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组织振兴齐鲁行”作品小辑

2023-01-21 15:49王鸿鹏,王月鹏,刘月新
山东文学 2022年12期

胶东,有一种风采叫风骨

王鸿鹏

夏末秋初,行走胶东大地,满目苍翠,热浪扑面。这热浪,是胶东儿女踔厉奋发的气息,是胶东乡村蓬勃振兴的气象。

感受胶东大地的风姿气韵,三个主题词频闪生辉:联合——以强带弱,支部统领;共富——整合资源,壮大产业;振兴——融合发展,全面提升。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在于“领头羊”。一批基层党组织书记,不忘初心,凝聚人心,用实干担当追逐梦想,带领群众走出别样的乡村振兴之路,在这片浸润着红色文化的土地上,写下新时代的精彩之笔,成为最美奋斗者。

馒头书记:酵母馒头还在发酵

“泛香,筋道,有老味。”一锅馒头热腾腾出笼,乡亲们围上来,尝着,直夸好吃。

“当年,咱村就在古槐树下,给抗日队伍蒸过这样的大馒头。”86岁的老党员姜仁之讲起当年……

“好!就叫‘古槐馒头’。”郑晓东说,“莫丢老辈的传统。”村民们一致赞同。

2018年初,烟台市蓬莱区登州街道三里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晓东,利用扶贫资金和村民参股资金,建起一座面食作坊,蒸起了馒头。本来看好,谁知,满街喷香的馒头销路不畅。

“哪有烧不开的锅?”这位身材敦壮、长相憨厚的胶东大汉,怀揣热馒头,带着“两委”村干部走街串巷,跑市场,进超市,送古槐馒头,讲古槐故事,硬是用一张嘴和两条腿建立了26个营销点,叫响了“古槐馒头”。全村一年增收20万元。郑晓东的“馒头书记”由此得名。

尽管馒头热销,郑晓东却说:“真正的品牌是品质。”他们坚持生产销售全程监控,被消费者称为“放心馒头。”

如果说郑晓东就为一个“馒头”,你算小看了他的“胃口”。顺势而为,让馒头持续发酵,才是他的目标。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在保护中开发村中古槐、古桥、古井“三古”资源,打造文旅融合的新产业。收入连年翻番,群众脸上也像各色各样的馒头绽开了花。

八年前,三里沟村脏乱差出了名,人心散、班子弱,年轻人纷纷外出找门路。新任支部书记郑晓东说:“人,活的是心境和环境。”他以身为旗,强班子、带队伍、谋发展,从环境整治开始,理气舒心。365天的工作日记,件件写在群众心坎上。就这样,郑晓东带领大伙从一个馒头做起,经过八年的拼搏,让一个贫困落后的城边村变成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看到日夜操劳的郑晓东,乡亲们想表示一下心意,便委托老党员姜仁之制作了一面锦旗,送到村支部。只见上写:“打造脱贫致富路,古村旧貌换新颜。”郑晓东接过来,动情地说:“谢谢乡亲们!还有什么能比群众认可更珍贵的。”他荣获了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乡村旅游创业之星”等一连串荣誉称号。

其实,“馒头”越做越大,才是郑晓东的真正“胃口”。

2019年,一座座阳光大棚、高温高效大棚,刷新了三里沟的山野。无土栽培有机蔬菜、西红柿、草莓等果蔬,随着馒头酵母持续“发酵”,一条配送链直达客户端。一番神操作,寄托乡愁的“人民公社大食堂”“八大碗”传统餐饮,与丰源乳液合作的酸奶厂等等,纷纷出炉。产业链越拉越长,品牌越打越响。一个馒头打开一片天地,“发酵”成一个大蛋糕,做成了三里沟老百姓的一桌幸福宴。

雷锋书记:让红色基因生长新时代风骨

来到威海市,听说乳山有一位“雷锋书记”。

乳山市下石硼村地势低洼,山多地少,群众一直没有摆脱贫困。2014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守起上任伊始,食寝不安。

这天,他来到村旁的马石山下,仰望着平顶寨上那棵枝叶繁茂的苍松,默默缅怀“抗日十勇士”。下石硼村是革命战争年代红色堡垒村,村内至今保留“北海银行”“胶东人民兵工厂”等旧址。老百姓至今受穷,如何面对革命先烈?说不过去啊!

王守起和支部一班人商量,决心把保护生态与传承红色文化融合起来,利用革命遗址和“小三峡”天然美景,发展乡村文旅产业。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生长新时代的风骨。

“先烈们为咱老百姓流血牺牲,我们家为村民脱贫致富扒个猪圈算什么?”王守起说服家人,拆除了自家一年收入几十万的养猪场,改建成集体旅游项目。这里是最佳地段。

经过一个多月的施工,可供36人住宿、150余人就餐的石硼人家旅游驿站投入运营。这个项目连同“抗日十勇士”故事吸引了游者,市场效益立马见效,既传播了红色精神,又带动了旅游业发展。村里甩掉了穷帽子,群众鼓起了钱袋子。舍小家,富大家,王守起的义举和奉献精神感动了村民,都说他是“雷锋书记。”

王守起并没就此打住。他和村“两委”成员发扬革命战争年代艰苦奋斗精神,带领大伙顶着烈日,清理河道,整治环境。苦干一夏,恢复了河道层峦叠嶂的原始风貌,精心打造出农产品采摘园,形成了“石泉、樱谷、绿水、青山”的花海景观。红色文化“小三峡”越来越火。不少年轻人玩起直播带货,网上销售。村里通过发展电商产区,让蜂蜜、山野茶等山货走出大山,热销八方。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以“红色下石硼”为主题、以“小三峡”生态景观为组合,乡村特色文旅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下石硼村彻底实现了华丽蜕变,成为山东乡村振兴的样板,先后荣获了威海市十大精致乡村、山东省乡村文明“百镇千村”示范村、山东省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中组部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等荣誉称号。

牡蛎书记:让百姓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乳山,一座山凸水绕、人杰地灵的滨海小城,因其境内耸立着状如母乳的大乳山而得名。

相传,大乳山是三圣母的化身,在与海妖决斗的最后时刻,为挽救嗷嗷待哺的孩子,把部分乳汁滴到了海岸边,化成了附着在礁石上的贝类。后人食之,繁衍生息,故为母沥,今称牡蛎。

凄美的传说表达了人类对爱的赞美、对大自然的渴望,但在严酷的抗日战争年代,发生于乳山一带300多位农村乳娘哺育了1200多名八路军子女,情如圣母的故事,真真切切,书写了人间大爱的动人篇章。

一个绳扣,一片渔网,一艘渔船,成为当地人世世代代生存的依托。祖祖辈辈靠海吃海,依旧贫困。如何靠海而富?乳山人思考:要做好海的文章。

几年前,乳山市南唐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唐克永,个人垫资10万元购买了制冰设备,加工牡蛎出售。运转出效益后,又动员“两委”干部出资参股,全村136名党员群众踊跃入社,党员和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创办了牡蛎生产加工合作社。唐克永便有了“牡蛎书记”的雅称。他被授予“威海市优秀共产党员”“威海市劳动模范”。

乳山市是著名的牡蛎之乡。乳山人对牡蛎有着独特的情愫和认知。牡蛎俗称海蛎子、生蚝,谐音“利好”。民间宴席上必有鸡和牡蛎的民俗传统,寓为大吉大利。乳山人从牡蛎养殖到加工成蚝油、罐头等多种海产品,多措并举,开始大力发展牡蛎产业。

“客户又催单了,大家伙加把劲。”见到唐克永时,他正带领员工们装车。他说:“天气转凉、水温降低,订单增加,我们必须抓紧走货。”中秋来临,南唐家村合作社制冰车间生产现场,一派热火朝天。

“原在外地上班,顾不上家。现在家门口上班,合作社聘我担任制冰车间生产主管。每月拿工资,年终有分红。”村民陈铖铖开心地说,“像一口吃个鲜牡蛎:爽!”

这两年,乳山牡蛎等海产品走红市场,冰制品需求旺盛。唐克永抓住机遇,盘活闲置荒废多年的村小学厂房,兴建制冰车间、木耳大棚、农产品加工车间,探索了一条“党建引领、村社一体、党群一心、强村富民”的发展路子。南唐家村合作社已与20多家海产品公司签订了供货协议,预计年收入增加二十万元以上。

乳山牡蛎个大体肥、肉质鲜嫩,白若乳汁,生熟可食,多含蛋白质、锌、铁、锰、硒、铜等微量元素,营养丰富。

据说,当年的抗倭名将戚继光,曾用蛎肉熬汤犒赏戚家军,个个身强力壮,作战勇猛,令倭寇闻风丧胆。

在这片浸润着母爱文化、红色文化、养生文化、海洋文化的土地上,或许只有优秀的人文精神薪火相传,才会让地域文明更加灿烂。于是,乳山人建起了国内首个“乳山牡蛎文化园”,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把牡蛎的前生今世与人文历史奉献给今天和未来。

初秋的乳山,牡蛎欢乐城里游人如织,创意感十足的牡蛎雕塑、展品丰富的牡蛎博物馆,用吃、看、听、乐、购引得外地游客流连忘返。

为让消费者把舌尖的安全放到肚里,乳山构建了全国首个牡蛎质量全流程安全追溯体系,上市牡蛎均有“身份证”,有源可查,有去可追;生产规范,食者放心。“牡蛎身价倍增,价格一下子提高了5倍。”海阳所镇政府副镇长崔建新自豪地说。

乳山市牡蛎养殖海域面积达60万亩,养殖产量达50万吨,每年产值超50亿元。依托牡蛎特色产业优势,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价值链不断延伸。

灯塔水母、丰贝佳等牡蛎产业龙头企业相继落户乳山市的“牡蛎小镇”,积极对接牡蛎行业专家学者,推动牡蛎育苗、养殖、加工技术迭代升级。牡蛎产业风生水起。

2018年,唐克永荣获“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2020年,被省委组织部授予“担当作为好书记”荣誉称号。

最近,唐克永正忙着规划建设的占地140亩的乳山口镇牡蛎融合发展示范区项目。“共富党建联盟共有10个村积极参与,抱团发展。”展望前景,“牡蛎书记”唐克永信心满满地说,“示范区建成后,预计可新增就业岗位500余个,实现群众稳定增收3万元以上。”他憨厚地一笑,又说,“老百姓信任咱,咱就得让百姓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过出牡蛎的味道。”

离开“牡蛎小镇”,海边飘来优美动听的童歌声:

天蓝蓝海蓝蓝,我家住在大海边

海边小城威海卫,她的故事说不完

……

葡萄书记:是谁栽下第一棵葡萄

一路行走,你会惊奇地发现,一片片葡萄葳蕤葱茏,遍布胶东沃野。金手指、贵人香、霞多丽、红芭拉蒂、夏黑无核等等,品种繁多;一嘟噜一嘟噜的葡萄,蓝的青的紫的,如玛瑙、似翡翠挂满枝头,晶莹剔透,若露欲滴;一座座造型别致的葡萄酒庄点缀葡萄园中,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油画铺展在广袤的大地上。葡萄,成为胶东百姓富裕的方式。所到之处,人们讲述着一串串关于葡萄的故事。

远的,先不说,是谁种下了第一棵葡萄?

来到莱西,有人说,沟东新村高维玉种下了第一棵葡萄。

沟东新村是一个库区移民搬迁村,2014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高维玉担任总支部书记,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群众脱贫。他学习考察了一番,发现葡萄产业前景可期,决定引进国外新品种,发展葡萄产业。

苗木引来,村民不愿种。大姑娘上轿头一遭。不少人担心种不好赔本。“群众干不干,就看领头雁。”高维玉组织16名党员干部带头试种。于是,他栽下了第一棵葡萄。

试种成功,村民们放心地种起了葡萄。两年后,沟东新村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党员包联贫困户,在全村开展“亮身份、亮联户、亮承诺”活动,压实责任,不让一户掉队。正值葡萄收获季节,村民高培武因车祸住院。“不能让他的5亩葡萄烂在地里。”高维玉一声招呼,全村党员干部放下自家的葡萄,先帮高培武把葡萄收了。10多万元交他手里,躺在病床上的高培武感动得两眼汪汪,不知说啥好。

五年脱贫攻坚,沟东新村党总支实行“党总支+合作社+服务公司+农户”的产业脱贫模式,把五个村的2000多亩地整合到一块,引进葡萄遮雨棚新技术和葡萄水肥一体化管理模式,效益大增。村里还建起了葡萄大棚示范基地和一条625米的葡萄长廊。原来的垃圾场也变成了文化广场。连续举办了五年“莱西环湖葡萄节”。民宿、采摘、生态观光等乡村旅游项目蓬勃发展,葡萄产业红红火火。村里富了,百姓的腰包鼓了,广场舞跳起来了,欢声笑语热闹起来了。贫困村真正变成了物质精神“双脱贫”的富裕村。

如今,村里成立了果业专业合作社,高维玉又被群众推举合作社理事长。合作社吸纳了102户葡萄种植户发展无核葡萄,年人均增收3000余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1万元,又上新台阶。

沟东新村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山东省美丽村居、山东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等荣誉称号;沟东新村党总支部也被评为“全省干事创业好班子”。

高维玉被大家誉为“葡萄书记”。问他是不是种下第一棵葡萄。他嘿嘿一笑说,有一位外国朋友在莱西种下了葡萄。

卡尔·霍普特曼博士是德国一名资深的葡萄酒专家,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拥有自己的酒庄或投资。2008年,卡尔博士在这片丘陵起伏的山地上栽下了第一棵葡萄,创建九顶庄园,总面积150公顷,其中葡萄种植面积约90公顷。庄园坐落在九顶山下,因此得名。卡尔·霍普特曼博士为何对中国胶东情有独钟?

脑门锃亮、满面葡萄红般的卡尔先生,耸耸肩,得意地说,他看好这里是“北纬42度葡萄酒生命线”,还被胶东的淳厚民风、环境友好和人文风景深深吸引。他还认为,中国有着巨大的葡萄酒消费市场。

果不其然,几年后,卡尔先生在胶东的土地上生产出了被国际认可的高品质葡萄酒,备受市场青睐。

其实,葡萄酒并非老外独有的专利。众所周知,早在100年前,烟台人就种下了第一棵葡萄,华侨、实业家张弼士创建了张裕酿酒公司,1915年还在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上拿了金奖,从此赫然天下。

后来,胶东人闹明白了“北纬42度”的奥妙和价值所在,不负大自然的秉赋与馈赠。2010年12月,乳山市台依湖集团有限公司成立,规划种植葡萄3万亩。“这几年,我们流转了附近村里1万亩土地,种植酿酒葡萄;建了8座各具特色的葡萄酒庄,年产葡萄酒达到2000吨。远销国内外。”台依湖集团党支部书记李晓璐兴奋地说,“园区采用国内领先的葡萄园标准化、生态化生产管理模式。我们将深耕葡萄全产业发展链条,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周边乡村振兴。”

在乳山的“霞多蛎品鉴体验馆”里,你可以感受特产“跨界”合作,在舌尖上碰撞出的绝妙体验:新鲜的乳山牡蛎加一点柠檬汁,配上清爽的干白葡萄酒,激发出牡蛎的鲜美甘甜。这样的创意产品,令游客啧啧称赞。

究竟是谁种下了第一棵葡萄?

青岛大好河山葡萄酒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说,2009年,他们在九顶山的丘陵山地里种下了第一棵葡萄。2015年,他们公司又引进外资,巧妙利用废弃多年的露天矿坑,建造了葡萄酒窖,既修复了环境,变废为宝,又发展了葡萄产业。近几年,他们企业与农民建立资源联结、利益共享机制,发展葡萄产业,带动周边村民种植了2000多亩葡萄,年产值达8000万元,年人均增收2万元,吸纳就业150余人。现已成为青岛市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产业发展的成功典范。

2020年,坐落于莱西市院上镇的青岛归璞酒庄有限公司成立。公司栽下了300亩优质葡萄,有机种植,全程把控,打造农产品基地,并用优质低廉的特色产品,做起了寻常百姓消费的综合性民宿酒庄。大众化的“归璞”,竟然受到世界顶级葡萄酒大师的青睐,入选1号归璞俱乐部。

眼下,遍布胶东的葡萄产业韧劲十足,前景可观。关于它的剧本还在不停地上演。因为它已成为百姓美好生活的象征。

是谁种下了第一棵葡萄?至此突然发现,这片绿色的大地已经给出了答案:每个胶东人都是葡萄的栽种者。他们用信念栽下梦想,用汗水浇灌希望,用生长的累累硕果酿造火红的日子、甜美的生活。

擂台书记:既要踏实肯干,也要能说会干

“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一遛。”在群众代表的一阵阵掌声中,一批竞选基层书记的候选人,依次登台亮相。

8月的一天,青岛市即墨区正在举行村级党组织书记“百村争先·擂台比武”竞选赛。几轮下来,10名村党支部或总支部书记候选人进入决赛。

让熟悉村情的人、群众信任的人、能讲会干的人,成为群众的带头人。擂台选优,是青岛即墨区选拔乡村基层干部推出的新招。

干什么?怎么干?干成什么样?结合工作实际,围绕基层党建、融合发展、为民服务等新农村建设,谈思路、讲方法、定目标,进行述职交流。在一番激烈比拼中,一个个参赛者展现出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奋斗姿态。

“船载千斤,掌舵一人。乡村振兴,必须把基层组织书记配好配强,真正成为支部的‘主心骨’、村里的‘领头雁’、群众的‘贴心人’。”主办方组织部门负责人如是说。

几年来,即墨区注重基层党组织干部的素质提升,选派优秀的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进驻重点村,促进基层党组织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高,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

进入决赛的10名“擂台书记”,个个身手不凡。他们表示:既要做默默实干的“老黄牛”,也要当呱呱叫的“领头雁”和风风火火的“千里马”,不负所望,不负新时代,带领群众统筹推进“五大振兴”。

接地气、冒热气、聚心气、有人气,又一批叫得响的“擂台书记”走上了乡村振兴的第一线。

他们将用奋斗的风采淬炼信仰的风骨,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为成就第二个百年梦想,写下胶东诗篇。

乡村变迁中的光与影

王月鹏

根据省作协的安排,我在今年8月份参与“乡村组织振兴齐鲁行”活动,一路考察了济南、滨州、淄博、东营、潍坊等地的乡村发展状况。我是在农村出生与长大的,近年又致力于村庄拆迁题材的创作,可以说对乡村并不陌生。这次考察,不同于以往的采风笔会,于我更像是一个“视角”,藉此看到了一些新的东西,引发了一些思考,这对于今后更深入地理解乡村和拓展写作,是很有意义的。

一路看下来,感觉乡村发展普遍存有一个“常”与“变”的问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守常”与“创新”,这在乡村领路人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既有正常人的体温,又具挑战“风车”的勇气;双脚踩在泥土里,同时又不放弃对天空的向往。他们尊重传统,在追逐变化的同时又能够始终守住不变的东西,比如勤劳、诚信和善良。他们遵循日常规律,同时又有超越日常的勇气和方法,做到了跳出村庄看村庄,具有一种理性与自觉。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发展格局中,他们以一种朴拙的力量参与竞争,并且赢得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比如,在如何化解矛盾方面,在老人食堂的设立与运营方面,在村庄的合并与融合发展方面,在农村合作社的组建与品牌塑造方面,等等,他们摸索出了一条有效的路子。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探索发展的过程中,他们不回避矛盾与冲突,从问题中找出路,在问题的化解中求发展,最终达成了“和谐”。考察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乡村发展中有矛盾有问题,这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适度的“冲突”往往是社会活力的表征,这些矛盾和冲突只有被正视,才会成为寻找出路的压力、催生变革的动力,成为创新发展的起点。村与村之间的差别,最根本的是差别在对待矛盾和问题的态度上。所谓生命力,是与传统思维和行为的博弈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一种力,这种力来自于冲突和竞争,而不是想象中的四平八稳、相安无事。蛇每长大一些都是要蜕皮的,否则它不会真正地长大,虽然蜕皮的时候很痛苦,要在石头上不停地摔打身体。蝌蚪之变成青蛙,猿猴之变为人,都需要经历一个蜕变的过程……当下的乡村发展,是以一代人的努力和阵痛为代价的。有了这个认知,我们才能在工作中真正体恤老百姓的冷暖,尽可能地考虑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遥想当年,那些最有抱负的人,他们心怀天下,却选择从一个乡村入手,试验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从一个村庄中,可以看到整个中国。

再看作家笔下的乡村,很多不过是童年记忆中的乡村,被赋予了一种怀旧和审美的底色。其实乡村早已不是记忆中的那个样子了。我甚至觉得,以审美眼光打量当下乡村,是不道德的。乡村也是“世界”的一部分。特别是在信息化浪潮中,再偏远的乡村,也可与世界保持同步。行走在乡村,随处可见直播带货的场面,他们以乡土为背景,向世界推介他们的特色产品。这些现象的背后,是观念的更新。

这次考察结束后,我将持续跟踪采访寿光菜农“走出去”的题材,还有黄河口生态题材,创作系列文章。同时,还打算在烟台选择一个村庄,真正介入到村庄的日常中,进行更深入的观察与书写。

乡归何处?没有现成的路。路在哪里,只有双脚知道。

美丽乡村的模样——山东省乡村组织振兴纪实

刘月新

“合作社”富村又富民

七月流火,七月也流金。清晨,我走出旅居的马套村茶园民宿,一个人向着将军山的方向走去。宽敞的马路两边,核桃树、栗子树、柿树、桃树竞相映入眼帘,丰富多彩的墙绘透着浓浓的文化气息,盛开的月季、凌霄、紫薇、南瓜花,还有不知名的花草带着露珠和清香作夹道欢迎状。顺着公路拐了个弯,右边一个大茶园“立泰山茶园”出现在眼前,翠绿的茶树一拢一拢蓬勃着向远方伸展去,似有清淡的茶香随风飘来。翠绿里点缀着移动的红、黄、蓝、白,那是茶农正在采茶,大概有四五十人吧,他们娴熟忙碌的样子跟电视里一样楚楚动人。我被这丰收的场景所吸引,驻足,边欣赏边与走过来的茶农聊天,问早晨采茶是不是有露水,不方便。茶农笑着纠正,清晨到上午十点多正是采茶的好时候,此时的茶叶质量好,天又不晒。我这个外行又长了知识。我问产的茶叶都往哪里销,这问题似乎激发了老乡的兴奋点:我们把茶叶交到合作社,其他的就不用管了。

我很想看看这个让茶农兴奋的合作社。上午十点多钟,我来到马套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此时,一批一批的茶农陆续来这里交茶叶,嫩绿的茶芽泛着亮光在筐里舒展着。院子里另有一批工人正坐在那里仔细拣茶。一位女工告诉我,先把收上来的茶叶拣一遍,下午就开始炒茶。我明白了,茶农只负责采茶,像加工、销售这些工序都交给合作社。

马套村地处泰山北麓,是济南市的南大门。曾经的马套村深居山坳,三面环山,生产落后,百姓贫困。10年前,由群众推荐,万德街道党委回请能人肖舒荣当支书,肖舒荣毅然放弃经营多年的石材厂回了村。经过多次外出学习考察、广泛论证,他认定马套村非常适合种植北方高纬度茶叶。在争取村里广大党员群众的支持后,开始引茶植茶,并很快见到成效。

为更好地带动村民致富,肖舒荣牵头创办了茶叶种植合作社。面对很多村民的不理解,村党支部动员19名党员骨干带头加入。他们筹措资金180万元建股份制茶叶加工厂,注册“马套将军山”品牌。马套茶迅速在市场走红,成了“长清茶”的代表产品。村民们眼见着党支部是为大家寻找致富门路,就纷纷入社,社员迅速增加到300多户,植茶面积1000多亩,亩均效益达3万元。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村民们腰包鼓起来了,幸福的表情洋溢在脸上,逢人就夸合作社好。看到马套种茶赚钱,附近村的老百姓也竞相入社。马套村带动周边村种植茶叶达到2000多亩。

党组织帮助群众选了个好书记,好书记出了条好路子,一条好路子富裕了一个区域和这个区域的老百姓。有一个一心为民、开拓创新的好书记、好支部,什么样的奇迹都有可能创造。

马套村的茶叶品牌打响了,越来越多的济南、泰安等周边消费者,成群结队前来观光、采摘和购买茶叶。肖舒荣敏锐地察觉到茶产业带来的新商机,又发动党员群众利用资金、闲置房屋和土地入股,采用“党支部+合作社+资金股东+房屋股民”方式搞乡村旅游。前有茶叶合作社的成功引领,旅游合作社很快吸引了107户村民入股400多万元,闲置房屋入股35户。目前的马套村年接待游客量40多万人,旅游产值1800多万元,为村民提供了200多个就业岗位。以茶兴旅、以旅促茶,村民的生活像将军山茶一样清香美好。2021年,马套村集体收入40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万多元。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雨过地皮干,吃饭靠老天”是过去马套村的真实写照。现在的马套村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栽植经济林2000多亩、生态公益林1000多亩,先后投资1200多万元对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人居环境整洁优美。文体广场、农家书屋、文化大院、幸福院、卫生室档次高设施全。“全国文明村”“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数十种荣誉纷至沓来,在党建引领下,马套村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在齐鲁大地上,像马套村靠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致富的新农村比比皆是。处于沂蒙山腹地的沂水县尹家峪,党支部发动村民把手中的零散土地和400亩荒山经营权入股合作社,连片种植金秋红蜜、晚熟蜜桃2000多亩。他们走高端有机农业发展路子,注册的“百桃”品牌被评为齐鲁放心果品品牌,产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全部由深圳百果园承销,真正实现了“腰包鼓起来,日子富起来”的梦想。随着投资20亿元的尹家峪田园综合体项目的落户,尹家峪走上乡村振兴快车道。2021年,合作社产值8000多万元,带动农民增收1000多万元,村集体增收40万元。荣获中国有机产业发展示范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国家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山东省干事创业好班子、山东省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创建村等荣誉。这一连串荣誉的背后,是基层党组织的正确引领和创新发展,是广大农民对好支部、好书记及产业合作社的高度认可,是干部群众的辛勤付出和幸福的笑脸。

莒县招贤镇把“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7个自然村合并成1个曲坊新村,“多村合一”实现资源统筹、发展共享。借力土地增减挂钩政策,采取“村企共建”模式实施整村搬迁。同步完善了党群服务中心、老年幸福院、文化广场和卫生室等功能设施。盘活土地1200多亩、产业资金400万元。由浩宇集团投资56亿元对曲坊村整村开发,实行“村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新模式,建设曲坊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了1000亩集鲜切花种植、采摘、观赏于一体的假日玫瑰基地。昔日“脏乱差穷”出名的村子,开启了美丽乡村新生活。

2019年,玫瑰基地成功牵手云南禾韵园艺产业有限公司,建起招贤镇玫瑰产业园,带动全镇6000多亩玫瑰提质增效,年产8000万枝优质玫瑰鲜切花,产值超1.5亿元。产业园的提档升级,使社员共享产业发展红利,村民获得产业股金、土地租金、务工薪金“三金收入”。为社员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月均增收2000多元,村集体年增收50多万元,实现了多方共赢。2020年曲坊新村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让村两委班子有威信、产业得发展、集体有收入、群众得实惠,发挥了“一子落而全盘活”的良好效应。社员联手奔小康方向明确,走得踏实自信,幸福感、满意度大幅提升,美丽乡村更加文明和谐。正像尹家峪社员说的:合作社让农家乐的牌子越来越响,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党建联盟”串起共同致富链

身临7月的岱岳大地,山上、山下延伸出无边的翠绿和浓绿。驻足九女峰“故乡的云”,你会被它的高端大气、时尚配套和掩饰不住的美所吸引。高端民宿、酒店、九女峰书房、泳池、会议室这些旅游元素,在为游客提供全方位乡村度假服务的同时,为当地村民提供了百余个就业岗位,美丽乡村气息扑面而来。

九女峰,这个给人以无限遐想的名字,带给游人的是秀丽山川美景,高档民宿特餐;带给当地群众的,是“推倒高墙连世界”的脱胎换骨的变化,日益富足、文明和谐的物质文化生活。九女峰片区的里峪245户人家,有17家农家乐和14家民宿,乡村游把个大山里的里峪搅动得沸反盈天,热闹红火。这个村的干部群众说,是“党建联盟”给串起了共同致富链。

几年前的九女峰完全是另一番样子。岱岳区道朗镇面积105平方公里,九女峰19个村占去近半。这19个村普遍村小、交通闭塞、土地贫瘠,散布在群山里像一片片孤独的叶子。村民要出山,需步行两个小时才能到镇上;村干部下山开会要带两双鞋;年轻人要扛着自行车下山。靠山受穷,群众幸福生活的梦想都被大山给吞掉了。

区镇党委打破“从本村选、在本村干”的常规,拓宽视野选优配强乡村振兴带头人。平均海拔500米的八楼村,因山高路阻而贫穷,年轻人纷纷逃离大山,300多人的村子仅剩57人,本村选不出支部书记。组织经过考察了解,选定长期在该村承包山地的外地能人刘长利。2017年村“两委”换届,刘长利全票当选八楼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全村利用山景房、石头院发展高端民宿,用“党支部+公司+中心+农户”的整村开发模式,回收土地和山林,盘活闲置民宅,当年运营收入突破60万元,小山村走上了蜕变之路。村民们掏心掏肺地说,要是没有刘长利,八楼村得晚发展40年。

道朗镇党委实施“头雁”引领工程,创新组建包括八楼村在内的九女峰党建联盟,由一名副镇长任联盟党总支书记,将片区内2家企业、19个山村串珠成链,一体开发。组织联建、人才联动、产业联姻、文化联培、生态联育,形成“以强带弱、优势互补、抱团共进、整体提升”新格局。三年时间,19个村集体经济翻了一番多,村民人均收入2万多元,真正实现了强村富民。

“东西门村曾是被大山‘抱住’的小村,如果不是近年来的连片旅游开发,这个村注定要萎缩甚至会消亡。”村党支部书记朱士印感慨地说。该村山林面积有8000多亩,却只有54户118口人,年轻人都出去了。“再偏远的村子也不能放弃,致富路上不能让一个人掉队。”九女峰党建联盟因村施策,片区内的山东文旅集团在该村打造了“故乡的云”和“故乡的月”项目,小村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说起收入,村民孙福泉满满的幸福和喜悦。他说,以前靠种点庄稼、栗子核桃树,一年也就收入几千元。如今,他在“故乡的云”项目做保安,妻子在九女峰书房做保洁,在家门口打工方便,不用起早贪黑,两人一年收入七八万元。

为突破九女峰片区路况差、环境脏、设施落后发展瓶颈,区镇党委加大财政整合力度,为片区跨越发展创优环境。梧桐树引得凤凰翩翩来,片区引进工商资本20多家,建设了茶溪谷、仙草谷、桂花园、乐惠农业、草莓王国、龙腾拓展、芝峰庄园等产业项目,为山村带来了泰山茶、泰山黄精、草莓、维纳斯黄金苹果、阳光玫瑰葡萄、螭霖鱼等高效特优农产品。打造了生态休闲游、乡村体验游、田园风情游、养生度假游等扳块。

如今的九女峰,污水处理,垃圾分类,村村成景、户户有花。按照“五美”标准打造“美丽庭院”;悬挂家风家训;实行达标奖励;山村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四化”同步。聚焦“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打造“花田北张”“春天里峪”等村庄名片,形成了各具特色又相辅相成的九女峰特色旅游。

为充分发挥马套村辐射带动作用,长清区万德街道党委以马套村为核心,联合周边7个村建起“乡村振兴党建联合体”。联合党委实行组织共建、产业共创、人才共育、文化共铸、生态共治,绿化、亮化、硬化、美化多项基础提升工程同步实施;整合乡村民宿、休闲采摘、生态观光等资源,打造了马套将军山乡村旅游度假区、拔山村凤凰岭景区、店台村济南龙凤庄园、高山采摘园等特色旅游区,村村有产业、一村一特色。2021年,党建联盟除马套村之外7个村集体收入均达到40万元以上,马套村等4个村成功创建济南市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村。

把文化融入基层党建

10月28日一大早,武家村“文明礼堂”迎来了使用后第一对举行婚礼的新人。村干部当司仪,村支书当证婚人,志愿者当“劳忙”,村文艺队当演员,家风牌匾当贺礼……

婚礼现场,新郎武鹏举和新娘虔诚地接过村干部递上的“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家风牌匾和“武氏家训”。稍顿,一对新人背诵起武家村《新编三字经》:武家村,文明传;重仁德,讲孝贤;新风尚,比学赶……这是三年前曲阜市武家村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

村民们说,这《新编三字经》,村里男女老少都能背上一段。婚嫁新人现场背诵是“既定程序”,必不可少。

“小小婚礼,无形中把孝善文化等传统美德播撒,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武家村党支部书记武波说。武家村,一个深居孔子故里,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小山村,近年来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美丽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旅游示范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村”,入选首批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市委组织部的一位领导说,武家村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党建,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武家村数百年尊老爱幼、乐善好施、邻里和睦,有“孝和之村”美名。近年来,该村以“孝善文化”为原点,通过党建引领,让孝善文化得以深化和升华。“相约黎明”,就是武家村推出的一项关怀、服务老人的特色品牌。

“大娘,早起来了?身体有没有不舒服?用不用去超市给你买点日用品呀?”每天早上7点半,村妇联主任蒋凤作为“黎明志愿者”都会准时出现在马西英家门口。几年来,蒋凤早已把这位老人当做自己的亲人,而对于这位每天都来看自己的“好闺女”,77岁的马西英更是有着说不完的喜爱。“家里的活她都抢着干,跟俺有说不完的暖心话。俺早就把她当成了自己孩子,她一来俺就高兴。”说起蒋凤,马西英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和自得。

该村有独居老人23人,如何保证这些没有儿女照顾的老人得到应有照料?三年前一次全村大会上,一项倡议得到全体村民一致赞同——每天早上去和独居老人打个招呼,帮着做早饭,打扫卫生。白天,这些老人就在村里的“日间照料中心”活动、聊天、吃饭,集体度过开心的一天。在村党支部号召下,村里60多名志愿者组成“专职服务队”,成了这些独居老人的陪护人贴心人。

武家村还推出“民享资源库”服务品牌。在“民享资源库”公示栏里,张贴着全村147户村民贡献出的340余件自家物品,供村民随时借用。还有30多名“村级能人”作为志愿者加入到资源库,随时为村民提供维修、理发等免费上门服务。通过志愿服务的延伸,大家你来我往互帮互助,感情加深了,矛盾减少了,也使优秀传统文化爱、诚、孝、仁从中得到现实体现。由此我想起一句俗语:感情都是“麻烦”出来的。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阵阵诵读声,从宽大的“文明礼堂”传来,萦绕在武家村的上空。

推开民宿“里仁美宿”的古朴院门,只见白墙灰瓦、亭台楼榭相映成趣,石榴树、柿子树还有叫不上名字的果树置身小院的合适位置,尽显儒风雅韵。望着眼前的一切,我在心里为这民宿打了满分。

尼山脚下、孔子湖畔,坐落着一个小山村——孔子诞生地鲁源村。在原址上重建的鲁源新村,联排新居青砖灰瓦,交错的村道小巷两旁,山村特色木门、篱笆连成一线,绿树红花掩映,水波粼粼,古韵悠悠。村党总支书记刘承彪说,近年来,到曲阜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了游览“三孔”,一些游客特别想看一看孔子出生和成长的地方。鲁源新村抓住这一机遇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了26个文化主题胡同,建设了四大文化展馆,民宿很快发展到200多家,人均年增收5000多元。千年古村发展成乡村振兴“样板村”。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鲁源新村将传统文化融入基层党建,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论语中有“吾日三省”,鲁源新村有“鲁源三省”——支部:一省班子强了吗?二省集体富了吗?三省群众笑了吗?干部:一省自身净了吗?二省自身正了吗?三省自身硬了吗?党员:一省入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二省入党后发展了什么?三省入党后带动了什么?

他们设“和为贵”调解室,通过以理说教、法德相济,达到矛盾和解、双方和睦的效果。创新实施“说事必(壁)回”工作法,通过“说、议、办、回、评”,收集民意、科学决策,增强村班子治理和服务能力。将“孝老爱亲、崇德向善、邻里和谐”等传统美德纳入村规民约,汇集36个家族的家风家训建成展览馆,开设乡村儒学讲堂,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活、沁润人心。

“我们的目标就是人人彬彬有礼、户户和和美美、处处干干净净。通过我们,让更多的人了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刘承彪真诚中透着自信。

在蒙阴县古泉村桃文化展览馆,我见到了有生以来见得最多最新鲜的“百桃”。红丝绒覆盖的长长条桌上,摆放了数十盘赤、橙、黄、绿、白各异,大、小、扁、圆不同,飘着浓郁香甜的鲜艳桃子——北京8号、中蟠11号、油蟠7号、朝辉、美秋、锦香……二十几个品种。我怀疑自己误闯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因为我粗略扫了一眼,跟前仅蟠桃模样的桃子就有八九种。但这里终究不是王母娘娘的蟠桃宴,这里的桃子,不论是品种还是数量都是蟠桃宴所不及的。我也是第一次知道,近几年市场上突然多出的海量新品种桃子,其主产区是沂蒙山区。

古泉村是孟良崮党性教育基地驻地村。在市场经济的大潮涌动下,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全村5000多亩土地,一半以上种了杨树。4年前,退役军人刘元华被回请当了村党支部书记。自从组织上找他谈话,刘元华革命军人的血性被彻底唤醒:自己富不算富,带着老少爷们一起富才算本事。若有战,召必回,那才是真军人,好党员。他放下自己经营十多年的运输生意,从“车老板”成了一名“兵支书”。

刘元华带领村班子经过学习考察,引进金葵农业和雅库特农业两个公司,流转土地2400多亩打造高效农业产业园区。仅金葵桃产业示范园流转土地1000亩,建设了标准化生产基地,配套建有桃文化展览馆、专家实验室和研学教育中心。两个项目让古泉村集体年收入一跃增至百万元。通过流转土地、社内打工,社员足不出村就能拿到土地分红、务工收入、运营收益三份收益,年收入近10万元。

在村里采访,村民韩兴本向人们夸耀:刘元华当过兵,能吃苦,放下自己的生意带领大伙走致富路,老少爷们都觉得元华的军人气质没有变。刘元华则感慨:作为一个“兵支书”,要始终保持当兵时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军人本色,不干则已,干就干得最好。年轻时当兵,为的是保家卫国,现在当干部,为的就是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像刘元华一样,在蒙阴,“兵支书”们从各行各业走上了乡村振兴的“新战场”。退役军人朱纯勇是一名乡镇干部,垛庄镇党委找他谈话,让他到红日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红日村已半年没有村支书。朱纯勇当场表态:咱当过兵,咱不去谁去?退役军人马杰从东营来到垛庄镇南蓉芙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镇党委动员谈话后,马杰表态:在单位干活,是一份工作;回村当支书,是一份事业。马杰辞掉月收入6000多元的工作走马上任,把家也搬回了村。

在垛庄镇,42个村中有17个村支书是退役军人。“兵支书”们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带领干部群众均干出了骄人的业绩。

“沂蒙人民爱党爱军,从这片红色土地上走出去的‘兵支书’爱人民爱家乡。传承红色基因、把红色文化融入基层党建,已成为蒙阴乡村组织振兴一大特色。‘兵支书’们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成了支撑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蒙阴县委组织部的一名干部感慨地说。

“文旅”“农旅”融合发展“火”乡村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距千年古刹灵岩寺两公里处有一景区——灵岩大佛山景区,这里群峰竞秀、绿树满山,檀抱泉、滴水崖、文王寨、明空洞等自然景点让游客流连忘返;千余级台阶直上云霄,让游客叹为奇观;千余米的天梯也让这里成了众多影视作品取景地和“网红”打卡地;80米高空玻璃栈道、120米高空铁索吊桥给雄浑险峻的山峰平添了灵气和活力;140多米七彩滑道、1600多米的漂流、露营基地成了少儿的乐园。

年轻的乡村振兴工作专员谭悦告诉我,灵岩大佛山旅游区的火爆,是新时代泰山“挑山工”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文旅融合发展”结出的硕果。天梯、上山路、高空吊桥、玻璃栈道都是灵岩村党支部带领党员干部群众用双手、双肩打造出来的。

四年前,这里还是悬崖峭壁、无人问津的深山沟。

灵岩村位于“海内第一名刹”灵岩寺脚下,全村300户人家分布在5平方公里的山峪中,守着灵岩寺却没有富起来。村两委决定依托灵岩寺这个文化平台发展旅游产业,带领村民致富。村里注册成立灵岩大佛山旅游开发公司,吸引干群股金、社会资本、村集体资金3000多万元,拉开了建设景区的序幕。

大佛山上没有路,设备机械都用不上,基本就是肩扛人抬。施工时最高地方8米,人们从山顶上用大绳放下来,先打桩基,然后弄上横梁,一点点把材料弄上去。村党支部书记马永奇带领党员干部每天奋战在山上,焊接、扛料、铺板,靠肩扛人拉把水管、电缆铺设到550米的高山之上,在近90度的悬崖上手工架起坡度60多度的登山云梯步道。就地取材,抠石凿坡,修建了5000多米的环山石板路。正是夏天,铁管烫人,每天十几趟从山下扛到山上,衣服与磨破的皮肉紧紧粘在一起。工程超出预算,马永奇就把给孩子买房的钱垫上继续工程建设。

环山石板路成了灵岩村通往美丽乡村的金光大道。党员干部的“挑山工”精神深深打动了村民,男劳力纷纷加入施工大军,妇女上山送饭,外出打工的青年也闻讯而归加入美丽乡村建设。干群奋战两年多,用双手打造出使游客耳目一新的旅游风景区。灵岩村的美好生活就像这大佛山美景,再也无须仰望。该景区2019年正式开放,年接待游客20多万,旅游年收入1800多万,村集体年增收200万元。村民有打工收入,有分红,入股的村民有两次分红,人均增收5000元。灵岩村靠“文旅融合发展”走上了乡村振兴之路。

80多年前,在沂水县桃棵子村发生了一件感天地的事件,农家妇女祖秀莲冒着被鬼子满门抄斩的危险救活了身负重伤的八路军战士郭伍士;60多年前,复员了的郭伍士在沂蒙山区走村串巷7年终于找到恩人祖秀莲,从此落户桃棵子,伺候在祖秀莲身边,为他的“娘”祖秀莲养老送终。在沂蒙山区,如此动人的故事千千万,这千万个动人的故事激励了一代一代人不忘初心奋发向前。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沂蒙人认为,沂蒙老区是革命根据地但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他们用红色文化激励人们的思想,在新征程上砥砺前行,踔厉奋发,谱写了一曲曲乡村振兴的凯歌。

我们在沂水县看到,这里实施“文旅活县”战略,坚持以红带绿、以绿映红、红绿接蓝、古今辉映,打造提升桃棵子村沂蒙红嫂祖秀莲故居——沂蒙山根据地——尹家峪田园综合体——萤火虫水洞·地下大峡谷5A级景区等文旅精品线路,以“沂水红”“沂水绿”为“沂蒙红”“沂蒙绿”增色,成功创建全省文旅康养强县。

院东头镇注重“文旅融合发展”,突出地质文化、彰显生态文化、挖掘红色文化、放大茶文化,引进峙密山居、蒙山龙雾、沂蒙山酒业、竹园春风、桃棵子红色旅游区等文旅项目;注重农耕文明、田园风光、村落建筑、乡村生活等乡土元素保护,在桃棵子村、西墙峪、刘家店子等村建立乡村文化博物馆,开展乡村旅游文化节,丰富乡村休闲旅游的内涵和人文体验。突出“农旅融合发展”,依托4万亩无公害生姜生产基地,5000亩有机茶叶基地,3万亩优质果品生产基地,打造农业旅游示范点,建成现代农业园区 5个、农业采摘园 20处,培育省级休闲农业精品园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村各1个。突出“农文旅融合发展”,构建“农业+文创+旅游”发展模式,以投资30亿元峙密山居田园综合体项目为抓手,依托昆润食品、蒙山龙雾等市级龙头企业,立足生姜、茶叶等产业优势,做大做强农产品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培植10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带动周边4万余人人均增收3000多元。

将军山下新传说

许 晨

“瞧,那座山峰像不像人的头颅?”

“是啊,很像!似乎还在威严地看着周边呢……”

虎年盛夏之际,我们随同“乡村振兴采风团”前往济南长清区万德街道马套村。本来,一路上由于天气燥热,空调和发动机嗡嗡作响,车上的人昏昏欲睡。不料,随着一声惊呼,大家一下子来了精神。

下了车,陪同参观的万德街道党工委书记许振,年轻干练,对于这里的山山水水如数家珍,听到大家的议论,笑着说:“哦,那是将军山!山下这个村子就是全国文明村——马套村,他们办的旅游产业就叫‘马套将军山景区’。”

将军山,一听到这个名字,就感到来历不凡,甚而令人肃然起敬。多年以来,我走过大江南北许多地方,听到过不少类似的名称。有的叫将军岭、将军峰,也有叫将军沟、将军谷的,这每一个名字里,几乎都回荡着一曲激越悲壮的岁月交响。

毫不例外,马套将军山同样如此,背后隐藏着一个惊心动魄的传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为防止邻国入侵,齐国国君下令建造一条西自长清广里东至大海的长城,即为“齐长城”。当修筑到长清东南边界老鸹尖山的时候,难以继续。因为此地山高崖陡,无路可攀,摔死了很多民夫。监工的将军于心不忍,跑去向国君谏言停建。暴君不听,还将他砍了头,用钢钎钉在石崖上。然而工程还是无法推进,只得不了了之。将军一颗人头救了无数民夫,人们感念不已,隆重安葬了这位将军,并把此崖叫做钉头崖,此山命名为“将军山”。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多少年过去了,巍峨雄奇的将军山高高地矗立着,那激荡人心的故事也一代代流传下来。历史车轮隆隆驶到了五星红旗飘扬的时代,山下的马套村迎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一驻就是几十年。人们传颂着古代敢于为民请命的将军,也谱写了军民鱼水情的“新传说”……

长清区万德街道马套村,地处山东省会济南市的最南端, 五岳之首——东岳泰山的北麓,与泰山西大门只有“一步之遥”。虽然风景迷人,空气新鲜,但三面环山,交通闭塞,多年来只有一条由部队修建的道路通向山外。加之缺少耕地,村民大多以采石为生,连吃饭穿衣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

穷则思变。群雁高飞头雁领。

蓄势待发的马套村,迎来了一位年富力强、甘于奉献的“头雁”。他名叫肖舒荣,是土生土长的马套人。年轻时的梦想就是飞出大山,摆脱贫困,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白手起家干起了石材加工。二十多年下来,小有成就,自家盖起了瓦房,可村子还是那个旧模样,他并不开心。

2005年,父老乡亲推选他担任村主任。面对大家期盼的目光,他毅然放弃了经营多年的石材厂,选择了回村,仅此一项,他每年少收入50多万元。几年后,肖舒荣又担任了马套村党支部书记,一心扑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上。本来,村里一直驻扎着北部战区某部,多年来军民一家亲,这是最大的靠山。肖舒荣上任后首先带领两委一班人,与部队首长联系,商谈双拥共建乡村振兴之事,得到积极回应。

2011年春天,将军山周边突发山火,浓烟滚滚。肖舒荣跑到村委会对着扩大器大声叫着:“老少爷们啊,赶快拿着家伙儿上山救火,要快啊,不然咱家底全完了……”

看到火苗,听到呼喊的人们纷纷拿着铁锨、扫把、水桶等扑火用具向山上奔去。不用说,驻军战士们一马当先,是扑火的主力军。他们与村民们并肩作战,拼上命奋战了一整天,赢来了胜利。可这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一个个都累得躺在地上直喘粗气。

事后一统计,这场火造成不小的损失:一片果树林烧死了,不少人家的蔬菜大棚烧没了。村民数年的心血打了水漂儿,欲哭无泪。马套村的发展陷入僵局,正在一筹莫展之时,部队伸出了援助之手,十几次派人深入田间地头搞调研,聘请山东农业大学的专家现场指导,展开生产自救,并帮助村里制定了以林果业为主的发展规划,这也为搞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

“我们没有好的产业,但却有好的基础。这周围的山山水水就是最好的发展产业的资源。”肖舒荣经过考察,认为种植有机茶是一个突破口。2008年,马套村“两委”决定发展茶叶产业,但资金是一个难题。

没钱咋办?他们探索提出了入股融资的方式,党员干部带头,发动群众,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入股股金”村社合一的“三位一体”运营模式,当年入股130万元。建茶厂、跑销路,经过几年“滚雪球”的办法,茶产业逐渐发展壮大,村民得到实惠,村集体也有了200多万元的收入。

将军山下,部队驻地。既有自然风光的优势,又有军人作风的熏陶,肖舒荣带领马套人积极开拓新的致富路。在部队首长的介绍下,从2014起,他上京津、下沂蒙、看发展、学经营。眼界大开,决定走“发展乡村旅游”的新道路。村两委适时发动村民利用资金和闲置房屋入股,成立了济南市长清区“马套将军山旅游度假专业合作社”。

村边有一条104国道,可是村里的路却狭窄难行。战士们利用休息时间,顶着炎炎烈日,主动出人出车帮助修路。他们操作着各种车辆,一遍又一遍填平、压实,直接与国道连上了。哈,这一下旅游车可以开到村里来了。乡亲们十分开心,取名就叫“双拥路”。

路修好了,驻村部队又找到马套村两委协商:“我们营区这道墙正冲着美丽的古槐路,不能给咱们村拖后腿,你们按规划请画家设计一下吧,我们负责全部费用。”

肖舒荣当即拍板:“没问题。不用咱部队上掏钱,由村里统一做就是了。”

如今,马套村已成为省城济南的后花园、网红打卡地。

在这里游客可以骑马射箭、泛舟划船、野炊露营,也可以玩碰碰车、摸鱼垂钓、户外探险。为让游客愿意来、玩得好、住得下,通过资源整合,以股份制经营方式,他们打造了200多间特色民宿,有山景民宿、村居民宿、精品民宿等,可以容纳400多人同时入住。

据统计,他们每年接待游客八万多人,旅游产值一千多万元。“茶马风情”特色乡村游,更是带动了茶叶加工厂的收入,每年村集体收入150万元左右,村民人均年收入近3万元。肖舒荣个人也被评为济南市担当作为“出彩型”好干部。当年的穷山村,彻底变了样。

这天,我们“乡村振兴采风团”来到这里,兴致勃勃地参观着、记录着,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一个村庄若想脱胎换骨、脱贫致富,首先需要一个好带头人、一个好支部!大概因为我是军转干部,古槐路两旁装饰引发了浓厚的兴趣:满是收集而来的军号、马灯等组成的雕塑,其中一些旧军用水壶排列成了“八一”两个大字。

“不愧是双拥模范村,军民感情很深啊!肖支书当过兵吗?”我问熟悉民情的万德街道许振书记。因为一笔难写两个“许”字,感到格外亲切。

他微笑着解释道:“许多人以为他当过兵呢,实际不是。新时期军队助力乡村振兴,就像一家人一样。前几年,马套村还被评上‘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哩!”

闻听此言,我豁然开朗,举目望向远处的将军山,似乎看到它已经扫去了昔日的愁云迷雾,绽露出欣慰的微笑……

好大一片田野,鲜红旗帜为之着色

逄春阶

乱时候、穷时候,最先凋敝的是田野;乱时候,穷时候,最先受屈的就是农民。反之,灿烂阳光下、时代春风里,最早醒来的也是田野,最先受益、感受最深的也是农民。

壬寅年夏末,来到泰山脚下、孔子故里、沂蒙山区、日照海边,在一个个个性鲜明的村子里行走。三十年前我印象中的凋敝乡村,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是窗明几净的房舍,干净整洁的道路,网上直播、无土栽培、智能化设施、网上直播、温馨民宿、全域旅游,配之以发自内心的笑容,勾勒出一幅幅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皆具的乡村振兴风俗画。

“鲁源三省”省来了什么

“鲁源是千年古村,旧时称昌平乡。春秋时期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在此任鲁国昌平陬邑大夫。近代名人康有为手书‘古昌平乡’石碑仍立于鲁源旧村。”鲁源东村党支部书记刘树成说。

三十五年前,我来过这里。同学用自行车带着我,从我的母校曲阜师大出发,一路往南,两个小时才能抵达孔子诞生地——尼山鲁源。故地重游,面目全非。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真来过这里。

鲁源新村北依尼山,南邻尼山圣境鲁源游客中心,东有鲁源河环村而过,依山傍水,风景迷人。昔日道路坑洼的偏远山村,摇身一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别墅村”,鲁源新村周边基础设施实现跨越提升,建成滨河大道,从曲阜城区直通鲁源新村,车程仅有半小时。村庄东面和南门建成300多亩的绿地公园,成为游客和村民休闲游憩的好去处。

鲁之西南,济水之宁。那些丰富的历史遗存真的值得再次深入观赏,而我不由得会在观察中体悟这里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渴望读出这片土地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和飞跃。无论如何,2500多年前,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萌发于此,在时间长河的浇灌之下根深叶茂,成为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积淀。看山东人的精神面貌,看山东未来的发展潜力,这片古老的土地不但具有独特性,而且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标本意义或代表性。

尼山镇党委书记宋卫锋说:“论语中有‘吾日三省’,鲁源新村为了更好地为村民服务,结合支部、干部、党员,我们也搞了个‘鲁源三省’:

支部:一省班子强了吗?二省集体富了吗?三省群众笑了吗?干部:一省自身净了吗?二省自身正了吗?三省自身硬了吗?党员:一省入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二省入党后发展了什么?三省入党后带动了什么?”

老百姓致富,关键看支部。“鲁源三省”,首先是支部“三省”,新村大力开展党组织阵地标准化建设,构建基层组织“桥头堡”。鲁源新村实行网格化管理,77位党员划分77个网格,每个党员负责几户群众,村民的大事小情都找党员解决和反映,充分发挥党员划片定岗的作用。

这种方式让党群关系越来越和谐,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鲁源新村是齐鲁乡村振兴模式的生动实践。

今年,鲁源新村被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点,持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让美德健康新生活在全村蔚然成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置了尼山书屋、书法室、和为贵调解室、红色记忆馆、健身室等八个功能室,村民经常性地在这里开展剪纸、泥塑、面人制作等特色体验项目。同时,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奖励机制、表彰“好媳妇·好婆婆”“最美家庭”“文明卫生示范户”,以榜样力量激励群众崇德向善,营造健康向上的村风民风。探索“老年公寓+幸福食堂”的新型农村养老模式、开展“早晚问候队”“相约黎明”志愿服务活动、“知礼·明礼·行礼”春节礼仪推广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两创”氛围。

鲁源新村共有120多家民宿,古籍、古琴、茶道、书法、中式家具……成了“鲁源民宿”的标配,一家家民宿则成了展示鲁源新村“文化范儿”的窗口。为了让村里的民宿规范发展,村里成立了民宿发展联盟。联盟负责人孔凡玲告诉我,民宿联盟主要是面对不会上网的老年妇女,青年志愿者帮助她们把民宿挂在网上,增加了收入。民宿联盟成立一年多来,民宿的收入高了,运行也更规范了,网上没有出现一例差评。

可以说,同深厚博大的儒家文化一样让我感到激动的是,萌生于两千多年前的“三省”精神,在尼山重新被挖掘,被传承,并被赋予时代新内涵,放射出夺目的光芒。更让我感奋的是,他们把“三省”精神的清醒,很自然地融入到干事的豪情、奋斗的热情、创造的激情、为民服务的真情之中,融入到“走在前、开新局”的生动实践之中。

龙湾湖“党建联盟”联通了什么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南宋程朱理学的创始人朱熹写的《春日》。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之一的大儒。朱熹写这首诗时,长江以北已经落入金人之手。朱熹也没有到过泗水。那么,他为何想象自己到泗水寻春?而不是江南?他是借景抒发心中的意象和期盼。诗中,他想象自己寻芳,来到孔子讲学的泗水之滨,无边的光景一时新,让“万紫千红总是春”成为点睛之笔。

新时代的泗水人,打造“党建联盟”模式,恰恰与《春日》的主旨精神相契合。

原来东仲都村、西仲都村、南仲都村等18个村自然禀赋近似,但各自为政,泗水县成立龙湾湖示范区党建联盟,北部以夹山头、东仲都等4个村为核心,重点发展农文旅产业;中部以鹿鸣厂村为核心,重点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南部以东野村为核心,重点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区,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

“党建联盟”以组织振兴为核心和关键,夯基础、建队伍、兴产业、促发展,激活乡村振兴最强“红色引擎”,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共筑服务群众“同心圆”。

东仲都通过“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为村庄注入新鲜活力,通过各方筹集资金1000余万元,探索共赢新模式,建设有龙湾书房、鲁班记忆工坊、陶朱工坊、艺舍、方寸园、七间民宿等,同时与鸿福源农业,济宁桑蚕企业的合作种植也已完成,形成了专业非遗传统文化体验,林果种植,产品展销输出等空间与相关业态。打造了东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区东仲都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南仲都经过3年集中打造,由贫困村成长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省级美丽乡村、集体收入达到153万元,已初步形成“特色产业鲜明、生态环境宜居、乡村治理高效、乡风文明进步、群众生活富裕”的美丽宜居、业兴人和颇具山区特色乡村振兴泗水发展路径。

“党建联盟”让龙湾湖片区真正出现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面貌。2021年片区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农民工资性收入达到24304元,较示范区外临近村庄高出26.4%。其中,位于示范区核心区的阅湖尚儒研学基地,是泗水县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阵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点之一,突出“优秀传统文化引领乡村振兴”主题,主要包括文创、培训、研学三大板块。基地依山傍水,风景优美,保留乡村风格的现代化建筑与湖畔静美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处不体现着人文与自然的充分融合。基地内配套设施齐全,功能空间与山水湖田交相辉映,特有的在地性文化及丰富的业态空间,让这里成为了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一幅“看山望水忆乡愁”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泗水龙湾湖我来过三次,每一次来都有新感受,龙湾书房、鲁班记忆木工坊、云贵扎染工坊、陶朱工坊、“柴烧”制陶工作室、艺舍、方寸园、龙湾书院、文创街、“虎咬瓜”文创店等多个空间业态相得益彰,这幅自然生态与文化艺术融合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而这幅画卷的底色,就是“党建联盟”赋予的。

一个人的梦想单打独奏,很难实现,而多个人的梦想则能形成合力。这就是“联”的魅力。

山村嬗变的背后说明了什么

临沂市沂水县院东头镇桃棵子村我来过了多次,这里是地处沂蒙山腹地,三面环山,是“沂蒙红嫂”祖秀莲的家乡,“沂蒙精神”的发源地之一。曾转战沂蒙的陈毅元帅满含深情地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我陈毅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山东人民对革命战争的支援。”2013年8月13日,我站在红嫂祖秀莲的墓前,聆听着祖秀莲舍命救助山东纵队司令部侦察参谋郭伍士、郭伍士认母报恩19年的故事,不禁想起了陈毅和他的小说《归来的儿子》。祖秀莲和郭伍士分别于1977年和1984年故去。曾经多次采访过他们的临沂市作协原主席、78岁的魏树海向我讲述了祖秀莲舍命救助郭伍士的故事。采访中,魏树海几度哽咽。而郭伍士的女儿女婿,以及郭伍士的邻居,谈起故去的两位老人也是唏嘘不已。

这次来桃棵子村,正碰上一场小雨,小雨不大,不用打伞。我瞪大了眼睛看,这里变化简直是太大了。除了我熟悉的小石头房掩映在盛开着凌霄花的花蔓之下,其他的都认不出来了,我看到小村建起“沂蒙红嫂祖秀莲展览馆”“红色书屋”“战时邮局”“刘知侠旧居”等一系列景点。院东头镇的孙玉洁介绍说,2015年10月,桃棵子村党支部领办的“沂水县红嫂故里旅游专业合作社”正式注册成立,并注册了“红嫂故里·鱼水情乡”“英嫂养老”“红嫂布鞋”等品牌,通过有效整合村里的各类资源,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累计投资3000多万元,新建“一山九墅”“沂蒙老山街”“藏兵洞宾馆”等一批精品民宿,打造了集“观景、科普、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红色旅游示范园4处,实现红色旅游、休闲度假、农业观光、文化研学等乡村旅游项目融合发展,每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2020年村集体收入达到4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突破1.8万元,生活水平明显提升。桃棵子村先后拍摄了微电影《沂蒙红嫂祖秀莲》《母子情缘》和电影《人民,我的母亲》;出版的《沂蒙红嫂祖秀莲》和《鱼水情乡桃棵子》两本书籍已在全国发行。突出“一位好红嫂、一名好战士、一个好故事、一群好老兵、一座好纪念馆”主题,打造了党性教育基地、“三同”教学基地,让党员干部通过“重走一段道路、重温一段历史、上好一堂党课、举办一个仪式、夜谈一次心得”,在“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教学中,加深对红嫂精神的理解,感悟沂蒙精神的精髓,已有40多个省市部门单位把该村作为党性教育基地。2018年,桃棵子红色旅游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村“两委”班子被省委组织部评为“全省干事创业好班子”。

红色其实是一种资源,是精神资源,也是物质资源;红色更是一种品牌,一种生机勃勃的象征。桃棵子村今非昔比的变化印证了这一点。过去,我来到的仅仅是有祖秀莲和郭伍士的墓,孤零零的,而如今,他们把一个个故事串起来,装在小村里的胡同和院落,就有了整体感。

乡村振兴,村村不同,村村都行,党组织的路径选对了,步伐也就稳健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平原地区与深山老区情况千差万别,经济发展较好区域与特别贫困地区截然不同,能否实现振兴,关键在于党组织能否实事求是,把握好自身发展的规律和路径。桃棵子村就紧紧扭住红色不放松,让红色成为主色调,寂寞的小村顿时“红红火火”。

以兵的姿态,把自己站成了风景

7月29日早晨,我在蒙阴山中独自行走。看着这满目葱绿,忽然想到战争年代这里是杀声震天的战场,平民遭涂炭,沃野遭蹂躏。如今硝烟散尽,一派祥和之景象。纵观近百年的历史,在这里,绿色掩护过红色,红色保卫着绿色,照亮了绿色。万绿丛中一点红,那红就是正义,就是旗帜,就是方向。于是“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就成型了。

而今,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曾经是兵,如今为民,他们以兵的状态,把自己站成了风景。他们是“兵支书”,在乡村振兴“新战场”上立下新功。

2019年3月底,垛庄镇领导来到刘元华家,问他愿不愿意到村里干事儿。刘元华摇头拒绝:“白搭!我光往外跑,哪里还能顾得上村里的事儿。”当时,古泉村所处的孟良崮片区要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而该村一年半换了3个村书记。时任镇党委书记秦元东劝刘元华这位老兵出来带头。蒙阴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李红伟也找刘元华深谈了两次:“你自己富不算富,带着老少爷们一起富才算本事。若有战,召必回,那才是真军人,真党员!”

刘元华犹豫了半个月。村里30年没变样,他心里也不是滋味,加上镇党委找了他6次,他终于答应先当村支书助理试试。

起初,刘元华想干着村干部兼顾生意。前几个月,他一早4点起床,开车往临沂送鞋,8点赶回村里上班。他还有一辆九米六新货车,心想等村里不忙,抽空跑一两趟长途。没想到2350口人的大村天天有事,2019年5月老书记辞职,5月12日,刘元华被任命当了村党支部书记。长途一次没跑成,新货车就卖了,9个月的新车折了9万元。

开弓没有回头箭,要干就干出个样子来,咱当兵4年,要对得起曾经的军装和兵营。

刘元华上任后,带领村民修路建桥,新建休闲广场7处,凉亭1处,栽植绿化苗木4万余株,引进公司建设了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2021年村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短短四年间,古泉村已由“白天黄土漫天、夜晚一团漆黑”的落后村,摇身变为“路畅景美、村富民强”的美丽宜居示范村。

古泉村少了一位“车老板”,多了一位“兵支书”。

蒙阴作为全国8个“兵支书”培育工作试点县之一,在省市统一部署下,率先开展村党组织书记选配改革试点,探索从退役军人群体中选配优秀人才到村任职党组织书记,目前全县像刘元华这样的“兵支书”115名,占比31%,全部由退役军人担任支部委员的“兵支部”达到7个。

蒙阴县委书记王丽云对我说:“蒙阴是孟良崮战役的发生地,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沂蒙人民爱党爱军,从这片红色土地上走出去的‘兵支书’爱人民、爱家乡,这都是红色基因在起作用。‘兵支书’们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一心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支撑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下一步,我们要在试点的基础上,深化村党组织书记选配制度改革,让‘兵支书’们发挥更大作用。”

丰收好年景,精彩在前方

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夏末的这次调研,行色还是太匆匆,但是已经是收获满满。用脚丈量,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感应时代脉搏,我是切换了一种新状态,获得了一片新视野。在长清区万德街道马套村、灵岩村,我看到了挂在胡同墙上的形象化的“党史”,我看到了打造“爱情小道”愚公移山精神;在泰安市岱岳区泰山九女峰乡村振兴示范区,我看到了乡村的现代、时尚气息;在曲阜市小雪街道武家村,我听到村支书武波的格言:“千金买马,万金买邻,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好邻居都是麻烦出来的”“干群关系也是麻烦出来的”。在莒县招贤镇武家曲访村,在莒县基层党建第一协作区……我见到了那么多的乡村人,他们扎根泥土,埋头苦干,从这些人身上,我听到的都是充满自豪、自信的表达,看到的都是汗水浇灌出的景象。无数普通人在为乡村振兴的大历史出力流汗,他们是参与者,更是见证者。

泥土芬芳的乡野,希望的田野,有鲜艳的红旗飘飘,有党员们的姿态,有党支部的坚强堡垒,保证了丰收好年景,精彩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