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案例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

2023-01-23 17:59张美珍
读写算(下) 2022年12期
关键词:案例法治道德

张美珍

(福建省宁化第五中学,福建 宁化 365400)

在传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投喂”知识,主动性没有得到体现,学习浮于表面。诸多教学实践表明,合理运用生活案例能够显著改善教学效益,不仅可以缩短学生与课程之间的距离,还能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基于此,笔者立足多年教学实践,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规律就如何利用生活案例展开教学活动,从而构建高效课堂以及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分享自己在工作中采取的方法以及心得体会。

一、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应用生活案例的意义

首先,这能够唤醒学生内在情感,激发他们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上的知识有很强的说理性、理论性,学生学习兴致并不高,甚至存在抵触心理。运用生活案例能够增强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熟悉感、亲切感,在无形中拉近学生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距离,唤醒他们的内在情感。与此同时,相对于书面上理论的说教,生活案例更生动、形象、有趣,它的应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生活经验,从而实现由陌生到熟悉、由繁到简、由抽象到具体、由枯燥到有趣的转换,降低学生理解难度,促进他们理解与消化,激发其学习兴趣。

其次,这是由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决定的,应用生活案例能够凸显出其育人价值。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科,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课本上的主题与内容都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用生活案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且能够拓宽教学资源,针对教材内容给予一定的补充,凸显出学科的育人价值。

最后,能够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与意识,真正落实育人任务。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增强其法治意识。然而一直以来,受到应试教育思想以及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将重心放在提升学生成绩上,所以着重强调学科知识以及应试技巧,忽视了“学用结合”,导致很多学生虽然了解并且掌握知识,但是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能力并未形成。而应用生活案例将“学”“用”有机结合起来,这可以在无形中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应用什么样的生活案例

要想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有效开发以生活案例为载体的资源,用来补充教材内容,教师需要精心筛选或设计生活案例,要让每一个运用到课堂上的案例能够发挥出应用的功能与价值,避免成为课堂上的“累赘”,这样不仅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而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使教育工作“事倍功半”。对于生活案例的选择,尽量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符合教学主题且具有“煽情”性

应用生活案例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所以选取的生活案例必须贴合教学内容,不能随意选择自己认为精彩的、有趣的生活案例,要让所选的生活案例起到补充教材内容的作用,确保学生因为介入的生活案例更深入地了解主题,消化所学的内容。除此之外,教师在选取生活案例时要充分考虑初中生的认知水平、特点、年龄和心理等,选择最能够触动学生情绪与情感的案例。例如,在讲解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身边熟悉的地方被污染的照片,让他们猜测这是周边哪个角落,再分析污染的原因以及治理措施。在这种生活案例的介入下,道德与法治课程变得更加感性,对学生的触动也会更深,让他们更有启发,从而培养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用一举一动保护身边环境的良好行为与道德品质。

(二)坚持多样化原则

生活案例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有书面文字形式,有故事形式,还有多媒体形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经常以讲故事的方式给学生阐述生活案例,单一的案例形式会让学生丧失新鲜感,产生倦怠情绪甚至抵触心理。所以,在应用生活案例时,教师要坚持多样性原则,除了选择一些故事形式的生活案例以外还可以选择多媒体形式的生活案例,相对来说它比文字形式、故事形式的案例更能激发学生兴趣,也更能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特别是电视电影片段、音频录像等,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感官体验,从而对所学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和理解。例如,在讲解关于《敬畏生命》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播放车祸视频合集,视频中由于各种原因车子撞上行人或者车子与车子之间相撞的镜头,会让学生的心受到强烈的震撼。这样的生活案例相较于口头描述能够让学生更加认识到生命的可贵,督促他们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增强其敬畏生命的意识。

(三)选取具有时代性的生活案例

道德与法治知识贴近生活实际,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意识,所以选取的生活案例不仅要贴近生活而且要具有时效性。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经常使用陈旧的生活案例、生活资源,这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不利于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选择具有时代性的生活案例,不仅要通过案例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还要让他们感受到时代的变化以及对人们的影响,也在无形中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例如,在讲解关于《爱在家人间》时,教师可以引入现下的热点话题“三胎”开放政策,和学生一起讨论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兄弟姐妹的家庭矛盾与解决方法。这样的生活案例具有时代气息,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能动性,还能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与意识。

三、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生活案例

(一)借助生活案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听课动力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具有激趣、引导功能。然而,在现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很多教师忽视了导入这个环节,直接跳过它给学生讲解新知识,或者以回忆上节课内容的方式引进新知识,这些都不够有吸引力。初中生对新的知识通常都有畏惧甚至排斥心理,这种负面心理源于即将所讲内容的未知性。所以从理论上说,运用生活案例导入新课是十分有意义的。一方面,运用生活案例会让学生莫名地产生亲切感,不由自主地靠近,甚至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另一方面,生活案例的介入可以化陌生为熟悉,从而消除学生对未知内容的畏惧、排斥心理。因此,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适当地应用一个或多个生活案例,将学生引进课堂,调整好他们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生命可以永恒吗》的教学中,笔者问学生:“同学们,你知道身边最长寿的人是多大?”这个话题瞬间在班上引发了学生的讨论。有的学生说80 岁,有的学生说94 岁。在这个基础上,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则课前已经准备好的视频《历史上活得最久的人》,学生的视线全都集中到屏幕上,认真、专注地看着视频。看完视频后,笔者继续问他们“视频中最长寿的人是谁?你认为会不会有人能够长生不老?你是如何看待死亡的……”等问题。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在视频的影响与问题的驱动下,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这个基础上,笔者带领学生分析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让他们知道生命是短暂的、不可逆的、独特的,从而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二)借助生活案例创设情境,突破课堂教学难点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上的知识有很强的理论性、说教性,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认知难度。在教学实践中,若是教师以“满堂灌”的方式照着课本或教参去念,将知识“投喂”给学生,不仅会进一步增加其理解难度,还会让他们产生抵触、厌恶心理。为了增加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降低他们的理解难度,教师可以运用生活案例创设情境,给学生打造一个“接地气”的、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这样既可以消除学生的负面心理,还能促进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消化。

例如,在《深深浅浅话友谊》的教学中,笔者发现青春期的学生存在盲目“讲义气”的问题,对于友谊缺乏明智的、清楚的认识。基于此,笔者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挑选了几个案例带领他们分析友谊的本质与正确的交友原则。案例一:小明进入了新的学校,遇到了一群新的同学,他需要交一些新的朋友。妈妈告诉他,要交那些对自己学习和生活有帮助的朋友,而对于不能帮助自己的同学,就不要和他们做朋友。于是小明和班上成绩比较好的同学以及那些家境很好的同学成为朋友,对于其他的同学,小明则不愿意和他们成为朋友。案例二:果果和小庆是关系很好的朋友,他们经常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互帮互助,大家都羡慕他们。最近,果果迷上了网络游戏,经常通宵打游戏,昨天晚上他又打游戏到凌晨,今天早晨起不来,于是打电话让小庆帮他请病假。知道内情的小庆不仅没有帮果果请病假,还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师,老师责罚了果果。果果便记恨小庆,说小庆没有把他当作朋友。结合这几个案例给学生分析友谊的特质以及交友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从而帮助他们有效理解这节课的内容,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借助生活案例拓展延伸,有效丰富教学内容

道德与法治课程承载着培养初中生美好品格、高尚情操、法治意识的责任,要想实现全部教学目标,仅仅靠课本上有限的知识是不够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摆脱“教教材”的局面,学会灵活地“用教材”,除了给学生讲解课本上的知识以外,还可以围绕教学主题引进生活案例,以此作为课本内容的补充,这样既能拓宽学生视野,又能升华主题,有效落实教学任务。在选择生活案例时,教师尽可能选择有趣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时效性的案例,这样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师也可以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分享生活案例,这样更能调动其能动性,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利用生成性资源推动高效课堂构建。

例如,在《情绪的管理》这节内容时,笔者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负面情绪以及调节情绪的方法。在这个话题的引导下,学生争先恐后分享自己的案例。如有的学生说:“我是一个性格比较急躁的人,所以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会让我感到愤怒的事情,比如看到别人闯红灯、看到有人欺负小动物,我都会愤怒。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放松自己,我发现这种方法很好,它可以让我快速平静下来。”有的学生说:“我遇事比较紧张,比如在每次考试之前我都会紧张,每当紧张的时候我就会去跑步,如果是周末就会去爬山,我发现运动能够让我心情放松,可以缓解我紧张的情绪。”这些生活案例的引进让课堂教学内容得到极大程度的丰富,学生通过这些生活案例掌握了很多种管理情绪的方法与技巧,教学工作事半功倍。

(四)借助生活案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换句话说,让学生理解并记住书本上的内容并不是教学的终点,让他们学会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教学终点。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借助生活案例设计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及生活经验解决,从而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与意识。

例如,在《法不可违》的教学中,笔者给学生阐述了这样一个生活案例:“京沪高速上,乘客吕某突然让客车司机停车,司机强烈拒绝,不料吕某竟然冲上前强行拔掉客车钥匙,然后车辆熄火滑行,车上乘客的安全受到威胁。之后,吕某因为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 年。”结合这个生活案例,笔者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1.乘客吕某行为是违法行为,这是哪种性质的违法行为?2.为了避免发生类似案件,请你分明向公民个人和政府提两点建议。”然后让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用所学知识以及生活经验解决这两个问题。通过对这个生活案例的分析,学生对法律的权威性有了更加客观、深入的认识,知道了法不可违,也知道违反法律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其法治意识以及学以致用能力得到培养,从而有效落实教学目标。相较于教师口头讲述,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然后让学生分析,不仅拓宽了学生学习深度,更重要的是,学生将来在社会上遇到类似的事件也就知道如何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权益,而且能够自觉地用法律约束自身的行为,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四、结论

综上所述,生活案例的运用是教育教学与时俱进的表现,它是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方法,立足生活,将实际生活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打造一个具有生活气息、“接地气”的课堂。这样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学科的距离,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案例,用它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拓展延伸、设计问题,从而推动高效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构建,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显著提升。

猜你喜欢
案例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