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经典与中医思维在教学中的应用*

2023-01-11 05:25梁冰雪黄思琴樊文彬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现代医学中医学考核

梁冰雪 黄思琴 樊文彬

(重庆中医药学院,重庆 400016)

在2018 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陈宝生部长强调,高校建设与发展要坚持“以本为本”,实际工作要落实“四个回归”,即明确了高校本科生培养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是高校内涵式建设的发展方向[1]。笔者认为中医本科教学的“常识”是中医经典,“本分”是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而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也是中医教育回归初心与梦想的指南针。

1 以中医经典为锚 停泊在中国传统文明的港湾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医宗金鉴》等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灵魂、源头、基石,是中医各学科发展的支柱。但是,现代中医学本科教育弱化了这些中医经典的存在感,取而代之的是中基、中诊、中药、经络、方剂等理论学习[2]。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中医经典应被融入每门中医理论课的学习之中,但由于学生们没有接触临床、缺乏中医思维、古汉语能力较低等原因,只能机械背诵经典字句,而无法深入理解、融会贯通[3]。

中医教育如何“回归经典”,是中医学界长期探讨的困惑之一。虽说几乎每位国医大师、名老中医都在强调中医经典的重要性,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理解这其中的奥义。中医经典的学习要贯穿中医学本科教学的始终,这是中医学子建立“文化自信”“学科自信”的关键点。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曾说,中医学教育要坚决剔除“自我从属”和“泡沫中医”,要求“回归经典”,培养“铁杆中医”。如何在中医学本科教育中体现“中医经典”、传承“中医经典”,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 开展读经典·诵经典活动 培养兴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经典,首先要诵读、背诵。经典教研室可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拟定相关经典条文,梳理成册,供学生们以班级为单位,开展集体晨读、课前朗读、知识竞赛、背诵竞赛、默写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形成中医经典的学习氛围,且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邀请知名专家,开展中医经典相关的讲坛,为学生们树立榜样,激发其对中医经典的兴趣。

1.2 结合现代教学模式 启发探索 运用PBL、TBL、CBL 等现代教学模式[4],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如:微课、慕课、Khan Academy、MITOCW、Conference Lecture、Open Takls、TED等),学校图书馆资源(古今医案云平台、中华医学古籍库、中医药文献数字图书馆、千年医典数据库等),挖掘中医经典的相关内容,并制作PPT进行小组学习汇报。再由专业课教师对汇报内容进行点评与挖掘,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1.3 搜集建立中医经典教学病案库 传承发扬 各教研室教师要注意积累搜集充分体现中医经典指导临床的病案库,使学生们切实体会到经典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过程,加深其对经典条文的理解,为古典朴素的经文增添活力与说服力。经典病案库的建立,也利于教师回归经典,实现教学相长[5]。

1.4 推广中医经典等级考试 以考促改 中医经典知识在中医执业医师等考试中占比较少,是制约经典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相比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中医经典等级考试成绩尚未被社会广泛认可和重视。另外,由于学时的压缩及考核方式的局限,经典教学长期存在“学而不精,精而不专”,学生“考完易忘,高分低能”等现象,失去了经典教学的意义,因此推广中医经典等级考试意义深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中医思维……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开展中医经典能力等级考试”。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不仅考核了学生熟读、记诵中医经典重点经文的能力,同时考核了经典理解及运用能力。经典的学习具有特殊性及长期性,如果没有良好的考核制度保障,容易陷入盲目性,滋生惰性。有学者系统整理了周朝至民国的中医经典的考核模式,认为当时的医学教育机构对中医经典十分重视,在医学考试中,中医经典的考核也各有特点,但总体上呈现出在经典的学习上,强调“诵读”,对于学习内容强调“分科而学”,对于内容的理解强调“师徒授受”。在具体的考核中,分选拔性考核和知识测试性考核2 种,但内容均是以经典为主,可见古代中医思维的习得是基于经典知识的渗透,而考核制度是经典学习的保障。

当前中医经典等级考试方式正逐渐受到重视,已在辽宁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院校开展。通过考核方式改革,促进经典学习。3 个等级考核能力的界定,对于学生而言,可反向调控学习节奏,做到低年级重在条文诵读,中年级结合课堂教学辨析及理解条文,高年级结合临床实践及经方医案知识库,以落实经典思维的临床应用。对于教师而言,能变革教学模式,在低年级重视辅助条文背诵,中年级课堂讲述重视条文的辨析及理解,高年级提高教辅配套以辅助知识的运用。最终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激发教师突破传统经典课堂讲述的模式,构建考核保障体系,提高教学效果,最终实现“以考促背、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以考促改”,推动教学改革。

2 以中医思维为帆 航行在现代科学文明的汪洋

中医思维,体现了中医技术的精髓,是中医传承的核心。现代医学源自西方科学,强调技术进步与自我否定;中医学源自道家哲学,强调回归自然与稳态平衡;现代医学写实,像一幅高清油画,喜欢具体与针对,中医学写意,像一幅古典水墨画,喜欢抽象与圆融。由此可见,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体现着2 套不同的思维方式与方法,而高校的中医本科教育又要同时教授2 套医学体系,难免使得学生不知所措。

邢玉瑞教授[6]认为“中医思维方法广义上是指中医理论构建以及临床诊治疾病等思维活动的途径、手段或办法,包括经验思维、象思维(象数思维)、逻辑思维、系统思维、直觉与灵感等思维方式,以及隐喻、求同、求异、逆向、溯因等思维方法”,并提出问题境遇-经验思维→认识基础-整体思维→逻辑起点-关联思维→思维细胞-象思维→整体直觉辨证临床思维,同时,逻辑思维贯穿整个中医思维方法体系框架的始终。在现代医学不断进步发展的今天,中医学在锚定中医经典的基础上,应该尝试从中国传统文明的港湾出发,以中医思维为帆在现代科学的汪洋中,走出中医学实践的航道。具体而言,高校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补充思维方法类课程 目前的中医学类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中医思维方法体系框架的构建尚有欠缺,没有形成以中医思维方法指导临床实践,再从临床实践提炼总结补充思维方法的良性循环。在今后的中医学类教育中,可以补充中医思维构建类的学科,例如易学、逻辑学、认知学、心理学、东西方哲学、系统科学等,帮助学生厘清基本概念,明晰逻辑关系,加强顶层设计,提升研究水平[6]。

2.2 落实师带徒教育模式 古语有云:“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这是对国家教育部和卫健委有关“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诠释。中医自传承开始,就没有离开过师带徒,然而在大学课堂式教育的时代,中医本科生普遍的培养模式是大班教学,理论与临床脱节[7]。因此,在大学本科低年级学生中开展师带徒,有利于培养学生用中医理论解释临床问题的能力,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8]。

2.3 用中医思维解读现代医学 现代医学在学科专业无限细分至细胞原子后,也开始逐渐强调疾病的动态性和整体观。樊代明院士曾经提出一系列问题:医生是否需要搞清楚医学与科学的关系;医学的本质是什么;医学与科学又有哪些异同,其关系如何等等。

现代医学提出了5P 模式[9]:即预防性(Preventive)、预测(Predictive)、个体化(Personalized)、参与性(Participatory)和精准医疗(Precision Medicine)。再看中医的特点:治未病思想(患者的参与性和疾病的预防性),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四诊合参的精准医疗,疾病动态变化的预测性(如六经、八纲、卫气营血辨证方法),这些与现代医学的发展极为相似。正所谓殊途同归,中西医在技术上存在巨大差异,但是在理念与追求上却是逐渐融合的。运用中医思维解读现代医学,也许不失为实现中西医结合的可靠路径之一。

总之,中医学本科教育中,要以“中医经典”为锚,以“中医思维”为帆,这样未来的中医人才能守住本分与常识,从中华文明智慧的港湾出发,不忘初心与梦想,在现代科学文明的汪洋中乘风破浪。

猜你喜欢
现代医学中医学考核
培育中医生物学 助力中医学发展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浅析医学科技对眼健康系统发展的影响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
医院计算机网络需适应现代医学的创新发展
家庭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