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贵州军事聚落的布局与选址研究

2023-01-17 08:56王可欣黄楚梨
中国园林 2022年12期
关键词:卫所屯堡驿道

周 超 王可欣 黄楚梨 林 箐

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建立,朱元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卫所制度,各地的卫所建设由此火热展开[1-2]。贵州地区虽然没有边境那样连年不断的战事,但社会、民族矛盾突出。为了巩固西南地区的军事地位,建立完备的军事戍防体系,洪武十五年(1382年)贵州都司成立,境内开始大量设置军事聚落[3]。贵州军事聚落的建设逐渐让中央对西南地区的控制范围得到延伸,对于内地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明代贵州的军事戍防、地形地貌与气候等因素使得军事聚落的布局与选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也因其特殊的区位、交通、经济、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明代贵州地区的军事聚落留存较多,极具研究价值。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这些遗留的聚落遗产正面临着被过度开发的困境,传统军事聚落的景观格局也将消失殆尽,如何系统且全面认知军事聚落的布局与选址,对于保护军事聚落文化景观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目前,学者对明代军事聚落的系统研究集中于长城和海防沿线,包括防御体系、总体布局与选址特征[4-7],而西南地区尚未对军事聚落进行区域层面的研究。尽管已对贵州省建置和卫所城的筑建、演变、形制、功能等做了梳理与分析[8-11],也对个别聚落的选址特点进行了描述[12-15],但还是缺少对全省范围内军事聚落布局与选址特征展开的研究。因此,本文通过正史、地方志、舆图集等文献资料,结合现场调研,对比现代高清航拍照片与历史地图,通过ArcGIS的空间分析,科学归纳明代贵州军事聚落的分布规律与布局特征。最后从区域及聚落尺度,用类型学聚类分析的方法总结军事聚落的选址类型与特征,从而为现代遗留军事城镇的发展保护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本文研究区域内共有28卫、36所、百余屯堡等(现已将确定点位的802个聚落全部录入ArcGIS并建立空间数据库),包含今贵州省贵阳市、安顺市、毕节市、铜仁市、遵义市,以及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区域内的明代卫所及其附属军事聚落(图1)。

1 明代贵州的建置背景

1.1 自然环境与战略意义

贵州地处西南,是联系国家西南边陲与京畿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图1)。贵州平均海拔在1 100m左右,是云贵高原的组成部分,地势西部最高,中部稍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构成东西三级阶梯、南北两面斜坡的地势结构[16]。省域内地面崎岖,平地狭窄,河谷深邃,喀斯特地貌发育十分典型,且分布广泛。贵州是长江与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地区,水网密布,境内河流皆顺地势向东、南、北三面迂回曲折进入邻省,呈放射状。变化多端的天气气候及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使得贵州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的称号,也让其成为西南战略防御的“天然屏障”。因此,维护该区域的稳定发展,对于巩固国家西南边疆的统治、促进经济与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图1 明代贵州地区军事聚落分布

1.2 军事聚落与层级结构

明朝建立初期,面对贵州复杂的社会经济状态,中央建立了贵州都指挥使司,设立大量卫所,控扼交通要道[11]。卫所军事聚落是以卫、所为中心而修筑,并且以军事功能为主要目的(部分卫所军城还兼理民政)的一种城市类型[17],也可以称之为军事聚落。

明代贵州军事聚落可分为都司、卫、千户所、百户所及总旗5个层级(图2),卫与所形成贵州防御体系的主体部分[18]。除都司城外,卫城级别最高,布置在关键的节点,控扼全局;所城较之低一级,位于卫城周边,作为战略要地独立存在;再次级是百户所,以屯堡聚落为主,下辖百余人,在农业生产的同时兼具防御性;总旗作为军事功能的补充单位,穿插布置在各处,如在驿道上设立的驿、站、铺、哨,保证重要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传递及物资的运送。

图2 明代贵州军事层级

2 贵州军事聚落分布规律与布局特征

2.1 贵州军事聚落的分布规律

明朝时期,中央意识到西南地区军事格局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对交通线的保护,而贵州地区驿道周边多为土司羁縻管辖或少数族群聚居的区域,基于对通往土司与少数民族区域通道镇戍与管控的需要,军事聚落的设置成为控制全局的关键[19]。贵州军事聚落的分布主要受国家军事战略与防御重心的影响,其次贵州局部土司势力及耕地资源与地形地貌等原因也会影响聚落的分布。为了揭示贵州军事聚落的分布特征,本文根据数据库依次进行相关分析,其中底图选取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标准地图[审图号:GS(2021)5448]绘制,DEM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河流数据来源于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根据核密度分析,贵州军事聚落在地理分布上有2个显著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分布在湖广、四川经过贵州通往云南的交通要道上,主要呈线性分布,如横穿整个贵州的“湘滇黔驿道”;第二个特点是建立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军事聚落与土司犬牙交错,呈现点状分布,如都匀卫、五开卫等(图3)。横向观察“湘滇黔驿道”卫所的分布,有疏有密,主要集中在中段与东段:中段是贵州省会所在地,是贵州行政、军事、商业等功能的中心,且中段地区坝子较多,适宜屯垦;而东段开发较早,经济贸易相对西段更加繁华,是设置卫所保证安全的重点区域。

图3 贵州军事聚落核密度、坡度、到河流距离、到驿道距离空间分布特征

2.2 贵州军事聚落的布局特征

贵州的防御重点是固守一线之路,因此贵州以贵阳为中心,沿线在防御据点上布置卫所城池、堡寨、关隘、哨卡、驿站等,同时与周边省份联合建立戍防体系[20-21],这些军事聚落的布局主要呈现三方面特征。

2.2.1 纵深化与环绕状的军事戍防

贵州军事聚落的布局具有纵深化的防御特点,位于“一线路”的军事聚落呈现多核心的布局,并且有3层防线(图4):第一道防线是卫所外围与土司交错地带的关隘及营哨,这些重要的节点主要对当地土司进行警戒,一旦发现异常能及时传递军情;第二道防线是卫所周围的屯堡聚落,主要进行屯垦以保障粮食供应,同时也兼具军事戍防的功能;第三道防线是卫所城池的城防,具有护城河、城墙等军事防御工事。卫所是军事聚落的核心,兼顾行政功能,规模较大,因此在中心平坦地区建立卫所城,可容纳较多的兵力,以管控区域全局。例如,镇远卫、偏桥卫和清浪卫的军事聚落具有明显的多核心布局。

图4 纵深化的布局(作者改绘自《黔记舆图志》)

不同于驿道的多核心布局,贵州局部地区因军事需求呈现单核心布局(图4)。黔东南的五开卫位于贵州、湖南、广西三省交界处,因战事频繁,故设五开卫以震慑当地土司。所辖军事聚落整体呈现以卫城为中心向四周发散的放射性布局,层层相扣,具有“众星拱卫”的防御特点。除卫城外,周边布局10座千户所城,屯堡穿插布局在所辖范围内。2种类型均有以卫所为中心的纵深化与环绕状的防御特点。

2.2.2 占平地与近水源的农事相地

自贵州省成立以来,军粮供应一直是明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保证当地持久稳定的戍守,明朝利用军队士兵及其家属或招募人员迅速开展军屯,屯田数量相当可观。贵州屯田一方面能够保证贵州及周边区域军队管理的稳定,另一方面又能够为驻军提供生活所需[22]。

平缓的地形与充沛的水源是决定农业产量的重要因素。从地形地貌上分析(图3),据统计,731个聚落分布于小于5°的平坡地区,占总个数的91.1%;71个聚落分布于5°~15°的缓坡地区,占总个数的8.9%。聚落在地形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择有利于耕作的坝子、谷地等地势平坦的区域。同时还要保证水源的供给,据统计,75.1%的军事聚落分布于河流0~5km缓冲区范围,22.2%的军事聚落分布于5~10km缓冲区范围,仅2.7%的军事聚落分布于10km以上的缓冲区范围,军事聚落邻水布局特征明显。

2.2.3 临驿道与织网式的交通组织

驿道的官方功能包括提供各府、州、县衙门公干的口粮和马船使用,以及军情传递、新官上任的差旅供给、货物运输等。明代贵州集中建设交通驿道的时期在洪武年间,驿站建设主要分布于5条驿道,即湖广经贵州至云南的普安路、贵阳府经水西至毕节的驿道、贵阳府经播州至四川的驿道、黎平府经靖州至湖广的驿道、乌撒路[23]。据统计,27.8%的军事聚落分布于主要驿道20km外的区域,29.3%的军事聚落分布于主要驿道5~15km内的区域,42.9%的军事聚落分布于主要驿道5km内的区域(图3)。与主干道的距离对贵州军事聚落的空间布局影响较大,聚落一般邻近驿道布局。沿线的军事聚落保障了驿道通畅,互相之间又紧密联系,一旦一方发生战事,军队可通过驿道迅速支援。因此,贵州军事聚落的布局为贵州带来了极为便利的交通运输系统。

由此可见,明代贵州军事聚落的布局为区域的军事戍防、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人居环境要素提供了发展契机,也为贵州之后的城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3 贵州军事聚落选址类型与特征

军事聚落的选址考虑的不仅是安全因素,还包括自然环境的生存要素。根据军事功能、战略位置及聚落的规模大小等因素,本文将贵州军事聚落分为3类展开研究。第一类:卫所聚落,包含都司城、卫城、所城,兼具军事、行政、商贸等多种功能,在众多军事聚落中极具核心地位。第二类:屯堡聚落,以卫所、驿道为中心向四周或两边延伸,与土司形成犬牙交错之势,起到震慑作用,除军事职能外,以屯垦为主。第三类:功能聚落,分为交通型聚落和瞭望型聚落,包含关隘、营哨、驿站等功能相对单一的军事聚落,聚落规模普遍较小(表1)。

表1 明代贵州军事聚落类型

3.1 卫所聚落选址类型与特征

因贵州地理条件的复杂性与戍防体系的需要,卫所选址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大致分为坝子平地型、谷中平地型和山麓坡地型3类(图5)。

图5 卫所聚落选址(作者改绘自《黔记舆图志》)

3.1.1 坝子平地型

该类卫所择址于地势平坦的坝子地,是贵州为数不多的选址模式。卫所筑城墙防御,受到地形的限制较小,平面形态较为平整。在卫所城的周围借助峰林、屯堡或营哨形成外围的防御屏障以便保护卫所,城池会引水入城或引水绕城以保障城内居民的生产生活。此类型的卫所大多集中于黔中一带,位于整个防御体系的中心。

普定卫位于黔中坝子区域的中心,山势趋缓,与安顺府同城,是“湘滇黔”驿道上重要的节点。整座城市的选址与建设体现了普定卫纵深化的防御特点:最外层东、西、南方位的峰林与摆甲屯、汪官屯、五里屯等军事聚落共同形成对卫城保护的第一道防线;城墙、壕沟、城关等城建设施共同组成了对城池保护的第二道防线。城池轮廓为方形,贯城河穿城而过,给城内居民提供生活用水,同时引水入壕,增强城墙的防御性。南部城墙倚靠青龙山与白虎山而建,可巧用山势瞭望敌情。

3.1.2 谷中平地型

此类型卫所城大多分布在黔东、黔西北、黔东南等地区,位于山谷地,谷地两边为连绵的山脉,可作为卫所防御的天然屏障。谷地中伴随着河流,城池会根据河流及地形依势而建,平面形态较为丰富。由于贵州大型坝子区域较少,此类型的卫所营建成为贵州区域内最为常见的方式。

平越卫位于黔东地区,卫城选址于狭长的谷地,东西连绵的山脉形成天然的防御屏障。卫城北部与南部的谷地地形平缓,且水系发达,因此建立诸多屯堡,耕作的同时保护卫城的安全与驿道的通畅。城池选址地势平坦,西望月山,东靠藜峨山,城垣顺着后河与藜峨山山势而建。为了便于城中居民汲水,在西门扩建城墙,将一段河流围进城垣。哨所设立于月山与藜峨山等山峰,占据制高点瞭望军情。

3.1.3 山麓坡地型

考虑到贵州军事防御体系的布控及交通要道的路线,一些卫所依靠山势而建,据险设防,形成背山面水的筑城格局,并且伴有水陆驿道,是重要的军事据点。总体呈现出以山水环境为主导因素的防御性景观格局,土地利用率高,与自然环境充分相融。

镇远卫位于“湘滇黔”驿道的东段,四面环山,中间曲水,镇远卫的左右次峰五老山、吉样山,镇远府的左右次峰石屏山、中河山,以及中间弯曲的舞阳河,包含南岸的卫城与北岸的府城,共同组成了一幅太极八卦图,形成了独特的风水宝地。镇远卫城依山傍水,利用五老山与河流之间的平缓地筑城,包括城门、城楼、炮台等防御工事,东门与南门都建有瓮城巩固城防。驿道从府卫间穿过,发达的水运也使镇远成了黔东地区有名的商业重镇。

3.2 屯堡聚落选址类型与特征

明代贵州的屯堡以戍守和屯田为主,在屯堡军民的生活中,兼顾农耕与防御,选址时需要考虑耕作条件和防御性能。从中观层面分析,屯堡聚落通常位于峰林洼地、峰林谷地与河谷地带中(图6)。

图6 屯堡聚落选址(底图引自谷歌地图)

3.2.1 峰林洼地

在贵州,屯堡聚落分布最广的是峰林洼地,地势相对平坦,耕地面积大,具有良好的屯垦条件,是屯堡选址的最佳类型。屯堡一般靠近河流水系,便于生产生活及屯田的灌溉。聚落择址于峰林与平坝间的缓坡上,避免占据耕地,背靠峰林,以峰林作为天然的防御屏障。

位于大西桥镇附近的坝子地,平均分布着大桥屯、鲍屯、狗场屯、吉昌屯等众多屯堡,“湘滇黔”驿道从中穿过,军事地位较为重要。区域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猫跳河贯穿于各聚落中。其中,鲍家屯坐北朝南,背靠峰丛,面向耕地,外设寨墙与寨门,整体依托自然天险呈现出完备的军事防御格局。并且,鲍家屯对农田水利工程的利用较为全面,西高南低的地形给筑堰壅水提供了天然条件,不同高度的耕地均能得到充分的自流灌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3.2.2 峰林谷地

在复杂的喀斯特地形地貌下,存在着一些峰林、峰丛包围的谷地,山间流下的溪流为谷中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的水源。谷地四面环山,整体封闭性、防御性极强,十分适宜少数屯堡驻扎。组团中一般有3~5个屯堡,合作性强,选址散布在峰林与谷地之间的缓坡中。

例如,龙里卫(今龙里县)的三合坝区,屯堡分别位于谷地东西两侧的山脚处,背靠山脉,面朝平坝,北部把守关口,南面邻近通往龙里的驿道,整体利用地形地貌构成内封闭式的军事布局。乌柞堡、沙堡、大堡内部的通道借助地形呈现“之”字形,从而进行有效的防御。谷地中间的坝子地土壤肥沃,适宜耕作,可利用从北部顺势而下的溪水分流灌溉,而四周的山泉水给居民的生活用水提供了有效保障。

3.2.3 河谷地带

贵州还有一些适于单个聚落驻扎的河谷地带,河谷两侧拥有连绵起伏的峰丛,是有效的防御屏障。而峰丛间的河谷洼地地势平坦且临近水源,适宜耕作生活。河谷地带相较峰林谷地耕地面积小,在此选址的屯堡聚落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各个聚落具有独立性。

位于五开卫(今黎平县)东南处的渠水河谷(选取中潮所与中右所段),是五开卫屯堡聚落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其间分布有十余聚落。渠水河是连接中潮所(今中潮镇)和五开中右所(今洪州镇)的唯一通道,屯堡的驻扎在保护这条驿道的同时进行屯垦,河谷两侧连绵的山脉形成防御屏障,中央的河谷地则是屯堡选址的最佳地段。洪家屯选址于山脚处,河谷间的平坝地供居民屯垦,渠水提供灌溉田地的水源及人畜的生活用水。洪家屯的坝子地少,军民将耕地顺着地形延伸至山谷,利用南部山区流下的溪水与缓坡发展为冲田,增加农业的产量。

3.3 功能聚落选址类型与特征

功能聚落规模较小,主要分为2类:一类是交通型聚落,包括驿、站、铺、关;另一类是瞭望型聚落,包括营、哨(图7)。

图7 功能型聚落选址(底图引自谷歌地图)

交通型聚落位于驿道,其功能主要为传递信息与军事辅助。而为了便于通运,聚落一般设立在山坳、河谷、盆地等交通便利之处,并利用周边的地形地貌形成对聚落有效的防御屏障。如饭笼铺设置在驿道边,聚落南靠山峰,保证了通达性的同时兼具安全性。关则以扼守要塞为主要职能,选址于交通险要或土司来往频繁之地。

瞭望型聚落分为2类:一类位于驿道周边,保证驿道的通畅;另一类位于土司交错地带,震慑土司的同时便于观察敌情。贵州的营、哨借助地形选址于山顶或山腰等高于卫所、屯堡聚落的位置,视野开阔,便于统观全局,更好地观察敌人的动向。例如,下哨位于普定卫与平坝卫间的驿道边,选址于周边地形的至高峰,可利用坡顶观察左将屯、白泥寨等军事聚落及沿线的驿道。

4 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明代贵州为了建立有效的戍防体系,充分考量西南区位的战略意义与地理格局。本文分析明代贵州军事聚落的布局与选址特征,主要有以下发现。

1)明代贵州军事聚落受防御策略影响,主要以线性方式分布于驿道两边,局部以点式穿插补充,聚落之间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其布局体现了贵州纵深化与环绕状的军事戍防、占平地与近水源的农事相地、临驿道与织网式的交通组织等特点。

2)3类聚落的选址模式根据规模大小与功能属性皆有所差异,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卫所聚落是各防御片区最重要的指挥中心,聚落等级高,城池规模大,人口众多。城池选址于地势平坦且水资源丰富之处,便于营城,仅少数卫所因军事需求据险而设;城池工事与地形、河流紧密结合,借此建设瞭望塔、城墙、城壕等防御性工事;城池皆位于驿道边,便于军情传递及物资的运输。(2)屯堡聚落选址主要与农业生产有关,水源、耕地等都是重要的择址因素,具备耕作条件的同时兼具防御性。屯堡聚落相较卫所聚落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紧密:借助峰林、山峰作为防御屏障;周边具有适宜耕作的田地;位于缓坡上,避免侵占耕地;聚落前有河流或溪水流过,但靠水不近水,保证居住环境的干燥,以及避免洪涝的威胁。(3)功能聚落规模较小,选址具有灵活性,在山顶、山腰、山底、坝子、谷地等皆有所涉及,或扼守交通要道,或隐藏于峰林中观察周边军情,从而辅助卫所聚落与屯堡聚落。

基于以上分析得出的结论,笔者认为,明代贵州军事戍防的建立为日后贵州的发展提供了有效契机,可从军事聚落的建设意义上加以讨论。首先,随着时间的推移,明代贵州军事聚落的布控使西南地区与京畿地区联系更加紧密,贵州与邻省逐渐融合,打破了原先的隔断。其次,明代贵州军事聚落的布局深刻影响了现代贵州省的城镇格局,如今贵州省的城市群与明代贵州军事聚落的层级基本保持一致:以贵阳为中心,安顺市、遵义市等6个地级市及3个自治州分别为次中心的总体布局,基本延续了明贵州军事聚落的主次结构。最后,军事聚落的屯垦对贵州具有深远意义,这是在贵州为数不多的坝子地首次进行大规模的开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贵州地区的大开荒,其有利于屯田、生活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使用,为聚落的永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明代贵州军事聚落的布局与选址研究可以发现,从中展现出的地域文化景观及传统聚落营建智慧是我们可以学习并且传承下去的,对保护地域的景观格局及未来城乡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绘制。

致谢:感谢对本次调研过程中贵州省各市、自治州、县、区的档案馆、水利局、住建局等相关部门提供的帮助与支持!

猜你喜欢
卫所屯堡驿道
古丝路驿道上的千里走单骑
清代卫所裁并概述
海丰古驿道历史遗存修缮设计的思考
清代东南四省卫所裁撤研究
安顺屯堡地戏
李将军古驿道上捣叛贼
屯堡人的春节
卫所、藩王与明清时期的宗族建构——以韶山毛氏为中心的考察
屯堡遗风
屯堡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