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猎罪图鉴》

2023-01-22 04:29王娜
声屏世界 2022年21期
关键词:图鉴女性主义媒介

□王娜

《猎罪图鉴》于2022年3月6日在爱奇艺和腾讯视频平台首次播出,一经播出便冲上飙升榜第一。这部剧与以往的国产悬疑剧有着巨大的差别,虽然这是一部悬疑剧且存在着两位男主,但是五名女性编剧的存在使得剧集中许多内容凸显出女性在社会中面临的问题,成为了一部引人深思的“女性图鉴”。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猎罪图鉴》中的女性生存问题和反思进行阐述与分析。

女性主义与《猎罪图鉴》

性别是一种超越自然的文化构成,是一种社会组织的基本原则和影响社会建制的力量。关于女性的定义,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写道:“‘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命能断绝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中所谓的‘女性’。”因此,应该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对女性进行理解。即便女性是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女性往往会被边缘化、被压迫、被社会制度规训着。

女性主义则是针对女性从古至今被压迫的问题而奋斗的主义,是独立于阶级斗争之外,是专门为女性问题而奋斗的主义。女性主义主要对社会不平等的现状提出质疑,并破除这种以生理差异定义女性社会角色的观点。更有研究者提出,女性主义的目标是为了全世界女性的社会觉醒。女性真正的解放不仅仅是行动上的解放,更是思想上的解放,因此女性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女性主义所关注的重点。女性主义是一种以女性视角切入不同的研究领域,探究两性差异和性别话语在社会中构建的权利关系,目的是为了消除性别矛盾,促进两性平等交流。

女性议题在媒介上呈现的较少,绝大多数电视剧对于女性议题的讨论往往局限在爱情、家庭这些主题,因此呈现出来的女性形象都是刻板化的、同质化的。《猎罪图鉴》跳脱出爱情、家庭的主题,聚焦于女性生存困境、情感体验与精神世界,给予受众更多的思考。因此,从女性主义视角对一部充满女性话题的作品进行分析有重要的意义。

《猎罪图鉴》中的女性生存问题

职场歧视。恩格斯认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回到公共的事业中。”女性虽然获得了身体的解放,即从家庭走向社会岗位,但女性如今还面临着职场中的种种问题。改革开放之后,女性进入职场呈现出稳定上升的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妇女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障,但目前还存在着突出的性别歧视的问题。在职业分布上,女性大多集中在金融、保险、教育、文化、艺术、卫生、体育等部门,而国家机关、党政团体、房地产建筑、仓储运输、电力煤气等行业,女性所占的比例较小。男性为了进一步巩固其统治地位,选择通过运用男性垄断社会观念的权威力量,不断加强社会观念对于性别身份及其相关特质的规划,并反复进行“角色定义”的重申和强调。因此,绝大多数的人认为女性适合比较清闲的工作,并且领导层都为男性,使得女性在职业选择中遭受不平等待遇。

在《猎罪图鉴》中第一个案件就将职场中的歧视问题展现出来了,这名建筑设计师在交代自己的犯罪行为时将她在职场中所遇到的不公讲述出来。剧集中表现出一个社会现状,在男性主导的行业中女性的生存空间过于狭窄,往往会质疑女性的工作能力与才华,认为只有通过外表才能获得关注。为了追求认同,女性选择将自身改造成为听从规范性权力指导的身体,成为被驯化的人,女性会默认只要有好的相貌就能获得一切。

家庭暴力。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界定家庭暴力是“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同时,根据该法第六章三十七条之规定,同居伴侣之间发声的暴力行为也被归为家庭暴力。家暴的受害者一般为女性,从生理上来说,女性的体力一般都不如男性,因此在争执中女性都处于劣势地位。从其他方面来说,经济也是助长男性施加暴力的原因,很多女性作为家庭主妇是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因此对于男性的家庭暴力行为选择了忍气吞声。剧集中两名女性遭受同一男性的暴力殴打选择联合起来反抗这位男性,她们的行为虽然触犯了法律,但反映出来社会上严重的家庭暴力问题。格伯纳提出的媒介涵化理论认为,媒介能够影响受众对社会事物的认知。通过媒介将性别暴力事件表现出来,直观地将家庭暴力受害者的伤口、神态表现出来,会加强人们对家庭暴力危害的认知,从而使受众形成价值判断。家庭暴力不仅会让人受到生理上的伤害同时对心理也会有无法消除的伤害。通过观看《猎罪图鉴》能让受众意识到家庭暴力的危害,同时也能让女性联合起来,用女性力量对社会中任何性别暴力问题进行揭露。

刻板印象。沃尔特·李普曼提出“刻板印象”这一概念,认为“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并非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人们对特定的事物通常会持有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这种观念通常伴随着价值评价和好恶感情,而大众媒介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固定印象上有着巨大的作用。剧集中瞿蓝心在校园时期是以短发形象出现的,她不爱穿裙子、热爱运动、见义勇为,没想到得到了同性的喜爱,但当她把真相告诉女生时另一方因无法接受而选择了自杀。媒介会将女性形象刻板化,女性在镜头前的呈现多为长发、温柔的形象,但《猎罪图鉴》将不一样的女生展现出来,瞿蓝心说“我只是一个不爱穿裙子的女孩”。虽然剧中瞿蓝心最终以长发形象出现,但通过故事的讲述能给予受众思考女性形象在社会中的固化。女性从穿着打扮都受着社会条条框框的限制,女性需要力争自由,女性可以不穿裙子,女性也可以剪短发,女性也能成为她们想成为的任何样子。

同样,以母亲身份出现的犯罪嫌疑人贺虹,包括警察杜诚和画像师沈翊都对其放松了警惕,通过经过一系列的问话和证据的搜集才确认贺虹为犯罪者,此次案件主要聚焦于女性犯罪案件,牵扯出妇女人口贩卖等问题。在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一般具有温顺、被动、感性的特质,并认为女性生命中的课题是家庭、生育,因此在女性犯罪出现时警察并未警觉起来,这反映出社会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而对于女性犯罪的事件,各大媒体都会强调“女性”这个词语,如“劳荣枝案”,许多媒体将她刻画为一个具有天使面孔、蛇蝎心肠的女性,并冠以“女魔头”的称号。

性骚扰。性骚扰是违背当事人意愿采用一切与性有关的方式去挑逗、侮辱和侵犯他人的性权利,并给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其行为方式包括口头性骚扰、行为性骚扰和环境性骚扰。该剧少女性侵案中,警方通过对案件层层深入,揭露了这件藏匿于性侵案背后的故事。年少时期由于学生与老师的权利不对等关系和社会对于性骚扰的隐晦不谈,使得女生的家长对于老师的性骚扰行为选择了沉默,而正是这种沉默使得恶人愈发险恶。当前女性,从小学生到职场女性甚至是幼儿女童,都面临着性骚扰乃至性侵的威胁。在中国当前社会下,“性”成为了一个难以启齿的问题,即便是受害者也会被贴上各式各样的标签,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性骚扰与性侵。许多女性被骚扰后,因为害怕遭受社会舆论和旁人的非议而选择隐忍,从而产生心理创伤。福柯认为,说话资格是一种话语权力的体现,而权力是通过话语实现的,谁掌控了话语,那么谁就掌握了权力。剧集里性侵案件中受害者的勇敢发声,一定程度上为自己争夺了话语权。正如医生对女生说的:“他留在你身上的不是耻辱,是他的手铐。”《猎罪图鉴》在剧中通过对性侵案件的讨论与解决,鼓励屏幕前有过同样经历的女性勇于发声,目的是为了维护更多女性的合法权益。

基于女性主义的反思

被凝视的女性。凝视,是携带着权力运作或者欲望纠结的观看方法。以福柯的凝视理论去理解男性的凝视,可以发现男性凝视本质上是男性权力的象征。福柯有关凝视的概念体现在对在边沁的“全景敞式建筑”的理解上,他认为实际上全景监狱存在着很大的权力不平等,眼睛作为权力的象征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如今的社会已然是一个规训社会,在男性凝视下女性处于“被看”的位置,女性的主体性被剥夺,成为了被驯服的人。

在该剧以及现实社会中,女性正处于这种被凝视的状态,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整容行业的发展。个人的驯服往往是通过自身的审美实践体现出来的,人们通过一个标准模版来塑造自己的外观,而这一标准的模版更多的是在迎合男性的审美。这种行为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女性的个性化,造成个体主动的自我规范。女性在“被观看”中是全然不知的,因此“在这种单向度的环境中建构出了新的秩序——自拘”,导致女性“自愿”成为“被观看”的人。

被他者化的女性。波伏娃基于存在主义的观点,认为女性并不是生而为弱者,而是受到社会规训教育的结果。男性通过社会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女性,使女性失去“超越性”,最终女性成为被驯服的人,成为男性眼中的“他者”。他者并不是由“他者”自身定义的,而是由作为“他者”的另一方“此者”所定义。但实际上,女性无论从生理上还是社会分工上都没有任何使女性成为“他者”的可能。女性的他者身份是由男性建构的,是“别人让她成为”的。在影视作品中,即便是涉及女性话题的内容都会把女性塑造为弱者形象,她们接受男性社会强加于她们身上的角色要求,她们自愿成为“他者”。

被消费的女性主义。在文化工业迅速发展的阶段,要警惕女性议题成为市场利益的驱动器。女性的展示、表达、抵抗被资本和文化产业所利用,成为了商业利益生产过程中的一部分,而这个过程也不乏女性自身的参与。传媒产品被生产者和消费者所塑形,他们越来越“善用媒体”,熟悉文化批评术语,其中就包括女性主义。约克·赫尔姆斯认为媒体既是变化和进步的代言人,又是虚伪的敌人。当前影视作品中有关女性主义的话题内容经常在网络上引发讨论,这些所谓饱含女性议题的影视作品是否为了收视率以女性话题为噱头,是否为了女性主义而女性主义,是反挫还是性别歧视的复兴,都值得进一步思考。体行动模式却与动物群相类似,极其仓促和不稳定。在信息如此冗杂的时代,媒体全面真实的报道是消除性别对立的关键,而媒介对受众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报道时更应该做到平衡报道,在对男女的议题设置中应该呈现平等的媒介形象,做到平衡报道,女性才能够与男性进行良性的“交互作用”。

女性主义下媒介的应对策略

女性议题突破性别框架。媒介在报道女性和男性时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往往对于女性的报道更多停留在外貌、家庭等诸如此类的落脚点上。根据《工人日报》报道,调查显示81.96%的女性认为大众媒介在报道时存在对女性的偏见,对女性议题的报道存在着性别框架,媒介所呈现出的女性正面形象多为贤妻良母,报道中绝大多数女性是伴随着男性一起呈现的。而在一些负面报道中所呈现的形象多是刑事犯罪分子、性工作者等。虽然这些报道以女性为主,但女性往往以弱者身份出现,而且大多数的媒体会把报道落脚点放在外貌、情感等方面。这种报道的性别框架中隐含着性别秩序和对父权社会的认同,是对女性不断争取的平等地位的弱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网络平台给予女性广阔的话语空间,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媒介的议程表达。女性虽然在网络上构建了多元丰富的女性形象,但女性在男性话语的霸权下存在着依赖性,依然是被偏见绑架的。

平衡报道防止性别对立。媒介在进行相关性别报道时,要注意平衡报道。虽然女性意识处于觉醒中,但出现性别事件时互联网上的舆论总会停留在“重男轻女”的观点上,激化男女性别之间的矛盾,久而久之则会导致群体极化、性别对立。原因在于互联网中的个体是数字的个体,这些偶尔汇集在一起形成一系列的群体行动,但是他们的集

结语

如今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会选择女性题材作为自己的“亮点”,通过对女性生存现状的描述引起受众的关注,但是大众媒介所呈现的女性很容易使受众形成固化印象。媒介在塑造女性时更应该多样化,因为女性本就是多面的。在如此多的女性话题的影视作品中,许多只是文化工业下批量生产的内容,还是没有跳脱出既有的框架,因此我们在讨论影视作品时,也应该多以批判和反思的角度去探讨。

猜你喜欢
图鉴女性主义媒介
查收你的人设图鉴
中国人吃饱吃好图鉴
中国人吃饱吃好图鉴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