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胜男
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 阿克苏 843000
当今时代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信息技术成为经济社会主要的发展推动力,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网络强国的基础支撑。2021年4月教育部网站公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1年版)的通知》,其中《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1年版)》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或限定选修的公共基础课程[1]。本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还需注重信息素养的提升,以增强学生在信息时代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南疆地区信息技术较为落后,信息素养较为薄弱,新课标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信息技术课程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创新与发展、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这就对信息技术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增强信息意识、提升计算思维、促进数字化创新与发展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就显得尤为重要。开展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具有广泛意义。
信息技术课程是当前高校的公共必修课之一,也是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内容主要是以Office办公软件的基础应用为主,由于内容较为基础,很多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一种不备课也能教好的心态,操作项目的选择不够贴近岗位需求目标,案例的选择不够具体,生动性、趣味性欠缺,通常采用“填鸭式”“说教式”的教学,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存在差不多就行的想法,没有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南疆地区,以少数民族居多,虽然近几年各个高校都在推行汉语,宣传汉语的重要性,但对于汉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读懂操作题目都要费一定功夫,题看不懂,操作起来就会很费劲,学生存在畏难情绪,加之不是专业课,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共识,信息技术课程不重要,基础课教师认为不用备课就能教,学生认为不用学习,自己看书多用用电脑就会。教师的不重视,导致学生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存在“六十分及格,多一分万岁”的心态来对待这门课程。
在高职信息技术实训课教学中,多采用任务驱动法,在进行教学任务设计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年龄特点、性格特征来合理安排教学。部分教师过于追求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没有合理分配,课堂操作内容不是过多,就是不够,出现还没下课,内容已讲完或者下课铃响,讲到哪算哪的情况。课堂教学时间分配比例存在问题,教师讲授时间过长,一次性讲授的知识点过多,时间把控不准,没有给学生留够充分的练习时间,存在学生跟不上、理解不透彻的情况,更没有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由于对学生学习的实际能力掌握不充分,导致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存在任务偏难或过于简单的情况,加之没有合理进行小组的划分、分层教学,出现会的学生做得快,完成以后开始找同学聊天,不会的学生做得慢跟不上的现象,教师也不能正常按教学计划开展新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高职信息技术课程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虽然在课标中也提到了信息素养,但更多的还是强调技术技能,且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常常忽视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德育教育,鲜少会去挖掘梳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当中。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部分教师并未真正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课程思政意识淡薄,认为课程思政无非就是在课堂上讲讲政治;二是教师存在“重技能轻育人”的教育偏差,不少高校教师往往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专业课教师,教好专业课,学生会计算机基本操作就行,思政教育是思政老师、辅导员的事,不是专业课老师的事,只要学生最终学会操作技能,不扰乱课堂纪律就行;三是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还未达到一定的高度,课程思政育人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提炼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并加以整理。教师是推进课程的主力军,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职业院校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培养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育人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推广,现在很多家庭都可以尝试为孩子配置个人电脑,因此学生基本熟悉基本的电脑使用技能。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实际需要;此外,绝大多数学生已在初中甚至小学接受该课程。其教学内容仍停留在Windows、Word、Excel、幻灯片操作、网络技术等方面,没有突出专业课程的优势。
现阶段,国内各大高校开始加大信息技术教育的力度,虽然经济水平较好的地方,很多学生基本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但总体行业水平参差不齐。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满足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围绕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各专业对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如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就成为职业院校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讨论的一个热点)。怎样吸纳信息技术领域的前沿技术,如何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提升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变得尤为重要。对照新课标,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怎样探索出一条适合南疆职业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路径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本文以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南疆地区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路径。近年来,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大力推动教学改革,探索课程改革路径。“信息技术”课程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从多个方面推动课程改革。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覆盖面广,理论部分内容对实践内容的支撑不明显,也没有体现“计算思维”、“数字化创新”等特点,为了确保课程能将育人和育才更好的结合,需要重构课程资源[2]。现结合该校实际情况,构建更适合学情的以基础为主,拓展为辅的“6+7”模块化课程。课程分为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构成,基础模块包含文字录入模块、文档处理模块、电子表格处理模块、演示文稿制作模块、信息检索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概述模块、信息素养与社会责任模块6部分内容。拓展模块是选修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深化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理解能力,主要选择了信息安全、程序设计基础、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现代通信技术和数字媒体这7部分内容。
南疆地区职业院校中少数民族学生较多,汉语基础较弱,对计算机基础应用的操作题目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还有部分学生之前也未接触过电脑,导致打字速度慢,且与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在基础模块中将文字录入作为一个子模块,目的旨在加强学生的打字速度和对题目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2021年4月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拓展模块有12块内容,分别为信息安全、项目管理、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程序设计基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现代通信技术、物联网、数字媒体、虚拟现实、区块链。该校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了信息安全、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专业学生选学)、现代通信技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选学)、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媒体、虚拟现实这7块内容,避免学生因知识相关性不大、学习内容较难而产生厌学的情绪[3]。同时,该校还结合“1+X”证书制度,将“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容融入信息技术课程当中,鼓励学生获取“X”证书,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通过课程内容的资源整合,可以将理论知识更好地支撑实践操作,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数字化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出现学生课堂上跟不上,课后补学资源少,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该校少数民族学生较多,整体汉语基础较弱的情况,为更好地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在开展汉语教学的基础上,由以往单一的线下教学模式转变为“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线上教学以网络教学为主,线下教学以面授方式为主。教师利用智慧职教在线资源平台建设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线上通过课堂外在线自主学习和创新,实现知识传递和展现,线下通过将课堂变成互动场所,进行探究学习。而课堂和老师的角色则发生了变化。老师更多的责任是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时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全由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没懂的倒退反复观看。“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前线上学习,课中线上参考、线下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实践,课后线上思考反馈这种方式为实现信息技术课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课程思政强调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科体系、专业体系当中,在传授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德行和素养,潜移默化地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结合起来,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突破口和新抓手。深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例如科学思维、探索精神、责任意识、工匠精神等,结合专业知识,建设思政案例,形成课程思政案例集。通过课程思政经典案例润物细无声地将价值观念、爱国情怀传递给学生,激发其为国家学习、为民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帮助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创造社会价值过程中明确自身价值和社会定位,培养其同理心和洞察力。
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教师队伍是关键。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建立激励机制,积极开展各类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听课评课,注重“双师”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参加教学能力比赛,定期对教师进行计算机专项知识培训。做好骨干教师的培养选拔工作,把优秀的青年教师选拔上来,不断壮大骨干力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校企共建教师团队,打造一批优质教师队伍,从而提升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更好地促进教学,使课程教学能更好地适应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多是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做出评价,常常是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单一的评价方式导致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全面客观,很多时候容易忽视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现行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尽可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应从技能水平、数字化应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开展作品展示,将教师点评、小组选评、生生互评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积极的评价氛围,提出不足,发扬优点,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教师也能更好地开展教学,通过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必开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随着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各行各业都会用到计算机,社会对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依据,如何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学生提出了新的学习要求。如何让信息技术课程能更好地服务于师生,满足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只有不断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改革,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