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架思维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2023-01-24 06:36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东区小学周春香
亚太教育 2022年22期
关键词:构架读后感事例

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东区小学 周春香

众所周知,阅读与习作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双翅。阅读是吸收,习作是输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中提出,要引导学生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可见,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是富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融合个人逻辑思维特征的意象,是“情动而辞发”。然而,对不少学生来说,习作是个“难啃的骨头”,他们一听到写作文就愁眉苦脸,往往大半节课过去了,方格纸上依旧空白或只有几行字。追根溯源,学生的经历并非平淡如白纸,而是他们不知如何起笔,如何组织自己的素材,没有结构思路。

习作本是最从心的表达,没有固定的框架模式,但并不意味着习作不讲章法。就像兴建一座高楼,无论你有多美的造型设计,最终都需要坚实的构架来支撑。构架思维习作正是运用构架原理指导小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专项练习,它把篇章的产生看作是对整个习作构架成分的填充,将所有的结构成分填好了,篇章也就完整了,学生便可依据构架来完成作文。就如同盖房子,构架建好后,落实好把有机成分怎样有序列地构建成坚实美观的整幢楼房,即分析怎样用文字对每个概念成分和事例进行有意义的描写、表述。

接下来,笔者将阐述如何运用构架思维指导小学生写人、写事、写读后感等。

一、构架思维写人,凸显性格特征

写人是小学生最常见、最重要的习作类型,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各个学段都有渗透这一话题。那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一个人呢?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写人,总是强调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五大方面的描写。这样的“老生常谈”,学生往往还是不得要领,不知如何落笔下文。教师在上习作指导课时,往往还存在一节课40分钟,讲解分析了近30分钟,剩十来分钟一声“同学们开始动笔写吧”结束课程,而此时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能独立行文。事实证明,习作教学也可以有一套可参照的行文流程,即笔者要剖析的“构架思维”。有了构架思维的辅助,学生面对习作将不再手足无措,习作思路得以畅通,习作能力提高也变得指日可待。

按照构架思维的方法,写人可简单分成两类:围绕几个特点写一个人,或者围绕一个特点的几个方面写一个人。

围绕几个特点写一个人,行文构架如下:(1)外貌开头或简要交代;(2)点出人物性格特征,用典型事例表现;(3)列举其他性格特征,也分别用典型事例来体现;(4)总结升华。

围绕一个特点写一个人,行文构架如下:(1)外貌开头或简要交代;(2)强调人物的主要特征;(3)分别用两三个典型事例体现人物这一特征;(4)总结升华。

例如,用“围绕一个特点写一个人”的构架思维指导学生写《我的戏迷爷爷》。先描写出爷爷的外貌特征,并点题——爷爷是个戏迷,对戏曲如痴如醉。中间列举三件左右爷爷生活中沉迷戏剧的事例,如道具堆满房间;炒菜时挥舞锅铲唱戏,菜糊了;每到周末,必约上几个“票友”一起去公园自导自演一段……结尾升华主题——爷爷沉迷戏曲无法自拔,戏曲是他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在戏曲中快乐地度过自己的金色退休时光。

这个构架思维不是就写人这一个特定的习作“题目”列出的简单的序列纲要,实际上是指导学生解决写人习作的方法示意图,它思路清晰又切实可用,指导价值较高。对于那些抓耳挠腮、无从落笔的同学,没有其他开头方式时,就可以从外貌描写入手。教师则进一步引导学生外貌描写应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这样就更能写出一个人的特色风采来,之后再选择典型事例去凸显人物性格特征。在用典型事例体现人物特征时,要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性格,表现人物细微的复杂情感,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例如“今天我当家”这个事例可以侧重动作描写和场景描写,而“诚实守信”这个事例则可突出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总之,借助构建思维来列提纲,思路清晰、行文流畅,有利于学生遨游文字世界。

二、构架思维编故事,彰显跌宕起伏

在调查问卷中,笔者发现想象类、编故事类作文是小学生最喜爱的习作题型,但他们的习作内容往往平平无奇,表达寡淡无味,想象过程没有波澜起伏之意。

编故事,最重要的就是能做到“一波三折”。我们看影片的时候,为什么经常会被吸引?就是因为其中的故事有曲折感,能紧紧抓住我们的心。有些习作素材,外在层面看不容易体现“曲折感”,就要善于捕捉人物内心的“曲折感”。因为每个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内心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波动,这些“波动”往往就是“曲折感”所在。习作有了更多的“曲折感”,也就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了。

教师在引导学生编故事的时候,可以使用“七步法编故事”。它是设定一个相对固定的主要情节,即“目标—阻碍—努力—结果—意外—转弯—结局”,然后再将自己想象的主题、背景、人物设置进去。具体如下:(1)主人公是谁,他有什么“目标”?(2)他实现目标的“阻碍”是什么?(3)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做出了哪些“努力”?(4)他努力的“结果”如何?(5)除了他的个人努力之外,有没有发生什么“意外”?(6)意外发生之后情节如何“转弯”?(7)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构思这七大元素时,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做到新颖。一起比较下面两位同学的想象。

第一个同学《文具盒里的故事》。主人公:橡皮、铅笔、小刀;目标:求证谁是主人的好帮手;阻碍:各有各的用处;努力:轮番为自己据理力争;结果:相持不下;意外:主人考试手忙脚乱;转弯:三个文具一起出力;结局:互相道歉,恢复友好。

第二个同学《文具盒里的故事》。主人公:一支木头铅笔;目标:找到和自己来自同一棵树的兄弟;阻碍:总在笔盒里暗无天日,闷闷不乐;努力:跳到别的桌子,去主人的伙伴家;结果:找不到同树兄弟;意外:心不在焉写错字,橡皮立刻帮忙;转弯:发现橡皮宽容谦和、憨厚靠谱;结局:和橡皮成了好朋友。

很明显,第一个学生《文具盒里的故事》的情节,大家耳熟能详;而第二个学生编的情节就有了不一样的创意,没入俗套,让人眼前一亮。教师可以据此告诉学生今后这类习作的提升方向:用想象力创造细节描写,会让读者更有真实感;用环境描写制造几个画面,使情景交融;结局写出主人公内心的成长。

“文似看山不喜平。”有了这个经典的“七步法编故事”框架导图,相信小学生可以形成更多不一样的创意故事,而且情节不再平铺直叙,而是跌宕起伏。

三、构架思维写读后感,展现新颖不俗

读后感是小学习作中的常见形式,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习作安排,即为“写读后感”。大多数学生的读后感如下:“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XXX》,作者是XXX,读完以后我思绪万千。这本书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在面临困难的时候,勇敢坚强,坚持不懈,最终实现了理想。”“主人公的精神真是太伟大了,跟他相比,我只是个普通的人。所以我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许多。《XXX》真是一本好书。”

这样的读后感平淡无奇,没有把自己与书本擦出的火花、触动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因而无法点燃读者的阅读欲望。

读后感,读懂原文是基础。只有读懂,才能有感而发。现在文章用“三问写开头,三辩写感受”的思维构架指导小学生写读后感,给他们一个可供攀升的支撑,可以有效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问写开头”,就是在读书前提出三个问题。看到一本书的封面,大多数学生心中一定会有一些小疑问吧。选用其中的三个问题,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的开头,如,“当我第一次拿到《长袜子皮皮》这本书时,我脑海里冒出了很多问题——这本书是谁写的?长袜子皮皮是什么人?为什么穿长袜子?带着这些问题,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

学生一看很简单,一下就学会了三问开头法。接着还可以拔高一些要求,让同学们问一些有趣的、真正的问题,如《俗世奇人》可以引导如此问:“当我第一次拿到《俗世奇人》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蓝色封面上那些细描的人像吸引了注意,脑海中冒出了很多问题——这本书写的是古代人的故事吗?奇人是什么样的奇呢?这本书里的故事也会和《珍珠鸟》一样充满温情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这样的三问法,学生掌握起来基本没有障碍,它让学困生也觉得读后感不那么难,提高了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读后感,关键还在“感”字,应避免长篇地去介绍书本的内容或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由此及彼地反映现实中类似的现象。那么如何写出独特的感受呢?构架思维原理用“三辩写感受”,即抓住文中的一句话或一个观点,当你有什么想法时,先不急着写,想想它的反面,在自己心中设两人辩一辩。

如《小王子》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最重要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以此引导学生在自己心中设人物A和人物B辩论一番。

A:眼见为实。

B:眼见有时未必为实。

A:我妈天天批评我,真烦!

B:批评的后面是妈妈对我的关爱,想到有一次……

如果将A和B这么辩斗的过程写下来,就是一篇独特又不俗的读后感。两个人物的辩论,让学生既兴趣盎然,又真切地感受到读后感不一定是讲什么宏观的大道理,有时仅仅需要抓住书上的一两句话或一两个细节,让读书前的自己与读书后的自己去展开思辨。当然,这里的“三辩”是个概数,辩一次也行,辩两次也行,写写读这本书前的想法,再写写读完书后的想法,最后能联系自身经历展开谈感受,即是一篇不落俗套又情真意切的读后感。

构架思维不仅可以运用于写人、编故事、写读后感,还可以运用于习作中如何开头、如何结尾……教构架思维,主要是从宏观层面帮助学生如何挖掘材料、如何谋篇布局,是指示小学生某类习作的可能思路与构架,并没有穷尽,也不可能穷尽这一类文章的所有习作思路与构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一篇习作中,每个学生对各个构架成分焦点视角不同,便会有不同的详略度和侧重点,当学生巧妙借用支架,将多种支架有机融合起来时,习作的内容也会不同,便避免了“千人一面”的雷同作文。

学习构架思维的过程,首先是达到让学生“借架”作文、会动笔的目的;然后使学生在不同支架的思维训练中,体会触类旁通的效果,培养学生的个性习作。随着教学的推进,学生能够将更多复杂的构架思维进行融会贯通,习作就不那么僵化,能更清晰地描绘出自己的心路历程、所见、所闻、所思,并最终达到“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地表达的目的。当学生的习作心理产生了变化、某种需要得到了满足,习作将成为自然而然的动机。因此,只有更好地让习作教学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小学生建立更加完整、更加深入的习作认知构架,拓展多维度习作空间,实现从思维“范例”蜕变为学生主体性“创作”,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构架读后感事例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抉择——《给我一个拥抱吧》读后感
高可靠全平台ICT超融合云构架的设计与实现
“读后感”等十七则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