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画共话:小学民俗画教学和新媒体艺术的融合

2023-01-24 06:36江苏省南京市月苑第一小学
亚太教育 2022年22期
关键词:民俗融合艺术

江苏省南京市月苑第一小学 季 莹

在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媒体艺术应运而生,并且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作为融合科技和艺术的新型表现形式,新媒体艺术的出现为小学美术教学带来了较大的机遇和挑战。为了进一步强化小学美术教学,充分地利用新媒体艺术实现小学美术教学的改革和创新,现以小学民俗画教学为例,对新媒体艺术在其中的具体应用展开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一、核心概念

(一)以画共话

以画共话是课题研究的核心,目的是通过民俗画的教学在小学生群体中形成一个共同的话题,并将此话题与新媒体艺术相结合,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民俗画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探寻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反思自我的角度形成美的观点,通过自我观点的表达形成美的态度,在提升美术素养的同时提升人文素养,为其之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根本保障,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画共话中的“画”表示民俗画,既是课堂内容的载体,也是学习成果的呈现形式。

以画共话中的“话”表示以民俗画为主体形成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建立共同话题,通过话题形成基于美术语言的对话表达,彼此相互欣赏;其次互动交流,在互动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形成美术观点的思维碰撞,从而达成思想的共识;最后内心对话,通过建立话题和互动交流的过程促进学生和自己的内心进行对话,因此产生分散性思维,主动思考和分析,达到共育的目标。

通过上述内容让学生从生活的各个角度出发,进一步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真正地实现了文化育人,也促进了学生美育的培养。

以画共话中的“共话”代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共同体验、共同交流、共同分享、共同促进和共同创造,共话的过程即学生之间形成美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民俗画

民俗画也被称为风俗画,在本次研究中所指的民俗画是适合小学生欣赏并且与中国传统节日息息相关的民俗画作品。基于新媒体艺术,在小学民俗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与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小学民俗画教学的方式方法,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民俗画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了解作品的同时能够掌握到作品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让学生学会利用综合视角来看待艺术作品,在开阔学生眼界的同时能够提升其审美能力,也为学生道德情操和民族精神的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

(三)新媒体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所形成的概念,主要是指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利用智能终端实现信息的传播。自新媒体被提出之后,不仅实现了信息传播途径的创新,并且强化了信息之间的交流调整,促进了各类媒介之间的融合。目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已经深度融合,相互取长补短,但相较而言,新媒体更加具有发展态势,不仅是一种新的传播途径,还能够衍生出经济和文化价值。以手机为例,作为新媒体的主要代表形式,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还实现了信息的海量发布。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媒体的出现促进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紧跟了时代的发展需求,促使传播的内容不再受到版面的限制,也为信息的全面快速传播提供了有效途径,扩大了传播的主体,为信息传播经济性的实现提供了根本保障。在现阶段的小学民俗画教学中,需要借助新媒体艺术,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其参与到民俗画教学中,进一步了解民俗画的渊源和发展。

(四)创意美育活动

创意美育活动是基于本课题主持人学校的美术校本特色和美术课堂研究方向而确立的以美术课为主线的校本特色创意美育活动。形成用趣味生成,创意呈现的形式,以带领学生感知美、欣赏美、表达美为主线的创意美育活动样式。其中包括课内的主题式欣赏创意美育活动、校内的沉浸式体验创意美育活动和校外的探究式寻访创意美育活动三个层面。从“知、感、创”三个维度出发结合三个创意美育活动形式,让学生全方位地创设民俗画与生活的链接,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二、小学民俗画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民俗是人民在工作和生活中形成的习惯、情感和信仰文化,因此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集体性,也由此形成了社会的一致性。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民俗文化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的品格。民族不仅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之一,也是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和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与传统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因此在教育的各个阶段都要加强对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视程度,强化其教育,促进其传承与发展。

基于以画共话,在小学民俗画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其目的是通过民俗画作品让学生感受到从古至今艺术之美带给人的美好生活,通过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传达唤醒学生的乡土意识,从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赋予新时代内容,容纳新的时代精神。首先,在中国民俗画教学的过程中,结合中国传统表现形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体验到民俗文化艺术作品,从被动到简单地了解转化为主动和系统地传承,从而激发学生传承美、感受美和思考美等艺术思维的形成。其次,小学生对民俗画中艺术的情绪、价值和习俗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不仅需要对作品本身的美学特点和内容进行了解,还会进一步掌握作品的社会作用和影响,从而提升自身的艺术水平和能力。最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通过小学民俗画教育教学的开展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有效保障,充分地满足了新课改的要求。

三、小学民俗画与新媒体艺术融合的现状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有效途径。尤其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电子化设备也由此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新媒体艺术的应用具有便捷性和直观性,但是在与小学民俗画教学进行融合的时候还是存在部分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系统培训,难以适应教学模式

在小学民俗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决定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关键。但是目前来看,由于欠缺系统性的教育培训,部分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不高,难以熟练地操作和掌握新媒体教育工具,对新媒体艺术欠缺一定的经验,在面对新的教学模式的时候,多数教师产生了焦虑、迷茫等不良情绪,对民俗画教学和新媒体艺术融合的教学工作造成了影响和限制。与此同时,基于以画共话的背景,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整,因为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对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尤其是在小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老教师占据的比例较大,对互联网设备和网络教学资源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工具存在较大的不适应性,在没有适应阶段和过渡阶段的前提下,部分教师面对新型教学模式无所适从,导致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停滞不前。

(二)课程设置欠缺针对性

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多数小学充分地认识到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性,小学美术教学和互联网的结合也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但是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多数学校欠缺相关的教学经验,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转变。在小学民俗画与新媒体艺术融合中多是凭借之前的经验,未能够进行理性和深入的分析,课程设置也多是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新媒体艺术未能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和功能,仅是将纸笔作画转化为电子作画,未能够实现民俗画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从而导致小学民俗画教学效率停滞不前。

四、小学民俗画教学中新媒体艺术融合发展的优势

(一)以技术为载体促进教学发展

近年来,新媒体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提升,各大公司也加大了对新媒体技术的研究力度,相关的软件和硬件开发层出不穷,为多数小学硬件和软件的完善提供了基础保障。在传统教学理念中,多数的家长普遍认为美术教学无足轻重,然而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大众加强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对美术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美术教育教学由此成为社会的热点。在实际教学中,美术课程也展现出较大的优势,吸引了家长和学生的关注度,因此新媒体技术为小学美术教学提供了有效契机,为民俗画的创新提供了根本保障。

(二)以技术为背景提升学生兴趣

相较于传统的教学形式,新媒体将高科技技术手段与视听相结合,形式较为新颖,从而提高了学生对民俗画的学习兴趣。新媒体艺术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通过小学民俗画与新媒体艺术的融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民俗画进一步地了解和掌握,并且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化设备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还能够强化知识储备。另外,基础教育阶段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时期促使学生接受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对之后的线上教育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

(三)以技术为途径创新学生思维

当代的小学生是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新一代,电子产品和现代化的设备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他们对较为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从而为新媒体艺术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对事物的认知上尚未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接受速度也较快,可塑性较强,因此在小学美术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能够较快地适应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先进的技术展开小学民俗画教学,也能够最大限度上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造型思维,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根本保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基于以画共话的小学民俗画教学与新媒体艺术融合策略

基于以画共话背景,小学民俗画教学与新媒体艺术的融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在两者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要结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充分地发挥新媒体艺术的价值和作用,通过系统化和专业化的培训真正地实现小学民俗画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也为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提供根本保障。具体来说,小学民俗画教学与新媒体艺术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合时代发展,创新教学方式

基于以画共话的背景,在小学民俗画和新媒体艺术相结合的过程中要紧跟时代的发展需求,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新媒体艺术的运用强化学生对民俗画理论知识的掌握。当下,学生处在快速认知的阶段,尽管彼此之间的年龄差异不大,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世界的认知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分层,因此小学民俗画与新媒体融合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不同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从而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教学,从而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比如说在民俗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新媒体艺术创设探究式的教学活动,从美术教材、博物馆藏以及信息化平台上挑选出与传统节目相关的民俗画作为学习内容,基于儿童的视角进一步感知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萌发。

以欣赏板块的民俗画教学为例,该板块教学的目的是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索能力,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欣赏佳品著作,分化作品的特点,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较为直观和生动的方式展示作品,引导学生开展相应的欣赏和点评活动,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说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将作品创作的背景展现出来,让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画作当中作者所蕴含的情感,通过展示图片的放大和缩小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画作创作的特点。以不同画作线条的表现为例,波状的弧线整体又规律的层次横跨画面,会营造出律动的幻觉,给人强烈而刺激的感觉。另外,在欣赏之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讲述自己对画作的不同感受,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较为关键。

(二)促进新媒体艺术与民俗画课程的深度融合

在小学民俗画教学中,新媒体艺术与其的深度融合不应当仅仅停留在显示屏与手绘笔的使用上,还可以利用手绘板的动画影像技术与电子抽象影像技术等多种技术形式为学生展示影像合成的过程,利用抽象化的影像技术让学生对新媒体艺术的内涵和数字化媒体的精彩有进一步的认知和掌握。也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民俗画教学的多种形式,将新媒体艺术与民俗画课程深度地融合在一起,借助光影和VR等多种形式将传统的民俗画作品呈现出来,为学生学习能力、感知能力等多种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和提升提供根本保障,也为学生的信息化生存技能培养与提升提供了有效途径,为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在书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展示出不同的书法作品,让学生对不同字体进行分析,从而启发学生产生不同的感受。通过利用新媒体技术展示不同的书法,引导学生掌握毛笔书法的正确书写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使用毛笔,学会如何下笔、用力等,从而让学生对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和认知。

除此之外,在小学民俗画教学中,还可以将剪纸教学融合其中。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动手实操性,对于小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单纯地依靠教师的口述将难以较为全面和充分地理解具体的操作步骤。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将自己的动手操作过程通过新媒体技术发布到幕布上面,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地看到教师的操作过程,从而跟着教师的动作一步步完成操作。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检索与剪纸相关的步骤和视频,进而播放如何裁剪小青蛙、小老鼠等小动物的剪纸,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在手工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民俗画教学的快乐和兴趣,让学生收获到成就感。

(三)进行系统化、差异化培训

在小学民俗画与新媒体艺术融合的过程中,因不同教师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可以采取脱产或半脱产的方式进行系统性和差异化的培训,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比如说,可以通过课题研讨和公开课观摩的方式组织优秀的教师开展技能型交流和学习,进一步掌握教学的理论知识,学习互联网知识,以此能够更快地掌握新媒体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进一步了解到教学资源的获取方式,为教学理念的创新和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有效保障。或者是可以组织专门的教研活动,展开名师的一对一指导,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教师重新设计教学大纲和教学模板,调整教学方案,构建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方法。另外,为了保障培训的成效,在培训工作实际开展的过程中,校方还可以采取定期考核的方式,通过合理的考核掌握教师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确保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和发展。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新兴的事物,新媒体艺术在实际应用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小学民俗画与新媒体艺术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学生参与民俗画学习的乐趣,还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字化与科技化的时代。总之,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大范围推广艺术教学的同时,要加强对新媒体艺术的重视,从而强化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践行和传承。

猜你喜欢
民俗融合艺术
冬季民俗节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民俗中的“牛”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民俗节
纸的艺术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因艺术而生