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行动中履行中医药术德合一的思政教育*

2023-01-11 05:25马俊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杂病论医者中医药

马俊杰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的核心价值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它不仅包括了术的内容,更融入了德的思想。“术德合一”思想是医学亘古不变之追求[1],亦是医学生临证教学必须之法则[2],此思想源于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道术合一”理念,亦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之“大医精诚”观相一致,即医术与医德相结合[3]。在中医药实际教学中,除了传授中医药传统知识外,对人文思政教育同样必不可少,即传术亦传德,传技亦承心。

1 时事传递 激发动力

了解当代中医药的蓬勃环境,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所处历史阶段,当为中医药思政教育之首要,而这些内容,对于临证一线的中医教师,有着近水楼台的机会,将自己临证所遇到的政策、氛围及群众依从性等中医药大环境与学生进行分享,以此不断激励其学习及爱岗的热情。作为一名中医药大学教师,亦为临证医者,对此笔者有自己的深刻体会,每每教授时,心中骄傲之情难以言表。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和扶持中医事业的发展,他指出,中医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中医药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先行者”。这些重要的论述凸显了中医药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代替的重要地位。国务院亦下发《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若干意见》,提出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我们教研室与沭阳县中医院共同成立了陈亦人学术传承工作室,进行临床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我们每次在教授医技知识的同时,特别注重融入思政内容,以医院成长过程为背景,阐明国家政策对医院发展及医者个人的促进作用。

国家对中医药的支持是一以贯之的,除了在各种政策及方针上倾斜,更在关系国家发展大计上,积极让中医药参与其中,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发期间,中国创造的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抗疫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在防治方案中,特别要求中医药参与,将一些经典名方进行整合,制定了“清肺排毒汤”等行之有效的方剂,并将连花清瘟颗粒、甘草茶饮等简单成药融入日常预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不仅是中医药抗疫斗争的胜利,更是国家中医药决策正确的体现[4]。通过这样的时事传递,给学生更为直接的主观认识,以此提高其学习动力及作为中医人的自信。

2 熟读经典 萃取精髓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后世将其称为“医圣”。《伤寒杂病论》中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张仲景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治规律,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规范,从而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其理法方药俱全,对中医方剂学也有着重大的贡献,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笔者在《伤寒杂病论》教学过程中,除对上述学术内容进行讲解外,特别重视融入思政教育,强调此书不仅是临证医药专著,亦是洗涤医生灵魂之经典,传道医术,更传承医德,教导学生不可唯名利是务,正如当年张仲景鄙视那些追名逐利之辈,必不可成为良医,其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所谓:“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通过思政教育,分享自己在临证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经历,甚至包括面对名利诱惑,依然坚守医者之本分,以实际行动传承仲景之精诚品德。

教育学生当有大慈怜悯之心,传授《伤寒杂病论》,带领学生“穿越”回“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的时代,正是此特定的时代背景,是张仲景学术思想成型的动力,故其“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也正是在那个年代,医术如巫祝娼妓、医者归三教九流,而张仲景却如出淤泥而不染之莲花,以毕生心血写成《伤寒杂病论》,更是表达了其对功名利禄的不屑一顾、对医道追求的矢志不渝。正因为如此,仲景明确反对了那种“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的敷衍了事的诊病态度,表达了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崇高思想[5]。

笔者常将此铭记于心,曾门诊遇一清洁工,为了生计依然坚守工作,然实在体质太过虚弱,旧疾复发,于是找笔者看病,因为工作关系,患者赶到门诊已无号,笔者立刻给予加号,当得知其无力承担医药费后,毫不犹豫拿出自己的工资为其垫付,几个疗程过后病情好转,作为医者,此刻的喜悦之情非金钱可以衡量。学习仲景之人文精神,其实与我们所追求的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一致的。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之《大医精诚》亦是对中医药学子思政教育的重要教材,该书论述了有关医德的2 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济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好医生,这个困扰医者几千年的问题,孙思邈早在一千年之前就给了我们标准答案:大医精诚。所谓行大医者以解决众生疾苦为大,然而只有具备精诚者,可承大医之名[6]。

所以,中医药大学教师不仅传授专业知识,同样应重视人文精神等思政元素的渗透,正所谓“医乃仁术”,中医教育素以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著称。正如明代李时珍的重要成就之一就是以人文教育为主导医道之说,给后世的医学人文科学启迪了方向,其仁济天下、敢为人先、勤学善思及追本逐源等人文思想,皆是笔者平时教学中特别推崇的[7]。

3 尊重学生 谦虚传道

作为《伤寒杂病论》的任课教师,笔者一直以学生为本,坚信个人素养和专业能力共同培养,二者皆不可忽视,然欲要授道,当先自省,以身作则。这就更加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更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前段疫情期间,坚持停课不停学,采用网上教学,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不管是从备课、上课,还是课后反馈、辅导,笔者都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其实线上教育也有不足的地方,如具体指导少、不灵活,为避免变成教师的一言堂,笔者通过腾讯视频及微信群等方式,去积极跟学生互动,及时沟通问题,并鼓励学生主动发问,提高参与度。

此外,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教导学生秉承“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做到这样,教师自己首先须做到谦虚谨慎,努力向其他教师学习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技术,积极配合其他同事的工作,积极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教师以身作则,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学术讨论,相互促进,相互学习。中医药大学的学习有个显著特点,就是背诵内容特别多,由于学习方法及个人悟性的不同,导致学生之间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这时候教师当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通过讨论,借鉴其他学生的学习方法,共同提高。

4 鼓励科普 担当责任

除课堂教学外,笔者常在报刊、电台等传统媒体为中医发声,坚持对全社会传播中医文化,在FM89 杭州人民广播、FM93.7 江苏新闻广播分别精心制作节目《国医奇谈》及《食养中国》,在传播中华几千年中医文化的同时,让百姓能够以最简单的方式防治疾病,加强其“治未病”理念,将药食同源的思想融进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通过这些知识的传播,唤醒全社会的食养习惯,并以此呼吁更多人关注中医中药,为中医药的普及另辟蹊径。这次疫情期间,笔者亦及时通过电台为大众传授新冠肺炎的防治知识,并宣传中医药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把传统中医文化宣教于“社会大学”,弘扬中医经典魅力,为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传承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通过这些经历,和学生探讨一个医者的社会责任,鼓励学生在学习之余,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中医药文化普及工作,尽一名中医人应尽之社会职责。

5 临证不倦 虞山医风

笔者自认在临床上一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持之以恒,除给患者身体诊治之外,亦经常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对其心理疏导,告之虽然身体上出现病痛,甚至承受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沮丧、伤心及无奈,但与其说此为磨难,还不如说是一场修行,望始终坚信医患配合才是战胜病魔之关键,需鼓起勇气,树立信心。

作为常熟人,笔者在学医的过程中,深受常熟本地的医学流派——虞山医派先贤思想的影响,一直秉承“术德合一”的临证理念,尤其是对缪希雍的游医生涯甚为佩服,其一生游历,足迹遍布大半华夏,学术思想亦广为传播。缪氏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好友丁元荐言:“仲淳往往以生死人,攘臂自快,不索谢。上自明公卿,下至卑田院乞儿,直平等视”,临证所遇疑难之疾,他医拒绝,而缪氏“亟驰诊之”,有医案载杭州陈赤石过劳感暑,遂下痢纯血,医皆难之,言唯有仲淳可医,患者家属随即差人求助,缪氏此时正在苏州出诊,闻及病情,立刻一日一夜策马赶至,投药二剂,救其性命[8]。

笔者以虞山先贤为榜样,始终坚持每周末游医门诊,风雨无阻,当然医者也是凡人,也会生病,然觉得似乎自己连生病的权利都没有,心系众生,不敢懈怠。真自遇疾病时,一想到患者殷切的眼神和焦急的等待,咬紧牙关克服自身种种病痛依旧坚持下来,身体力行,用生命去履行一个中医人应有的使命。因为笔者始终坚信己所不欲则勿施于人,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得做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为进一步传承虞山先贤“术德合一”的学术思想,笔者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熟市中医院针对中医相关专业的实习生开设了虞山医派“术德合一”思想课程,从缪希雍、喻嘉言及陶君仁等历代医家的医术、医德角度深入讲授其大医精诚思想,以此为其他地区中医流派的思政建设抛砖引玉。

6 结语

医学教育是个复杂的过程,有着几千年传承的中医教育更是如此,因为未来学生将担负着“上以辽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的重任。常教导学生,古往今来,医者在社会生活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而在新时代中,我们面临的是更为复杂的医疗环境。当代科学对某种疾病的局限性和患者要求之间的矛盾,把医生推到了风口浪尖,医疗纠纷层出不穷。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是勇往直前,还是明哲保身?答案自然是前者,在我们步入医学殿堂的那一刻,就立下宏愿,医者当以患者性命为先,自身安危为后,正如国医大师朱良春所谓:“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

致谢:虞山医派中医经典传承奖励基金资助。

猜你喜欢
杂病论医者中医药
《伤寒杂病论》理法方药定量思想初探*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3类人不宜做艾灸
医者仁心,谱写浓浓“山水情”
我是医者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非常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