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乡村教师流动问题研究

2023-01-12 03:27许雅莉肖园丽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23期
关键词:城乡流动学校

□许雅莉 肖园丽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城乡区域协调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深刻认识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乡村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的薄弱地区,由于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乡村基础薄弱,在城乡实现政策平等资源共享的同时使得乡村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本文试从城乡区域协调进程中分析乡村教师流动问题。乡村教育是实现乡村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乡村教师更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基础。由于乡村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加之城乡区域协调建设降低了编制和户籍对乡村教师的限制使得乡村教师大量流动,造成乡村教师严重缺乏。对城乡区域协调进程中乡村教师流动问题进行研究,能够有效地引导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一、乡村教师流动的界定

教师流动是社会流动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教师流动是指教师从一种工作状态到另一种工作状态的转变,包括地理位置上的变化。教师流动是教师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择适合自己或所追求的工作环境的流动过程,在流动过程中教师可能会继续留在教育行业,也可能会离开教育行业。本文所研究的教师流动是乡村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转换工作环境或者工作状态依然留在教育行业的过程。

二、乡村教师流动的类型

乡村教师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和教师自我价值不断提升的必然结果,这符合社会需求的变化。乡村教师的流动是有目的、有方向的流动,针对乡村教师的流动现状趋势可以对乡村教师的流动进行不同的划分。

(一)从乡村教师流动的方向上看可以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水平流动是指乡村教师没有离开教育岗位,只是由一个学校调到另一个学校或者由一门学科换成另一门学科,这种变化包括校内流动、校际流动和跨地区流动。垂直流动是指乡村教师出现职位上的变动,这种变动可以是职位的晋升或者下调,在这种变动下部分乡村教师虽然依旧在教育行业,但是会由教育知识的传授者变成教育的管理者。

(二)从乡村教师流动的地域上看整体呈现从西部偏远落后地区向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西部偏远地区乡村经济落后基本的教育条件相对较差,乡村教师更愿意向东部经济条件较好的学校流动。这种流动下一方面造成西部偏远乡村地区留守的乡村教师教学压力增加,另一方面西部偏远乡村地区严重缺乏教师,乡村教育水平落后。

(三)从乡村教师流动的性别上看男性教师流动比女性教师的比例大。男性教师通常更加追求事业的成功,追求自身的发展,追求更好的工作待遇;女性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工作稳定后更加关注的是家庭,女性教师一旦成家立业很少会转变自己的工作环境。

从这几种比较显著的乡村教师流动类型上看,乡村教师受到各种情况影响出现大量流动,“一般而言,当教师不满于原有学校的状况,或者觉得学校提供的支持不能满足个人发展的时候,或者追求工作上进一步提高的时候,流动往往会成为教师的现实选择”[1],在职业追求中导致更多的乡村教师更愿意流向城市。这一过程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合理流动,大量乡村教师流入城市导致乡村教育出现乡村教师严重缺乏,师资队伍不健全,教学水平落后,长期的不合理乡村教师流动将严重破坏教育公平。

三、乡村教师流动的原因

乡村教师的流动是长久存在的,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区域协调进程加快使得乡村教师流动变化加剧,不合理的乡村教师流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乡村教育水平的发展,分析乡村教师流动的原因为下一步更好地推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引导乡村教师合理流动、促进教育公平较快较好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一)城乡区域协调是乡村教师流动的必然结果。城乡区域协调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新阶段,城乡区域协调要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和乡村、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整体规划发展,在发展中以工业反哺乡村,城市带动乡村,使乡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同促进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推动整个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城市相对乡村而言占据优势,“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2]城乡区域协调进程中政府各项政策更为开放,实现城市和乡村共同互惠发展,乡村教师的流动不再受到户籍和编制的影响,乡村教师抓住机会流动到城市地区执教。这种大规模乡村教师流动到城市是城乡区域协调的必然结果,如果乡村教师实现合理流动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但是如果出现不合理流动将会造成乡村学校教师缺编严重,影响乡村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的进行。

(二)城乡差距的扩大是乡村教师流动的经济原因。乡村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在实现自己价值的同时也会追求更高的生活条件和经济待遇。现实生活中由于乡村地区发展资源有限,乡村居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相比差距不断扩大。

从图1中可以看出,城市居民收入明显高于乡村居民且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教师的工资主要包括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其中第8条明确规定,“确保乡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是地方各人民级政府的责任”“从2001年起,将乡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管理上收到县,为此,原乡(镇)财政收入中用于乡村中小学教职工资发放的部分要相应划拨上交到县级财政。”自此教师的基本工资由县级财政拨付,绩效工资由所在学校和乡(镇)负担。由于县级财政有限,在实际工资发放中乡村教师基本工资普遍较低,同时乡村学校教育经费短缺基本乡村教师的绩效工资补贴远远低于城市学校。尤其是青年乡村教师面临择偶、成家、购房、抚养小孩以及赡养父母的现实问题。寻求较高的经济收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是他们流动到城市学校的直接动因。

图1 近5年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情况比较(单位:元)

(三)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是乡村教师流动的政策原因。乡村教师由于受地区教育经费影响大部分乡村教师很难有机会再接受教育专业技能培训。乡村教师在职称评定以及编制问题上名额数量普遍少于城市学校,乡村教师基本上没有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医疗卫生检查。在教师的住房问题解决上,城乡教师也存在差异性,大部分乡村教师住房问题没有解决,乡村教师普遍没有统一的住房,即使有住房也是大集体寝室,西部部分地区乡村教师甚至于住在危房。这种城乡资源配置不均问题使得城乡发展差异较大,在城镇一体化进程中实现政策平等,不再受城乡之间户籍限制,乡村教师流入城市享受更好的资源待遇。

(四)社会认同感降低是乡村教师流动的重要原因。所谓社会认同感是指社会中的人对某一件事件或者人物的评价和观点。随着乡村地区开放程度加大,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价值,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下降,逐渐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也在发生变化,由以前知识学历的高低变成了一个人经济能力的强弱,乡村教师慢慢变成了社会发展的弱势群体,社会对乡村教师的认同也在下降,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不尊重教师的现象。“乡村教师身份地位的社会认同度比较低,这直接影响到了乡村教师的代际继承和发展,也直接威胁到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3]城乡区域协调进程中乡村居民涌入城市,乡村子女也在城市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乡村学校受条件限制教学质量也低于城市,这使得社会人群对乡村教师的认同更加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乡村教师的积极性。社会认同的降低是促使乡村教师流动到城市的重要原因。

四、引导乡村教师合理流动的对策

面对乡村教师不断流动这一趋势,在正确认识这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的进步的同时,要积极发挥国家、政府、学校三者在乡村教师流动中的作用,不仅在根源上也要在流动过程中共同努力引导乡村教师合理、有序的流动,城乡教育共同发展。

(一)建立规范化流动体制,引导乡村教师合理流动。乡村教师的流动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同时也是个人追求自我发展的需要,面对乡村教师大规模流动到城市地区应该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建立规范化的流动体制,引导乡村教师合理流动。“单向、不合理的教师流动造成了教师群体整体的下降,扩大了城乡以及区域之间教师资源的差距,形成了教育的‘马太效应’,从而加剧了本已十分严重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的整体效率和整体质量,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成本。因此,构建合理有序的教师流动体系对教育公平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1]在乡村教师流动过程中城市学校和乡村学校应相互配合,一是严格乡村教师流动和接收程序,乡村教师应提前向所在学校提出流动申请,在双方学校达成一致情况下,乡村教师方可离开。二是乡村教师提出流动申请时乡村学校应招录符合要求的代课教师入职,在考察培训达到要求后编入教编制。建立规范化的流动体制,一方面规范乡村教师流出程序;另一方面保证流出教师的基本权益,同时乡村学校能及时有效地补充缺失教师。

(二)采取政策倾斜,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差距。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果的影响,城乡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出现两极分化,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乡村教师工资收入福利待遇普遍比城市教师工资较低。因此,为实现乡村教师资源的有序、合理流动,国家必须要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政府制定的部分政策措施要向乡村地区倾斜,提高乡村教师收入;同时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完善投入机制”,提高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乡村义务教育经费”,“尽快化解乡村义务学校债务”,特别扶持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4]。在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政府制定的教育政策要充分考虑乡村学校教师编制的问题,乡村教师职称评定的考核要因地制宜。

(三)搭建教师培训平台,满足教师专业需求。社会发展节奏日益加快,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现有的知识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需要政府、城市学校以及乡村学校三方共同努力搭建教师培训平台,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针对乡村教学设备不足,由政府提供经费支持可以定期组织乡村教师到城市学校学习交流,也可以根据乡村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组织城市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同时在乡村学校教学资源缺乏方面,可以由政府牵引搭建相应的城乡学校建立资源共享互助合作的机制,使得城乡学校教师共同发展。

(四)加强教育宣传,营造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教育是国民素质发展的基石,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教育不仅关系到国家科技实力的提升,也体现出国民精神文化素养的高低,国家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不仅仅要在城市地区更应在乡村地区普及,乡村学校在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方式上与城市地区存在差距,这不是仅仅靠乡村教师就能解决的,社会对乡村教师的评价标准应符合实际的教学现状,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在乡村教师积极付出之后却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肯定。政府在教育宣传的同时也要在社会生活中给予乡村教师更高的优待和福利,让宣传教育和实际生活状况相符。随着城乡区域协调的不断发展城乡界限不断模糊,乡村教师应该享受和城市教师平等的对待。

城乡区域协调是为实现城乡共同发展,让改革的成果惠及乡村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这一过程中深受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更多的乡村教师为追求经济待遇和事业发展流动到城市,这是城乡区域协调的必然结果也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这一现象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强制化地阻碍这一趋势发展,应及时关注乡村教师的动态,引导乡村教师有序、合理流动,实现城乡教育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城乡流动学校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流动的光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