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教材建设研究

2023-01-14 05:47杰,陈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自学考试教材

龙 杰,陈 振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100120)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以国家考试为主导,以个人自主学习为基础,学习方式灵活、工学矛盾小、成本费用低,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没有围墙的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作为我国教育制度的一项创举,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能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与学习型社会特点的教育形式。当前全国自学考试在籍考生超过3800万,2021年全年报考625.78万人次,48.94万人取得毕业证书。为摸清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建设与管理现状及问题,推动新形态自学考试教材建设试点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成立专项课题组,自2021年3月起先后赴上海、江苏、山东、海南、广东、山西、安徽、重庆等8地教育考试管理部门与复旦大学、南京大学、青岛大学、海南大学等20余所主考高校进行实地走访座谈,同时在相关专业机构支持下采取文献分析、数据统计、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自学考试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背景及其对教材建设的要求

教材建设与自学考试的发展直接相关。全面了解自学考试现状与适应时代要求的高质量转型发展趋势,对于我们理解并加快新时代自学考试教材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中自学考试面临的新形势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40多年来,已为6600多万人提供了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国家培养了1600多万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从发展历程看,自学考试经历了探索、扩张、收缩、再发展的历史。在百废待兴、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的20世纪80年代,自学考试体现了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的活力和首创精神;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其“学历机会补偿”功能突出,规模持续增长;在世纪之交,随着高校扩招以及学历继续教育入学门槛降低,自学考试规模开始收缩;近些年以来,随着终身教育引领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和各类教育形式的衔接沟通与协调发展,自学考试规模总体上又呈现持续增长趋势。

以具体调研的情况来看,各省在考生规模、开考专业、课程及教材建设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体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显著特点,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以实地调研的8个省份数据为基础,同时参照其他部分省份数据;受限于信息采集来源因素,表中空格部分数据缺失)。

表1 2018—2020年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自学考试情况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2020年,广东、江苏、湖南年度报考人数是山西、吉林、黑龙江报考人数的10~30倍,广东和内蒙古报考人数更是相差508倍;广东、江苏、湖南报考人数在总人口中占比均超过0.6%,而河北、山西、黑龙江、内蒙古报考人数在总人口中占比均不到0.16%,最低的内蒙古则为0.01%。不同地区考生规模和自考参与度的巨大差距,很难从地区人口规模、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以及高等教育体量等方面找到匹配因素和相关规律。调研还发现,区域发展不平衡还体现在省域范围内,如青岛和济南两地、海口的自考考生分别占所在省份考生的70%以上。表1数据同时反映出以下情况:广东、江苏、湖南、山东等考生规模排名靠前的省份,其各年度规模动态变化均呈现增长或稳定趋势;北京、天津、山西、海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呈现下降和波动趋势的省份,其考生报考规模和在总人口中占比均排名在后。在极度不平衡现象之上又叠加了“马太效应”趋势。地区发展不平衡的背后反映出认知理念、管理制度、发展程度上的明显差异。除表1反映的考生规模和增长趋势外,各省在开考专业课程建设与管理、助学机制和服务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如不同省份有大自考、小自考、全日制等不同制度,有“专接本”“专套本”“相沟通”“二学历”等不同模式。东部沿海有的省份自考“抢考位”不亚于春运抢票,而西部地区有的省份“空考率”高达20%~30%。

调研还发现,主考高校内生动力不足,自考业务有被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985工程”高校逐渐退出自考,不再承担主考工作,直接影响了自学考试的社会影响力和对考生的吸引力,也使自学考试失去了普通高等教育给予的专业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撑与保障。天津市自考办反映,随着普通高考录取率不断攀升,南开大学与天津大学不再承担主考工作,自考的品牌影响力和社会号召力随之下降,加之其他继续教育形式的有力竞争,自考的生源储备明显不足。[1]更多的主考院校也表现出对自学考试热情不高,内生动力不足,出现合并、解散校级自考管理部门情况。高校主考机构自考经费少,人员少且变化频繁。[2]许多地方教育考试院反映,地市级自考办和主考校“只凭考试费收入(35~60元/门),工作难以为继”。实地访谈中,一些“老自考人”反映,当前只能靠情怀维持工作,自考机构人员流动大、流失严重,有时只剩下一两个人管理数万考生,很难提供优质服务。

新形势下自学考试考生群体还出现了新的趋势和特点。自学考试制度旨在推进在职专业教育和大学后继续教育,但近些年随着中职、高职扩招,在校生学历提升的需求日益凸显,在校生报考规模呈显著增长趋势。以江苏省为例,在校生报考规模占总规模的46.7%。[3]从报考年龄看,自考生趋于年轻化,以黑龙江省为例,18~25岁的考生人数占比75.9%,36岁以上的占比13.5%,26~30岁的占比8.9%,31~36岁的学生占比1.7%。[4]多元化的考生带来报考目的的多元化,根据张铭惠的调研,明确为提升学历的考生占比29.4%,提升自身专业知识的考生占比26.7%,为工作晋升的考生占比16.1%,缓解就业压力的考生占比12.3%。[4]从考生学习效果来看,多数省份单次课程通过率在50%左右,考生毕业率在20%左右。大部分考生反映部分课程考试难度大,导致考生学习意愿降低。

自学考试长期坚守“宽进严出”,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制度体系,自学考试学历证书仍是学历继续教育领域的“金字招牌”,并一直与其他类型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伴相生,互动发展。进入新时代,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综合治理体系日渐完善,特别是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较好满足的同时,学习发展的需求日渐旺盛。在统筹推进高等继续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进程中,自学考试迎来了发展关键期和重要转型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并确立了“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目标任务。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审视自学考试制度,教育部教育考试院杨松、张志刚、王和军等认为,作为公民学习权、发展权的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制度保障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如何适应、引导、服务和保障公民的开放性学习需求及终身学习追求,是其作为国家制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其新时代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目标导向之一。[5]

(二)自学考试高质量转型发展对教材建设的新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教材建设”,这是教材建设首次被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文件,体现新时期党对教材的高度重视。对于自学考试这种以“自学+考试认证”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形式,教材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反映新时代建设和发展需求的新体系、新内容、新形态的课程教材建设,在自学考试不断加强课程育人改革和服务模式创新中能发挥基础性、应用性和导向性的作用,是实现自学考试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

1.发掘自考制度优势,拓展其生命力和适应性,需要与时俱进的课程教材供给。自学考试是由国家法律确定的、面向全体公民的开放式高等教育制度,具有开放性、普适性、灵活性的特点与低成本以及面向终身学习、有利资源共享等优势,充分体现了现代高等教育去精英化,逐渐向普及化、大众化转变的特征趋势。40多年发展历程证明,自学考试制度面对形势变化和大众需求有极强的适应调整能力,可以对相关机制、政策和操作模式进行不断优化。制度优势决定着自学考试本身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如天津自学考试关注社会需求,陆续推出了面向农村的“红色证书工程”、面向工业系统的“蓝领双证工程”和面向职业教育的“高级技校衔接工程”。与时俱进、高质量、便于自学的教材,是发挥自考制度优势与作用,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自学考试制度化的教学内容及服务供给主要是通过教材实现的,教材是考试测评的基础和依据,甚至也是唯一的制度化的学习资源和服务供给。江苏省教育考试院袁靖宇院长在调研访谈中提出,自学考试制度具有草根性(民生)、补偿性(公平)、终身性(发展)三个特点,当前开展适应性改造,需要重点解决信誉度和影响力下降、教材内容和形态老化、助学模式和手段落后等问题,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与育人品质。自学考试在课程及教材资源建设上必须呼应时代需求,教材改革刻不容缓。

2.实现自学考试转型发展,拓展其学业成就认证功能,需要高质量课程教材体系的保障。2022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学历继续教育要“统一通过成人高考入学,统一专业教学基本要求,统一最低修业年限,统一毕业证书”。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推动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实现不同类型教育、学历与非学历教育、校内与校外教育之间互通衔接,畅通终身学习和人才成长渠道”。在现阶段,自学考试主要承担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任务,并通过标准和评价发挥横向沟通、纵向衔接的立交桥作用,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不可或缺的教育形式。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建立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在这方面自学考试独具优势。调研中,许多高校继续教育专家建议,要充分发挥自学考试制度的学业成就认证功能。在推进高等教育学分互认和学分银行建设的过程中,自考可以作为由第三方专业机构提供的考试评价工具,成为MOOC与高校校内课程学分互认的中间桥梁,吸引包括高校在校生和在职考生在内的各类学习者投入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从而实现自考的功能拓展和价值提升。课程教材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主要载体。在自学考试中,课程是支撑自考学习和考核评价的核心,也是育人体系的重要环节;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考试命题的主要依据。2021年5月教育部发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清单(2021)》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基本规范(2021)》,为自学考试专业建设作出了科学规划和规范要求。新的专业基本规范包括258个专业,涉及课程2633门,这些专业和课程,与其他类型学历继续教育以及普通高等教育既有关联,又各有特点。新时期自学考试培养质量建设应重点聚焦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建设,认真落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基本规范(2021年)》中规定的人才培养要求、课程设置要求、实践环节要求,大力开展自主研发,逐步按类型、按专业系统建设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满足学(考)生自学需求的课程教材体系,通过加强互联网+教育模式助学服务提升育人水平,完善自学考试质量保障体系。

3.坚持自学考试的统筹协调发展,需要加强教材规划和资源集成的顶层设计。如前所述,自学考试地区发展不平衡,各省在认知理念、管理制度、发展程度上差异化突出。因此,亟需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在鼓励和保护个性与特色同时,加强统筹协调和方向引领。调研中,海南省考试局林演副局长提出,自学考试高质量转型发展应加强国家层面顶层设计,坚持“四个统筹”:一是新形态教材建设规划设计的统筹,坚持体系性建设、适应性改造、方向性引领;二是教学内容与考评对接机制的统筹,建立课程标准、规范专家评价、动态更新互动;三是助学资源与平台集成整合的统筹,整合省、主考和助学高校、社会民营机构资源;四是支持服务与教材供应渠道的统筹,没有统一的管理与服务机制,新兴学科、受众少而最需要服务的教材没法得到保障。2021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材建设与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在教育部领导下,由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统筹管理,各省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具体负责。有关管理部门、学校要完善教材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加强对教材规划、编写、审核、出版、选用工作的监督检查。下一步要根据自学考试综合改革的总体部署,按照“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强化特色、打造品牌”的原则,做好自学考试教材建设规划,加强建设与管理,完善教材编写及选用审核机制,同时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建设自学考试课程学习资源库。

二、自学考试教材建设的现状分析

为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学考试教材建设基本情况,课题组在实地走访调研8地教育考试管理部门和20余所主考高校的基础上,结合全国及地方教育考试管理部门公开发布或调研中提供的自学考试教材相关文献和数据进行分析。分析数据覆盖当期在供的全部全国统考课程教材和部分省考课程教材。

(一)自学考试教材的基本现状

自学考试教材是根据专业考试计划和考试大纲的要求编写或选用的、符合自学考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学习媒体,由全国和省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简称考委)统一组织编写或指定选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规定全国考委根据工作需要设立若干专业委员会,负责拟订专业考试计划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组织编写和推荐适合自学的高等教育教材。目前通行的做法是全国统考课程教材由全国考委统一组织编写,省考课程教材由省考委组织编写或指定。全国统一命题课程及统编教材目录由全国考委制定并印发各省,各省自学考试机构在此基础上制定本地开考课程考试时间安排以及课程使用的大纲及教材目录并面向社会每年定期公布。以2021年为例,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军队自学考试系统共开考课程5590门,其中全国统一命题课程496门,占9%,省级命题课程5094门,占91%。

1.全国统编教材建设使用情况。根据公开发布的各年度统考课程教材目录,全国考委自1980年代起至今累计编写教材有1000余种,使用峰值达年700余种。全国统编教材对应全国统一命题课程目录实行动态调整管理,教材的修订工作与考试大纲的修订同步进行,教材常规修订量为每年40种左右。随着全国统考课程的不断调整、缩减,教材的年使用品种从峰值调整到2021年的496种,年供应量300余万册。全国考委通过对部分基础性、核心性自学考试课程实行全国统一命题和考试,起到落实标准、保证基准、把控质量、防范风险的“压舱石”作用,多年来有效保障了自学考试质量,对各省开展省级命题课程建设与考试实施工作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全国考委各相关专业委员会负责遴选主编、组织审稿、审核内容等事项。教材编写实行主编负责制,教材主编需具备高级专业职称,从事拟编教材课程教学五年以上,具有编写高校教材的成熟经验,绝大多数全国统编教材的主编为重点高校的专家教授。全国统编教材是全国考委委托主编编写的职务作品,全国考办负责与主编签订编写合同,其整体版权归属于全国考办,并在教材封面统一注明“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

2.省定教材建设使用情况。从公开的年度开考计划看,各省开设省级命题课程数量在几十门至几百门之间不等,存在较大地区差异。这些课程均使用省定教材,其建设监管主体为省级考委,具体工作落实在各省级教育考试机构。调研发现,各省省定教材建设模式主要以选用为主,绝大多数省定教材直接选用了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全国仅有4个省份针对省考课程编写了少量自编教材。选用工作的参与主体为省级考委以及主考学校。实际工作中,由主考学校主导推荐选用已有教材,并根据教材内容制订相应的考试大纲和考核标准。主考学校根据本地区自学考试专业课程设置择优选择,优先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级精品教材、省部级精品教材等高质量教材,选用教材均为国家正规出版物。当前,省考课程教材建设相对薄弱,亟需发挥全国考办的引领功能,建立全国自学考试教材信息服务平台,加强自学考试教材的质量评估和使用的信息交流,选择、推荐省考课程优质教材,协调解决省定教材使用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高省定教材整体水平和使用效率。

(二)自学考试教材建设的问题分析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基本规范(2021年)》发布后,新一轮教材建设提上了日程。但调研发现,当前自考课程教材存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适配性差、供应不畅、盗版严重等问题,教材形态单一,不适应信息化学习,难以满足学习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1.内容陈旧,更新慢。现行自考教材版本陈旧、更新慢,一些小品种统考教材和多数省考课程教材更为陈旧。笔者统计2021年使用的496种全国统考教材,2000年以前出版的教材占比7.6%,最早版本为1996年;2015年及以前出版的教材占比43.1%。自考教材修订滞后的情况在省考课程中表现更为突出。以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2021年省考课程教材目录为例。该省2000年及以前出版的教材占比22.5%,2015年及以前出版的教材占比97.8%。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教材还有不少在使用。某些地方的主考学校反映,一些省考课程教材版本过于陈旧,市场上已无法购得,严重影响了考生复习备考。

2.适配性不足,不适合自学。教材适配性不足表现在内容与形态两个方面。内容上,突出表现为“旧、难、繁、虚”,偏重理论知识和学术探讨,忽视了应用性知识的传授,无法适应社会对考生实践性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教材主编多来自普通高校,他们很少了解继续教育、自学考试和考生特点,难以摆脱对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的模仿和依赖,使自考教材越来越像普通高校教材的“复制品”。自学考试省考课程,更是直接借用普通高校教材,不能充分体现自身优势和特点。有部分教材内容理论过多过细,自学难度大,没有体现自学特色。有些内容高屋建瓴,过难过繁,偏向理论推理和学术探讨,忽视自考学生学习背景和能力水平,忽视自考生是在没有或较少经过教师讲授这一环节的情况下进行自学的这一特点。教材没有配套的教辅和习题训练,同时信息化应用不足,助学资源与在线服务缺失,不适合自学。自考教材一直停留在传统的纸质形式,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立体化教材体系,满足不了考生学习需求。

3.供应不畅,使用率偏低,盗版严重。根据有关统计数据,2015年全国统考课程教材538种,其中15.8%的教材年发行量在1万册以上,占总发行量的64.3%;29.74%的教材年发行量在1000册以下,占总发行量的1.79%;54.46%的教材年发行量在1000~10000册之间,占总发行量的33.91%。总体上看,约16%的教材创造了近65%的效益,30%的教材受众面小、效益低、管理成本高。[6]根据笔者的统计,202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在供98种全国统考课程教材,其中70%的年发行量在1万册以下,45%的年发行量在3000册以下,近20%的年发行量在1000册以下。出现大量教材使用率超低的现象,一方面是受部分专业开考的省份少及部分课程报考人数少等因素影响;另一方面,更重要、更普遍的原因是考生不用教材或使用盗版教材。教材销售数据显示,绝大多数自考教材的年发行量与当年课程报考人数相差悬殊。据此估算,约有70%~80%的考生不使用教材。多地自考办和主考高校反映自考教材供应不畅,盗版现象严重。小品种教材普遍存在断版、断供。据估算,在用教材中有60%~70%为盗版教材。随着原全国考办下属专门自考教材供应机构(梅地亚图书资料供应中心)停止运转,自考教材版权保护小组不复存在。分散承担自考教材出版和发行任务的各出版社限于人手不足、力量有限,打击盗版的力度明显削弱,自考教材反盗版形势不容乐观。

4.体制和机制障碍。造成教材陈旧、特色不明显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管理问题。如何发挥管理主体的指导性作用,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充分调动专家学者的积极性,是当前教材建设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6]长期以来,在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组织下,专业委员会在教材建设、主编推荐和教材审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教育等外部环境的变化,专业委员会专家在主编推荐和教材审稿等方面的工作困难越来越大。自考教材编写稿酬偏低,缺乏激励机制,专家承担自考教材编写的积极性难以调动。从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自考教材作者情况来看,作者年龄普遍偏大,60岁以上的作者占比超过45%,中青年作者(50岁以下)仅占约14%。大部分教材的主编均从各高校(特别是高度集中在少数985高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遴选,其中有教授职称的占比83.3%。

三、加强自学考试教材建设的策略

自学考试制度已成为知识传播、文化传承的重要形态和平台,正在逐步形成超越传统学校教育的理论体系,在实践中不断涌现有借鉴意义的做法和案例。调研中,各地教育考试管理部门和高校领导、专家分别从不同视角分析自学考试面临的形势和机遇,提出很多真知灼见。笔者在调研分析基础上,综合提出如下自考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一)统筹规划,集中管理,健全新时代教材建设与管理制度

建议以五年为周期统一制订和实施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规划。规划教材应包括全国统考课程统编教材和省考课程推荐选用教材,着力推动新兴学科和小品种教材建设。可采取申报遴选方式,由高校和出版社作为建设主体,先建设后申报。由全国考委统一公布书目,推荐使用。同时推动省级教材规划,调动高校参与教材建设积极性。通过规划教材建设可以发挥政策优势形成新局面,聚集优质资源,集约、系统、高效地解决小学科课程和省考课程教材建设薄弱的问题,也有助于自考教材体系化建设以及持续地更新与质量提升。

建议根据“自考条例”和教育部相关教材管理办法,制订自学考试教材建设与使用管理细则,建立全国性教材供应服务管理和防盗版机制,以解决自考教材使用率、送达率双低问题。自考教材与大众图书和普通教材相比,属于小众化、特殊性的服务需求,自考教材统一发行供应机构和相应的管理服务机制取消后,多数小品种教材供给严重不畅,考生和助学高校需求难以满足。因此有必要加强集中管理和统一供应服务标准,提高对出版发行机构资质及条件要求,同时通过制度建设明确省级考试管理部门和主考高校管理和服务责任,改变主考高校缺失本校自学考试教材管理与服务的局面。

(二)凸显特色,服务自学,打造信息化新形态教材

自学考试教材应根据自学考试制度特性,在内容设计和编写体例上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成人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反映考试特点和要求,着力满足学习者的自学需要。因此有必要加强自学考试课程特色研究,制定教材编写标准及指导规范。当前亟需通过整合资源建设自学考试课程教材,既实现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协同融合发展,又突出体现自学考试育人优势和特点。自学考试教材还须紧跟信息化发展步伐,创新助学服务模式,为学习者提供不拘时空、丰富多样、实用有效、绿色节俭、普惠暖心的学习资源。新形态教材是适应互联网+教育,与数字化课程助学平台相配套的立体化教材。当前有必要确立新形态教材及配套在线助学资源建设的内容范围、类型功能和质量标准,更需要明确建设方法、路径和机制。

基于此,建议教育部和各省设立自考课程教材研究机构,组织学科专家、继续教育和信息技术等领域专家研制新时代自考专业课程标准,开展自学考试专业课程体系及内容建设研究,发布自学考试学习资源产品形态及建设标准。建议启动试点工作,支持和引导部分基础条件较好的省份、主考高校和出版社先期探索信息化新形态教材及助学资源建设。

(三)改革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协同创新新局面

自学考试新形态教材建设复杂艰巨,须从整体设计、统筹协调、指导开发、资源管理等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地方教育考试部门、主考高校和出版社等方面的积极性,并同时开展与开放大学、普通高校、精品课程资源网、慕课和社会助学培训机构资源优势单位合作,在整合资源中进行改造、规范。建议筹建“全国自学考试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联盟”,调动主考高校积极性,促进普通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和成果向自学考试教材建设和助学服务转化。

新形态教材建设应改变传统的考委专业委员会推荐主编、推荐审稿人、组织召开审稿会工作机制。根据教材编审分离原则,建议专业委员会负责组织审稿专家的推荐或审核,负责教材内容质量的把关;由高校或出版社作为教材建设主体根据教材规划和管理办法建设教材,负责组织管理、投入和运营服务;学科专家作为教材编写主体,实行教材管理办法规定的主编负责制,承担著作权人责任义务,同时享有包括收益在内的相应权利。这样可以调动各方能动性,增加对专家编写教材的吸引力和相关附属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教材建设的效率。

四、结束语

教育部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了面向新时代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综合改革。在统筹推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与改革背景下,自学考试要与开放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共享资源,并加强自考特色教材建设与管理,完善教材编写及选用审核机制,改革和完善自考特色教材编写标准,不断提高教材编写质量,试点开展新形态自学考试教材建设,探索纸质教材数字化发展,有效整合社会各类可用的资源,建设自学考试课程学习资源库,更好地服务终身学习社会的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对教育部教育考试院高卓和高等教育出版社雷旭波、石磊、王江媛、黄丽雯、张耀明等同志为本文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

猜你喜欢
自学考试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你考试焦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