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表达特征的寓言教学

2023-01-18 01:03杨妮萍
关键词:寓言小学语文

杨妮萍

摘要:寓言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寓言篇幅短小,却承载着深刻的道理,总体上呈现出精辟化、哲理化的表达特征。基于该表达特征,探析寓言的教学思路:可以采用比较文本、联结经验、想象空白、构建图式、分析矛盾冲突等方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寓言;寓言教学;表达特征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入寓言 21 篇,还在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专门编排了寓言单元,此外,又在“快乐读书吧”要求学生必读《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整本书。寓言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一、寓言的表达特征

寓是形声字,从“宀”,从“禺”。“宀”表示房屋,“禺”意为“山角落”“山角里”。“宀”和“禺”合起来表示“坐落在山角的房屋”,引申为山野中的寄居屋舍。“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中的“寓言十九,藉外论之”。成玄英《庄子疏》这样解释:“寓,寄也。世人愚迷,妄为猜忌,闻道己说,则起嫌疑;寄之他人,则十言而信九矣。”可见,寓言的本质主要在于“寄”和“信”。“寄”是手段和方法;“信”是寓言产生的效果和作用。

“寓言是这样一种文学形式,它通过虚构的短小故事,寄托人类社会中的一个道理,表现作者对社会某种现象的明确态度,从而起到讽刺、劝诫和启迪思想的作用。”寓言一般不直接说教,而是借助“特定的人物”,间接传递道理。如《守株待兔》借宋人的行为,传递“在生活中不能做抱有侥幸心理、不思进取之人”的道理;《井底之蛙》借蛙的言行,传递“要敢于突破眼前桎梏,做目光长远的人,敢于打破旧事物,尝试新事物”的道理;《刻舟求剑》借那个看不清事物变化还自以为聪明的楚人,传递了“要正视且尊重事物的变化,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道理……

从寓言的词源分析可以看出,“寓言是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但背后往往藏着深刻的道理”。寓言的表达,总体上呈现出精辟化和哲理化的特征。

首先,寓言表述的精辟化。寓言使用的语言,往往精辟简练,又极富表现力,对于丰富寓言故事情节、塑造寓言人物形象都有着独特的作用。如《鹿角和鹿腿》中,为了凸显鹿角和鹿腿的作用,寓言仅仅用了“咦,这是我吗?”“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让我送了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四句话和“欣赏”“噘起了嘴”“皱起了眉”“撒开长腿就跑”“使劲一扯”“挣脱”“叹了口气”等动词,就基本上撑起了整个故事,让读者知道了故事要讲述的内容。

其次,寓言表述的哲理化。很多寓言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情境,如“井底之蛙”“对牛弹琴”“黔驴技穷”等。在这样的情境中,表述自然也就有了哲理性。寓言故事中人物的言行、心理等,也彰显着深刻的哲理。如《池子与河流》中,“水要流动才能保持清洁,这个自然规律,难道你已经忘掉?”展示了河流对池子的提醒;“我是一条伟大的河流,那是因为我遵循着这条规律,不顾自身的安逸。我用源源不断的清洁的水,年年给人们带来利益。这就使我受到尊敬,光荣无比。也许,我将永远奔流不息;可你早被遗忘,不再有人提起”是借河流之口,向读者传递的对“规律”的理解。品读这些哲理化的语言,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形成对寓意的理解。

二、基于表达特征的寓言教学

基于寓言的表达特征,寓言的教学可以采用比较文本、联结经验、想象空白、构建图式、分析矛盾冲突等方式。

(一)比较文本

文本比较,是对寓言不同的语言表现方式做比较,或对相同主题的寓言表达做比较,启发学生紧扣语言细节,把握人物言行、内心活动,洞察人物形象的本质,揭示寓理。从语言表现方式看,寓言有古文类,也有白话文类,如三年级下册的《守株待兔》是古文形式,阅读链接中的《南辕北辙》则是白话文的形式。从主题角度看,有不同文本对同一主题的表达,如《陶罐和铁罐》《北风和太阳》《池子与河流》,谈及的都是两个寓言人物争辩谁的作用大。

教师可以指引学生从不同角度开展比较学习。例如,《守株待兔》课后链接了《南辕北辙》一文。在学生理解古文意思的基础上,我出示《守株待兔》的现代文和《南辕北辙》的古文,请学生“对比文白”,用古文、现代文分别讲述《守株待兔》《南辕北辙》。文白对照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寓言故事精辟表达特点的印象,使其明晰了古今不同语言的表达特点。

教学《鹿角和鹿腿》时,我组织学生将本篇的语言表达与《陶罐和铁罐》《北风和太阳》的语言进行比较,还出示课文句子和需要填空的句子“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噘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他:___________________‘你真是急死我了!”“‘真的,一个陶罐!其他的人都高兴地叫起来”“‘这次我终于可以好好地玩啦!姐姐”___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揣摩比较并灵活迁移,感悟针对同一个寓言形象和不同寓言形象时的不同表达特点,明白寓言所包含的哲理。

(二)联结经验

寓言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联结,更深层地体悟寓言的表达特征。联结经验,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将文本内容与已有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理解,获得属于自己的阅读感受。

例如,教学《南辕北辙》时,我先让学生关联生活经验,画出文中“一个人”出行的东南西北图示,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结合自己出行时因为弄错方向而走了不少冤枉路的实情,认识到南辕北辙的失当。在此基础上,他们又主动联系前文《守株待兔》中固执愚昧的宋人行为,进一步推敲,发现《守株待兔》《南辕北辙》两个故事虽然发生在不同时代,写的是不同的人,但展现的都是固执、不切实际的形象,告诫我们只有找到正确方向,脚踏实地,才能有所收获。

(三)想象空白

寓言语言精辟,富有哲理,还源于其行文中潜藏着诸多意味深长、值得想象推敲的空白点。组织学生想象填充这些空白内容,有助于他们丰富文本语言,透过人物的言行表层洞察到其内在本质。例如,教学《守株待兔》,我让学生聚焦文中宋人的“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为宋国笑”,联系生活经验思考“为什么宋人放下农具耕田等兔子会被宋人笑”。学生纷纷发表见解:“种田人当然要被人取笑了,分明是由于幸运才捡到兔子的,怎么能将此当成是总会发生的事情呢?”“这个种田人也不想想,兔子一般都很敏捷,怎么可能莫名其妙地撞到树桩呢?”“等兔子是要比干農活更轻松些,但怎么能被这种偶然得到的好处冲昏头脑,放弃自己的主业呢?”……如此,学生争论的焦点便指向了对寓意的挖掘上。此时,我顺势又给学生讲述了《守株待兔》的背景:一个深秋的傍晚,一个农夫从田里干活回来,一群打猎人的吆喝声吓得很多小动物四处逃命,其中一只兔子慌不择路,就撞死在了树桩上。由此,学生很快意识到兔子撞死在树桩上是事出有因。至此,他们对寓言表达蕴含的深层逻辑有了深度思考。

(四)构建图式

一般情况下,个体对故事的解释和理解往往依赖头脑中已存在的图式。要让学生读懂寓言,可以构建故事图式的方式,基于学生头脑中已形成的故事概念,引导其梳理寓言结构及大意,发现创作规则。寓言一般遵循“起因—经过—结果”的结构,因此,教学寓言单元时,我以故事图式的方式,先对四篇寓言故事文本的构思模式做了梳理,结果见表1。

比较四篇文章后不难发现:故事的起因写得很详细,主人公的言行都是“自以为是”“神气十足”的,可谓先“扬”;故事的经过写得很简略;主人公最后的结局却写得很深刻,都落了个“可怜可悲”“不复存在”的下场,可谓后“抑”。这样的详略和前后对比,能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规律,建构认知图式。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上开展故事讲述、故事复述、故事续编、故事创作等学习活动,在课外开展“寓言故事演讲比赛”“小小寓言创作家”等主题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故事情节的记忆。当学生逐渐把握了寓言情节背后的“套路”后,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逐步理解寓意。

(五)分析矛盾冲突

从中外各国寓言故事的阅读研究中不难发现:寓言精辟的表达中都藏着人的“缺陷”,反映着深刻的社会现实问题。这是寓言的最大矛盾冲突。教学中,以寓言中的矛盾冲突为抓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体会其讽刺意味,准确地把握寓言故事本质,更好地明白寓意。以分析矛盾冲突的方式把握寓言表达特征,挖掘寓意,可以运用提炼矛盾、分析矛盾、还原矛盾的方法。

提炼矛盾,就是将分散在字里行间的矛盾找出来,推敲揣摩,增进理解。教师需充分依托教材文本,引导学生发现故事中的矛盾。我在教学《守株待兔》时直接利用课后习题,“亮”出了矛盾:说说那个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当学生能够说清个中原因,也就找到了破解寓意的密钥,并能理解故事本质。

分析矛盾,就是把有矛盾冲突点的人、事、物的表现,放在文本中进行推理分析,进而发现寓理。比如,《池子与河流》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抓住池子和河流观点的不同进行推理分析,从而发现矛盾之处。当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经历和认知作出判断和选择时,也便完成了思辨历程和价值建构。

还原矛盾,就是要在学生充分理解寓言故事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走进文本深处,发现矛盾存在的根源。比如在《鹿角和鹿腿》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会鹿内心世界的变化:从欣赏美丽的鹿角,抱怨鹿腿,到发现鹿腿的巨大价值和鹿角的羁绊,鹿在生死考验中经历了一场深刻反思。此时,我启发学生梳理鹿前后出现的两对矛盾,还原鹿的心路历程,实现了对“鹿角的美丽外表”和“鹿腿的实用功能”之间孰轻孰重的深刻思辨。

寓言教学中,教师还应向学生推荐典型的读物或篇目,做好课内外的学习链接,鼓励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在故事鲜活的人物、动物、植物等形象中,领会不同故事的表达技巧,明白深刻的人生哲理。

参考文献:

[1] 白本松.先秦寓言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2] 陈蒲清.中国古代寓言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3] 倪文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寓言小学语文
寓言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