准等。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中或大或小地存在着认识问题上存在偏差、过程中缺乏协调性、可持续性影响力不足等问题[2],针对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和挑战,创新是解决问题的总钥匙,是促进发展的灵魂,是“三全育人”体制机制改革有效的切入点,因此,做好改革试点研究,不仅要巩固现有试点所取得的优势、扩大影响,更要破立并举、善于创新。

1.2.3 建立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是高校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增加学校办学特色的明智之举 学校办学与学生质量一定程度上是互相作用的2 个因素,学校办学的特色、模式等直接决定了学生培养的质量,而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高校的第一任务就是育人,这与“三全育人”的初衷是完全一致的。建立健全该体制机制的最终目的和归宿点,总结来说就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成长、成才、成功,这是最终导向和目标,因而一切理论与实践都应以此为中心进行开展和学习。学校办学中,校园文化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作为“三全育人”体制机制中的重要“软动力”,校园文化直接彰显着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和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是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无形的作用力。因而我们应该大力弘扬“三全育人”理念并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同时不断创新丰富学校的文化建设内涵,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和塑造作用。从课程教学、学校文化、社会实践3 个维度进行引领,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培养能继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学文化精神[3],带领指引当代大学生自愿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这是一个相互作用、双向互动的过程。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内在联系

2.1 准确分析把握大学生的群体特点是做好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研究的前提基础 作为一线教师,在实践中摸透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举止等群体特点是首要任务,只有对工作对象有准确的认识,才能更好地针对其进行有效工作。一个人的青年时期是一生当中“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核心观念形成的关键期,也是政治观成型的重要塑造阶段。在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复杂、意识形态领域挑战严峻、社会思想开放多元的时代大背景下,青年是各种力量拉拢腐蚀的主要目标对象,青年大学生在这些无形的斗争中极容易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在不知不觉和人云亦云中掉入意图不轨的陷阱中。从国内外的历史看,这一方面的警示教训强烈。“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健全和完善,首要目的就是要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在不同环节和形式中自觉加深对中国基层国情的理解,使得我们可以全面、正确、客观地看待党的历史、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而有利于其在网络化和信息化发展迅速的今天站稳政治立场,加深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同时,正确的政治观也是青年人成长、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偏离轨道,走向极端,则会埋下隐患,贻害无穷。因此,“三全育人”所体现的政治导向是第一位的,引导青年大学生更加坚定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是“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立的政治目的。

2.2 总结分析学校层面的具体作为是做好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研究的重点内容 从前两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和院系的改革经验看,从学校层面进行制度设计是落实“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必要准备。高校基本上都以课程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作为基础,全面规划学校管理活动、教育教学环节、人才培养发展等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和力量,促使全体教师把工作重点和目标放在教育的实际成效上,而非浮于表面、浅尝辄止,真正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推动知识教育、价值观建设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因此,本文的研究目标即是要向学校建言献策,建议学校有关部门制定和印发相关文件,从学校层面统筹各个二级学院的工作安排和发展规划,推动学校“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尽快完善,制定相关计划表和任务图,落实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双发展,不搞“一条腿走路”,同时推动校际间、院系间、年级间等多层次的经验交流讨论,学习先进经验,吸取教训后果。

2.3 聚焦辅导员和一线教师层面的工作改进是做好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研究的创新之处 必须要明确,制定“三全育人”的建设规划,关键在辅导员队伍和一线教师层面的建设。从学校层面看,着力促使评价体系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有效化,重新构建以辅导员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群体之间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可以有效提高辅导员素质的工作标准,规范并指导辅导员和一线教师层面的工作改进。同时,不同类型岗位教师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教育标准和规范,可以实现有效资源的集聚、政策导向的倾斜补贴、教师力量的集合汇聚,发挥出“1+1>2”的重要集聚效应。从辅导员的角度看,熟悉“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内涵、过程、目的和途径是前提和基础。其实不只是辅导员,从事课堂教学的一线教师也肩负着专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任,这也是做好“三全育人”的一大突破点。在建立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过程中,审视传统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也是短时间内见效的方法之一。

3 对策建议

3.1 制度规范保障 从制度规范层面来看,各级主体要形成合力,统筹资源和力量,持续激发此体制机制中所有涉及主体的内生动力,真正与学生形成“无缝衔接”,从需求出发,以问题为导向和抓手,切实把各项工作的重点和目标落在实际应用效果上,打通“三全育人”领域的“最后一公里”[4]。同时,在具体执行方面,按照“三全育人”建设规划,学校应统一规划印发相关指导性文件,明确相关指标和考核体系并将其纳入各学院党委年度工作考核指标以督促学院、学校“三全育人”实力的整体提升。

3.2 思政队伍保障 学校需要及时行动,适应形势,从一线学生工作抓起,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针对“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对辅导员队伍进行科学的培训和锻炼,并制定考核方案和指标,例如实施“师德铸魂工程”等专项培训和计划,着力结合实际打造特色化、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专项计划,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培养教师精神和进行规划,切实提高教师立德树人能力。同时,学校应不断完善高年级学生、教师担任学生班导师、兼职辅导员、学生党支部学习导师、学业导师、创新创业导师、社会实践导师等制度,激发“传帮带”的机制活力,重视朋辈辅导作用[5],进一步扩展育人渠道。

3.3 协同机制保障 针对目前学校思政工作中所存在的协同不到位、统筹不具体等实际问题,应牢固树立问题导向而非结果导向,注重过程中的纠正和完善,充分发挥学校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和协调作用,可以通过定期召开会议等方式,群策群力,研判形势,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然而单纯会议计划还不够,尤其要重视具体落实环节,可以联合各学生口的主管部门,将学生自治组织、学生会等作为中介,促进开展,同时,还应不断学习,建立“协同学习型队伍”,学习先进经验,例如建立“双课堂”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辅结合的协同机制,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之间也可以形成互补。同时建立专业课教师、教辅人员、思政队伍、管理队伍、服务队伍、离退休教师队伍等不同队伍之间的“沟通会商”协同机制,建立不同单位之间的“联席会议”协同机制[1],切实发挥各方面的合力,以协同之力实现共建共赢。

4 总结

深入认识和推进高等教育“三全育人”,既是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客观需要,也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与高等教育发展一体化推进、协同性创新的理性自觉[6]。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群体特点进行靶向发力,探讨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有效措施,促进“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有助于直接有效地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痛点和难点,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从而为实现高质量育人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猜你喜欢
体制育人机制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浅析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缺陷与完善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完善地方人大主导立法体制机制浅析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皮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