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刍议“科际互慧”背景下的高中地理优化教学

2023-01-18 07:45田光进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48期
关键词:学科教学

田光进

(南通市第二中学 江苏南通 226002)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我校多年推行“助学式”课堂,同时倡导跨学科听评课,执教者和评课者可以是分属于不同学科的一线教师,此举谓之“科际互慧”。“科”取“学科”之意;“互慧”者,“互动促进、共同成长”也。通过学科间横向勾连、研磨切磋,以“泛学科”的视野审视专业教学,借力别科智慧之石琢磨自身专业,这对优化学科教学大有裨益。

本人在多次参与跨学科听评课的基础上,广纳博取,屡次实践,逐渐对“科际互慧”的本质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由此也引发对地理专业教学的深度思考。地理学科隶属于“人文与社会”和“科学”领域,是一门介于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交叉学科,具有鲜明的跨界性和综合性。在地理教学中,适时引介语文、数学、化学、物理、历史等学科的知识内容与思维方式,这对于优化地理教学往往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一、语文浸润 彰显语言文字的美丽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变身为开幕式“倒计时器”,从“雨水”开始,一路倒数,最终行至“立春”。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美学完美结合起来,展现出华夏文化的源远流长,每一个节气的背后都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诗词,与唯美的画面相得益彰。比如:雨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出唐代诗人杜甫《春夜喜雨》,“潜”“细”形象写出造化发生之机,细密的春雨意境沁人心脾……

“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语文科目的美就在于有着丰富形象的语言文字表达。一篇篇清新雅致的小文、一则则含义隽永的故事、一段段启人深省的慧语……或诗歌的意境,或散文的哲理,或经卷的禅意,美丽丰盈,美不胜收。

在教授“常见的天气系统·冷锋”时,我们可以先行向学生展示经典名著《水浒传》第六十四回“呼延灼月夜赚关胜 宋公明雪天擒索超”中对于我国华北地区深秋时节一场大雪飘落前后的景象描写:“当晚云势越重,风色越紧。吴用出帐看时,却早成团打滚,降下一天大雪……那雪降了一夜,平明看时,约已没过马膝……”融知识性和故事性为一体的文字铺陈、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学生如临其境,通过作者细腻的生活体验,直觉感悟到冷锋过境时的天气特征,也为后续对冷锋天气系统的科学分析垫下坚实的基石。

“飞雪连天射白鹿 笑书神侠倚碧鸯”,一代武侠小说宗师金庸的系列武侠小说可谓包罗万象,走进金庸的武侠世界,犹如翻开一本地理百科全书。例如,在讲授“潮汐”时,列举“钱塘江大潮”,可引介《书剑恩仇录》中一段关于钱塘江大潮的描写:“只见远处一条白线,在月光下缓缓移来。蓦然间寒意迫人,白线越移越近,声若雷震,大潮有如玉城雪岭,天际而来,声势雄伟已极。潮水越近,声音越响,真似百万大军冲锋,于金鼓齐鸣中一往直前。月影银涛,光摇喷雪,云移玉岸,浪卷轰雷,海潮势若万马奔腾,奋蹄疾驰……”文字叙述形象生动、流光溢彩,寥寥数语便将钱塘江大潮的“声、形、色”展现得活灵活现,深刻脑海。

众所周知,试题评价是学生学业评价中最为直观且有效的,其呈现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或开门见山、直明题意,或含蓄内敛、隐意其中,或帷幔遮面、若隐若现……聚眸当下,国学盛行(从《中国诗词大会》《绿水青山看中国》《经典咏流传》《语林诗话》《典籍中的中国》等知名节目中可窥一斑),地理试题的文学化亦是当仁不让。以江苏省某年高考地理试卷首题为例——《桃花源记》中描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据此回答“桃花源”的地形最有可能是……该试题以五柳先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片段为背景,语言凝练瑰丽,文学性质浓郁,为素以严肃骨肋为主调的地理试题语言披上斑斓羽衣,并巧妙寓地理知识于其中,学生在探析地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学的熏陶与濡染,深刻体味到汉语言文字的深邃美学境域。又如下题——“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高雅古朴的垂钓活动作为中国古老文明的一个小小侧面随着历史的轨迹延续下来,历数千年而不衰,深受人们喜爱,在内陆淡水水域开展垂钓活动由来已久。据此完成下题:毛毛雨打在水面上,水中溶氧量大增,鱼类因呼吸了足够的氧气,显得特别活跃,摄食欲望十分强烈,容易上钩,因此是钓鱼的好时机。以下描述与此钓鱼经验相符的是:A.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B.宽钓窄,窄钓宽,不宽不窄钓中间;C.大雨过后去钓鱼,定是越钓越欢喜;D.人穿袄,鱼穿草,冬日草窝钓鱼好。此题更是将汉语言文字的诗词意境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诗词之道亦蕴含地理之理。

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河,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语言凝练、意蕴富赡,从中也不难发现地理知识的踪迹。比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大气磅礴的行文中就包含了宇宙天体、季节年月、天气物产等丰富的地理知识。再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反映了暖锋过境时的天气特征,“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营造了暮春时节植被绿叶丰茂、花朵凋零的场景,“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描写了我国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影射了凄冷的月相蛾眉月,“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演绎了山谷风中的热力环流,“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写照了寒潮南下的萧寒景象……在教学过程中,倘使我们能够把握契机,为语文和地理“牵红线”,定能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渐续培养了学生汉语言文字素养与艺术审美能力,丰富了人文积淀,陶冶了性情。

二、数学介入 展现数学思维的魅力

数学之美,美在逻辑,美在思维。数学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技能,它与各学科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服务于各科教学,并提升各科教学品质。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到数学知识思维,也是司空见惯的。不限囿于地理,而是独辟蹊径、勾联想象,创造性地运用一些数学知识及思维方式(诸如集合、方程、数列、立体几何等),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会给地理学习增添数学思维的无限魅力。

以下题为例——南通(120°E,32°N)某小区物业在居民楼顶层安装高度可调节的太阳能热水器(如图1所示),为确保太阳能热水器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辐射能,每天正午太阳能集热管平面要与太阳光线垂直,太阳能集热管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γ,γ在一年内变化范围为多少?该题的常规解法是先运用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α(+/-)β│(H代表正午太阳高度,α代表当地的地理纬度,β代表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分别计算出夏至日(β=23.5。N)和冬至日(β=23.5。S)的正午太阳高度,再结合H与γ的关系(H+γ=90。),求出夏至日和冬至日对应的γ值,即为太阳能集热管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在一年内的变化范围。上述方法普通平常、波澜无惊,但涉及4个数据结果的计算,耗时费力。但是倘若我们运用数学思维的眼光来审视该题,统筹思考公式间的关系,采用数学中常用的公式转化思路,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具体过程如下:由H+γ=90。得到①式γ=90。—H,将公式H=90。—│α(+/-)β│代入①式中,得出②式γ=│α(+/-)β│,将夏至日(β=23.5。N)和冬至日(β=23.5。S)及α=32。N分别代入②式中,得γ冬至=55.5。、γ夏至=8.5。,即太阳能集热管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在一年内的变化范围为8.5。—55.5。。该方法比常规方法快捷高效,而且高度体现了数学思维品质,充分展现了数学思维的魅力。

图1

由上举之例,不难发现,我们要在地理和数学之间牵线搭桥,实现“科际互慧”,借以发展学生理性思维及提升科学素养,这需要摒弃传统的学科本位主义思想,打破固化的思维藩篱,剖析学科间的知识内在联系,相机提供联合作战的抓手平台。

三、多科争流 破冰学科联系的航道

在学习“喀斯特地貌”时,我们可以结合化学方程式“CaCO3+H2O+CO2=Ca(HCO3)2”(溶蚀)及“Ca(HCO3)2=CaCO3↓+H2O+CO2↑”(淀积)讲解推析:石灰岩是可溶性岩石,当水中含有CO2时,水对石灰岩的溶解能力很强,CO2与水化合形成碳酸,后者电解析出氢离子,与石灰岩中的CO32—作用形成离子状态的溶解物质Ca2+和HCO3—,并随水流失,即产生溶蚀作用,典型地貌有“石芽、溶沟、溶蚀漏斗、溶蚀洼地、峰丛、峰林、孤峰”等;当水与空气中的CO2减少,碳酸含量亦减少,CaCO3将发生沉淀,即淀积作用,溶洞中的“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帘”就是淀积的结果。如此详推,便于学生科学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

在学习“大气水平运动——风”时,我们可以采取物理学中“运动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构建直角坐标系对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进行分解与合成,直观明了,科学性强:在高空,大气水平运动主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影响(由于空气密度小,摩擦力忽略不计),最终两力合力为0,空气做匀速运动;而在近地面,由于空气密度大,需要考虑摩擦力的影响,空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下,合力也为0,亦做匀速运动。

在学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时,我们可以相机介绍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等历史事件,据此深刻理解战争这个因素对中国人口迁移的深远影响。比如,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冬季,安禄山及其部将史思明率军发动了大规模叛乱,整个黄河南北都陷入战乱。此次战乱引发了大规模人口流动,老百姓将中原以外的地区作为逃生的希望,导致黄河流域人口急剧减少,长江流域等地人口增加,促使我国人口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在学习“地球的演化史”时,涉及植物的进化介绍,可以将生物课上的相关知识引介过来:①在最早时期,原始单细胞生物会逐渐变成最原始的藻类植物,比如绿藻、蓝藻等,藻类植物生长离不开水。随着演变,原来的单细胞会逐渐进化成多细胞,结构逐渐变多变复杂。②水中的藻类植物逐渐向陆地演变,变成低等苔藓,比如地衣之类,它们适应环境的能力非常强。③随着地壳运动的进行,原本一些海洋会变成陆地,海里的植物逐渐演变进化成蕨类。起初只是进化出裸蕨类,没有叶片和根,只是依靠着假根着生在陆地上。之后会进化出茎干,有了根部和叶片,但是生殖还是离不开水。④之后由于气候变化和地壳运动,蕨类植物会大量消失,逐渐演变成裸子植物,此时植物可以彻底离开水的影响,适应了陆地生长。⑤最后迅速发展起来的被子植物取代了裸子植物的优势地位。直到现在,被子植物仍然是地球上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泛、适应性最强的优势类群。如此说明,层次分明,逻辑性强,避免了枯燥的铺陈,对植物界从“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无分化到有分化、水生到陆生”的演化规律有了清晰详尽的脉络。

江苏高考地理试卷学科跨界渗透特色鲜明,除上文所提及的文字文学化之外,其外在美感也在与日俱增。比如在2015年江苏高考地理试卷首题中,就呈现出《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图,该图画面笔触精细、画风细腻、气势恢宏,考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美学艺术熏陶和濡染。无独有偶,在2016年江苏高考地理试卷首题中,提供的则是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作品师法自然、赏心悦目,黑白交辉、水墨丹青,让枯涩如蜡的自然地理题充溢着浓郁的美学韵味。如许也为我们地理试题的命制及地理教学指引了一条美的路径,诚如此言“世界本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敏于发现美的眼睛和一双善于创造美的巧手”。

历史的更迭、人事的代谢,这些都是亘古不变的定律。然而从古至今,人类在对尽善尽美的追求上从未停止过,在国民教育上的优化变革从未偃息过。现今新一轮国家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教育日益位重。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浩繁庞巨、知识内容多如星辰、教学课时屈指可数,这都是一个个严峻的事实,如何在短暂的三年高中时段内,让地理教学达到最优化,尽最大可能性地促进学生养成地理素养?实践出真知,实施“科际互慧”,在地理教学中引介其他学科知识及思维不失为一大良策,正如《诗经·小雅·鹤鸣》中所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猜你喜欢
学科教学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超学科”来啦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