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正确打开方式

2023-01-23 23:53
今天 2022年23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情境

王 雪

(沧州市中捷产业园区中斯友谊小学 河北 沧州 061108)

语文学科是一门常规的基础学科,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承担着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功能。而且,学生在对祖国文字的学习理解与运用过程中,也主要通过语文学科进行。对语言文字的认知与梳理,必须要关注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他们是否能够理解阅读环境、理解语言、领悟文章情感等极为关键。与此同时,教师更要以核心素养与新课改理念为指导,结合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潜移默化地渗透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外延,让阅读教学向更有效、更高效、更有质量的方向迈进,逐步摸索出一条阅读教学的正确打开思路。

1.善用情境,巧妙引导,激发兴趣

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情境教学法正被普遍运用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其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构建与之相对应的情境,化解知识难度,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学习与理解,缩短学生课堂融入时间,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这对其语言建构能力的培养也有极大促进作用。

1.1 主题情境

例如,在《日月潭》的教学中,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不难发现,课文作为一篇较短的写景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呈现了日月潭的风景,传递出对日月潭的喜爱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在课前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呈现有关日月潭的介绍视频或相关图片,引出“日月潭”这一主题,进而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受文字内容描述的日月潭美景。此外,教师还要大力鼓励学生根据视频、图片与文字内容展开想象,融情入境,让他们体会画面的朦胧美、明朗美与和谐美。

1.2 故事情境

例如,《守株待兔》一文,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贴合了小学生的故事心理。对此,教师可以借助讲故事的形式阐述文本内容,以情节激发学生阅读与学习的好奇心。首先,教师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讲人”,讲述故事的主要内容、自己受到的启发之后,提出问题:这个宋国人是干什么的?兔子是怎么死的?谁在等兔子?它又为什么会撞到树桩上?为什么最后是农夫得到了兔子?以更贴合文本内容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好奇心,这样的教学更利于学生的学习与理解。从另一角度来看,创设故事类情境,具体化、细化了内容,降低了学生知识理解的门槛,更利于学生放松身心、畅所欲言,拉近他们与阅读文本之间的距离,培养其语言建构能力。

2.以读促情,读中悟情,引发共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说朗读之于理解的重要性。通过朗读,代入自己的理解与情感,进入阅读世界,进而升华理想、陶冶情操。这是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让他们更好的代入作者、感受文本意境的重要形式,有利于学生与作者实现情感上的共鸣。情从景中生,景从生活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引导学生将文本与现实生活进行衔接。一般来说,只有生活情感丰富的人才能在朗读中读出情感、读出韵味、读懂作者的心。

例如,在《找春天》的课文教学中,相较于之前让学生大声朗读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选择从课文内容出发,不是让学生去生硬的读课理解字词,而是真正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真正走到春天的怀抱中,在操场、花园等场所让学生们闭上眼睛,用听觉、触觉感受春天,如何找春天?春天在哪里?为什么要找春天?学生们也都纷纷闭上眼睛,仰起脸庞,感受春天的微风,感受花朵的芳香,感受鸟儿的叫声,感受小草的葱郁,这是实实在在的春天。学生们会逐渐陶醉于春日之中,逐渐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紧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回归课堂。当现实生活中的切身感受在达到最大值时,学生们对春天的解读、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最为浓烈,不仅能理解文字内容,读懂春天,更能明白作者的意图。这种情景结合、课堂与现实生活结合的形式,不仅能为学生的阅读学习添砖加瓦,还能陶冶其情操,让他们感受来自生活的读书形式,顺其自然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这对学生综合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3.联系实际,增强体验,感知文本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阅读教学不能脱离实际,更不能脱离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环境。从生活视角入手,让学生在固有经验与认知的基础上感受文本。这也与核心素养强调的文化素养、实践参与等不谋而合。所以,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多从生活视角出发,渗透生活因素,让学生们将阅读延伸至生活,在生活中理解各类现象,以此获得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和发展。

例如,在《慈母情深》的教学中,在教学前,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练笔的形式写下自己与父母相处的点滴,借此活跃课堂气氛。接下来,以视频形式为学生们播放一段《乌鸦反哺》的动画片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教师还可以播放歌曲《母亲》带动学生情绪,实现课堂导入。在课文教学时,让学生划分文本的环境描写,阐述其作用;对母亲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分别说明表现了人物何种品质?树立了人物怎样的形象?寄托了“我”怎样的情感?从以上环境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的衬托下,教师再次为学生呈现与文本相关的图片与视频,让他们联系自己与母亲的日常,谈谈两位“母亲”的异同点,并说明原因。从课文到生活、从作者到自己,每个母亲都是伟大的,因为她们都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女,不辞劳苦,更无关任何原因。除此之外,在拓展教学内容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这种情感延伸至父亲或其他对自己关爱、照顾的人群中,凸显亲情主题,融情感教育于阅读教学中,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让他们对文本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把握。

4.鼓励质疑,巧妙设疑,合作解释

学贵有疑。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很多学生不会质疑。他们提出的问题都集中在浅显的字词层面,甚至不着边际。但对待这些问题,教师必须要认真对待,不能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意义、不好回答而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相反,教师要善于梳理,明确哪些问题可以让学生们在小组中解决、哪些问题可以独立思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合理提问。在合作学习与共同解释中,寻求最佳方案。

例如,在《草船借箭》的教学中,学生们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已经梳理了以下问题:(1)明知周瑜故意陷害,诸葛亮为何敢立下“三天造十万支箭”的军令状?(2)大雾的成因?诸葛亮为什么能够预测三天之后会有大雾呢?(3)鲁肃为什么会偷偷帮诸葛亮?诸葛亮又是如何知道鲁肃会帮助自己呢?(4)为什么说诸葛亮“神机妙算?”具体体现在哪些事件中?明确问题与文本的关联程度,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江上大雾的形成与天气现象成因有关,而其他几个问题是本课的重点教学内容,学生们不仅要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与见解,更要全班集思广益,将问题合理进行划分。这样一来,也能节约教学时间,也让学生了解质疑的方法。在《爬山虎的脚》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巧妙设计疑问,如在朗读时将“一脚一脚”误读成“一步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地爬,而不是一步一步地爬?引发学生的思考。之后,教师可以做出爬山虎交替前行的样子,两手交替前行。学生们也能领会到:爬山虎的脚是长出一只后再长出一只,所以它是一脚一脚地前进。可见,质疑是发现问题的关键,有了疑问才能思考、思考才会有思维碰撞、思维碰撞才会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小组中互相提问、互相质疑,鼓励学生们在小组间交流,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法。

5.读写结合,相得益彰,提升能力

读写结合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具体来说,阅读是输入的过程,写作是输出的过程,这是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环节。加之,教材中的很多文章语言优美细腻,写作技巧、写作方法各有千秋,是学生们接触写作、练习写作的良好资源,通过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的大脑经历不同的事件、了解不同的生活时代,还要在“解剖”语言文字的同时抓住契机练笔,以阅读促进写作,让写作“反哺”阅读,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与建构能力。

例如,在《火烧云》一文中,文章以时间顺序描写了火烧云的变化。掌握了时间顺序的写作形式,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此描写一处景物。很多学生运用了“早上、中午、傍晚”这样的顺序,这正是他们对时间顺序理解的体现,也充盈了文章,让谋篇布局更完整、层次更鲜明。除此之外,文中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还有……”的句式描写了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这样的句式仿写也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这样的即时写作训练中,学生不仅能够积累素材,还能让他们熟悉这种特定的写作形式,将其运用在自己今后的写作中。另外,《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描写了作者两次经过大榕树时的情景。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将两次经过的场景改写为一篇导游词。这样既能激起学生的表达欲,也能帮助他们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同样,对于古诗教学的读写结合,在知人论世、理解诗意与情感把握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小学生们将不同题材的古诗改写成写景文章、记叙文等。因文而异,变式训练,既能优化学生的写作,又能挖掘其写作潜力,让他们熟悉不同文体,掌握各类写作技巧。所以,教师要探索文本中读写结合的延伸处、点睛处、泉眼处,抓住空白、抓住想象、抓住隐含处、抓住想说未说处,让学生写作个性、写作情感、写作共鸣,口动、心动、手动,读起来一气呵成、写起来一泻千里。

简而言之,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发展理解能力、解读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凸显“以生为本”的教学属性。同样,教师也应始终站在语文教学的前沿,革新阅读教学理念,把握学情,适时调整教学方法,让阅读课堂充满生气,让学生在阅读课堂有所收获、有所得,让阅读课堂回归本质。努力建设开放且有活力的阅读课程,凸显语文学科的教育价值,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情境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背课文的小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