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名师资源厚植定向师范生教育情怀及实践路径
—— 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

2023-01-23 23:22马英闵郑淇邹锐楼雨婷李君
科学咨询 2022年21期
关键词:意会定向师范生

马英闵,郑淇,邹锐,楼雨婷,李君

(长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重庆 408100)

定向师范生作为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远地区教育事业的支柱力量,不仅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更是这些区域发展的后备人才。从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到202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的通知,定向师范生培养的质量与数量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发展师范事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如何针对性、本土化地培养具有乡土气息的卓越定向师范生是现在乃至将来都需要面临的人才培养问题,对未来定向师范生培养模式的改进与发展也起着借鉴作用。

一、名师资源的诠释、解读

(一)名师资源的内涵特征

研究名师资源内在本质,则首先应厘清其理论诠释。名师,作为实践教学经验的代表,也多称、广称为教学名师,由于有着宽泛的生成条件、复杂的特质特征,其具体定义历来也众说纷纭。杜德栎从当代教学名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与特征概述教学名师的定义,指教育界的高层次人才,教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教育实践的带头人,甚或教育理论的提出者,它是包括广大优秀教师在内的教育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名家和大师[1]。程大琥则以辩证思维将名师定为广狭之分,广义地说名师是社会各界影响广泛并拥有追随者和知名度的杰出人才,狭义地说名师特指教育人才的精英教育工作者和杰出代表教育理论的创立者以及教育实践的带头人[2]。总而言之,无论名师及其衍生词语的意义定义如何纷繁复杂,其终究应该符合某些普遍的特征、具备相似的能力,在本地区同层次学校,同学科中取得突出成就,坚持在教育教学一线,具有一定的认可度、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度的优秀教师。

1.个体引领

名师首先是从普通的教师群体中脱颖而出,依靠自身独特的、突出的教育教学技能、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独到的教育改革观点等,成为群体中特色鲜明的个体,自然而然地引领着一定区域内普通教师专业发展进步的目标和方向,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引领学习。教学是教师的工作,学习名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智慧是普通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其二,引领科研。科学研究和实践对教育教学的发展至关重要,许多教师的职业生涯偏颇,职业发展遥不可及,主要是由于过度重视日常教育教学,轻科研、弱科研。名师专题教育教学研究的思路、理论基础、案例研究成果、研究方法、技术路径和实证经验,都为普通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依据和参考内容。其三,引领士气。作为一名教师,努力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遭遇挫折是很正常的,名师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智慧推动着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进步和发展。其四,引领路径。从新手教师慢慢成长,是任何老师成为专家、名师的唯一途径,而以名师发展道路为镜,就是找准方向、夯实基础、稳中求进的最有效途径[3]。

2.意会能力

英国现代著名哲学家波兰尼曾经提出Tacit(意会)认识理论,即意会不是简单知识和机械记忆的叠加,而是主体对认知对象的概念和意义的重新解释,主体选择自己使用的部分—— 这个将对象概念与自己和他人联系起来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生产过程[4]。而庄子对于意会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与波兰尼有异曲同工之处,波兰尼认为意会知识不仅是正规的知识形式,而且在逻辑上先于言传的知识[5],庄子则以“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体现意会知识的超越性。名师作为技法、经验的高度集大成者,已经突破了言传知识的局限,能够掌握更多的意会知识、具备更强的意会能力,在具体学科中有不同体现,即在语文学科中透彻明晰文章的行文逻辑及思路,并在思维上有所跳跃、创新,将部分课程目标落实在语音表述当中,能够打破现有教学框架,实现“一课一讲”,就是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实际设计课堂、创造性实现课标任务;数学学科则是更注重数学思维、数学研究方法的融合与渗透,在初等、低阶知识的传授中,让学生形成由初等向高等、由低阶向高阶主动迈进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基于意会能力形成的数学素养。学科知识只是课本的界限,并不会阻碍意会知识到意会能力的培养,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既见树木,也见森林。

(二)乡村名师资源的价值探寻

1.体现浓厚乡村教育特点

作为从乡村普通教师群体中脱颖而出的乡村杰出教育者(家),乡村名师抑或是乡村教学名师这一称号有着与生俱来的乡土气息,代表着在乡村教育环境中成长发展起来的乡村教师群体所共有的特征,体现着乡村教育这块土壤中浓郁的重实践、轻科研、重知识、生活化的教育教学氛围。乡村教育的践行者们往往最有发言权,对乡村教育的针对性发展也能够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或者建议。在新的发展阶段,农村教育必须实现新的突破,不仅要应对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的紧迫挑战,而且要实现多元化、多层次、多功能和多边性的教育模式。乡村名师作为担负乡村教育发展重任的群体,在缓解农村教育生态危机、整合现代观念、开设怀旧课程、加强文化记忆、恢复农村教育环境、深化农村教育的过程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所以,乡村名师们不仅是乡村教育的“招牌”,展现着乡村教育的面貌,也是新形势下乡村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实现城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尽快缩短农村教育现代化周期,实现城乡教育质量均衡发展、教育发展与农村现代化相结合达到乡村教育振兴的目标的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能够最大限度地协调及促进乡村地区教育均衡化发展,将乡村教育的特点发展为特色、优势,促进乡村教育提质升级。

2.开辟铸魂育人新模式

乡村教学名师在乡村教育氛围的成长经历不仅是个体在农村教育这样一个大环境中从点滴到江海的汇聚的奋斗过程,亦是展现普通教师蜕变为乡村名师的最好范例,在定向师范生的培育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开辟借助名师个人经历沉浸式培养定向师范生的新道路。

其一,乡村教学名师的成长经历对定向师范生关键期能力的提高有所裨益。人才研究的结果表明,人才成长过程符合“胚胎能力递减规律”,在人生中有一个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它拥有在关键时期获取丰富而有效的信息的能力,它就可以很好地发展并成为一种优势,如果它错过了这一时期,它将受到限制。缺席的时间越长,发展的机会就越少,一般来说,会有一个“还原定律”。因此,我们认为名师乃至于普通教师的成长过程都是符合这个规律的,其“关键时期”就是入职适应期。名师的成长经历能够有效帮助定向师范生在入职适应期得到良好奠基,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师范生向教师的角色定位的转变,二是教学知识向教学技能的转变,这两个变化对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热爱现阶段教师的工作、了解基本的教学技能、努力传授理论和经验、并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是教师成长和成为名师最重要的第一步。其二,乡村教学名师的成长经历有助于定向师范生教育信念的培养。乡村教学名师的成长经历既是一份名师个人的成长史,也是其教育精神、教育信念的践行实际,帮助定向师范生在确立正确教育信念的同时,给予其付诸实践、坚持到底的勇气和鼓励,是定向师范生最好的精神导师。从开展教育之初,教师自身就与工作联系在一起,意识到工作的重要性,从而扩大了与工作的联系。相信教学的教育者通常会为能够克服困难和挑战的教师提供积极的评估和信心,这就是名师的作用。

二、实践路径的具体探索

(一)“三下乡”:感受乡村教育

定向师范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与乡村教育联结最紧密的群体,通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各项子活动,为乡村振兴贡献定向师范生的教育力量,在此过程中定向师范生有机会深入乡村一线了解乡村教育实际情况,对乡村整体情况有一个透彻整体的认识,感受时代发展之下最为真实的乡村教育现状,以便于将教育理想与乡村教育具体情况相结合,为今后走上教育教学岗位摸排探底,也是开拓“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总体而言,“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普通大学生锻炼能力的重要机会,但是对于定向师范生而言,其意义则不仅仅局限于此,更意味着深层次感受乡村教育的实际生态,在实践中认识乡村,认识乡村教育,将个人的成长目标与乡村教育的发展挂钩,起到导向性的作用,同时也能更好地培养定向师范生的乡村教育情怀,使定向师范生树立起扎根乡村、服务乡村的人生理想。

(二)“访名师”:厚植教育情怀

榜样先贤在个人成长与发展中具有极强的示范引领作用,长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通过邀请开展“访名师”专题教育讲座,让定向师范生更好体悟乡村教育的实情,深切地感知乡村教师所需所能,更好地正视自身在教育基本理论、教师基本技能、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与不足,进一步明确乡村教育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教师以及如何成为这样的乡村教师。同时“访名师”活动的价值更在于邀请乡村教育名师与定向师范生面对面交流、沟通,促使定向师范生在双方的对话与交流之中感受到乡村教育名师个人身上的教育气质,进一步学习和了解乡村教育名师的教育智慧以及教育思维。故“访名师”既是一次某种意义上的采访,也是给予定向师范生与教育界前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在这样一个较为亲切的沟通交流环境当中,乡村教育的名师可以分享他们在教育教学当中所遇到的困惑以及采取的解决方法,包括学生学习和来自学校工作处理方面的难题,可能都有所涉及,但是定向师范生在这其中收获的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经验性内容,更实际的在于与名师们相处的这样一小段时间里,受到来自乡村教育界前辈们怀揣的教育情怀的熏陶。故而“访名师”活动所注重的不是形式,而是内容,更是内容中所透露出来的教育精神和教育信仰。访名师过程中来自乡村教育名师们精神层面的交流才是活动意义的终极所在,定向师范生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获得了完全不同的世界感受,在脱离物质的更高维度与来自乡村教育界的名师们有了更加深入的交流,对于教育事业的坚守,有了进一步、深层次的理解,对于乡村教育的情怀有更深入的体会。

(三)“非遗堂”:传承乡土文化

近年来,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在农村文化整体模式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不断发展,激活了农村长期沉默的文化结构。农村地区历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集中的地区,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兴起之初,对农村的忽视现象非常严重,导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不断产生和发展的村庄分离,使其成为一棵没有根的树、难以维持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因此,加快激活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抓住机遇,充分融入和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传承成为农村文化更新的重要途径。在这样一个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过程当中,定向师范生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定向师范生作为青年教师群体,相比于其他传承人,年龄更有优势,思维更为灵活,同时由于工作性质定向于乡村地区的原因,定向生在具有乡土情怀和乡村工作经历的同时,对于传承和发扬当地农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更为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对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和维系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定向师范生作为乡村教育的建设者,能够将非遗传承人间接或直接地引入乡村教育的课堂,开发本土化的乡土课程,既扩大了农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也让非遗传承人进入校园,进一步拓展非遗传承的教育意义。

猜你喜欢
意会定向师范生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中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大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基于FANUC-31i外部一转信号在三档主轴定向中的应用
从“意会”走向“言传”
陈思照:音乐可让两岸神通意会
平抛其实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