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下腰痛常见原因及缓解方法

2023-01-17 11:05杨永利王小兵
家庭医学 2022年21期
关键词:肌群腰部肌力

杨永利 王小兵

肌肉力量不足导致慢性下腰痛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慢性下腰痛的出现与肌肉动力不足相关,尤其是腰后侧背伸肌力量不足,更易导致慢性下腰痛的发生。对一组286例慢性下腰痛患者的临床观察,对他们全身躯干肌肌力的测定结果显示,慢性下腰痛患者背伸肌力减弱现象较为突出。因此,研究者在对患者展开康复训练辅导时引入了腰背部后群、侧方肌肉的等长、等张运动训练和功能模仿锻炼等,每天进行3次,期间辅以家庭的恢复锻炼。3周训练结束后,下腰痛缓解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4.5%。有一些康复医师根据这项观察数据,提出了肌肉锻炼的新方案。例如在腰背部背伸肌力训练时,在0~72°区域范围内观察同一拉伸训练方案在不同角度对提升伸肌肌力的功效。结果显示,在0~36°区域内的拉伸训练对提升背伸肌力是很有效的。但为了避免腰部受伤,仅靠提升肌肉力量是遠远不够的,腰肌的协调性与柔韧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所以,在提升肌力的同时,需要对慢性下腰痛患者进行身体协调性与柔韧性的锻炼,这样才能起到预防慢性下腰痛的作用。

体态不合理导致慢性下腰痛 不良体态是慢性下腰痛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时间不良体态会导致腰肌劳损,对形体的控制减弱,腰的静止与动态稳定性均受到影响,肌力逐渐失调,最后引起软组织损伤疼痛,或使已经产生的腰肌劳损加剧,等。当人体坐位屈曲时,腰曲前凸,骨盆略后倾,人体躯干有向前倾斜的趋势,而背部肌肉特别是腰肌则需要加大收缩力,以维持水平方向的平衡;腰后部肌群需要大力收缩,以限制脊柱的过度前屈。当人体站立时骨盆后倾加大,腰椎前凸减小,且腰段相距人体重力线较远,使得人体上身重力的力臂长度增大,腰周围韧带容易出现疲劳,导致损伤或断裂的发生。所以站立时的腰部受力比坐位时要大许多。

加强中轴核心肌群的锻炼,加大腰椎活动范围肌肉力量不足是导致慢性下腰痛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遵循一定规律的渐进性腹部前群、后群肌肉的等长、等张训练,,增强肌肉力量,维持腰部稳定,是值得重视的方式。腰部锻炼的方法可以用平板支撑来锻炼腰椎核心肌群,但姿势要标准;也可以用小燕飞和臀桥。小燕飞是趴在瑜伽垫或硬床上,尽量抬起头和下肢,在无支撑情况下,腰背部肌肉收缩使头、足离地,达到锻炼的目的。臀桥是仰卧在瑜伽垫或硬床上,双腿屈曲略宽于肩,脚跟踩地发力将臀部抬起至大腿与身体呈一条直线,臀部抬起时上背部支撑地面,下落时下背部贴地,但臀部悬空。可改善臀肌、腰背肌的力量,对大腿后侧的腘绳肌和胯部也有着很棒的训练效果。患者需通过2~3个月的循序渐进的锻练,才可逐渐改善下腰部疼痛的症状。

镇痛剂的使用 目前在临床治疗上使用的口服止痛药,一般有止痛药、镇痛药、肌松剂、水杨酸制剂等。但是在服药的时候要注意,不宜长时间吃止痛药品,因为长时间服药极易形成依赖性,同时还易损害上消化系统以及泌尿系统,导致上消化道大出血、尿血等严重的副作用。另外,服用止痛药品也要看对象,它并不是人人皆宜的,特别是孕妇、哺乳期女性,以及消化性溃疡在高活跃期、合并出血的患者,对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过敏者,应禁止应用该类药物。

物理治疗 可以使用超短波、紫外线、热疗、红外线疗法等。热疗除了具有短暂的缓解疼痛效果之外,还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改变患者紧张的精神状态。还可以采用一些中医保守治疗的方式,例如推拿、正脊术来缓解症状。

牵引治疗 牵引疗法是目前对慢性下腰痛最为普遍、最为传统的保守治疗方式之一。其机理无外乎降低椎间隙压力,减轻滑膜关节刺激和腰背肌肉痉挛,等。其疗效的关键在于拉开椎间隙,并通过放松椎间滑膜关节(椎间盘及后关节)达到降低压力负荷目的。具体操作是通过在腰椎佩戴固定器,然后在固定器上连接重锤,重量一般选择人体体重的1/4到1/3之间。通过重锤的牵拉,可以增加腰部间隙的宽度,也能够使突出的腰间盘部分回纳,从而减缓相关症状。

猜你喜欢
肌群腰部肌力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怎样让腰部得到有效休息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男子水球守门员膝、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实验测量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产后盆底肌群康复训练对初产妇顺产后尿失禁的防治效果
青少年跖屈肌群力量耐力对平衡能力的影响
腰部“回”字形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