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探讨

2023-01-11 14:21福建龙岩市第一中学锦山学校364000郭冬磊
中学教学参考 2022年1期
关键词:张老师挫折法治

福建龙岩市第一中学锦山学校(364000)郭冬磊

回归生活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理念。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可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该贯彻落实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而要贯彻落实这一基本理念,就应该实施生活化教学。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实施生活化教学,符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性质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的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实施生活化教学,做到紧密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思考、在生活中感受、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探究。如果道德与法治教学忽视、漠视甚至无视生活性,脱离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把课上成了纯知识课,上成了机械灌输、死记硬背知识点的课,那就从根本上与本课程的性质相悖。

(二)实施生活化教学,符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理念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回归生活,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这就需要教师实施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情境中思考人生、感悟人生、珍惜人生,在多种生活情境中去判断各种纷繁复杂的事物的是与非、真与假、对与错、善与恶、好与坏、美与丑,在多彩的情境中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思考社会、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增强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亲社会的情感,从而为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道德与法治教学忽视、漠视甚至无视生活性,学生对自身生命的认识就可能是肤浅的,也就难以做到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就可能是错误的,也就难以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就可能是片面的,甚至缺乏亲社会的情感,其未来对社会的影响也就可能是消极的。

(三)实施生活化教学,能满足学生自身成长和进步的需要

学生如果远离生活世界,单靠学习书本知识,是很难实现自身的成长和进步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知识、能力增长的过程,是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也是良好的个性人格、人际关系、精神世界等形成的过程。如果离开了生活、离开了实践,离开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知识的学习不可能深透,能力的提高不可能得到落实,应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可能形成,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进步必然是一句空话。可见,要真正满足学生自身成长和进步的需要,就要实施生活化教学。

(四)实施生活化教学,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我国当前实施的教育改革,要求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大问题;要求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国当前实施的教学改革,还要求加强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以及与时代的联系;要求引导学生在对话、互动中学习,在参与、体验中学习,在质疑、探究中学习,在调查、实践中学习。以上要求的有效落实,离不开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因为素质、素养、德行等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得到培养,人才也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培养出来。

(五)实施生活化教学,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当今中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社会风云变幻,国家关系错综复杂;当今中国,已经实现全面小康,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这样的大变局、新时代,必然会引起人的生存环境、思维方式、交往方式的变化;必然要求年轻一代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提高应对社会挑战的能力;必然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更加关注生活,实施生活化教学,强化与生活的联系。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成功尝试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施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选取生活气息浓厚的热点材料,注意结合学生身边的事,比如家庭、学校和社区中的事;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开展调查、访问、参观等活动,将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张老师所执教的《增强生命的韧性》(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二框,以下简称本课),是回归生活理念的生动诠释,也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成功尝试。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老师这节充满浓浓生活味的好课。

(一)回忆快乐生活,热爱美好生活

本课的主题是谈挫折,但是张老师反其道而行之,开展了一个名为“精彩瞬间”的课堂活动,要求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美好时刻,从学生生活中的快乐瞬间入手来导入新课。

张老师通过PPT 展示了四幅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过去的快乐生活。图片1 是“主题班会活动场景”,展示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使我们充实而幸福”;图片2 是“参加搞怪活动的同学”,展示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展示自己的过程既能给自己也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图片3 是“拥抱欢笑的同学”,展示目的是说明友谊让我们的人生不再孤独,让我们体会到人生的幸福;图片4 是“获奖后微笑的同学”,展示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荣誉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过去的快乐生活,激发了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也为学生正确认识和面对挫折做了很好的铺垫。然后张老师说:“笑容写在脸上,幸福洋溢在心间。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过去的生活,这句话会是什么?”有学生说道:“我的生活是快乐、精彩的,当然也会有伤心、难过,有困难、阻碍。”张老师顺势指出:“就像天空,不仅会有晴空万里,也会有乌云密布。此刻,你想起了哪些苦涩的点滴?”这就自然地引入了“挫折”这一主题。

毫无疑问,在我们的生活中,快乐和幸福是主流,挫折和不幸是支流。引导学生热爱美好生活,是教师的重要责任。我们谈论挫折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勇敢面对挫折并且努力战胜挫折,从而更加热爱生活。如果课堂导入直接讲述挫折的事例,课堂就会比较沉闷。可见,张老师的做法标新立异,独具匠心。

(二)讲述苦涩生活,正确认识生活

在导入新课之后,教学“生活难免有挫折”时,张老师开展了一个名为“苦涩点滴”的课堂活动。这一活动以故事接龙的形式,让学生讲述自己所遇到的各种挫折。

故事接龙的形式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因此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在学生讲述结束后,张老师对挫折进行分类。例如,把考试失败、比赛失败、竞选失败等归为一类,把与同学关系紧张、与父母关系紧张、被老师误解等归为一类,把天灾人祸归为一类。这就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感性认识。然后张老师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归纳挫折产生的原因。这就使学生比较轻松地掌握了挫折的含义和挫折产生的原因。

虽然新时代的青少年生活在快乐和幸福之中,但烦恼、困难、失败、挫折等都是在所难免的。让学生讲述自己遇到的各种挫折,可以强化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挫折、思考生活,可以体现课堂教学生活化。

(三)解读挫折生活,正确对待生活

为了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挫折,张老师开展了一个名为“选择成长”的课堂活动。张老师首先展示了学生的一封求助信,信中说:“写下这封信需要很大的勇气,可是我实在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我的父母要离婚了。虽然我父母亲经常争吵,甚至父亲很久都不回家一次,但是我不愿意他们离婚,我渴望有一个完整的家。可是谁会在乎我的感受呢?我想……”

这封信所反映的事情虽然不会发生在每个学生的身上,但肯定会发生在某些学生身上,这是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利用这封没有写完的信,张老师引导学生探讨:信写了一半,写信的同学到底在想什么呢?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他可能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请大家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来解决以上问题。

“他可能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个问题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学生探讨这个问题的过程,就是解读生活的过程,也是提高对挫折的认识、端正对挫折的态度的过程,还是实现个体成长的过程。通过探讨,学生认识到,做出“自我放弃、自甘堕落”的选择,其结果可能是荒废学业、一事无成;做出“自杀或者离家出走威胁父母”的选择,其结果可能是伤害自己、伤害父母;做出“尊重父母,发奋努力学习”的选择,其结果可能是更加独立,取得学业成功,实现人生价值;做出“做父母感情的纽带”的选择,其结果可能是重获温暖幸福的家庭生活。进而学生就会得到这样的感悟:选择不同,结果不同;对待挫折的态度不同,结果也就不同。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压制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认为学生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重视教学过程,而不是重视教学结果。张老师的这一活动安排,是“重过程”的生动体现。学生在解读生活的过程中,智慧得以增长,个性得以张扬,生命得以成长,素养也得以提升。

(四)规划自身生活,走好人生之路

在学生明确了要以积极态度对待挫折之后,张老师开展了一个名为“人生之路”的操作性活动,要求学生动手画图形,用线条连接人生起点与终点,然后让学生阐释自己所创作的图形有什么内涵。

学生动手画图形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思考自己人生、规划自己生活的过程。在学生画完之后,张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每个同学所画的人生之路都会有差异,这说明了什么?这些不同的人生之路又有哪些共同之处?什么原因会使一个人由人生的高潮转入低潮?为什么有的人生轨迹能不断向上,有的却不断向下?”学生思考之后得出了许多结论,包括“人生之路各不相同”“人生无坦途,难免有挫折”“勇敢面对挫折,创造精彩人生”“保持坚定意志,切勿骄傲自满”等等。

这样引导,能够引导学生对人生的深层次思考以及对挫折的深刻认识,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新的高度。这样的教学,才是生活化的深度教学;这样的学习,才是诱发学生高级思维的深度学习。

(五)畅想未来生活,憧憬美好生活

在课的最后,张老师开展了一个名为“美好未来”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从《一无所有》《前程似锦》《爱拼才会赢》《少年壮志不言愁》《阳光总在风雨后》《隐形的翅膀》《飞得更高》《海阔天空》等歌曲中,选择一首或者多首,用语言描述或歌唱的方式,来展示自己对未来人生的设想。

学生设想和描述未来人生的过程,就是畅想未来、畅想生活的过程。开展这一活动的意图是:让学生坚信,尽管人生难免有挫折,但我们始终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让学生认识到,不管我们有怎样的人生际遇,都应该始终对未来抱有美好的憧憬。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坚定了学生的信念,引导了学生的行为,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本课张老师共设置了五个活动,即“精彩瞬间”“苦涩点滴”“选择成长”“人生之路”“美好未来”。这五个活动是按照回忆生活、讲述生活、解读生活、规划生活、畅想生活的思路展开的,活动设置独具匠心,教学思路清晰明了,课堂结构科学严谨,教学效果令人满意。这节课实施了生活化教学,使回归生活的理念得到生动诠释。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会更深刻,对生活的态度会更端正,对生活的情感会更强烈,对自己未来的生活之路会更明确,对自己未来的生活也会更憧憬。

猜你喜欢
张老师挫折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Holism in Education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挫折使我更坚强
张老师喝茶
挫折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