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江林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2023-01-23 03:38黄旭东张文宇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白龙江云杉虫害

徐 寅,黄旭东,刘 刚,张文宇

甘肃省白龙江林业科学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00

1 研究背景

白龙江林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在岷山山脉的白龙江和洮河两条主要河流的上游。大部分使用区域在西藏合作州的舟曲、迭部、卓尼、临潭、甘南等县,以及陇南市武都区的龙南镇和文县。林业总面积112.7万hm2,其中森林面积89.2万hm2,占全省森林总面积的1/3,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

自1998年推出野生森林保护项目以来,白龙江省森林保护局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建造密集型非营利森林。多年来,当地以建造人工纯林为重点,使得森林结构单一,并且是集中连片的,此种现象造成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加上复杂的地貌、不充分的监测和控制工具加剧了森林害虫的蔓延[1]。随着种植面积的逐年增加导致森林虫害反复发生,在从人工林向天然林转变的过程中,病虫害反复混杂,多年来出现了更为严重的交叉性感染,严重破坏了区域生态平衡。同时,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病虫害物种促使病原体传播的方式产生了变异,随着变异物种的不断涌现,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监测和控制的难度,给森林资源的安全带来了一定风险[2]。

2 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现状

据白龙江森保中心2016年森林病虫害调查,目前林区有森林病虫害59种,其中病害12种,虫害45种,鼠害1种,虫害1种,主要危害云杉、夹竹桃、杉木、杨树、柳树、栎树等,给林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白龙江林区共有39种害虫,包括云杉树皮甲、云杉锈病、松叶甲、松叶甲、云杉柳叶甲、松果甲和松油叶甲。其中,云杉树皮甲因其分布广泛、危害严重,是白龙江林区最需要防治的害虫。1990年首次出现在舟曲林业局的洪泛区林区,但此后蔓延至整个林区,尤其是侵扰纯种植的云杉林,目前的样本与前一年的样本基本重复[3]。

云杉针叶炎孢子越冬,潜伏期长,因此难以控制。除云杉针叶虫害外,一些较小的害虫,如落叶松疫病、云杉疫病和中国松疫病,也逐渐成为主要的森林危害因子,从过去的轻微和不明显的危害到越来越严重的危害,并出现了不同病虫结合的现象。例如,在白龙江林区,由于云杉树皮甲虫和云杉叶枯病的频繁发生,云杉的生长由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促使绝大部分的植物走向了死亡,云杉树自身的枝干也渐渐干枯致死。此外,苗圃中的虫害发生率也在逐年提高,大多数苗圃有2~3种导致优质苗木死亡的病虫害。

3 林业有害生物的产生原因

森林害虫是由诸多因子综合影响的产物。从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和研究防治效果来看,白龙江林区的林业害虫已普遍呈现“局部减少、普遍蔓延”的趋势,引起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3.1 树木对虫害的抵抗力不足

第一,森林害虫主要出现在20世纪建立的人工林中,主要树种是云杉,大多是结构简单、密度大的纯林,加上森林管理和处理不及时,导致树木抗病能力低下。第二,人类活动对天然林林分的过度索取,导致林分结构的改变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这进一步削弱了林分的自我调节能力,为森林害虫的入侵创造了机会。第三,部分野生动物是某些森林害虫的天敌,野生动物的存在可以灭杀一些害虫。然而,近年来,对野生动物的过度捕杀削弱了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加了害虫和啮齿动物的数量。

根据以往的林业经验可知,树木对害虫的抵抗力主要与树种、它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长条件有关。近年来,对保护森林支持力度的加大致使森林面积不断扩大,尤其是在大规模砍伐森林的地方。大部分种植的森林都是单一树种的森林,树种的同质性降低了森林对害虫的整体抵抗力,为害虫的传播创造了机会。例如,近年来,杭州森林庄园通过种植大量的杜英和木荷等树木,将森林覆盖率提高至65%以上。然而,人工林中树种单一的问题使这一林区的人工林成为病虫害的滋生地[4]。

3.2 控制昆虫和疾病的方法单一,效果不明显

使用杀虫剂是控制所有森林病虫害的主要手段。在过去,一些森林管理者对环境不友好,过于依赖药物方法控制病虫害。各种药物的大量使用导致树木对害虫的抵抗力下降,甚至害虫对药物的抵抗力也发生了变化,这对未来的虫害防治构成了重大挑战。

3.3 追溯性监测和综合管理工具落后,预防措施单一

林业管理的疏忽,使管理者减少了对管理工具的采购预算,导致管理中心没有相应的监测工具和设备,整体的监测设施不完善,仅有的监测工具也相当落后,无法满足目前林业有害生物的预防需求。主要使用的方式主要依靠人工,监测人员不能在发现大面积枯死林木之前尽快定位和了解害虫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防治进度。此外,化学熏蒸剂经常被用于控制森林中的害虫,而新的控制方法,如高效低毒的杀虫剂、病原微生物等的引进被推迟了。应用此种落后的预防方式致使防治效果不明显,而且非常容易使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造成环境污染,非常不利于自然环境的良好发展,还会削弱森林的自我调节能力,进一步加大了有害生物的防治难度和风险。

3.4 防控措施不到位,防控难度大

白龙江的林业有害生物分布面积广,主要分布在偏远的山脊和山谷,难以接触和研究到,防治难度大。此外,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面的采购和应用投资较少,没有专门的设备,因此,地方上的防治方法非常容易受到制约,只能象征性地参与防治,最终出现更大范围的危害。

3.5 缺乏关于预防和控制措施的知识,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

由于林业局一直注重可持续发展和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基层人员包括林区周边群众缺乏森林病虫害预防意识,对病虫害防治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忽视了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此外,虫害防治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许多以前没有接触过这项工作的人,由于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防治能力不足,防治工作不能彻底开展,因此无法迅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3.6 虫害控制体系不完善

随着林业的发展,病虫害防治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在一些森林管理部门,虫害管理制度的内容仍然存在差距,尤其是在以下2个方面。(1)预防措施较少。目前,一些林区的有害生物管理体系不完善,预防措施不够科学、合理,往往出现问题再来进行治理,预防力度不够。虽然这种管理方法可以防止树木病虫害问题的加剧,但害虫的存在仍然会对树木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2)病虫害检测不及时、到位。大多数林区都有适当的虫害监测机制,但有些林区的虫害监测工作没有及时开展。

4 虫害综合管理

4.1 生物控制

由于化学杀虫剂的污染和树木抵抗力的减弱一系列问题的发生,需要在害虫管理系统引入有效的生物控制方法。就森林害虫而言,以下2种生物控制方法可用于预防和灭杀害虫。

第一,适当增加天然害虫种群,通过增加与害虫和疾病相关的天然害虫种群,可以减轻害虫和疾病问题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第二,除了使用天然害虫种群的方式外,通过害虫繁殖控制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生物控制方法。引进害虫天敌的方式可以高效防止各种害虫的繁殖。

4.2 杂草控制

根据以往森林虫害管理的经验来看,虫害的主要来源是杂草木本植物,也是虫害传播和加剧的主要因素。因此,有必要通过使用控制树木害虫的治疗方法改善林区的害虫问题。(1)树木害虫控制的基本处理。对于已经失去控制价值的弱小树木(严重的虫害问题),应及时砍伐,以减少森林中的虫源。在砍伐有虫害的树木后,通过熏蒸和焚烧进一步根除害虫。对于有轻微虫害的中青年树木,主要集中在上部和中部,应采用修剪和再生的方式进行防治。应修剪受虫害影响树木的上部1.5~1.8 m,并对年轻和中等年龄的树木,在适当管理关键营养物质的基础上恢复其正常的树冠形态,同时达到控制虫害的目的。

4.3 做好预测和监测,科学防控

根据森林害虫发生规律,掌握害虫的流行病学动态,确定检测与预报林木病虫害的途径。了解如何设置森林害虫检测(点)台站,记录森林害虫的动向与发展趋势,作出正确预报,准确报告发生现状,作出短期预报,减轻森林害虫对森林资源的危害,进而减少经济损失。防治重点森防站要通过每年的森林害虫动态报表、害虫动态、发展趋势预报信息等,选择重点关注的重点森林害虫为主线,开展防控工作。在病虫害的防控领域,要抓住机遇,推广与应用生物农药,增强防治效果。

4.4 提高对有害生物的认识,注重森林保护与开发

第一,利用电视节目、网络节目、报纸、海报、广告牌等形式,增强林区职工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意识,鼓励他们及时报告本地区发生的病虫害情况,增强整个林区的防治意识。第二,为了高质量地完成预防工作,需要考虑到营造森林及其后续管理与护理的所有方面。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积极选择抗病树种,大力营造混交林,加大经营管理力度,切实做好森林病虫害的全过程生态防护。第三,结合林业措施,在一些现有的种植园中,应清除和砍伐死树、易受风吹日晒的树木,以改善森林健康状况,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防止病虫害的进一步蔓延。第四,在森林经营和利用前应进行合理的环境影响评估,并制定适当的计划,以免因不合理、不科学的开发而破坏森林的生态平衡,造成森林害虫的频繁发生。

4.5 了解有害生物检疫的原则,防止外来生物入侵

结合年度“绿盾”森林植物检疫执法措施,加大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力度,对林木育苗产地进行检疫,防止劣质苗木或病虫害苗木用于造林或出口,有效制止病虫害在林区的传播和蔓延。例如,叶斑病是白龙江林区普遍存在的一种害虫,如果不加强检疫,林木植物的传播就会广泛传播。同时,要对松材线虫、美国棉铃虫等危险性病虫害在重点地区进行彻底的检疫和达标检查,加强对运输植物和林产品车辆的检疫检查,加强对外购种子和种子材料的检疫活动,有效防止外来生物入侵。

4.6 增加财政投资,组建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小组

要重视加大科学技术投入,争取在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果。从目前森林的发展状况来看,可开发生物遥感技术,以克服技术人员由于交通不便而无法前往偏远地区开展观测与研究工作的问题,从而有效监控病虫害,并提升观测水平。此外,由于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对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较高,要做好工作人员的职业技术训练。通过采取演讲、技术培训、交流会等方法提升专业技术水平与综合素养,打造专门的有害生物防治团队,以增强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实力。

4.7 构建完善的监测系统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领域,及时、充分的监测不仅可以在早期发现林区的虫害问题,而且可以减轻虫害的危害,保证树木的正常生长。在有害生物监测系统基线的基础上,应建立一支具有丰富虫害监测经验的监测队伍,结合林区虫害繁殖周期和虫害症状等信息,及时对林区进行检查,注意危险的虫害种类、是否发现虫害症状。例如,河南省伊川县建立了由杨树种植者、城市农业中心官员和检查员组成的三级监测机制,以监测杨树害虫。各级监管部门各司其职,合理分工,共同参与杨树病虫害的防治和监测工作。鉴于该林区的虫害管理现状,事实证明,在该林区使用三级虫害管理系统非常有益。

5 结束语

为了做好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工作,要根据林区的实际情况和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从而有效减少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为了提高害虫管理的质量,有必要在完全了解不同害虫的特点、发生时间和其他信息的基础上,引入适当的控制措施,以建立完整的害虫管理系统。此外,在虫害管理有益经验的基础上,还可以将虫害管理系统推广至其他林区,以便为树木生长和林分改良提供良好的保障。

猜你喜欢
白龙江云杉虫害
An Annotated List of Lizards (Sauria:Squamata) Recorded from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云杉大苗的起苗与包装
大兴安岭云杉的抚育方法
桃树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
云杉的管理与栽培技术探讨
不用农药也能治虫害
云 杉
白龙江边
阿克苏林果虫害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