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土木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讨*

2023-01-17 22:40程海丽
甘肃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土木三全育人专业课程

程海丽

(北方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北京 100144)

2016 年12 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一系列重要指示,是新时期指引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献,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2020年5 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重大举措,为高校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改革创新明确了工作方向。

土木工程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学科,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因此,培养土木类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他们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是土木类高等工程教育的使命。

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全员”的能动性,在土木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中,把专业课与政治素养、家国大义、道德品质等思政德育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土木类特色人才培养齐头并进、协同联动的效果,是土木类专业课教师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也是高校立德铸魂的根本。

本研究针对当前土木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从“三全育人”视角,探讨土木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1 土木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

1.1 土木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截至2021 年6 月3 日,在中国知网上以“土木”“课程思政”为主题词检索到的相关文献共计69 篇,最早1篇始于2017年10月,当年仅此1篇,2018年也仅有1篇,2019年有15篇,2020年增加到36篇,2021 年已有16 篇,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土木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具体到土木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方面,文献[1]采用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的形式,调研了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的感受:学生们普遍认为课程思政建设十分必要也大有益处,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升职业道德和素养,但也认为思政内容的生硬添加会影响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学生们认为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政能力是提升专业课程思政的有效方式之一,同时学生们也表示更喜欢在实践教学环节、互动讨论环节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

1.2 土木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存在问题

(1)思政元素挖掘不足,多数仅着眼于思想政治理论类的元素,结合土木类专业特点的隐性思政元素尚有待充分挖掘。

(2)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单一、方法枯燥生硬、缺乏创新性,基本都是在理论教学的某一门课中加入了某种思政元素。

(3)实践类教学中课程思政建设非常欠缺。缺乏系统思维、顶层设计,大多是某种思政元素在单一门课程中的“碎片式”体现,缺乏从整个专业的角度系统性地设计,难以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标。

(4)课程思政建设中全员参与度不足,仍以授课教师为主,其他人员包括学生的参与度不足,而事实上,学生的获得感才是检验课程思政实效的标准。

(5)利用互联网、新媒体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工作还非常欠缺。与专业课程相比,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方法难度较大,相关管理制度也不够健全。

(6)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各异,甚至出现两个极端,即要么思政意识薄弱、思政能力不足,认为课程思政会占用正常专业教学学时,影响专业教学效果;要么课程思政过于显性化,生硬地把思政教育搬到专业教育课堂上,做不到二者的融合,不但占用了课程教学学时,而且这种生硬的添加方式,也不为学生所接受。

2 土木工程行业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在土木类专业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工作是深入挖掘、分析、总结土木行业中蕴含的各类思政元素,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将思政元素融入土木类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各环节中去。

土木工程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土木已不再仅仅是一个行业,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怀、一种永不退缩的品质,土木工程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典型示例,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思政元素,如:①土木工程历史上,一些名人名家为土木工程做出贡献的典型示例,是后来者学习的典范。②土木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所彰显的不畏艰苦、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毅力及贡献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缩影。③土木类的各种工程设施(房屋、桥梁、道路等)无不关乎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安全是一切工程的底线,高度的安全责任意识是土木人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④土木类专业相关的工程建设中所需资金通常都数额巨大,少则几百万,多则达亿万,培养学生抗腐拒蚀的意识底线思维至关重要。⑤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土木类专业相关的工程建设中能源资源消耗巨大,且会产生大量建筑垃圾等,因此,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就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意识,才能在工程实践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等等。

由此可见,土木类教育工作者,应深入全面地挖掘、理解和掌握土木行业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及其意义,结合培养目标、专业特点、课程性质等,以创新的路径、方法嵌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及各个环节中。

3 思政元素全方位融入学生培养全过程及各个环节的路径

将土木行业蕴含的丰富的思政元素融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需要基于系统思维,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利用校园文化以及课外活动优化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学生学习广度;借助互联网络平台,打造网络思政课程,通过3 个课堂的协同联动,将思政元素通过更加多元、合理、有效的路径融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1 立足第一课堂,将思政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活动中

第一课堂通常是指根据培养方案开展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1],理论教学中的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其他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的任课教师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土木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分理论课程和实践类课程两大类,实践课程又包括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应结合课程性质深入全面挖掘和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政德育元素,并将其有心无痕地融入课堂教学中。

对于专业教育理论课,如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讲述“建筑钢材”一章中“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时,可以从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建设中对厚度110 mm 的Q460 E/Z35 钢需求引入,讲述舞阳钢铁公司攻坚克难研发该牌号钢的故事,让学生们认识到中国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勇于担当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家国情怀”;又如在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中结合工程中实际案例,对行业腐败案例进行评析,分析工程建设各个阶段常见的腐败行为、腐败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反腐拒蚀”的精神和意识。

对于实践类课程,如设计类课程中,将工程伦理、安全责任意识等渗透到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工程设计、实施、评估和验收中所应遵循的伦理道德原则、安全风险规范等,将工程伦理观念、安全责任意识内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又如实验课中,由于土木类专业的实验通常都比较大型和复杂,很少能单独完成,通常需要分组由几个学生共同完成某项实验,因此要求学生们必须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每个学生都认真对待实验项目,实验效果才能最大化,由此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凝聚力。

3.2 面向第二课堂,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在实践中增强创新意识、锤炼意志品质

第二课堂通常是指在教学计划之外的、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课外学习实践活动,包括各类社会实践、文体活动、志愿服务、素质拓展、专业技能竞赛、学术科技活动、创新创业活动等[2-3],是第一课堂的必要补充和深化,相较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各类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活动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也广受学生们的喜爱。将思政教育从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优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对于提升第一课堂成效、拓展课程思政实施载体、促进学生全面和长效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结合本院的学生科技活动项目,指导土木类专业学生开展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系列科研活动,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中大量建筑垃圾产生的原因、危害,以及通过技术手段将其再生利用的可行性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不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而且激发他们的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意识;又如本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通过参加全国大学生信息技术大赛,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土木工程中,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如由本院在全校范围内举办的“讲述土木工程中的中国故事”学生征文比赛,参赛学生除土木类专业学生外,还吸引了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深入思考、征文撰写等过程或穿越历史时空追忆大国工匠(如我国桥梁之父茅以升及著名的钱塘江大桥的故事)的卓越贡献,或着眼当下的现代化超级工程(如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冰丝带”等),用心理解和体会土木工程中可歌可泣、令人振奋和自豪的“中国故事”,切身体会和思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奋发图强,增强责任担当意识和报效国家的能力。

3.3 重视第三课堂,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网络媒体正在悄悄地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已经成为对学生思想意识产生重要影响的“第三课堂”[3]。

同绝大多数大学生一样,土木类专业的学生很多时间也用于在网上浏览网页、观看视频等,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利用好网络的传播形式,占领网络阵地,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土木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土木类高校可以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切入,通过整合精品文化资源、热点话题、专业相关的典型工程案例、工程事故等资源改造成网络平台上的学习素材,有针对性的建设专栏、微课程、App 等服务于学生,如学院微信公众号(NCUT 土木工程学院),汇集了专业建设、学生就业、社会实践、优秀校友、抗疫先锋等资源信息,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土木类专业也应结合专业特点,借鉴其他院校或专业的经验,以各类形式和手段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上,三个课堂不可分割,它们是互动互融、互促互补、立体交叉的关系,只有多课堂联动,才能达到合力育人、深度育人的目的。

5 结语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基于系统思维、统筹各种资源、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推动这一工程卓有成效地开展。土木类高校,应结合专业和学生的特点,借鉴其他各类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深入并不断创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新形式和新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达到多课堂联动合力育人的目标。

猜你喜欢
土木三全育人专业课程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浅析土木建筑工程中的风险管理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守望
灌浆施工技术和方法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