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光:再小的案也要当作天大的事来办

2023-01-16 03:19陈星岚通讯员李蕊
方圆 2022年24期
关键词:铁柱乡政府新乡市

文|方圆记者 陈星岚 通讯员 李蕊

这件事给我的触动很大,也成为我的办案初心。每一起案件的背后都是群众的急难愁盼,是他们的人生。哪怕案件再小也要当作天大的事来办

8月,就在河南省新乡市检察院第七检察部主任张世光赴京参加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前不久,他收到一起案件当事人——年逾70岁的刘铁柱近期身体好转的消息。2018年11月,张世光化解了萦绕在刘铁柱心头多年的“心病”,这位上访了30多年的“钉子户”最终息诉罢访,回归到正常生活。

1985年,刘铁柱完成了3年的大专学习,毕业之际却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原来,刘铁柱有两门课程的考试成绩不及格,学校并没有作出任何处理决定,也没有按照当时的规定安排补考,事情就这么拖到了毕业。

对于这个结果,刘铁柱感觉像晴天霹雳,百思不得其解。读满3年毕业设计都通过了,才说没有毕业证,也没有补考的机会。因为接受不了这个结果,刘铁柱开始不断向学校反映情况,并连续多年到省教育厅信访,要求补发毕业证。迫于压力,学校于2000年7月给刘铁柱“补发”了一张毕业证书,但实际上这份证书并不具备任何效力。刘铁柱当时也并没有察觉。

2009年,在该校校办工厂上班的刘铁柱经该校同意,考取了技师资格证,但在应聘技师职务时又被刷了下来。学校表示,刘铁柱2005年已经办了内退手续,不符合聘任条件。

这让刘铁柱无法接受,他重新走上了信访之路。2017年2月,刘铁柱向法院提起了行政诉讼,要求学校补发毕业证,希望通过法律渠道了却自己30多年的心愿,却被法院以不符合受案条件为由将其驳回。抱着最后一丝希望,他来到新乡市检察院申请监督。

一张毕业证引发的30余年信访

多年的信访让刘铁柱身心疲惫,他并没有对这一趟能解决问题抱太大希望,但张世光还是认真听完了刘铁柱的辛酸经历和诉求意见,两人就这么聊了4个多小时。

送走刘铁柱后,张世光再一次翻阅卷宗材料,认真审查后感受到了案件的难度。“虽然学校在事件中处理确有不当,刘铁柱的遭遇值得同情,但1985年行政诉讼法尚未颁布实施,法院裁定驳回起诉并无不当。如果简单地作出不支持监督申请决定,程序上虽然没有问题,但矛盾没有得到实质性化解,刘铁柱的心结无法真正解开,这件事不知道啥时候能彻底解决。”

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找到化解矛盾争议的切入点,张世光去了刘铁柱的家。刘铁柱因为多年上访,家里没有钱添置大物件,最值钱的物品是一台25英寸的电视机。电视机前的桌子上摆满了各种罐装药盒——这些年,刘铁柱的身体一直不好,需要长期服药。

刘铁柱的老伴告诉张世光:“和刘铁柱结婚以来,他一直放不下这块‘心病’,经常因为这件事吃不好睡不着。最近这几年,这件事成了他的‘禁忌’话题,只要一跟他提起,他就会发火。”

张世光(右一)正在接访申诉人刘铁柱。(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从刘铁柱家里出来,张世光半晌没有说话。看到他家里的情况,张世光心里只想着要尽快帮刘铁柱解决“心病”。从那以后,他经常和刘铁柱电话沟通,不断跟他谈政策、讲道理,希望为他争取最好的解决办法。

“30多年的信访和诉讼让刘铁柱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但补发毕业证的诉求既不符合政策规定,对于已经退休4年的他也已经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张世光告诉《方圆》记者,不管是在伏案阅卷还是调查取证路上,自己的电话随时保持畅通。张世光和刘铁柱最长的一次通话是从新乡市检察院前往封丘市扶贫的路上,60多公里的路程,一个半小时,他和刘铁柱的电话还没有打完。

有了张世光的帮忙,刘铁柱感觉到了希望。沟通得多了,他也渐渐把张世光当成知心人。“张检察官,我觉得和您很谈得来,这件事您说怎么办就怎么办,我都听您的。”刘铁柱说道。

于是,张世光又到学校,希望能推动学校态度转变,不料前三次都被拒绝会面,直到第四次,张世光终于见到了负责人。而一见面,对方对张世光就是一顿劈头盖脸训斥:“怎么解决,不就是想让学校出钱?案子三审通过了,有错就让法院改,没错没什么好谈的!”

为了打破这一僵局,张世光不卑不亢地回应道:“你说学校没有错,我就跟你讲讲学校错在哪里。第一,根据国务院第111号令、原劳动部259号文件,学校为刘铁柱提前办理退休的行为是违法的;第二,根据当时学籍管理规定,学校没有给学生补考的机会是违规的;第三,学校以内退不符合在职在岗条件为由,不聘任技师职务,是否有明确的依据?”

张世光的每一句话掷地有声,令学校相关负责人一时哑口无言。紧接着,张世光又指出纠纷的化解思路和建议,最终得到了学校的支持。新乡市检察院组织召开协商会,学校当场拿出了1万元补偿款,并对过去处理问题的不妥之处表达了歉意。

张世光(右二)前往王大明家走访,做思想工作促成和解。(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此外,考虑到刘铁柱家境贫寒,新乡市检察院研究后启动司法救助程序,为刘铁柱申请了2万元司法救助金。当张世光把3万元交到刘铁柱手上时,刘铁柱激动地说道:“我的大半辈子都搭在这件事上了,也该翻篇了。”至此,这场30多年的行政争议终于化解。

看着年迈的刘铁柱把补偿款和救助金仔仔细细包好后离去的身影,张世光陷入了沉思:“行政监督案件‘破冰’难,难就难在进入检察程序的此类案件大多具有历时长、矛盾深、对立严重的特点,信访人一旦没有达到预期诉求,就会对司法机关产生对抗情绪,并且为了一个诉求,不惜花费半辈子甚至一辈子的时间。面对这样的难题,我们检察官除了跟他们释法说理,还要尽力去为他们争取最好的解决办法,解开他们心中的‘疙瘩’。”

突然拆除的房屋

来到检察院工作前,张世光在部队待了7年,十分擅长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因此,在处理行政诉讼监督案件时,遇到难啃的“硬骨头”,他总是会借助多方力量,迎难而上。

2021年,张世光受理了一起违建房屋的行政诉讼监督案。2012年,武兰夫妇向村委会交纳3000元占地建房费,在自家承包的一般耕地上自建住房,并居住了7年。2019年6月的一天清晨6点多,乡政府派来的拆迁队将武兰的住房一次性拆除。武兰发现时,房子已经被拆得连废墟都没有剩下。

这件事对60多岁的武兰打击很大。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这栋房屋是违法建筑,应立马拆除。可武兰及其家人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花钱在村里建造并居住了7年之久的房屋怎么就成了违法建筑?于是,武兰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确认乡政府强制拆除行为违法,但法院认为强制拆除不是法律规定的“行政行为”,不属于法院司法审查范围,于是裁定驳回武兰的起诉,武兰申请再审后又被驳回。2021年3月,武兰向新乡市检察院申请监督。

房屋被拆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件大事。审查材料后,张世光认为,武兰的诉求虽不能通过法律途径实现,但如果不解决,她对基层政府可能就会有怨气,冲动之下触犯法律,甚至引发极端暴力案件。张世光决定到武兰住处当面谈谈,走访之后发现,武兰面临着基本生活困难的问题。因为没了居住的地方,武兰和儿子一家挤在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房子里。见到张世光后,武兰更是忍不住哭诉自己的辛酸过往。2019年,武兰的爱人因脑溢血去世,自己随后也被查出患有多种疾病,现在连家都没有了……武兰的儿媳妇告诉张世光说:“希望能在附近社区协调一套房,让老人有个落脚的地方。”

通过反复查阅土地登记资料、走访当地政府等有关负责人,张世光查明了案件事实:武兰建房用地未经批准,自然资源部门已经作出处理决定,但因程序违法被法院裁定不准予强制执行。因此,乡政府拆除房屋的做法没有法律与政策的依据。据此,张世光和乡政府进行了多次的沟通,最终商定由乡政府资助武兰一家购买一套社区房。

很快,张世光与乡政府一同为武兰找到一套社区房,价格合适,武兰的儿媳妇看房之后也很满意。本以为事情很快可以解决,临近签订协议时武兰一家又临时改变主意。本着“落叶归根”的想法,武兰希望能协调得到一处宅基地。

眼看之前所有的工作可能都要白费,张世光没多想,继续帮助沟通寻找宅基地。一年多来,为了解决武兰的问题,满足老人家的心愿,张世光多次与武兰沟通化解他们与乡政府的矛盾。与此同时,为了做乡政府的工作,张世光往返政府部门好几十趟,最终与乡政府沟通解决了宅基地问题。考虑到武兰的家庭情况,新乡市检察院又为她申请了司法救助金。

2022年4月24日,在新乡市检察院的主持下,武兰与乡政府签订了和解协议。武兰哭着说:“本来我都不抱希望了,没想到还有人愿意管我家的事,党和政府还是没有抛弃我们。”8月,最后一笔司法救助款打进了武兰的账户,这起案件得到圆满的解决。

“解决好这些问题关乎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只有自己搞清楚,才能给当事人讲清楚。只有当事人清楚了,他们的心结才能解开。”张世光说。

11棵树

讲起和众多信访人沟通的故事,张世光十分感慨。他告诉《方圆》记者:“老百姓和政府打官司一般处于弱势地位,一些无法抗诉的行政争议背后可能有许多难以言说的故事。”为此,张世光在每一起案件里都会尽全力为老百姓解决问题。

2019年,张世光处理了一起因为11棵树的所有权纠纷争议了13年的案件。2006年,家住新乡市延津县某乡的王大明因宅基地外围空地上11棵树的所有权问题与同村的李家产生纠纷,后因不满乡政府的确权决定,王大明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确认11棵树的所有权。法院因证据不足未能给予支持。2019年4月,王大明向新乡市检察院申请行政诉讼监督。但由于证据不足等原因,检察院无法支持其监督申请。对此,王大明内心依旧不服,不愿意就此作罢。

张世光了解到,这13年来,王大明几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为了打赢官司,王大明花了六七万元律师费,这已经远超过了11棵树本身的价值。王大明说:“我就是为了争一口气,别人霸占我的树,我们一家都无法接受。”

眼看王大明为了11棵树和李家“置气”,多年来一直承受着金钱的损失和心理压力,张世光感到难过。在他看来,无论树的所有权最终给了谁,另一方都会不满,如果办案纠结在11棵树所有权确权问题上,永远不会有定论,“不能从检察机关监督层面上解决,是否有新的突破口”?

通过多次走访调查,张世光发现,虽然没有证据能够证明这11棵树是属于王大明的,但是李家的证据与现实情况也存在一定矛盾,这说明乡政府的确权决定并非完全公正。于是,张世光又找到乡政府释法说理、剖析利弊,推动乡政府主动与王大明达成和解。最终,乡政府与王大明达成和解,乡政府按照市场价买断了11棵树的所有权,同时负责做好李家的服判息诉工作。

此外,新乡市检察院还为王大明申请了司法救助金,解决了王大明一家的困境。如今,回忆起办案的点点滴滴,张世光坚定地说道:“这件事给我的触动很大,也成为我的办案初心。每一起案件的背后都是群众的急难愁盼,是他们的人生。哪怕案件再小也要当作天大的事来办。”

“遇事不拖”是张世光的行事风格。他认为,在化解行政争议时也应该有雷厉风行的办事态度。在张世光办理的多起案件中,不少行政纠纷都是纠缠多年、矛盾重叠、积怨难解。几乎每个信访的人都经历过苦等结果的煎熬时刻,有时甚至一等就是很多年,还有些时候,一套或几套完整的诉讼程序下来,诉求却得不到任何解决,造成“程序空转”。在发现这一问题后,如何解决“程序空转”便成了张世光想要立刻去解决的问题。

在一次案件处理的座谈会上,大家正探讨如何解决持续7年仍未得到彻底解决的土地承包问题时,新乡市检察院副检察长陈顺芝对张世光说:“咱们不妨试试公开听证!”这一指点让张世光豁然开朗,他听后立刻着手准备。2019年8月,新乡市检察院就这起行政争议案件召开公开听证会,邀请高校教授、律师、政府机关代表等参加。经过各方释法说理,当事人与乡政府代表当场表示同意就该案和解。

张世光由此找到了解决“程序空转”问题的切入点,并带领办案团队探索构建出公开听证、公开宣告、公开审查、公开送达、公开回复“五个公开”行政争议多元化解机制。近些年,张世光及其团队运用“五个公开”化解机制先后成功化解了236起行政争议,真正做到案结事了政和。(文中涉案人物均为化名)

猜你喜欢
铁柱乡政府新乡市
相亲
新乡市
收场
新乡市
最·佳位·置
新乡市中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现状研究
最佳位置
新乡市锂电池专利情报分析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